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鼓山 電子經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法 鼓山 電子經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志鴻,張旭,黃庭碩,郭珮君,雲惠遠,周延霖,釋見歡寫的 撞倒須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和康寄遙的 陝西佛寺紀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經及其註釋[C3] - 佛陀教育基金會-經書電子檔總表, 佛法電子書 ...也說明:書號 書 名 作者 總論CH30 總論CH30 ▲回頁首 CH300‑06 楞嚴咒(易背本)、大悲咒、十小咒 CH300‑14 普賢行願品等十經合刊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鄭志明所指導 沈家弘的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2021),提出法 鼓山 電子經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佛教儀式、施食、法華寺、劉智雄(劉祖基)、釋真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陳弱水所指導 黃庭碩的 禪運與世緣:唐宋世變下的禪宗及其開展(740-1100) (2020),提出因為有 禪宗、發展圖景、空間分布、外緣因素、唐宋變革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 鼓山 電子經書的解答。

最後網站電子經書- Amitabha jenny則補充:Jenny的隨意散誌‎ >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 ‎. 電子經書. 網路共修電子經書. Comments. View as Desktop My Sites. Powered By Google Site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 鼓山 電子經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撞倒須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為了解決法 鼓山 電子經書的問題,作者李志鴻,張旭,黃庭碩,郭珮君,雲惠遠,周延霖,釋見歡 這樣論述:

  漢傳佛教青年學者,是中華佛學研究所與研習漢傳佛教的青年學子,一次近距離接觸的嘗試。   年輕學者對於漢傳佛教研究的熱情與創意,遠超想像;續佛慧命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使命與任務。     「如何是第一要?」  (天隱圓修)師云:「鐵牛橫古路」   「如何是第二要?」   師云:「撞倒須彌峰」   「如何是第三要?」   師云:「金鞭打入藕絲竅」     過去的佛教研究往往具有籠罩性傾向的格局,用傳統禪宗的說法形容,近乎「鐵牛橫古路」。新世紀以來的漢傳佛教研究漸有百家之鳴,傳統佛教研究的宏偉敘事也在崩解。     傳統的研究多以人物或經典為主要研究取徑,現今的研究則多帶有跨界或整合的性質,往

往借鏡佛教研究以外的研究視角與作法,佛教研究不僅周遍圓融,更有「撞倒須彌峰」涵蓋乾坤的氣象。     佛法慧命所繫在青年。數年來,中華佛學研究所致力於推動「青年學者論壇」相關工作,嘗試拓展漢傳佛教研究的視角與方法。歷經論文發表會與審查流程,第二屆青年學者論壇的部分成果結集在此,展現在讀者目前。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為了解決法 鼓山 電子經書的問題,作者沈家弘 這樣論述:

摘要 《大甘露門施食要集》是日據時期法雲寺派下釋真常法師所編纂的施食儀軌,此儀軌結合了「瑜伽焰口」及「蒙山施食儀」,初期僅為臺中后里毘盧寺僧人所用。釋真常法師圓寂後,其弟子臺中市法華寺劉智雄(或稱劉祖基居士)校訂,後由妙禪法師修訂,最後為林錦東居士(宗心法師)發心贊助流通。在劉智雄的努力教學與弘傳之下,《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由臺中寺院逐漸流傳至全臺,主因其內容精簡扼要,便於入手學習,因此也成為早期臺灣在「瑜伽焰口」未普及以前,民間佛寺和地方宮廟等啟建施食法會的主要儀軌。 本論文將研究《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形成與演變,並

進一步探究閩臺佛教儀式之傳承與交流,和法雲寺儀式傳承系統。在《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經典依據中,將針對釋真常法師的生平、法嗣傳承和其所依據的經典儀軌做進一步文本比較,此外也將說明臺灣本土在施作《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之演法系統。 關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儀式分析,本文將針對其儀軌文本、儀式演法、梵唄唱誦方式做相互的比較參照,並將介紹施食儀式中之密教色彩、施食法器和儀式音樂。另關於儀式演法的現況以及田野調查部分,本文也將介紹具有特色的儀式場域,並進一步論述佛教與臺灣本土信仰對鬼神觀念的現況與歧異。 本文亦將深度闡述施食法會的功能意涵和生命關懷、探討經懺佛事的利弊、佛教施食法會中儀式常見的

訛誤現況、儀式的功能分類,以及大甘露門施食儀式之特別的生命關懷。末論說明臺灣本土佛教施食儀式的特殊現象以及田野工作窒礙難行的問題,反思和釐清相關問題,以策進未來開展新研究議題之契機。

陝西佛寺紀略

為了解決法 鼓山 電子經書的問題,作者康寄遙 這樣論述:

  從陝西26座古寺,一睹中國佛教傳衍風華!   東漢至唐代,凡東來弘法或西行求法的高僧,多經長安中轉。   佛教遠播東亞的樞紐,中國佛教各宗並興的搖籃,就在陝西。   本書所錄,係寂園居士康寄遙(1880-1968)於1950年代親自勘察陝西各寺的忠實記載,寂園居士為陝西臨潼人,皈依印光法師門下,與太虛法師、印順法師相交,長期致力於慈善救濟、僧伽培育及地方興學,一生奉行「人間佛教」。他在書中逐一備述各寺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宗派法門、國際關係、當時現狀及文物特色,包括:草堂寺、大慈恩寺、興教寺、大興善寺、青龍寺、大薦福寺、淨業寺、華嚴寺、香積寺、臥龍寺、罔極寺、廣仁寺、法門寺暨釋迦牟

尼佛真身寶塔等,從陝西26座古寺,一睹中國佛教傳衍風華!   文革期間,各寺慘遭破壞,雖近年重新修繕,亦難重現寂園居士當年所見的原貌。本書於半世紀後重新問世,特於各寺開篇附上今照,其後多係文革前舊照,呈現今昔異同;各寺文末亦附上現址及簡要地圖,以便讀者前往遊覽時按圖索驥。 本書特色   草堂寺、大慈恩寺、興教寺、大興善寺、青龍寺、大薦福寺、淨業寺、華嚴寺、香積寺、臥龍寺、罔極寺、廣仁寺、法門寺暨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塔──1950年代,寂園居士康寄遙曲線弘法,走訪陝西名寺,26座古剎名勝悉數詳論!  

禪運與世緣:唐宋世變下的禪宗及其開展(740-1100)

為了解決法 鼓山 電子經書的問題,作者黃庭碩 這樣論述:

本論文的探討主題,是崛起於唐代的禪宗,究竟如何在由唐入宋的歷史進程裡,一步步地拓展其勢力與影響力,最終成為近世中國、甚至是東亞佛教界及思想文化界的領軍力量?這個問題源自筆者對於既有唐宋佛教史研究中的一個困惑。儘管有許多二手研究告訴我們,禪宗本身就是最契合中國傳統文化菁英品味的佛教支系,是以自崛起後便迅速風靡知識界,加上其「不立文字」的教義特色,使之在面臨晚唐法難及五代動盪的衝擊時,不像其他義學型宗派那樣由於經典的散亡而大受損傷,遂得以挺立諸宗,在入宋以降繼續保有活力。然與此同時,筆者也發現有少數學者主張,禪宗在北宋前半基本僅行於南方,不大為以汴京為首的北地所知,要至宋仁宗於1050 年將禪宗

僧人大覺懷璉(1010-1090)詔入京城後方改觀。此二說之落差,引發了筆者重探此問題的興趣與動力。本論文將焦點擺在壟斷了近世禪宗傳承的南嶽與青原二系──筆者沿用部分學者稱法名之為「新南宗」──並以此二系最重要的奠基者馬祖道一(709-788)及石頭希遷(701-791)出世稍前的740 年作為考察起點,依循時序考察兩人法裔在中晚唐、唐末五代,及入宋以後的空間分布與置身環境變化,進而發現,儘管新南宗確如部分學者所言,在八、九世紀之交成功地打進京城知識圈,成為盛極一時的禪系,但其熱度似在憲宗過世後稍減,而未就此確立禪門正統地位;要至會昌難後,新南宗才因為受傷最微而挺立諸系,進而壟斷禪林,惟它自身

也大舉淡出以兩京為核心的北地,轉而固守發跡的大南方區;上述發展,在唐末五代大亂期間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如王閩、南唐、吳越、南漢等南方政權,皆對禪宗教團護持有加,從而深化了禪宗的「南重北輕」格局。在趙宋政權於 970 年代陸續攻滅分立諸國後,禪宗教團又再次被納入一統帝國架構。儘管立基於北地的新政府並沒有對大盛南方的禪宗給予太多干預,但也未展露出太高興趣,使得禪宗在入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只能沿守著其五代版圖。一直要到十一世紀前半,才靠著漸掌握到與新時代文化精英──即取代中古士族的新興士人群體──相處訣竅的雲門、臨濟兩系,在全國知識圈中打開知名度,進而引起仁宗皇帝興趣,遂有1050 年的詔入懷璉之舉。入

京的懷璉也成功在皇城掀起禪悅旋風,以此為起點,禪宗開始迅速風靡、滲透十一世紀後半的北宋知識文化界,終在十一、十二世紀之交成為近世中國的佛教暨文化主導力量。相較過往常見的內在理路解釋,本文勾勒的唐宋禪宗發展要更容易被非預期的外緣因素影響,因而呈現出遠為迴還曲折的發展圖景,這也使得禪宗之得勢,不再若過去設想得那般勢所必然,反充斥著因緣合和的偶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