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少校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海軍少校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evilShute寫的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文庫本) 和約翰.M.巴瑞的 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經典回歸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英文对照让你了解美军军衔用英文怎么说 - 快资讯也說明:Marine Corps 海军陆战队. General 上将. Lieutenant General 中将. Major General 少将. Brigadier 准将. Colonel 上校. Lieutenant Colonel 中校.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逗點文創結社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葉明德所指導 陸文浩的 中共吉布地海外後勤基地研究 (2021),提出海軍少校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吉布地、海外軍事基地、後勤基地、遠海防衛、海外利益、軍事物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陳易芬所指導 張育嘉的 已婚退伍志願役軍官軍中工作與家庭衝突因應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志願役軍官、軍人工作、工作-家庭衝突、因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軍少校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校— Google 艺术与文化則補充:中校是军队的职衔,介于少校和上校之间。英文里,陆军等军种的中校称为Lieutenant Colonel,美国海军中校称为Commander。英国皇家空军中校则称为Wing Commander。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軍少校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文庫本)

為了解決海軍少校英文的問題,作者NevilShute 這樣論述:

我不是怕死。人都難逃一死。 我是為了那些終將失去的東西而心有不甘……   「也許我們一直都太亂來,所以不配擁有這麼一個世界。」    英國小說家內佛.舒特令人心碎的末世經典,隆重登場!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扮演了重要角色,讓讀者感知核戰帶來的威脅。我們凝視著無底深淵,得以自邊緣退後一步。」——《衛報》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泰晤士報》等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史學博士翁稷安、小說家陳育萱、詩人吳俞萱 專文導讀賞析。   ★特別收錄:音樂策展人dato 專書氣氛歌單。攝影師陳藝堂精選寫真。   ★延伸閱讀!Podcast節目《閱讀夏lala》、《

逗點學校》單集討論。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核能武器在短短一個月摧毀了世界,北半球的生命死盡、歸於沉寂,而輻射塵正以死神的腳步慢慢飄向南方的澳洲。   美國艦長杜威特的潛艦蠍子號於深海中流落至澳洲,他讓自己不去意識家國已滅,而妻小也不在的事實;他遇到了熱情聰慧的莫依拉,笑看餘生而縱情享樂的女子,彼此袒露出脆弱的心境,擦出哀艷無聲的火花。澳洲海軍少校彼德才剛迎接女兒誕生,便接獲委派令,必須離家在蠍子號上擔任聯絡官,與美軍出海探查來自西雅圖不明的微弱摩斯密碼訊號——但生命滅絕的北半球,真有可能有倖存者嗎?   再幾個月,輻射塵就要飄抵澳洲。這些地球上殘存的人們,如何在最後的這段日子,重新

體會原有的日常:海灘、帆船、派對、酒吧、親友、教堂、園藝、釣魚、打字課、賽車、牧牛、耕地……然後,與這一切訣別?   奇蹟,是否會降臨呢?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是內佛.舒特最有力量的小說,為世界帶來最難以忘記的末日景象。   原文書名On the Beach為海軍術語,意指卸任退休,也與小說開端艾略特〈空心人〉一詩的意象相映,其殘酷與溫柔並置的筆法,帶著無數讀者走過二戰原爆的陰影,在淚眼中洗滌心靈,迎向可貴的明天。 本書特色   ◎尺寸小巧,內含大量洋蔥點!建議搭配面紙閱讀!   ◎新增內頁攝影、情境歌單與延伸閱讀。   ◎讀完有好多想法?全新導讀、賞析、特別附錄陪你互動共鳴。

各方創作者含淚推薦!   全方位藝人 夏宇童   小說家 劉芷妤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向鴻全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 陳巍仁   詩人導演 盧建彰   詩人 潘家欣   一人出版社社長 劉霽 國際重要媒體一致好評!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扮演了重要角色,讓讀者感知核戰帶來的威脅。我們凝視著無底深淵,得以自邊緣退後一步。」——《衛報》   「半個世紀後閱讀,依舊深深感動。」——《經濟學人》   「對於核戰後人們因輻射塵染病而死的景象,最為逼真的召喚。」——《紐約時報》   「適時、諷刺。難以抹滅的傷痛結局,將令你淚流滿面,深受撼動。」——《洛杉磯時報》

  「近年來我讀過最為震撼的小說。令人震撼處有二,一是主題,二是舒特先生發揮出來的天才創意。」——《舊金山紀事報》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是舒特最為細膩的作品。」——英國《每日電訊報》 「探討核戰餘波的類型小說中,最令人感同身受的一本。」——《泰晤士報》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拭淚推薦   「我希望《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只是幻想就好永遠不要實現。在這小說開展前的那一個月的戰爭在2013年仍然可能發生。這書著墨於五個人如何和家人面對接下來的種種難題。我建議年輕讀者準備一條毛巾擦眼淚。我今年七十八歲我要一條海灘巾才行。」——讀者R J Crymes   「我五零年代的時候在中學做

了這本書的報告,而到了八零年代,我女兒也在學校報告這本書。而我剛剛買了這本書給我的孫女。很高興能擁有一個新版本。 」——讀者rwing   「我在高中讀這本書的時候正是俄國坦克入侵布拉格(編按:1968年),我還記得當時我父母對這事件的恐懼。書中描述這世界所發生的事情觸及了我的痛處,而多年後,我終於可以重讀這本書,也用一種新的方式體會。」——讀者Sunny Lorraine   「雖然情節在他的創作年代讀起來會更合理,但舒特是非常擅長編織故事的。他的天才之處在於讓我們慢慢地瞭解書中許多角色,跟著他們一起死去,而那些敘述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其中並沒有實質的悲痛,只有我們生來終須面對的死亡。我們

可以在那樣的生活圈裡看見自己,而且會相當震驚,因為我們尚未擺脫核能巨獸的陰影。這是一部永恆的小說。」——一名讀者   「我之所以那麼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不是在談論怎麼拯救地球,或是要炸掉襲擊而來的彗星還是打敗外星人。它的重點是對於生存堅持的絕望掙扎,還有在艱難處境中人類的種種反應。非常震撼人心!」——讀者Jerry Jeffers

海軍少校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看更多完整版上集內容:https://youtu.be/NP1or_WkjuY
看更多完整版中集內容:https://youtu.be/e4J_u_FKxh8
看更多完整版下集內容:https://youtu.be/skkgB_UPdMM

關心新冠肺炎疫情➔https://bit.ly/2tXmOJU

少康看藍營改革➔https://bit.ly/2tYPaU8

少康戰情室精彩回顧➔https://bit.ly/37il9w0

✔訂閱【少康戰情室】https://bit.ly/2sDiKcZ
●完整版HD集數快速找➔https://bit.ly/2Etctbf
鎖定TVBS 56台首播
●按讚粉絲頁:http://bit.ly/2fMs1us

中共吉布地海外後勤基地研究

為了解決海軍少校英文的問題,作者陸文浩 這樣論述:

中共在海外設立軍事基地,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時期「遠海防衛」戰略的一環,其涉及解放軍在21世紀的新任務,維護國家海外利益與安全。而中共於2017年8月1日在吉布地成立海外首座後勤軍事基地,是讓共軍從「近海防禦」朝向「遠海防衛」重要關鍵。關鍵的存在,使得軍事力量支撐中共地區經貿發展與安全。並以吉布地為中心,向東印度洋、向北地中海、西南大西洋,將馬漢所稱「海洋的使用」海運、生產、市場與「軍民兩用」基地的結合。 由於中共駐吉布地軍事基地性質為後勤支援,並運用軍事物流系統支援海外軍隊,故其指揮管制,依據「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原則,接受「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後裝保障分域中心」、「

戰區聯勤保障中心」指管。才符合2021年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示,「著力建設一切為了打仗的後勤」朝美軍海外遠距海上後勤部隊機動快速補給邁進。 雖然,目前後勤基地性質與命名,係仿效日本自衛隊,以支援海外部隊後勤補給,並協助補給海軍亞丁灣護航編隊艦船與非洲維和部隊等物資與油水等補給作業。未來隨著中共海外利益不斷地擴大,現有基地的後勤與區域內輪駐的部隊,不足以防衛中共在非洲、中東等周邊地區海外投資與各項安全。此時,中共是有可能藉著吉布地有各國在地設立軍事基地、中吉兩國雙邊經貿利益、吉布地主權國同意等,擴大在吉布地後勤基地建設,朝著美軍大型作戰職能型的軍事基地發展。 至於其他西方國家擔心中共

會在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重要海上通道設立「海外基地」,中共將以投資當地「國際商港」、「貨櫃碼頭」、「自由貿易區」為主,偶爾以外交手段採取技術性靠港模式,提供中共海軍艦船臨時性的後勤補給任務。除非,中共後續能使地主國排除以美國為主的軍事同盟外交的干擾、國內憲法等限制,才會繼續在第二個他國,建立類似吉布地模式的海外軍事基地。

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經典回歸版)

為了解決海軍少校英文的問題,作者約翰.M.巴瑞 這樣論述:

【2020比爾蓋茲夏季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榜No. 1】 長踞各國排行榜不墜 全球80億人民高度關注   一場人類與自然永不停止的戰爭 一場挑戰文明與科技智慧的考驗 一本重現傳染病歷史的不朽之作 一本探問全人類未來的預言之書     「屍體堆滿所有地方,從醫院太平間滿到走廊,從殯儀館滿到街上,甚至在家裏堆積。流感讓整個費城崩潰,街道成為鬼域……」史上最兇猛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殺害了上億人類。20個月席捲全世界致死的人數,遠超過20年來因愛滋病喪生的人數,以及中世紀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總數。     歷史學家巴瑞透過史實和數字,重現1918年流行性感冒的慘況。這是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自然與人類文明

的大對決。在這場對抗中有人不願臣服於自然,也不願只是祈禱鬼神賜福,他們憑藉科技和智慧,挺身面對大自然的撲擊。     書中述及傳統醫學演進至現代化醫藥科學的重要里程碑,以及當年研究人員的信仰和價值觀、研究態度和方法。不同的故事主軸交錯進行,對人類在嚴苛考驗下的反應作極為精彩的描寫,有廣博的專業觀點,也有深入的研究探討,同時點出當時政府的失職無能,要現代人引以為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世界。在感染人數已破千萬人、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無論是各國政府的應對、人民對口罩的反應、傳染的峰期模式等等,許多情景皆與本書曾描繪的情形極度雷同。在這個嚴峻的時刻閱讀此書,不僅恰如其分,更極

具意義。     全新序文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專業推薦     張上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林靜儀│醫師   招名威│毒理學家   許書華│醫師   各界好評     「有關這場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疾病,巴瑞將告訴您所需知道的一切。」──比爾.蓋茲(Bill Gates)     「瘟疫肆虐的年代,透過巴瑞引人入勝的文筆,讓我們可以引以為鑑不再重覆錯誤。」──招名威,毒理學家     「化繁為簡,讓我們了解本主題最完整、最豐富、最全面的歷史。」──《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駭人之至……一九一八年經驗的意義無與倫比。」──《新聞週刊》(Newsweek)      「一部讓人著迷的書,每一頁都引人入勝。」──《書單》半月刊(Booklist)之星光書評     「有關一九一八年大流感的重大記載,吸睛切時。」──《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巴瑞把流行疫病寫進醫學、國家、和世界歷史中……他以深入的研究加上精闢的寫作,提出一個明顯的問題:同樣的事會不會再度發生?答案是,當然會。」──《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巴瑞是寫作天神……他用當時科學家的觀點,帶我們體會

那股緊張、失望和悲傷……我自己深深為它著迷,重覆讀了兩遍……巴瑞的作品……幫我們瞭解病毒科學……這本書是個警鐘。」──《自然雜誌》(Nature)      「權威可靠……餘韻不絕……文字獨具風範……對事件的新穎理解銘印人心……〔文句〕編排極為優美,核心概念反覆徘徊,一如華格納樂曲的主導動機……流感實為人類遭遇的一大傳染病,威力無比。病毒在鳥類、豬隻、人類間循環傳遞、不斷變異,如今每次流感季都是對專家的考驗……作者要傳達給我輩現代讀者的訊息明晰可見。」──《紐約書評》半月刊(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不朽鉅著……智識豐蘊……直面真相……巴瑞這本書不只

是對一九一八年一連串事件的精湛描繪,還是科學、政治、文化的寓言故事,這部深具權威的紀實,竟如此讓人不安……此書的一大特色是,巴瑞不僅敘述醫學層面的實務資訊……他的書寫涵蓋萬象,聚焦於人類真實的樣貌,也不畏旁人眼光深入關懷道德與政治議題……巴瑞能寫就《大流感》這樣的作品,實在令人讚嘆折服。」──《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巴瑞是位傑出的作家,他的文字有哲學打出的深厚根基……我愛極了這本書提供的宏大視野,它將探照燈投向科學與科學家的身影,所闡述的內容遠比書名談及的更為豐富。我們毋須苦心研讀冷冰冰的統計數據,不必閱覽一張張病例死亡率圖表;而是深入那被遺忘的世界,躋身

醫療科學名流之列……迷人有力,精采出色。」──《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     「這本書有時讀來像推理小說,有時又像科幻小說……書中記述之事引人入勝又使人驚駭,描述了疾病、恐懼、愚昧、科學探索,還有偶一現身的英雄事蹟……它光是談論一九一八年蔓延的大流感前因後果就非常引人入勝,但它的內涵不只如此……最後巴瑞將我們帶回現實世界,文字間的意涵引人深思。」──《夏洛特觀察報》(The Charlotte Observer)      「十分易讀好入口……幾條主軸縱橫交織成的故事,包括有史以來最厲害的瘟疫,和

二十世紀的醫藥科學發展史……他清楚描寫流感病毒如何攻擊人體,為後續事件奠下了概念基礎……就社會史角度觀之,《大流感》是無價之作。它訴說面對龐大壓力時,人性呈現的怯懦和勇氣,也訴說組織機構在當代道德倫理的箝制下,如何順勢興起或黯然殞落……那是我們這時代該好好思考的議題。」──《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有著不可思議的催眠魔力和恐怖……清晰有力的文體……堅實流暢的故事……是歷史著作,也是警訊。」──《天意日報》(The Providence Journal)      「精彩的歷史……《大流感》是經典之作。」──《巴頓魯治倡導者報》(Baton Rouge A

dvocate)      「一本醫學驚悚讀物……結合通俗歷史和通俗科學,讓人連想起大衛.麥卡羅描寫約翰鎮大洪水、巴拿馬運河施工、和建造布魯克林大橋的偉大作品。本書可謂這類揉合多種素材的著作中最有趣的。」──《阿肯色時報》(Arkansas Times)      「巴瑞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的深入事件,及處理科學和政治如何與疾病的散布連動……讓人著迷……故事生動……細節處理精湛。」──《達拉斯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      「殺人魔故事處理得引人入勝……與理查.彼得生的名著《伊波拉浩劫》同樣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對疾病的追蹤……有如維加(美國名攝影師)的運鏡手法

。」──《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之星光書評      「巴瑞深刻洞察科學的本質……現代科學在面對傳染病挑戰時,相同的態勢令人極為不安,加上當今社會對於戰爭和恐怖攻擊的悲慘經驗,使本書變得非讀不可……今昔環境的如此相似令人警惕……扣人心弦。」──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前主席羅蘭.亞特拉斯發表於《學會新聞報》      「對一場改變美國和世界的毀滅性瘟疫中所發生的事件和相關人員,有才華洋溢令人信服的描寫。當今人類面對新式流行疾病時,這本書更具重大意義。」──史蒂芬.洛森柏格博士(Dr. Steven A. Rose

nberg),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外科主任  作者簡介   約翰.M.巴瑞(John M. Barry)     羅徹斯特大學歷史碩士。曾任大學足球教練及記者,目前是杜蘭大學和賽維爾大學生物環境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常為《紐約時報週末特刊》、《財富》、《時代週刊》、《新聞週刊》、《華盛頓郵報》等報章雜誌撰稿。     其著作多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本作品《野心與權力:華府真實故事》(The Ambition and the Power: A True Story of Washington)被《紐約時報》選為十大好書。與國家癌症研究所史蒂芬.洛森柏格醫師(Dr. Steven Ros

enberg)合著的《細胞變異》(The Transformed Cell),探討癌症研究、免疫療法、基因療法等,已譯成12種語言出版,備受好評。 接下來的著作《漲潮:一九二七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及其如何改變了美國》(Rising Tide: The Great Mississippi flood of 1927 and How It Changed America)在1997年獲頒美國史學家學會代表年度傑出歷史著作的法蘭西斯.巴克曼獎(Francis Parkman Prize),並以「對南方歷史的貢獻」贏得莉莉安.史密斯獎(Lillian Smith Award)、南方圖書獎(Souther

n Book Award)、密西西比歷史學會的馬克李摩獎(McLemore Prize)和路易斯安那人道基金會首次頒發的書籍獎項。這本書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洛杉磯時報》將其列為年度最佳非小說類書籍,並獲紐約市立圖書館選為1997年年度推薦書。     2005年出版《大流感》後,本書旋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踞榜超過一年,並獲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年度最佳科學及醫學類書籍。由於本書嚴謹的考證及論述,使他成為美國制定流感相關政策的重要推手,小布希政府及歐巴馬政府都曾就防疫措施向他徵詢意見,小布希更在看過《大流感》一書後戮力通過了一項耗資數十億美元的法案,為日後的疫病大流行做好

準備。美國國家科學院舉辦首次流行性感冒的國際科學會議時,曾邀請他發表專題演講。此外,他也是美國聯邦政府傳染病專家委員會中唯一的非科學家,擁有極高的學術聲望。     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之際,本書再次登上亞馬遜多國排行榜,是同類型書籍中最受注目的一本。巴瑞也即時接受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CNBC電視台、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等單位的線上訪談,暢談有關政府防疫政策及個人預防措施的知識及心得。   譯者簡介   王新雨     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業。曾在中東國家任中英阿文祕書、翻譯多年,並從事資訊系統顧問及經理工作十餘載。   張雅涵     英法文譯者,文字工作者。於國立臺

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在出版與語言服務產業間遊走,譯有《最狂野的夢》(合譯),編有書籍三十餘本。     譯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新版推薦序 皮國立 序 第一部 鬥士們 第二部 突變群 第三部 起火 第四部 災難開始 第五部 燎原 第六部 瘟疫 第七部 競賽 第八部 鐘聲響起 第九部 遺毒 第十部 比賽結束 新版後記 謝辭 參考書目 新版推薦序   大流感的啟示:從歷史中學會面對瘟疫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皮國立                                   二○一九年底一直到二○二○年,新冠

肺炎(COVID-19)的疫情持續發燒,至本書新版問市時,疫情依舊肆虐於全球多個國家。即便臺灣防疫得當,但還是經歷了延後開學、隔離、旅遊業蕭條、搶口罩、囤積物資等風暴,無論在經濟還是教育方面,都造成不小的影響。這些不便與恐慌,皆顯示疫病對人類社會影響之巨大,今日所遭受的恐懼與不便,還是建立在我們已經有比較好的防疫觀念和醫學技術發展上。     巧合的是,若將目光往前推移一百年,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年的大流感,是近代全球史上最能和新冠肺炎類比的大瘟疫,而恐怖的程度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歷史學家推估,當時全球大約有五千萬至最多一億人被流感殺死,這驚人的數字是今日完全沒有辦法想像的,讀者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

各種死亡數字的推估,真可謂怵目驚心。根據現有研究,那段時間臺灣因流感疫情而死亡的人數,應該超過五萬人,而當時全臺人口不過只有三百六十多萬人,美國則有六十七萬多人死於這場瘟疫。本書作者巴瑞(John M. Barry)不但是歷史學者,也是一位優秀的科普作家,曾獲得許多獎項。這本書於二○○四年於美國出版時,已受到書籍市場上非常大的關注,今年因為肺炎疫情,這本經典著作又登上英美多國的亞馬遜排行榜榜首,更成為比爾蓋茲二○二○年夏季選書。到底這本書有什麼魔力與特色?筆者願意以同為醫療史研究者的身分,為讀者略作分析。     本書特色鮮明,獨具慧眼,擁有與其他同類著作不一樣的書寫風格。作者雖為歷史科班出身

,但寫作的文字卻通俗可讀。讀者捧讀本書,不但可以看到大流感疫情發生當下的狀況,更重要的是,本書並非僅單線探討一九一八年流感的歷史。作者先為讀者介紹簡單的西方醫學史,特別是和傳染病有關的知識與科學,由這一點來看,本書頗具醫療史和科學史的雙重特色,可提供給讀者豐富的知識饗宴。此外,延續這個理念,巴瑞還為讀者介紹二十世紀初期美國醫學的科學研究與教育發展的梗概,鋪陳了一個時代醫學科學家的奮鬥故事。透過作者筆鋒帶有感情的描寫,我們看到了這些科學家的努力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歷,真可謂跌宕起伏。不是每位科學家都能成功發現真理並享受光鮮亮麗的喝采。在大流感疫情中,科學家努力地在實驗室或其他崗位上和流感疫情作

戰,失敗與挫折感總是如影隨形,而本書皆能如實描述。單就這一點來說,本書所關照的層面已遠遠超越其他同類作品。     來到大流感爆發的時刻,早在一九一八年初期已有徵兆。擁擠的軍營,加上軍人被船舶運送至各地,人們忽略零星的案例,也未意識到啟動檢疫的必要,加上美國大城市民眾居住處所之狹窄,都營造了疫病大流行的良好要件。戰爭的影響,使得各國政府大部分都選擇隱瞞疫情,「防疫視同作戰」在當時是不可能存在的理念。政府希望民眾不要恐慌,刻意地說謊掩蓋事實,想辦法大事化小;而由於用「瘟疫」兩個字報導是不被允許的,故只能欺騙民眾這不過是「司空見慣的感冒」。在官員心中,真實戰爭的勝利比防疫工作更為重要。軍隊仍不斷跨

區域調動、愛國遊行一場場舉辦,沒人敢去禁止戰時必要的愛國行為,人們頻繁地接觸彼此,注定了疫情將要大規模爆發。又因為擔憂經濟衰退和民眾恐慌,使得美國政府不敢斷然採取積極的防疫措施,包括隔離、封鎖交通和禁止遊行等大型活動,政策一錯再錯,遂致疫情蔓延不可收拾。官員反應慢半拍,導致醫護人員抽調不及,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即便殉難的醫護人員前仆後繼地與流感對抗,還是壓不住熾盛的疫情,幸賴一些慈善與公民團體的外圍力量支撐,疫情才免於失控到不可收拾之境地。當然,也有各種應該堅守岡位的人們選擇逃跑,他們不是懦夫,在正常人性的自私面上,他們的表現不過是剛好而已,政府仍要負起最大的責任。反觀美國土地廣大,各地區的狀況

不太一樣,所以從書內也可以看到成功防疫之案例。而正如新冠肺炎疫情那般,疫病往往牽動國際政治,當時美國人也怪罪流感是由德國間諜帶來的,甚至說流感是德國人故意散布的細菌戰,彷彿怪罪德國人就有助於戰爭的順利。     對當時的人來說,這麼嚴重的疫情實在是匪夷所思,人們心中充滿恐懼和怪異的感受,明明知道大瘟疫已經降臨,但卻不知道怎麼回事,也無法有效對抗。一九一八大流感之所以恐怖,就在於它會攻擊肺臟,造成病人全身嚴重的缺氧狀態,使末期患者的身體呈現深藍甚至發黑之狀態,人們一度以為它是「黑死病」。而其併發症之表現更是相當「豐富」,因為當年的流感還會攻擊腦部,導致它就像吸毒般地受損,肝臟、腎臟之衰敗也有不少

案例,甚至還會攻擊男性睪丸。作者充分運用當時的報刊和回憶文字,例如「在紐約市匹兹堡醫院裏工作的阿齊利醫生每天早晨上班時都會一陣驚恐,因為一夜之間重病區的每一個病人,沒有例外全都過世。」如此可怖場景,更使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     慢半拍的美國公共衛生部門,發出了蒼白薄弱的應對辦法,包括生病了就要多臥床休息、保持身體清潔、吃飽一點才能對抗疾病等呼籲。還有一種令人發噱的說法,叫做「千萬別害怕。」更有趣的是,書中也揭露當時人們因恐慌而衍生的各種療法,包括喝酒、注射各種亂槍打鳥式的疫苗、用化學藥品不正常地刺激呼吸系統,希望能激起身體對抗病原體、大量放血、服用瀉藥、強心劑、或用溫牛奶灌腸等療法,皆可見

當時美國社會之恐慌與醫界之無能為力。     一如現代社會,大家都對疫病的源頭感到好奇,讀者同樣可以在書中找到線索。除了禽鳥、豬與人類的關係外,人們追溯大疫之始,一般總認為是從中國而來,但本書引述了一九二七年喬丹(Dr. Edwin Jordan)等人對流感病原地的考察,一般仍認為最早的病例是出現在美國。筆者尚可補充,一些西方研究認為一九一八年初期中國就有流感或肺炎疫情了,其實那是鼠疫,而非流感;中國的流感疫情大約在當年四月底才出現,而美國當時已有疫情。疾病史有趣的地方,正在於故事總是充滿著想像力,讓讀者可以自己去思索,產生屬於自己的推理。     書的最後,還比較了流感和SARS、愛滋病的攻

擊力,並引述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的預言:若有新的傳染病爆發,美國的死亡人數大約在八萬或三十萬人之間。只是沒想到一語成讖,筆者寫這篇推薦序時,美國被新冠肺炎殺死的人已逼近二十萬人。當年流感疫情的高低起伏變幻莫測,誰也說不準,當死亡率開始下降,似乎疫情即將消散,但其實疫情又在另一些地方爆發,這種跌宕起伏相當常見,「什麽保證都不能夠保證」。新冠肺炎的疫情不正是如此嗎?本書的英文版問世時,正值SARS風暴剛過,作者在書後樂觀地認為,即便SARS在未來爆發,嚴密的監視也將使它無法施展威力。只是沒想到,十幾年後同為冠狀病毒兄弟的COVID-19卻來反撲。傳染病總是不斷地超出我們想像之外,催促著科學家們必須

窮盡一切力量,才可能追得上它的善變。人類必須時刻警惕,從歷史中擷取智慧,隨時準備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疫情。     由以上簡短的介紹可知,本書關切的層面相當廣泛,閱讀起來彷彿享受一場盛大的知識饗宴。臺灣商務印書館早於二○○六年即翻譯此書,以饗臺灣讀者。而今正逢新冠肺炎疫情方興未艾,處於這全球歷史巨變的風口浪尖,人們更需要一本好的疾病史讀物來進行智慧的反思,尋找疫病爆發當下的應對之法、自處之道,以因應未來還可能產生的變局。筆者欣聞出版社決定再版此佳作,故爽快允諾撰寫書前導言,推薦給喜歡歷史、醫學和科普題材的讀者。 第四部 災難開始  第十六章 迪文斯軍營在波士頓市區西北方三十五里一片起伏的丘陵地

上,占地五千英畝。那兒原是沿著納舒厄河兩岸美麗的農村,在不久之前林中還有蓊鬱的樹木,現在都被砍成光禿禿的樹樁。它與其他軍營一樣,都是在極短的時間裏趕工建起來的,平均每天可以落成十點四棟營舍。一九一七年八月當營房還沒全部完成時,這兒已經駐進一萬五千人。生活汙水直接就排進納舒厄河中。 它也和其他軍營一樣也受到麻疹和感冒的侵襲。不過那兒的醫官是一流的。官方對迪文斯營區醫院的評鑑結果,包括廚房在內,都給了最高分。評語中有「伙房官兵認識清楚,警覺性高」。 由於迪文斯的軍醫水準極高,羅斯諾還打算讓它承擔一部分研究工作,像是比較健康士兵口中的鏈球菌和感染者喉嚨的鏈球菌,或像研究為何黑人士兵的肺炎發病率比白人

高,以及和麻疹有關的研究等。那年夏末,迪文斯軍營的安德魯.謝拉德(Andrew Sellards)少校把麻疹病患的分泌物加壓通過陶瓷過瀘器,分離出麻疹的濾過性病毒,並拿來在猴子身上作接種。八月二十九日,他已開始在一群自願者身上作試驗。 迪文斯唯一的問題是它的設計最大容量只有三萬六千人,可是九月六日已有超過四萬五千人在裏頭。營中醫院可以容納一千二百人,當時只有八十四名病患而已。因為迪文斯醫院的人力充沛得還有餘力可以同時進行好幾項研究工作,醫官素質最高,病房又幾乎全空,看來它足以迎接任何危機挑戰。 其實不然。 港區疾病出現之前一週,波士頓衛生當局就擔心「八月第三週從迪文斯軍營突然爆發嚴重肺炎,證實

我們先前對感冒可能會先在軍中傳開來的懷疑。」 迪文斯的疫情可能來自波士頓的海軍共和碼頭,也可能是由迪文斯內部自己發展出來的,也可能已由迪文斯傳進波士頓市區。不管怎樣,九月一日迪文斯有四名軍人因肺炎住進醫院,接著六天,又出現二十二個肺炎病患,但這些病例都不被認為是感冒引起。 九月七日,第四十二步兵旅D團的一名士兵被送到醫院。他痛得一被接觸到就慘叫,並且精神恍惚,被診斷為腦膜炎。

已婚退伍志願役軍官軍中工作與家庭衝突因應之研究

為了解決海軍少校英文的問題,作者張育嘉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國軍平時除了戰備演訓任務外,尚需協助救災及協同防疫等工作;而近年爆發烏俄戰爭、共軍戰機頻繁侵擾我國邊境,更凸顯國軍建軍備戰的重要性。尤其志願役軍官身為軍隊重要的管理幹部,當面臨部隊任務及家庭事務當前的同時,往往毫不猶豫地選擇盡忠職守完成部隊任務。然而在家庭方面,卻往往未能充分扮演好其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以致工作與家庭有了衝突。本研究以已婚退伍志願役軍官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在瞭解其軍中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相互影響、工作與家庭角色扮演時的衝突情形,及面對職家衝突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希望研究結果有助於已婚志願役軍官解決職家衝突的問題,以助工作與家庭的平衡。要理解已婚志願役軍官在嚴謹高壓的部隊工

作環境下,如何兼顧家庭生活的處境,必須透過他們的觀點來認知,才得以貼近他們的生活世界。因此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訪談大綱,以立意取樣邀請五位退伍十年內的已婚志願役軍官接受訪談。訪談後謄為逐字稿,採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一)已婚志願役軍官軍中工作對於家庭的影響:軍人工作薪資穩定是從軍的誘因,選擇從軍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然而軍中特性導致無法兼顧家庭照顧,休假不穩定造成家庭隔閡,將工作情緒帶回家引發家庭衝突;(二)已婚志願役軍官軍中工作與家庭衝突:家庭對軍人工作影響不大,而軍中工作的限制經常造成無法陪伴家人分擔家務,突發任務中斷家庭行程,影響家庭互動及婚姻

關係;(三)已婚志願役軍官軍中工作與家庭衝突因應:有屬於問題焦點的因應策略,如尋求親友支持增進家庭照顧,適時反映求助並拒絕長官不合理要求,脫離當下環境或退伍轉職,參與家庭事務增加互動等因應方式;或屬於情緒焦點的因應策略,如穩定情緒促進溝通,調整工作心態與信念,自我覺察調整身心狀況等因應方式。而問題焦點因應則是已婚志願役軍官針對職家衝突最常採取的有效因應策略。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後續實務工作及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