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宗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法鼓山宗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于君方寫的 漢傳佛教專題史 和辜琮瑜的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意義與開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李玉珍所指導 金正煥的 戰後臺韓佛教之現代化比較: 以聖嚴與吞虛法師為例 (2021),提出法鼓山宗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禪教一致、後殖民時期、法鼓山、韓國佛教、僧團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博士班 釋永有所指導 林淑妃的 佛教淨土信仰者臨終助念經驗及其生死觀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佛教淨土信仰者、臨終關懷、生死觀、臨終助念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鼓山宗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宗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漢傳佛教專題史

為了解決法鼓山宗派的問題,作者于君方 這樣論述:

  于君方教授40年教學願力之作,中文版上市!     2020年英文版出版,即獲歐美諸多學者讚許,並採用為教科書。     ☆ 專題涵蓋:經論介紹、佛菩薩信仰、節日儀式、宗派(天台、華嚴、禪宗、淨土)、性別研究、現代漢傳佛教等主題,包含新近研究資料。   ☆ 提供問題討論和延伸閱讀,輔助對章節主題的自我學習。   ☆ 跨越古今,層層剖析,為探索漢傳佛教思想與文化精華的精彩之作。     「《漢傳佛教專題史》是2020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著Chinese Buddhism: A Thematic History 的中譯本。正如英文原序的說明,這是一本教科書,對象是美國的大學生和

一般讀者。     美國有四千多所大學,幾乎都設有宗教系,「佛教」和「中國宗教」都是經常開設的課程。我在美國授課四十多年,一直渴望有一本專門介紹漢傳佛教的教科書。使人遺憾的是,雖然有不少關於佛教或中國宗教的教科書,但漢傳佛教通常只占一章,甚至只有全書的一小部分。因此我很早就發願,必須補上這個缺陷。值得欣慰的是,本書在出版之後,立刻得到許多同業學者的讚許,並且已經採用為教科書,嘉惠許多學子。     根據我多年授課的經驗,我認為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很難掌握漢傳佛教的全面,因此我決定採取九個專題來介紹漢傳佛教。國內雖有不少佛學學者專家,市面上也有很多介紹漢傳佛教的通史類書籍,或如隋唐佛教史、宋代佛

教史等相關的佛教斷代史。但是因為本書的介紹方法和切入主題不同,並輔以照片增加內容的可讀性,我希望中譯本的讀者,仍然會有所收穫。」——于君方

戰後臺韓佛教之現代化比較: 以聖嚴與吞虛法師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宗派的問題,作者金正煥 這樣論述:

當代韓國唯一的僧團宗派「大韓佛教曹溪宗」,其繼承臨濟宗,以華嚴思想為中心。當今曹溪宗第四教區的本寺為月精寺,共管理六十多間末寺與八間庵廟。月精寺的本山五臺山,即為文殊華嚴信仰的亞洲中心。於高麗時期,知訥禪師 (1158-1210)所推廣的「禪教一致」(公案禪與華嚴禪之融攝)運動,其影響至當代月精寺釋吞虛(1913-1983)的「禪教一致」與「宗派統一運動」。釋吞虛歷經日本殖民強迫韓國佛教「帶妻僧團」、「比丘僧團分裂」的政策,繼而用禪教 一致與宗派統一性的理念,來推動僧團淨化運動,因此釋吞虛的禪教一致以朝鮮 僧團教育現代化為基礎,包含1956年建立五臺山修道院、三本寺修練所等。此外,釋吞虛更以

「定慧等持」與三教會通,以及「懸吐譯解」的事業,提昇曹溪宗僧伽大學的課程與品質。如同韓國,戰後臺灣佛教界也和韓國一樣,同時進行「去日本化」和恢復獨身僧團,並於1950年代開始傳戒和提升僧伽教育。當中,建立中華佛研所、法鼓山的釋聖嚴(1931-2009),是以「禪教融攝」推動漢傳佛教禪法的著名典範。釋聖嚴具有日本立正大學博士學位,專研明末蕅益智旭大師(1599-1655)的天台思想,將其教觀的植根建於《法華經》與天台學。從1979年開始,釋聖嚴奔波台美教導禪修,1989年成立法鼓山僧團,2005年立宗「中華禪法鼓宗」。法鼓山的禪宗家風以及國際化,均奠基於禪教融攝,其思想融合天台、華嚴、禪宗及淨土

法門,而且承繼臨濟與曹洞兩大禪宗法脈,重整禪法次第。曾經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與臺灣,在戰後均分別以「禪教一致」的觀念來進行其僧伽教育改革及現代化,本文將介紹比較月精寺釋吞虛和法鼓山釋聖嚴的禪教融攝理念與方式,以此進一步探討後殖民時期,東亞禪僧以禪教恢復傳統和推廣禪修的動機和形式。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意義與開展

為了解決法鼓山宗派的問題,作者辜琮瑜 這樣論述:

  全面探研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   以期圓滿「實踐大悲心起」的學習系統,   使人人都能深探其理,   並於日用中學習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畢生致力於將佛法轉化為當代社會可運用的反思與提醒,而吾人是否可從其提出之「古老智慧現代語彙」詮釋過程中,透過思索如何提昇心靈價值,並嘗試轉化或平衡此世界物質過度發展的失衡現象?     如與四種環保,亦即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及自然環保等之對話,重新反思實踐倫理的意義,從生命價值與生命教育中,學習如何深切關懷人間與萬物。      本書試圖探討心靈環保「學」究係何指?如非僅只是「口號」、「品牌標語」,其內涵如何把握?     其為達致非佛

教徒皆可產生作用而採取的現代化語言,是否能回應關乎「去宗教化」帶來的質疑?如其確實於法師所處時代對人心產生作用,能否可以在被視為時代啟蒙者的宗教師辭世之後,仍具備跨世代的影響力?     ◆心靈環保30週年出版   心靈環保,不只回應時代環保議題,   更是禪的精神、禪的教育、禪佛教、禪文化。   ‧收錄近百張心靈環保系統圖表

佛教淨土信仰者臨終助念經驗及其生死觀之探討

為了解決法鼓山宗派的問題,作者林淑妃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探討佛教淨土信仰者參與臨終助念關懷的因緣及體驗過程,與助念前後之生死觀之探討。  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深入訪談的方式,立意取樣,選擇參與臨終助念三年以上,每年須超過10次以上,五位佛教淨土信仰者為訪談對象,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為設計準則,將其訪談內容作整理與分析。研究結論:一、佛教淨土信仰者參與臨終助念關懷的因緣  佛教淨土信仰者接觸臨終助念的最初的因緣,包括親人往生、家人罹癌、電視佛學講座的介紹、配偶皈依三寶;投入臨終助念關懷的動機包括親人曾接受到他人的助念,感恩回饋他人、克服死亡的恐懼、廣結善緣、自利利他。二、佛教淨土信仰者參與臨終關懷的體驗過程  第一次參與臨終

助念的體驗,包括能同理安頓家屬喪親的無助感,視往生者為親人、對初次的助念經驗忐忑不安、緊張害怕。印象最深刻的助念經驗包括過年期間為自殺的男子助念,自覺惋惜、不吉利、助念後往生者面帶微笑的瑞像,深受激勵。臨終助念能增強佛教信仰的信心,深入佛教義理,明因識果,有因緣因果觀,更能與佛感應道,發長遠心參加助念善行。三、佛教淨土信仰者參與助念前後生死觀之探討  參與助念前的生死觀包括:畏懼、避諱談論死亡、生命僅存現世,人死了就會變成鬼。參與助念後的生死觀:少欲知足、真誠向家人懺悔、並珍惜相處、了脫生死、大家皆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準備自己的臨終事宜包括尚未想過自己臨終事宜、生前代辦事項皆在計畫進行、與家人

行四道人生、簽署器官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