池上米品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池上米品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edericoMarcon寫的 博物日本:本草學與江戶日本的自然觀 和游文宏的 SAS認證!台灣最棒「農林漁牧」漫漫遊:全台72家特色農場大公開,探索生態、體驗鮮食、感受最接地氣的四季小旅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池上飯包一定用池上米?-美食| 數位台中地方新聞也說明:記者/林富山/台中西屯報導 池上米在池上鄉上清澈無污染的水質之外, ... 使得池上鄉即使種植與外縣市相同的稻米品種,其所生產出來的稻米品質特別優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出版 和蘋果屋所出版 。

輔仁大學 餐旅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青松、江莞兒所指導 王少燁的 原住民粽的米食類別之差異性分析 (2021),提出池上米品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感官品評、假酸漿葉、小米、阿粨。

而第二篇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食品科技系 劉伯康、郭炯村所指導 游隆宏的 以台灣特色紅茶開發中式米食點心之消費者接受性與感官品質驗證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鳳梨酥、米穀粉、紅茶、感官品評、消費者接受性、選擇適合項目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池上米品種的解答。

最後網站《池上多力米》有機香米 -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則補充:池上 多力米股份有限公司為池上80年三代老米廠-建興碾米工廠,致力推廣高 ... 大地有機香白米以「高雄147」品種為主要品種,米質十分優良,具有白米外觀佳、穀粒大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池上米品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博物日本:本草學與江戶日本的自然觀

為了解決池上米品種的問題,作者FedericoMarcon 這樣論述:

走入江戶本草學者的世界 認識近世日本探索未知,建構自然知識的歷程     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只發生在西方?   德川幕府時代,日本也曾嘗試有系統地整理自然知識   江戶時代累積的研究成果,明治維新後融入近代科學,也影響了臺灣     重新認識在亞洲近代化過程中,被遺忘的一頁知識史     ★普林斯頓東亞研究專家費德里柯.馬孔顛覆認知、開創視野之作   ★深入江戶日本的社會文化,看本草學者如何掌握時勢,盤點自然,開創新知!    ★跳脫東西文化大分流的刻板印象,看見從江戶日本到近代科學的連續發展   ★科學史、環境史、博物學領域學者共同推薦

    在古代日本,未開發的自然被認為是神聖的空間,人類不能輕易跨入。但這樣的自然觀,到了江戶時代卻發生重大轉變。有一群本草學者,開始有系統地研究自然、認識自然。幕府時代的後期,也曾發展出與近代歐洲相近的開發自然、富國思想。明治維新之後,江戶時代累積的本草學研究成果,被吸納進西式的學科分類中,對臺灣也曾產生深遠的影響。     過往史家認為,科學革命、啟蒙運動都發生在西方。本書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指出在德川時期(一六○○—一八六八)曾經發生近似的知識革命。     十六世紀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的學者雖然深受影響,卻也很快發現:來自中國的自然知識在日

本無法完全實用。時值戰國時代結束,德川政權穩固,社會經濟開始發展,新知識得到發展的空間。漸漸地,本地學者開始研究日本本草,發展出與中國不同的本草學。     日本第一部原創藥物學百科全書——貝原益軒的《大和本草》,即是在這樣背景下問世。貝原益軒曾表示,他的研究目是提供本國人民具體幫助。到了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位時,更是對日本動植物物種發動了全面性的調查,由本草學者主導,各藩國配合提交「產物帳」。德川吉宗更參考普查所獲得的新知,進行農業改革,並建立國家贊助的藥園。     本書帶領我們進入江戶時代蓬勃發展的本草學,一探其中豐富奇妙的知識史問題:     ◆日本為何

能發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本草學?——從以中國的《本草綱目》為典範,到注重觀察本地自然、發展本地知識。   ◆幕府、藩國怎樣贊助、培養新一代學者?   ◆貝原益軒、丹羽正伯等學者如何整理本地自然知識?   ◆日本學者為何在十八世紀進行全國的物種普查?   ◆幕府將軍,各地如何搜集資訊編纂「產物帳」?   ◆本草學問如何影響經濟改革?十九世紀的「薩摩經濟奇蹟」,背後有本草學者運籌帷幄?   ◆日本近世自然觀的轉變,與西方近代自然觀有何異同?   ◆明治維新之後,本草學與西方科學的關係,是斷裂還是融合?     這是在亞洲近代化過程中,被忽略的一段知識史。馬孔帶著

我們,跳脫西方科學發展史的視角,深入日本近代的一場知識革命。除了讓我們更加認識知識生產、典範創造的過程,打開「何謂科學?何謂知識?」的想像,也帶給我們一個重新認識亞洲,認識亞洲近現代化歷程的寬闊視野。   本書特色     1. 本書收錄日本生物物種、花草圖鑑等黑白圖片超過五十張,讓讀者閱讀本書的同時,感受江戶本草學在兩百多年間的發展中,歷代日本繪師、標本製作專家觀察細膩、畫工與作工精緻的展現。     2. 本書乃英語世界東亞研究領域中,第一本詳細談論日本江戶時代科學史的著作,可謂日本科學史與自然環境史研究的先聲,更是國內第一本相關領域的譯作。     3. 本

書為國內少見的東亞科學史相關作品,可以作為國內讀者認識科學與社會史、博物學、醫學與藥學史等相關領域的第一塊入門磚。     4. 臺灣讀者雖然已相當熟悉日本文化,但是卻很少人瞭解到,大家喜愛的所謂「日式」、「和風」風格,像是浮世繪、花鳥畫,其背後都是受到江戶本草學發展的直接影響,特別是有關於圖鑑與標本製作上所影響的日本美學風格。   專文導讀     張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資源環境系副教授     自然史專業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林益仁 生態學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副教授   黃貞祥 清

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專欄GENE思書軒主筆   蔡思薇 自然史學者、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   專家推薦     ★閱讀江戶日本的本草學史,對我們來說並不只是閒情偶寄的異域趣味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也是瞭解傳統知識生產與實踐,以及如何過渡到今日的重要鎖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哲嘉     ★日本是個盛產博物學家的國度,數位天皇與皇族皆在自然史研究上有頗高的學術造詣。然而,和西方自然史源自於自然神學、欲彰顯神的榮耀之基督教傳統有別,日本自然史傳統係源自於研究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本草學。這本好書以非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耙梳大量中、日兩國的關鍵史

料,讓我們能夠清楚掌握日本自然史的早期發展脈絡,並且省思如何在保有自身文化傳統的情況下,擁抱現代科學來豐富我們對自然和環境的理解與認識。——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部落客/Gene黃貞祥     ★臺灣人飲食日常充滿「藥食同源」,因此「本草學」之於我們,並不是艱澀的字詞。而貫穿本書的正是「本草學」,不論是幕府本草學如何轉變為現代自然史,還是各種地方組織與人物所編織起的各式內涵,從地瓜到鳥獸,將軍到平民都為此著迷。作者將近代日本本草學,放入社會脈動、資本主義、物質社會、日本政治情勢及對外關係變化密切,生動地編織起一張玲瓏的歷史之網。關心東亞歷史與社會、環境史、自然史,抑或是熱愛本

草學在亞洲發展流變,都不能錯過本書。——自然史研究者、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蔡思薇     ★馬孔大膽挑戰「唯獨西方發展科學除魅」的過時觀點。日本的本草學學者,就像近代歐洲的科學家一樣,以系統化的方式把自然原先整體的生態系統,改造成可以被分析、操縱、控制的獨立個體。這項引人振奮的研究,將日本獨特的科學發展軌跡,置於商品文化的增長和學者專業化這兩大脈絡之下。——費正清獎得主、聖母大學歷史系教授/茱莉亞.艾德妮.湯瑪絲(Julia Adeney Thomas)     ★對於日本與自然環境之間相處的歷史,本書開啟了一個有趣的視角……本書不僅止於討論日本對自然界中事物的研究,同時

也討論自然學者階級的興起與自我認同、相關專業領域的定位、市民大眾熱衷於自然史研究的風潮,以及對自然世界的陳列與鑑賞……這本書無論從近世科學史、自然史,抑或是德川日本文化的角度來看,都是一本必讀佳作。——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梅隆講座教授(Andrew W. Mellon Chair)/那葭(Carla Nappi)     ★書市充斥著太多包含許多偉大思想家的書籍,但卻很少有書可以像本一樣包含著那麼多有價值的思想。這本書是一個既偉大,又博學、細膩的研究;它同時也是一個有關日本近世時期發人深省的工作成果。——哈佛大學日本史教授/大衛.豪威爾(David L. Howell)     ★

這是一本既豐富又充滿細節討論的書,它同時也深度討論本草學的方方面面。這本書將會吸引跨學科的眾多讀者,包含日本與東亞史家、科學史家、環境史家等等……它代表著學術新浪潮的一部分,讓我們對東亞科學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本優秀的書也意味著將引發讀者閱讀的興趣,以及作為一本任何東亞科學史課程書單上必讀的書。——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與翻譯系教授/孟瀚良(Florin-Stefan Morar)     ★本書是英文世界裡第一本關於近世日本時期「自然研究」的專書,企圖在自然的現代性議題上,挑戰傳統的歐洲中心主義觀點。——《加拿大歷史學報》(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義大利的日本史專家費德里柯.馬孔以聰穎的分析與犀利的筆鋒,向西方的讀者首次引進日本近世史時期的自然史研究成果。一六三七年首次在日本出版的《本草綱目》,引發了自然研究的首波革命浪潮,同時也鼓舞了當時的自然學者們去開拓自然史並深化日本科學的發展。這些自然學者是誰?他們如何產生並融入日本社會?他們又做出什麼貢獻?這些問題都巧妙地被羅織並解答在馬孔的敘事當中。——《自然史檔案》(Archives of Natural History)     ★本書對東亞科學史提出了創新的觀點,並以比較的視角重新評估與近代歐洲科學之間的差異。——《伊西斯》期刊(Isis)     ★費德里柯.

馬孔所講述的本草學歷史極其豐富,這段故事也幫助我們填補日本近世時期的研究成果。在本草學的科學發展和知識論轉移上,本書同時聚焦於自然知識的演進以及對自然考察的詳細研究上……這是一本有趣又不失嚴謹的著作,本書必將持續成為日本近世時期思想研究的指標讀物。——《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這本書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它翔實地考察了在社會和階級脈絡下,德川日本時期如何製造並使用自然知識;而普遍認為日本科學的發展是西化過程的結果,本書對此也提出深刻的反思。本書考察的範圍不僅僅是科學史,還包含環境研究、經濟史、圖鑑的出版史,以及藝術史,這種豐富程度可

以最大可能地服務廣泛的讀者群。——《日本研究學報》(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原住民粽的米食類別之差異性分析

為了解決池上米品種的問題,作者王少燁 這樣論述:

粽子對台灣來說是重要節慶的美食,在社會飲食潮流下且注重健康的取向下,本研究以在原住民阿粨文化中以為研究對象,將小米、長糯米、紫小米、池上米為研究對象,將台東縣達魯瑪克部落的種植野菜技術,魯凱族、排灣族的醃肉技術及台東種植米技術結合出原住民粽阿粨與長糯米、紫小米、池上米並 藉由天然月桃葉的豐富香氣,在蒸煮阿粨過程中,對阿粨之風味產生及口感上有顯著變化的效應。為確認 小米、長糯米、紫小米、池上米 在阿粨所產生的口感香氣效果,本研究進行感官品評研究,不僅建構產品製作過程的標準流程程序,也跟著進行訓練行品評員和一般消費者 的感官品評分析。在第一階段的原住民粽 阿粨的開發製作分成兩部份,分別為「小米、

長糯米、紫小米、池上米」在阿粨的搭配。而在第二階段的感官品評分析階段中,可分為「感官品評員」之訓練、評選、品評分析與「市場消費者喜好性測試」兩部份。而在第二階段的感官品評分析階段中,分為「感官品評員」之訓練、評選分析、品評分析與「市場消費者感官品評 測試」兩部分。感官品評研究中以 小米、長糯米、紫小米、池上米 作為實驗操作變數,將四種米類進行七分制喜好性評分法中。選定 小米、長糯米、紫小米、池上米 進行比較,由 30 位訓練型 品評員和 100 位有效消費者樣本進行七項感官因素的感官品評測試,並藉由 T 檢定進行差異分析。結果發現小米在項目上與長糯米、紫小米、池上米高於顯著喜好差異之外,其餘六

項感官因素包含甜味、香氣、風味、鹹度、油膩感、整體接受度等之喜好性均顯著低於小米阿粨。關

SAS認證!台灣最棒「農林漁牧」漫漫遊:全台72家特色農場大公開,探索生態、體驗鮮食、感受最接地氣的四季小旅行!

為了解決池上米品種的問題,作者游文宏 這樣論述:

要玩就玩特色最強的,要去就去品質最好的! 第一本清楚說明「SAS 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的旅遊專書! 不只教你玩出CP值,更玩出台灣價值!   你知道出門要吃米其林餐廳、要住星級飯店,   但你知不知道台灣正夯的農場旅遊也有「評鑑」?   走在世界最前線、目前亞洲唯一的「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Special Agro-tourism Spots Certified),   歷經四年研究、實測與籌備,不僅以「農業特色」為核心價值,更以「消費者認知」出發,   在北中南分設評鑑辦事處,並由各領域專家組成專業評審團,在全台數以千計的農林漁牧場中,   找出兼具「自然景觀生態」「優質食材生產

」「五感體驗活動」「在地風土文化」的休旅場域——   從花海到果園,從魚寮到牧場,從竹林到茶園,帶你掌握全台最值得前往一探的特色農場,   在國旅大爆發的年代,讓你出門絕對不踩雷、吃玩買住都精彩。   不論一個人出走,還是一家人共遊,   都能領略台灣最美的風光、台灣最好的物產;享受台灣最讚的滋味、台灣最暖的人情! 本書特色   【1】資料最新!收錄首度通過「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全台72家農林漁牧場第一手報導!   你知道嗎?台灣的農場、牧場、觀光漁場……多到不可勝數,但最先通過全亞洲首創「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的,就只有72家!本書不僅首度公開這橫跨北中南東、全台灣最棒的72家農林

漁牧場名單,更掌握各場域主人提供的最新旅遊情報,帶你一窺網路上不曾看過的多元化訊息,發現不同休旅視角下的美麗新台灣!   【2】重點導遊!帶你掌握「特色生產」「精采體驗」「在地玩法」「農旅伴手」等最佳出遊資訊!   你知道嗎?「沒有生產,就不叫農業!」而通過「特色認證」的農林漁牧場不僅各自都有引以為傲的農作生產與畜牧養殖,而且,還從這些特色物產出發,不但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農事活動、手作體驗,更發展出「味自慢」的餐點、飲食、伴手禮,甚至結合在地文化與產業特色,開發出兼具「知識含金量」與「趣味娛樂性」的精采遊程,從生產到生活,從生態到生命,充分展現出台灣農林漁牧人家之美,讓你徹底感受「特色農業

旅遊」的內涵與精髓!   【3】認證解析!詳附「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Q&A懶人包」,讓你秒懂評鑑的價值與精髓!   你知道嗎?台灣走在全亞洲之先、所推動首創的「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不僅具有專業性,更是一項「以消費者為本」的客觀認證!但,究竟為什麼要作認證?通過認證的農林漁牧場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本書特別收錄「SAS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Q&A懶人包」,從認證類別到認證指標,從認證識別到認證價值,帶你輕鬆了解這項具有前瞻性意義的認證制度。下一回,當你準備出發去旅行時,無論是一個人走,還是帶著一家子共遊,都能因為這本書而找到「下一站,精彩滿足」的旅程!

以台灣特色紅茶開發中式米食點心之消費者接受性與感官品質驗證之研究

為了解決池上米品種的問題,作者游隆宏 這樣論述:

台灣家庭的飲食,在飲食西化的浪潮和生活型態改變下,消費者對於傳統米食的消費逐年降低但烘焙製品的攝取逐漸增加;此外,以世界級優良茶產區與茶文化著名的台灣,消費者的飲茶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轉變,特別是年輕族群。有鑑於此,飲食文化推廣除了從文化角度喚起去重新建立消費者的情感外,迎合消費者喜好開創新的產業鏈,讓消費者認識傳統的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策略。本研究利用台灣鳳梨酥的製作方式,以台灣蓬來米穀粉取代餅皮配方中的麵粉,再將原味中式糕餅(餅皮、內餡)分別獨特添加九種台灣特色紅茶,製作出特色的風味糕點後,以消費者科學感官品評的方法來驗證消費者對產品的感官品質接受度及對產品的認知概念,提供新產品製作及行銷具有

科學性的決策模式。本研究在中臺科技大學、中興大學及高雄中山大學共招募129位師生,使用Compusense Cloud結合實驗設計,以9分法測試消費者接受性及選擇適合項目法評估感官品質及認知概念特性,進行米穀粉鳳梨酥及台灣山茶、紅玉、蜜紅玉、青心烏龍、蜜青心烏龍、台茶12號、武夷、肉桂及鳳凰單叢所製作之中式糕點評估。9分法結果顯示消費者對10種產品感官品質接受性之整體喜歡程度介於「沒有喜歡不喜歡」及「稍微喜歡」;其中,鳳梨酥及青心烏龍、蜜青心烏龍及鳳凰單叢所製作之中式點心超過75%以上的消費者給予正向評價並且有好的購買意圖,在市場銷售上有相當不錯的潛力。以柏拉圖法則篩選176個感官特性,發現消

費者能明顯感受83個感官特性。大多數消費者對添加紅茶樣品的外皮外觀具棕色、咖啡色及紮實感;內餡外觀具棗泥色、琥珀色、焦糖色、黑色、凝膠狀及黏稠狀;香氣能感受到茶烘焙香氣與果乾香氣,風味能感受到甜及稍微甜、蜜香味、烏龍茶味、紅茶味及綠茶味及茶餘味;口感感受有黏稠感、濕潤感而在消費者的認知上認為添加紅茶樣品具有獨特性及濃密醇厚。群集分析的結果發現添加紅茶的產品與鳳梨酥的感官特性完全不同而9種紅茶風味產品可以分為3群;武夷、蜜青心烏龍及青心烏龍是消費者最喜歡的一群,消費者購買意圖介於「可能會買」與「絕對會買」,以茶香氣及茶香餘味最明顯;紅玉及台茶12號為一群,消費者最不喜歡,產品具有明顯的沙沙感及鬆

散感;而肉桂、台灣山茶、蜜紅玉及鳳凰單叢為一群,具有明顯的烘焙味及紅茶味,消費者對台灣山茶的購買意圖為「絕對會買」,為所有產品最高。添加紅茶於中式糕點中確實會增加抗氧化性之功效,其中以消費者接受度最高的台灣山茶具有最好的抗氧化性。本究利用科學品評成功的驗證了結合台灣米食及台灣特色紅茶所製作之旺紅餅對台灣消費者具有高的接受性,感官特性及認知感受,其中以台灣山茶及青心烏龍所製作之旺紅餅最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