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 植存 儀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法鼓山 植存 儀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火宣)寫的 聖嚴法師 最珍貴的身教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莊兵所指導 白惠芸的 《莊子》思想落實「樹葬」之研究 (2020),提出法鼓山 植存 儀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樹葬、殯葬改革、莊子、生命觀、環境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黃有志、鄧文龍所指導 吳詩雅的 促進高中生對「綠色殯葬」正向認知研究—「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應用初探 (2020),提出因為有 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綠色殯葬、正向認知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鼓山 植存 儀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 植存 儀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聖嚴法師 最珍貴的身教

為了解決法鼓山 植存 儀式的問題,作者潘(火宣) 這樣論述:

忠實紀錄聖嚴法師最後的身教,一以貫之他一生最珍貴的開示   聖嚴法師二○○九年二月三日圓寂,在遺言中諄諄交代,身後「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本書在最後的兩年間,由聖嚴法師親自過目,今日能夠將此書出版,實屬難能可貴。   潘?寫作這本書的兩年間,耳中迴盪、心中省思的,經常是聖嚴法師所談「心」的修行。聖嚴法師說,佛法是「心」法,使人的心不受煩惱痛苦污染,隨時保持安定純淨,以現代的語言詮釋,就是「心靈環保」。本書以十個篇章,呈現「心靈環保」的十個面向,貫串了聖嚴法師一生最珍貴的身教。   變動快速的世間,精神高壓的年代,回應二十一世紀

人類不斷升高的痛苦呼聲,這本書是聖嚴法師留給世人珍貴的禮物──忠實呈現了一代偉大心靈的悲智行跡,以及對世人的身教啟迪。 作者簡介 潘(火宣)   出生於埔里小鎮,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歷任雜誌、新聞媒體編輯、撰述等職。多年來得遇因緣,寫作佛教傳記與理念,就如小小舟筏泛行慈悲海洋,透過文字本分,傳達人間美善事蹟,是無限感恩的幸事。   著有《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法影一世紀──印順導師百歲》、《慢行聽禪──殷琪問法 聖嚴解惑》、《證嚴法師 琉璃同心圓》、《潤漬蒼生──證嚴法師的惜水智慧》、《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朱銘的秘密花園》、《微笑菩薩》、《相信閱讀──天下文化25年的

故事》等書。 教法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 ~ 2009年)   聖嚴法師1930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

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法鼓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近年來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莊子》思想落實「樹葬」之研究

為了解決法鼓山 植存 儀式的問題,作者白惠芸 這樣論述:

臺灣地狹人稠,生者與死者爭地已在所難免,華墳巨塚的葬禮模式也突顯著貧富的差距,喪葬禮儀成了經濟文化下的產物,也衍生出對環境破壞的議題。本研究緣起對樹葬此新型殯葬儀式之探討,為其實踐找尋可行之理論,希望藉由此份研究,可以提供現代人新的喪葬思維。 從殯葬禮制的沿革、三教思想的殯葬觀出發去探討現今殯葬儀式形成之緣由。靈魂觀使人們畏懼且相信安葬問題會影響後人的禍福吉凶,進而衍生出風水之說;儒家重視孝道,「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令子孫無不費盡心思的操辦先人的安葬之事;講究禮制,重視倫理,無形中劃分了階級,於是厚葬成了家族間的大事。傳統土葬代表了中國長久以來入土為安的觀念,但在土地資源不足的現今,濫葬

、濫墾、濫伐破壞環境以取得土地,殯葬成了環境的殺手。 藉由探究《莊子》的生死觀、人生觀及環境觀,期許人們從對死亡的戒慎恐懼中跳脫出來,因而重新去思考並建構新的殯葬儀式。《莊子》的生死觀為其哲學的一大特色,莊子以氣的聚散來詮釋生死的變化,有生便有死,如四時運行、日夜交替般自然,超脫對死亡的畏懼、自然的回歸便為《莊子》思想中最理想的境界。《莊子》中亦主張追求主宰自我的價值,不被物欲所拘限,享受無待之自在,跳脫世俗的價值觀,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就能落實平等。從平等中學會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之發展,為《莊子》哲學對現今環保議題的啟發。 聖嚴法師終其一生落實「環保」理念,更留下最珍貴的身教---「植存

」為環保自然葬做了良好示範,其所提倡的「自然環保」和「心靈環保」,正與莊子無為的生命觀及環境觀相呼應,提供了莊子思想跨時代的價值意義。「萬物與我為一」體悟超越生死的束縛、強調生態美學的自然法則詮釋了樹葬永續共存的自然環保;無欲知足、齊物平等為樹葬展現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心靈環保。從樹葬中追求死亡的尊嚴,從《莊子》思想中追求豁達的生命價值,合而為一呈顯出殯葬改革的可貴。 本文藉由莊子精闢的見解中,體悟出樹葬於殯葬改革的可行性,從社會文化、心靈支持、環境永續的角度肯定樹葬於生命價值、友善環境和尊重生命的的正面回應,提供人們新的喪葬思維,也不再拘泥於既有的殯葬儀式。

促進高中生對「綠色殯葬」正向認知研究—「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應用初探

為了解決法鼓山 植存 儀式的問題,作者吳詩雅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運用「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促進高中生認知概念,研究目的為高中生接受「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對死亡是否有正向認知、高中生接受「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對身後事由自己主導是否有正向認知以及高中生接受「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後是否對「綠色殯葬」取代傳統殯葬有正向認知之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蒐集相關文獻,透過比較法以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並獲得以下結論︰1.高中生接受「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相對於未接受課程的高中生對死亡具有正向認知。2.高中生接受「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相對於未接受課程的高中生對自己身後事能由自己主導具有正向認知。3.高中生接受「生死學探究」選修課程相對

於未接受課程的高中生對於「綠色殯葬」取代傳統殯葬具有正向認知。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有以下主要的建議︰1.對「生死學探究」課程設計的建議可以增加體驗活動、校外考察,或是運用不同的教學影片。2.對研究方法的建議訪談方法的調整與問卷調查的運用時機,宜做適切的安排與掌握。3.對現階段生命教育實施的建議擴大選修與彈性課程的範圍,或以微課程方式、加強生命管理、自己身後事安排、綠色殯葬方面的研究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