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獅潛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海獅潛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嚴潔盈寫的 美國西岸(20-21年版:熱情都會壯麗絕景Easy GO!) 和(德)埃裡希•雷德爾的 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海獅號潛艇 - NiNa.Az也說明:海獅 號潛艇海獅軍艦SS 791 原為美國海軍二次大戰期間服役丁鱥級Tench Class 柴電潛艦之13號艦帶魚號USS Cutlass SS 478 於1973年移交中華民國海軍隸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跨版生活圖書出版 和上海人民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莊錦農所指導 程彥豪的 台灣潛艦採購政策演變 (2017),提出海獅潛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潛艦國造、馬英九、蔡英文、國家認同、軍購、建構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黃愷的 我國遂行海上游擊戰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游擊戰、海上游擊戰、台海防衛作戰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獅潛艇的解答。

最後網站漫畫版軍事科普小百科:潛艇悍將 - 第 160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西元1944年,美軍的「海獅號」(SS- 311)潛艇,擊沉了日本航空母艦「信濃」號,這是史上由潛艇所擊沉的最大噸位軍艦的紀錄。日本航空母艦「信濃」號長寬:266×36.3公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獅潛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國西岸(20-21年版:熱情都會壯麗絕景Easy GO!)

為了解決海獅潛艇的問題,作者嚴潔盈 這樣論述:

  本書為讀者搜羅美國西部四個著名城市及三個國家公園的人氣景點,包括:洛杉磯、聖地牙哥、三藩市、拉斯維加斯、黃石國家公園、優勝美地及大峽谷國家公園,內容豐富。書內除了有28幅詳細地圖外,亦有各地常用的地鐵、路面電車路線圖等,一書在手,盡握在地交通資訊。大部份景點同時寫有建議參觀時間,助讀者輕鬆規劃行程,善用觀光時間。   洛杉磯:《星聲夢裡人》取景地Angels Flight纜車、小食店林立的的中央美食市場、人氣藝術展覽館The Broad、貴氣逼人的羅迪歐大道、星光耀眼的荷里活星光大道、大人小朋友必到的迪士尼加州冒險樂園……   三藩市:文青必到的城市之光書店、海獅棲

息的39號碼頭、三藩市地標──金門大橋及發生逃獄懸案的惡魔島,精彩景點數之不盡!   聖地牙哥:軍事博物館應有盡有,到聖地牙哥海事博物館欣賞巨型潛艇及護衛艦;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博物館與不同戰機拍照!在聖地牙哥航空航天博物館看人類登月的重要歷史物品。   拉斯維加斯:於這個沙漠的不夜城,欣賞令人讚嘆的賭場建築,觀看一流大型表演:魔術、雜技、空中飛人、百老匯歌舞等表演,保證讓人樂而忘返。大家亦可乘坐全美最高的摩天輪看賭城華燈閃爍的夜景。   本書附送可撕頁式的地圖。 本書特色:   ‧網羅中西部美景:優勝美地、大峽谷、黃石國家公園、聖塔莫尼卡、胡佛大壩   ‧西岸人氣景點:荷里活星光大道、

比華利山、加州迪士尼樂園、華納兄弟片場、漁人碼頭、聖地牙哥動物園   ‧美食之最:藝術甜點、任食烤肉、juicy漢堡、有機雪糕、經典熱狗…   ‧繪製28幅詳細地圖及地鐵路線圖   ‧精心推介8個精彩行程規劃  

台灣潛艦採購政策演變

為了解決海獅潛艇的問題,作者程彥豪 這樣論述:

  潛艦在大海中的隱匿與戰略性,對中國犯台具有極大嚇阻效果,而台灣至今只有兩艘作戰潛艦、以及兩艘訓練用潛艦,水下戰力嚴重缺乏。為改善此種情形,中華民國海軍於2017年3月1日,正式與台船簽約,啟動潛艦國造計畫;隔年川普政府同意以商售方式,給予台灣國造潛艦相關系統的「行銷核准」。  在此之前,台灣致力籌獲潛艦30年,希望能循軍購方式獲得潛艦,但始終無法如願;雖然小布希總統時期一度曾同意軍售台灣八艘潛艦,卻因為台灣政局因素遭到擱置,引起美方對台灣自我防衛的質疑。馬英九總統任內、國民黨完全執政的 8年內,因為與中國交流密切,不願軍購觸及中國紅線,對潛艦採購案持消極態度,使台灣海軍對美採購潛艦無法成

功。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改變昔日政府「傾中」策略,與中國保持距離,力求國家安全,推動國防自主,堅持潛艦國造政策,明確訂出2025年第一艘國造潛艦成功下水的目標,以國造潛艦的方式,打造台灣的水下艦隊。  潛艦具有高機敏性,以及採購動輒千億預算的昂貴價格,台灣採購潛艦更觸及美中台三邊之間的敏感神經。在台灣從沒有製造潛艦經驗,潛艦國造更需要主要武器輸出國、尤其是美國同意支援。本研究藉由對馬英九政府時期潛艦對外採購政策失敗,到蔡英文政府改為潛艦國造等過程之分析,進一步探討兩位元首對軍事採購觀念不同,其中包含兩位總統的國家認同差異,對國防安全認同與軍購政策的落差,與中國之間互動的改變等因素對台灣籌獲潛艦之

影響;以及台灣如何重新獲得美方對台灣信任,協助台灣潛艦國造政策。

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

為了解決海獅潛艇的問題,作者(德)埃裡希•雷德爾 這樣論述:

本書譯自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的自傳《我的一生》,雷德爾在其中回顧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家戰略的制定與海軍的全面建設,闡釋了德國海軍與國家、納粹党及陸軍的相互關係,在歷次戰略戰役中德國海軍所能起到的作用,敘述了他與希特勒最終決裂的原因,反思了作為個人及海軍在國家政治體制中的角色及作用。   本書可作為海軍、歷史研究者的工具書,也可作為世界史、軍事史愛好者的興趣讀物。 埃里希·雷德爾(1876-1960),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的引路人,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海軍建設的親歷者和領導者,被稱為“北海梟雄”。 譯序 001 英文版前言 0

01 自序 001 第一章 初進海軍 001 第二章 和平時期的訓練 029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045 第四章 斯卡格拉克海峽 066 第五章 從無限制潛艇戰到革命 082 第六章 戰後海軍的發展 111 第七章 領導海軍 141 第八章 30年代初期 160 第九章 《凡爾賽條約》的枷鎖 187 第十章 海軍的擴充 204 第十一章 西班牙內戰時期的德國海軍 225 第十二章 海軍航空兵之爭 234 第十三章 海軍,希特勒和納粹黨 243 第十四章 海軍和宗教問題 259 第十五章 危急存亡的歲月——1938—1939年 270 第十六章 “威悉河演習”——佔領挪威 304 第十

七章 “海獅行動”——入侵英國計畫 324 第十八章 “巴巴羅薩行動”——對蘇作戰 337 第十九章 海上之戰——1941—1942年 349 第二十章 與希特勒的最後決裂 374 第二十一章 國家與個人 388 第二十二章 施潘道——和回家 403   世人談及德國海軍,總會先想到二戰中令人生畏的德國潛艇部隊和發明“狼群”戰術的德國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可以說“德國潛艇”和“鄧尼茨”不折不扣地成為了德國海軍的代號和“形象代言人”。但縱觀整個德國海軍百餘年的歷史,對德國海軍影響深遠的不止鄧尼茨一人,如對海軍建設情有獨鍾的德皇威廉二世、素有“德國近代海軍之父”之稱的蒂爾皮茨,還

有就是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 雷德爾是一位對德國海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從1928年10月擔任德國海軍部長開始,到1943年2月因與希特勒發生分歧主動辭去海軍總司令一職為止,雷德爾實際領導德國海軍長達15年之久。正是在雷德爾的領導下,弱小的德國海軍擺脫了《凡爾賽條約》的束縛,秘密擴軍備戰,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德國手中一支不容小覷的侵略擴張力量。雷德爾的這部個人回憶錄對於研究德國海軍史是一份價值頗高、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回憶錄中,雷德爾對自己戎馬生涯的詳細描述和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及軍事行動的全程記錄,使我們能夠全面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海軍的興衰歷程。書中披露了大量關於一戰

後德國海軍重建和二戰中德國入侵挪威、英國、蘇聯以及大西洋海戰等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情況,對後人全面客觀地開展分析研究非常有幫助。 研究海軍史的積極意義不僅在於它能為我們撥除歷史迷霧,看清“山的那一邊”發生的一切,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探尋海上戰爭的基本規律,汲取各國海軍建設的經驗教訓,指導我們今天的海軍現代化建設。單就德國海軍的興衰成敗而言,我認為,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瀕海強國在崛起過程中應避免與海洋強國過早攤牌。一般來說,瀕海強國既有陸地強鄰,又被海洋國家視為潛在對手,安全威脅常常來自陸地和海洋兩個方向,因此必須堅持陸海兼顧。在來自陸地威脅較小的情況下集中力量向海洋發展,在

來自海洋威脅較小的情況下則集中力量消除陸地的隱患。然而,德國由於沒有處理好陸海並重中的側重與節制的關係,常常使自身陷入英、法、俄等陸海強國的雙重包圍之中。同時,要看到海洋強國的地緣環境相對有利,又能夠利用瀕海強國與其陸上強鄰之間的矛盾漁利,因此處於崛起過程中的瀕海強國應避免與海洋強國過早發生直接衝突。 二是必須按照海軍建設發展的內在規律建設海軍。國家必須將海軍建設放在一個長遠的歷史時期加以規劃,使之循序漸進,逐步增強,而不能操之過急。以德國海軍的教訓而言,如果當初希特勒能按照雷德爾提出的“Z”計畫穩步推進海軍建設,不提早發動侵略戰爭的話,德國肯定會建成一支能與英國相抗衡的海上力量。同時,從海

軍建設的角度來講,雷德爾關於建立均衡發展的海軍和發展海軍航空兵的設想也都是正確的。此外,德國海軍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諸如官兵的教育訓練、紀律和士氣,以及發展裝備等很多問題,我們可能感到似曾相識,這說明只要我們對別國海軍建設的經驗教訓加以分析研究,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三是要以正確的海軍戰略指導海軍作戰。實行什麼樣的海軍戰略,要綜合考慮軍事、政治、經濟和地理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關鍵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切中要害,量力而行,而不能好高騖遠,超越自身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實施力所不及的作戰行動。二戰爆發後,雷德爾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和英國高度依賴海上貿易的特點,決定集中力量打擊英國的

海上交通線,而不是以弱小的德國艦隊與強大的英國艦隊正面交鋒,這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希特勒對此卻缺乏深刻認識,他沒有聽從雷德爾的忠告,將海軍的作戰重點放在打擊英國的海上交通線上,而是一意孤行,先是企圖直接登陸入侵英國,碰壁後又不顧雷德爾的強烈反對進攻蘇聯。希特勒也沒有及時採納雷德爾佔領馬爾他等英國在地中海的重要基地的建議,對於雷德爾強烈要求的加快U型潛艇建造的建議,希特勒也沒有給予高度重視,這些都是德國海軍走向失敗的重要因素。就雷德爾自身而言,在沒有有效制空權的情況下,還貿然派“俾斯麥”編隊到大西洋出戰,導致“俾斯麥”號被擊沉,也是他指揮決策上的重大失誤。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雷德爾起初並不贊同

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他本人對納粹黨也素無好感,並強烈主張軍隊同政治應該徹底分離,但不管怎樣,雷德爾苦心經營的海軍以及他本人實際參與了希特勒發動的侵略戰爭,淪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的工具,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雷德爾關於戰時行為的辯護,讀者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予以鑒別。 相信本書對志于海軍史研究的朋友和關心海軍發展建設的各界人士會有所幫助。 自序 在《山的那一邊》一書的導言裡,英國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記錄了陸軍元帥威靈頓公爵生活中的一段趣事:在一次旅行中,威靈頓公爵和一位熟人為了打發時間,兩個人一起猜每座山的另一邊會是什麼樣的地形,當這位熟人對威靈頓準確的預言表示萬分驚奇時,威靈頓回答:“我一生都

在努力地去嘗試發現山那邊隱藏著的東西。” 由於視線受到山的阻擋,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準確地描述山的那一邊隱藏著什麼東西是非常困難的。然而,要透過把現在和未來分隔開的那座不可逾越的山峰,看清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更是難上加難。我們的存在和行動都是為了未來而進行的,並為此努力地去勾畫出一幅關於未來的圖像。然而我們對未來的預見卻總是模糊不清,儘管我們知道某些事物確實存在,卻無法僅僅憑藉希望和願望來勾勒出它的輪廓,描述出它的顏色。任何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將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因而,我們基於對未來的認識而採取的任何決心和行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當我們到達了“山的那一邊”以後,再回過頭來看待發生的一切,情形

就必然會大不相同。一度被迷霧籠罩的事物變得清晰了,一度棘手的問題找到了解決的方案,一度確定無疑的事物變得虛無縹緲,一度無關緊要的東西現在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審視過去,現實情況與原先對未來的認識截然不同。 現在我們終於站到了“山的那一邊”。我們終於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歷史事件按照正確的軌道進行了重新的排列組合。然而,如果我們想正確描繪過去、認識未來,就必須弄清環境和人為因素對歷史事件的影響,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過去發生的事情進行大量的研究。 寫作這本書的動力來源於説明人們正確認識過去的願望和責任。一些作家往往引用逐漸為國內外讀者所共同瞭解的資料來寫作上半個世紀德國

的歷史長卷,本書不想步他們的後塵。我的願望只是想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一些我個人的認識。 在這方面,我能作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按照傳統和個人思想行事的軍官,總是把自己視為軍隊和國家的公僕,因而要脫離自身經歷這一狹窄的領域,是無法敘述歷史事件的。而且,我只是一個水手和軍人,而不是政治家。 當站在“山的那一邊”以後,我意識到了原先所看到的景象同現在的景象截然不同。我寫下的大量筆記使我能夠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來記錄當時的歷史事件和思想歷程——其中一些我們現在看來是錯誤的。有幸的是,在施潘道監獄的10年監禁,使我的記憶能夠脫離外部世界的干擾。 作為海軍司令,對於我本人以及整個海軍來說,在兩次世界大戰

之間再也沒有什麼政治外交事件比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影響更為深遠的了。它的簽訂,結束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束縛。本書的第一部分記述了我到那時為止的海軍生涯,以及我對這些經歷的思考;本書的第二部分記錄了1935年以來事件的發展和演變。前後兩部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自1935年以後,海軍的規模日益擴大,承擔的任務日益繁重,要詳盡地敘述海軍的擴張和發展,尤其是戰爭期間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等到全部資料都公開以後,並且要由比我有生之年所剩時間更多的人來完成這一任務。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許多老戰友和老朋友給了我不可缺少的幫助,因此我向他們所有人表示最誠摯、最深厚的謝意。我

尤其要感謝艾裡克·福斯特上將,他是我多年來的老朋友和合作夥伴,他為本書的最後編輯付出了大量時間和辛勤勞動。本書的內容和敘述純屬個人觀點,我對此負全部責任。 命運使我選擇了海軍作為職業,同他人相比,我為海軍事業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因而我的生活與海軍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我個人取得的所有成就只不過是海軍發展歷程中的一部分。本書所涉及的人物數量不多,還有許多人沒有提到,值得指出的是他們的業績也同樣值得懷念。 我的一生,既有輝煌也有坎坷,既有飛黃騰達也有貧困潦倒,儘管生活充滿了勞累和艱辛,然而回首過去,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我都十分感激能夠在這樣一個非常優秀的群體中工作並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樣的感激之情可以

追溯到青年時代。如果通過本書的回憶能夠使他們及其對海軍事業的無私奉獻不被人們忘記,哪怕是對此有一點點貢獻,那麼我也會因為自己晚年盡到了一名海軍軍官和普通人的職責而感到高興和滿足。 埃裡希·雷德爾1957年,基爾  

我國遂行海上游擊戰之研究

為了解決海獅潛艇的問題,作者黃愷 這樣論述:

「海上游擊戰」是一種運用游擊戰思想的作戰形式,基於政治理想由海軍與民眾結合所組成之武力或正規部隊,在內陸水域、沿海或海域地區,藉海上襲擊、伏擊、擾亂、破壞等非正規戰法,減低敵作戰效能與士氣,協助軍事任務之達成。而「海上游擊戰」的發動,除必須依賴人民支持、強烈動機與適當敵對目標等因素外,還需具備適合的海域環境與足夠的航海能力才能夠遂行,且海上作戰也不如陸上作戰具有引起重大政治效應的直接影響力,故多扮演輔助性角色。從20、21世紀「海上游擊戰」的演變與發展觀察中,顯示「海上游擊戰」具有時代的適用性與持續性,且受到戰爭科技日益突飛猛進,使海上作戰武器與載具性能大幅提升,加上超限戰與恐怖攻擊思想的啟

發,更拓展海上游擊戰運用的多樣性,也更具殺傷性與震撼力,因而增加其軍事運用價值,若能結合軍事力量將不失為劣勢作戰狀況下的有效戰術作為,甚至賦予極高的政治目的,亦可作為海上作戰的重要戰略思維。台海軍事衝突是一種「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格局。面對中共的優勢戰力,如何建立堅強持久的防衛力量,使共軍無法達到速戰速決企圖,將是扭轉台海戰局的重要關鍵之一。而「海上游擊戰」所具有的持久作戰特性,正可輔助海軍增加持久戰力,並可藉此延伸陸上反登陸作戰縱深。若於平時有計畫的加以組織發展,將有助於提升我防衛作戰的強度。本文透過游擊戰思想理論與海上游擊戰的運用戰史,歸納「海上游擊戰」的具體內涵,再從21世紀的戰爭科技

與戰爭型態,研析海上游擊戰可在現代戰爭所扮演的角色與戰略價值,並分析台海遂行海上游擊戰的可行性,提出我國「海上游擊戰」建立與運用方式,期能提供對此問題有興趣學者進一步研究或決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