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文化館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陳祥水、吳中杰所指導 戴素菊的 六堆客家對未婚女性祭祀方式:以佳冬為核心之探討 (2012),提出法鼓山文化館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冥婚、客家、姑婆牌位、上龕、禁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文化館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六堆客家對未婚女性祭祀方式:以佳冬為核心之探討

為了解決法鼓山文化館電話的問題,作者戴素菊 這樣論述:

六堆客家對未婚女性祭祀方式:以佳冬為核心之探討摘要漢族社會中對於未婚而逝之女性祭祀之事總是避而遠之,但在父母的心中永遠都是一個無法填補的傷口。在父權社會下,女性因傳統文化習俗的觀念,嫁入夫家開枝散葉,扮演好傳宗接代的角色,所以夫家才是他最終的歸處。在傳統的觀念中,父母對早夭的女兒,基本上總有「女有所歸」的思想呈現,父母不願見到亡故的女兒沒有歸宿,將來無人奉祀。另則在民間信仰上,亦也認為「死而無後者」魂無所歸依,恐降禍於後人。因此縱使亡故,都要幫她找到一個永遠的歸宿,轉而透過冥婚儀式由「非自然」轉移成「自然」,將其順利「出嫁」,這時父母才能卸下今生的責任與義務。而本研究中發現在「桌頂沒祀老姑婆

」、「查某人,三世無厝」的福佬傳統習俗的禁忌中,在客家地區卻打破此習俗的傳統。並無非將未婚而逝的女子用冥婚方式來處理,反將姑婆牌位上龕供奉或入祀祖塔,這不免與一般傳統習俗或民間信仰有所差異。在客家地區,又為何對此無「禁忌」的供奉祭祀?是單純屬地區的特性?還是普遍現象?這是值得探究的。本研究以北部桃園平鎮、新竹湖口、苗栗楊屋及屏東內埔、佳冬為研究範圍,以文獻探討及田野調查方式,探討祭祀祖先之信仰是否會因時空的轉移而有所變遷?並進一步用各種面向探討客家民族如何看待未婚往生者的祭祀觀念,及其所透露出的文化價值觀和親屬建構的意義,與祭祀祖先與神鬼文化的意涵。關鍵字:冥婚、客家、姑婆牌位、上龕、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