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早晚課誦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法鼓山早晚課誦本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聖嚴法師寫的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和釋寬謙的 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佛教晚課經文、晚課時間、晚課儀軌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也說明:鑑於世人對禪修的嚮往或追尋,法鼓山特別為禪修者設計了早、晚課,以〈大悲咒〉、《心經》為主,協助禪修者透過課誦,培養專注於當下之心。總之,課誦內容,無不是佛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鄭志明所指導 沈家弘的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2021),提出法鼓山早晚課誦本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佛教儀式、施食、法華寺、劉智雄(劉祖基)、釋真常。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志明所指導 周繼鶯的 新北中和福和宮佛經團的組織與運作 (2020),提出因為有 中和福和宮、佛經團、誦經生、梵唄、法器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鼓山早晚課誦本的解答。

最後網站法鼓山大悲咒注音則補充:人生短短幾十寒暑,剎那即逝, 願本站之隻字片語大悲咒早课法鼓山- 佛弟子网. 金剛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一 ... 發表迴響.04.com 佛教朝暮課誦本(含注音). 山還是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早晚課誦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為了解決法鼓山早晚課誦本的問題,作者聖嚴法師 這樣論述:

  念觀音,當下便有用,能寧靜、能安心。   聖嚴法師解說:觀音菩薩七種修行法門;   從身心觀照、禪定修行,到如何悟入自性,成就無上佛道!      觀世音菩薩如同一輪皎潔的明月,從孩提童蒙,至剃度成長,乃至為僧、為師,始終映照著我的生命,以及修行的途軌。   我如此一個普通的凡夫,只能以自己修行的法門,勸導大眾共同發心修持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自利利他。  ——聖嚴法師     【五蘊皆空,離一切苦】當痛苦煩惱無法解決,也不知何去何從之時     念觀音,當下便有用,當下便能寧靜、能安心。不一定需要有所求、有所感應——有所求念觀音,很好;無所求念觀音,那是平常修行、念自家珍寶,那更好!它是

鍊心之道,練習「無著」、「無執」與「無求」。     忘了記數?也沒關係。若已養成習慣,日常已不斷、不住地念著,就毋須刻意再數。重點只是在於,恒常安住于觀世音菩薩聖號中,讓菩薩聖號流灌一己的身、口、意。     當遇見得失、利害、瞋愛、毀譽等巨大煩惱的衝擊時,能於深刻的痛苦中,持念《心經》這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記不得那麼長,即記「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仍太長,則縮短為「五蘊皆空,離一切苦」。     五蘊皆空,離一切苦,一共僅有八個字,就把它當成咒語來念罷。於痛苦、煩惱,無法解決,也不知何去何從之時,即念這八個字。多念!多念!以信心而念、

而持,苦即會少些,煩惱也將輕些。這是初步的狀況,非常有用!是我自身經驗過的。     【練習】耳朵變成吸音板     有什麼聲音就是什麼聲音。送過來便接受它,並不主動地尋找聲音,只是被動的,如同一隻吸音板一般——聲音到了板上,音就不見了,並不積澱、儲存於板上,也沒有反彈的作用。倘使有反彈的作用,那便不名為吸音板,而是「回音板」了。     練習將我們的耳朵變成一隻吸音板,便這麼聽著、聽著……大的聲音不要抗拒,小的聲音也不用拼命去追。只是這樣聽著,聽到多少算多少。     最重要的,不要給它任何「定名」,比如說這是女孩的叫聲,男孩以粗話罵人,狗在這邊吠,貓在那邊吵……也可能鳥啊、雞啊、牛啊,乃至

於汽車聲、喇叭聲、電視、收音機、摩托車、冷氣機等各種各類的聲音都一齊充斥湧動,但是,不要給與任何名字,也不要分辨它。維持自己僅是一隻「吸音板」的角色,不尋找、追隨聲音,也不得與聲音作回應。     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在想:「那是什麼聲音?該用什麼方式回應?」人家用粗話罵你,不要回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人家以甜言蜜語阿諛你,也無庸反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     只是了了分明,知道這是甜言蜜語,這是粗言惡語,這是欺騙的謊話……曉得這個聲音是什麼,卻在心裡不給它回應,那麼,便是一個真正會用功、會修行的人!     如此,

外境種種喧囂、嘈雜,種種有毒素、不衛生的聲音皆不能污染、刺激、挑逗、誘惑你。隨時隨刻,你將是非常自在的,因之,我稱之為「享受」。     人們總是希望能享受優雅、優美的聲音,那令他們感到快樂。而我要說,練習這個法門的要點,只是以耳朵傾聽,心中不升起任何情緒,無論是痛苦、憂愁或興奮、激動,甚至連快樂都不要有。     不反應,其實即是一種很寧靜的愉悅。     那麼,記住罷!成為一隻吸音板,於眾聲喧嘩的現實中,你將是一個善於安頓、自在,而沒有壓力的人。     以上是初步修行音聲法門,可以入淺定,可以避煩惱,但尚不能開智慧,不能得圓通。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早晚課誦本的問題,作者沈家弘 這樣論述:

摘要 《大甘露門施食要集》是日據時期法雲寺派下釋真常法師所編纂的施食儀軌,此儀軌結合了「瑜伽焰口」及「蒙山施食儀」,初期僅為臺中后里毘盧寺僧人所用。釋真常法師圓寂後,其弟子臺中市法華寺劉智雄(或稱劉祖基居士)校訂,後由妙禪法師修訂,最後為林錦東居士(宗心法師)發心贊助流通。在劉智雄的努力教學與弘傳之下,《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由臺中寺院逐漸流傳至全臺,主因其內容精簡扼要,便於入手學習,因此也成為早期臺灣在「瑜伽焰口」未普及以前,民間佛寺和地方宮廟等啟建施食法會的主要儀軌。 本論文將研究《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形成與演變,並

進一步探究閩臺佛教儀式之傳承與交流,和法雲寺儀式傳承系統。在《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經典依據中,將針對釋真常法師的生平、法嗣傳承和其所依據的經典儀軌做進一步文本比較,此外也將說明臺灣本土在施作《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之演法系統。 關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儀式分析,本文將針對其儀軌文本、儀式演法、梵唄唱誦方式做相互的比較參照,並將介紹施食儀式中之密教色彩、施食法器和儀式音樂。另關於儀式演法的現況以及田野調查部分,本文也將介紹具有特色的儀式場域,並進一步論述佛教與臺灣本土信仰對鬼神觀念的現況與歧異。 本文亦將深度闡述施食法會的功能意涵和生命關懷、探討經懺佛事的利弊、佛教施食法會中儀式常見的

訛誤現況、儀式的功能分類,以及大甘露門施食儀式之特別的生命關懷。末論說明臺灣本土佛教施食儀式的特殊現象以及田野工作窒礙難行的問題,反思和釐清相關問題,以策進未來開展新研究議題之契機。

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

為了解決法鼓山早晚課誦本的問題,作者釋寬謙 這樣論述:

  ◆「般若╳唯識╳圖表」,寬謙法師解讀《心經》,首度出版。   ◆以般若觀照緣起性空,處處是活路,人人都可到彼岸。   寬謙法師說般若心經——   《心經》是寺院每日早晚課必誦的經典,我出家迄今三十多年,不但持誦無數遍,也授課很多回,不管是持誦或講課,每每都有不同的感動與體會。我非常樂意分享從《心經》得到的轉變和法喜,希望大家都能拾起《心經》,放下心事,以經文來觀照現實人生的般若智慧,一定能轉煩惱為菩提,心開意解。   我會以般若學為主,唯識學為輔,採用雙重的視角來解讀《心經》。有的人認為《心經》屬於般若思想,所以要從性空的角度來學習,其實空宗的般若學和有宗的唯識學是相輔相成的,都

能幫助我們理解和修證佛法,學習上不需要自我設限。   人生的遊戲規則   我們因為不懂般若智慧,所以非常執著外相,而有很多的罣礙,因此產生很多的恐怖。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的共業,所有人都無法豁免,但是共業中還是有別業,因此各國疫情的嚴重性各有不同,也因為「性空」,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我們置身其中,希望「防疫不放逸」,每個人努力於耕耘善因緣的別業,這才是重要的。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陀教導的宇宙人生真理法則。真理法則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遊戲規則,比方球賽的遊戲規則,如果我們不懂規則,就看不懂球賽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懂人生的遊戲規則,就看不懂人生百態。   《心經》之

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能從中理解人生的遊戲規則,看懂世間萬相,體會法性空慧,明白人生排列組合的種種因緣皆是性空,進而以般若智慧超越人生現象。   中道不二的生活實踐   我覺得學般若的一大功用是,可以消除很多莫名其妙的執著,就像刪除電腦很多不需要的檔案資料;我們的腦海中也有很多不需要的檔案,如自尋煩惱,無來由地擔憂、種種比較,善用般若,可以直接刪除沒有意義的資料夾,就有可能落實中道不二的生活實踐。   三十多年的講課過程中,經常有人問我:「人生苦短,修行有沒有捷徑,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嗎?」我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尤其是遇到挫折考驗時,難免會有懷疑,但每每從般若與唯識系的法海

中,都能讓我找到安身立命的泉源。   般若緣起性空看人生,讓我可以比較隨緣自在,不會執著很多事;而唯識貫穿生命流轉的現象,讓我願意一步一腳印地落實在當下,行走至此,我不再空想一步登天或現生成佛,反而是善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發願努力累積菩提資糧。(摘錄)  

新北中和福和宮佛經團的組織與運作

為了解決法鼓山早晚課誦本的問題,作者周繼鶯 這樣論述:

摘  要作者在福和宮誦經服務期間,常會與民眾直接的接觸,深感在當代社會的浮動、事物快速的變化、人心的不安,皆需要宗教的安撫,以祈求平安、健康帶來身心的安頓與闔家安康。每逢初一、十五或神、佛聖誕,眾誦經生上堂誦經時,那莊嚴的道場,在整個的氛圍中飄著善的種子令人肅然起敬。民眾虔誠的參與,自動的拿香跟拜禮佛,在梵唄的當下已在佛國土中,與無量壽、無量光接軌,此時即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一個佛經團的成立大不易,是經過因緣合和的契機,外加多數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誦經團,這也是地方大廟必然的組織,從民國49年鄉民代表張呂梅女士發起成立誦經團,至今也近一甲子。梵唄乃是指佛教的唱誦,起源於古印度,為當初具有

知識階級的婆羅門僧所必修的一門科目,乃是「有關音聲的學問」。而原始佛教的音聲和語言著密切的連結,主要的功能為教義的傳播,而音聲在宗教的儀式中為重要的媒介,也是佛教文化裡的重要內涵。中國的梵唄,相傳起源於三國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遊山,聽到空中梵音繚繞,深受感動,於是摹仿其音節,撰文制音,書寫為梵唄流傳後代人做參考,至唐代,梵唄漸漸盛行於民間。在東吳孫權年間,支謙法師建立了弦唱佛偈的讚唄,根據《無量壽經》編著《梵唄三契》,這是依據佛經所做的偈頌而寫的歌詠,歌詠時可以伴管樂、弦樂或敲擊樂器,是容易吸引民眾,普及佛教教義的傳教形式。約兩百多年後北魏太武帝相繼建立了唄贊、轉讀、唱導、佛曲等等。諷誦經懺在

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實踐,尤其是在宮、廟、寺、觀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在於早晚課的課誦,法會、禮斗、拜懺的儀軌,皆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其宗教的信仰及對社會安定的重要性。宮廟的誦經團對內是誦經生的身口意三業的修行,對外則是以誦經的功德迴向於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祈求身體健康、家庭平安、人民和樂、地方安寧、國家風調雨順如此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