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錢防制宣導影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邱獻輝所指導 曾寶民的 青少年K他命使用者之生命經驗探究 (2014),提出洗錢防制宣導影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青少年、K他命、藥物使用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蔡允棟所指導 林明德的 台南市流浪犬政策之回應性評估 (2011),提出因為有 回應性評估、政策評估、流浪犬政策、道德政策、流浪犬的重點而找出了 洗錢防制宣導影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洗錢防制宣導影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青少年K他命使用者之生命經驗探究

為了解決洗錢防制宣導影片的問題,作者曾寶民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於探索青少年K他命使用者的個人經驗,尤其探討其生命的轉折,接觸與施用藥物過程的主觀感受,遠離或再次施用藥物的心路歷程與環境脈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訪談,於2014年7月以立意取樣招募14位目前受保護管束的K他命青少年使用者擔任受訪者,共有男性10位,女性4位,年齡介於16-21歲。使用K他命的經驗從一年到五年不等,平均約2-3年。初次使用年齡介於13-17歲,平均14.4歲。訪談每次約90分鐘,大部分研究受訪者接受間隔四周以上的兩次訪談。3位研究受訪者因無法配合再次受訪時間,僅受訪一次。訪談資料均謄寫成逐字稿進行主題分析。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家庭、學校附著不良,監控不

易,青少年習於校外活動,認識用藥友伴 青少年K他命使用者受到成長過程家庭困境與學校適應困難引起的負面情緒壓力影響導致情緒低落、自我概念低落、想要逃離往外跑的傾向,成長進入叛逆期時呈現不聽管教、不會想、重視朋友的特質。造成家庭、學校的管教困難與監控不易。青少年就學的意願低落、逃學、中輟,習於校外生活,跟校外朋友活動包括玩線上遊戲、閒晃、到朋友家聊天、打工、參加廟會陣頭交朋友、賺錢等,期間認識用藥友伴。二、受好奇心、情緒低落、用藥友伴影響 大部分青少年初次接觸K他命是在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受到好奇心、朋友帶動的影響,同時情緒低落也是造成使用的動機。三、持續使用以情境環境的使用行為為主

青少年使用K他命主要是跟朋友一同使用,使用的情境是在朋友家、KTV包廂、汽車旅館、出陣頭時的車上使用。多數受訪青少年表示自己不會單獨使用。少數青少年受訪者單獨使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緩解緊張、低落或心理困擾。少數受訪青少年表示有使用其他種俱樂部藥物如搖頭丸、咖啡包、喵喵、神仙水等經驗。使用者情境是開搖頭派對,除了使用K他命以外,也使用其他藥物讓自己High。四、用藥的經濟循環 青少年使用K他命需要錢,青少年把打工、出陣頭賺的錢,家裡給的零用錢用來支持使用K他命的各種消費,部分受訪青少年因而販賣K他命來支持K他命的使用。也因為販毒的收入豐富,使用K他命的量增加,也陷入藥物後遺症的風險。五、只

抽K菸而不用鼻子吸,以預防K他命頻尿的副作用 受訪青少年K他命使用者普遍認為抽K菸不會導致頻尿,是用鼻子吸,拉K才會,從目前文獻的證據,K他命造成頻尿的機制尚未有定論。抽K菸或者是用鼻子吸都是進入血液,其代謝物由血中進入腎臟分泌尿液,進入膀胱,造成膀胱的黏膜受損是目前可能機轉的假設。由此假設來看,抽K菸與用鼻子吸並無差異。六、青少年持續使用K他命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 由研究資料所呈現的危險因子包括:法律寬鬆、藥物取得容易、藥物的依賴、持續與用藥友伴來往、復學困難、就業困難、心情低落、合理化的用藥認知等。相對地,法律限制嚴格、價格昂貴取得不易、親人伴侶的監督與陪伴、戒藥決心、離開用藥

朋友圈、復學與工作順利、情緒穩定與用藥認知改變等就是預防持續使用K他命的保護因子。七、司法介入對青少年用藥的影響 本研究的結果肯定司法與警察的介入對青少年使用者的正面影響。保護管束處遇的強制力,讓青少年使用者有機會從K他命使用的循環中脫離,感受沒有藥物作用之後的身體變化。也體會到家人的可貴,珍惜身邊的人。戒K的力量也會影響使用藥物的朋友圈,好朋友也會支持受訪者戒藥。但是想法的改變並沒有那麼容易,K他命長期使用導致的心理依賴還存在。而且成年之後,使用K他命被抓到只要罰錢。怕被關的因素消失了,青少年必須靠自己的決心和意志力持續戒藥。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實務工作提出以下建議:一、

教育宣導的建議 定期與不同年齡族群的藥物使用者座談,評估與討論宣導效果。再者,在學校的反毒宣導中,讓當事人現身說法,比起單純的講解知識、觀看影片的方式效果更佳。對當事人而言,也能去汙名化,激勵當事人持續戒毒的決心。二、 毒品分級的建議 建議暫時不要將K他命提升至二級管制,理由有二。其一,若將K他命列為二級,將迫使青少年藥物使用者轉而使用新興的替代藥品,反而讓青少年蒙受更不可預知的用藥風險。其二,K他命的存在為安非他命的使用築了一道防線。青少年在叛逆期容易受朋友影響而使用藥物,叛逆的青少年如像過去一樣使用的是安非他命,等到想要戒藥的時候,腦部已經受到傷害。故不宜將K他命與安非他命

列為同一級管制。

台南市流浪犬政策之回應性評估

為了解決洗錢防制宣導影片的問題,作者林明德 這樣論述:

  1998年一部專屬於動物的法律在台灣通過,該法的誕生的主因之一是當時國內流浪犬氾濫,造成社會問題,而在各方努力之下,立法院三讀通過以動物保護為名稱的法案,該法特別關注流浪犬的管理。然而,流浪犬的問題並非如預期般的被解決,甚至突顯更多「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問題。這些問題時常讓動物保護團體與公民產生價值觀的衝突,政府往往處於「父子騎驢」的處境,而台南市亦經常產生上述衝突。縱然如此,政府卻仍以流浪犬數據來做為政策執行成效的判斷,似乎忽略了民眾的內心感受才是政策成效的核心,而容易引發「不可治理」的危機。  據此,本文以台南市流浪犬政策為研究個案,目的在於從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觀點瞭解政策的執行成效,以

及探討各方利害關係人互動以及對政策執行成效的影響。本研究主要探討四個問題:一、目前台南市流浪犬政策執行成效為何?存在哪些執行困境?有何處需要修正?二、該政策中的利害關係人如何互動?利害關係人對於台南市執行流浪犬政策的成效是否有共識?三、在多元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角度中,該政策有沒有符合William Dunn所提出六個政策績評估指標(效效能性、效率性、充分性、公正性、回應性、適當性)?六項政策評估指標能否做為台南市流浪犬政策的評估標準?  本文主要以Cuba & Lincoln於1989年提出的回應性-建構主義評估途徑,並以Dunn的效率性、效能性、充分性、公平性、回應性與適當性等六項為評估指標。

研究方法上運用個案研究與深度訪談法,其中訪談對象包含政府、代議士、動物保護團體、學者專家、獸醫師、寵物業者、民意等七大類,共計訪談23位政策利害關係人。  本研究發現台南市執行流浪犬政策的成效,在利害關係人的觀點中皆有達到Dunn六項評估指標的一定標準,但是也發現民眾觀念不足、行政資源匱乏、利害關係人之間缺乏共識等問題;其次,台南市流浪犬政策具有道德政策的特質,故六項評估指標的運用有其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