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免費公車106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陳思先所指導 趙廷瑜的 新北市免費公車之成效分析 (2018),提出淡水免費公車106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免費公車、成效分析、成效指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楊弘任所指導 王志弘的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2017),提出因為有 都市治理、治理術、運輸社會學、移動力、技術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淡水免費公車106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淡水免費公車106,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北市免費公車之成效分析

為了解決淡水免費公車106的問題,作者趙廷瑜 這樣論述:

論文題目:新北市免費公車之成效分析    論文頁數:163 所 組 別: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所)  公共行政組(學號:710471119) 研 究 生:趙廷瑜           指導教授:陳思先 論文提要內容:  由於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推動上,往往需要仰賴上級政府的補助與協助,再加上經費來源是民眾繳納的稅金,因此更須注重公共政策的成效分析與資源配置,尤其是需要龐大成本的大眾交通運輸政策,例如在新北市實施的免費公車即是,免費公車政策給地方居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性,然而其營運必須透過政府大量的預算補貼,若搭乘的人數過少可能就會面臨停駛的結果,因此有必要針對免費公車進行成效分析,做出政策上的

修正以符合民眾需求。  本研究在探討新北市免費公車之成效分析,透過先行文獻整理歸納出適合分析免費公車的成效指標,分別是乘車安全性、搭乘舒適性、搭乘便利度、服務可靠性與政策需求度作為自變項,依變項則是執行成效。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與參與觀察法兩種研究法,以新北市地區為研究範圍,藉由網路問卷蒐集民眾搭乘免費公車的經驗,並針對樣本資料進行敘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同時藉由實地觀察記錄民眾搭乘免費公車的情形。  根據統計分析與觀察結果發現,新北市免費公車執行現況為女性使用者比例上大於男性,人口越多的地區與平均月收入越低的民眾,對於免費公車的政策需求越高,民眾最關心的成效指標為政

策需求度,其次則是乘車安全性。爰就研究發現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作為相關部門與未來研究之參考。關鍵字:免費公車、成效分析、成效指標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為了解決淡水免費公車106的問題,作者王志弘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基礎設施化之物質政治為取徑,探討當代城市的構成與轉變,並展望都市實踐的新方向。作者將城市界定為「多重基礎設施化的拼裝體」,並結合社會、技術與空間分析,將基礎設施化展開成為一個多層次的分析場域,以凸顯社會與物質的共構。社會分析方面有結構傾向、治理體制及實作網絡;技術分析方面有系統動量、部署/缺口,以及轉譯方案;空間分析方面,則有領域化、紋理/節奏,以及縐摺。社會、技術與空間分析乃相互為用、彼此疊合,但有各自的邏輯。為了示範基礎設施化的多層次分析,並與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傅柯派權力分析,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特別是行動者網絡理論及大型技術系統論)對話,作者以台北市的道路發展與交通治理為例,採

取多重個案的研究設計,分別探討多重基礎設施化的不同層面。本研究資料來源,取自官方規劃報告、統計資料、議會公報、新聞報導、田野觀察及訪談。作者首先以台北市中華路一段為例,說明道路空間生產在視線權力與空間修補引導下的彈性:在格網與圓環的基礎上,增添平交道、高架道路、天橋及地下道,以迄軌道運輸的地下化。但始於城牆設置的穩定方位格局,則彰顯了物質僵固性。視線權力、空間修補和僵固性,實為道路之物質政治的不同面向。其次,追求移動速率而引致風險的機動車城市,必須有分流化、保險化、監測化及合宜主體化等物質配置以保障安全。這些物質部署在生命政治與死亡政治之間,鋪展出韌命政治,但也引起爭議,例如測速照相機及其反制

設備之間的攻防。第三,1980年代以降交通危機深化導致的技術系統缺口,促發了各種道路轉譯方案,公車專用道便是一例。但道路轉譯方案的成效,須接合於道路交通形勢及都市政治形勢。轉譯方案能否奏效,往往以基礎設施化之部署為要件,但不同物質的作用仍取決於形勢。第四,相對於官方道路治理的領域化及僵滯紋理,四處漫溢的機車穿梭、街頭市集的彈性挪用,以及「自然」萌生的縐摺實作,則促成黏性紋理的浮現,甚而形成再領域化的轉譯動力。最後,作者考察歷史保存與道路規劃之間的爭議,藉此反思替代性都市實踐的可能。對抗拆遷史蹟而集結的保存運動,若能拋卻本真性的物質僵固性,轉而在參與都市治理、關注生活紋理的條件下,將文化塑造為另

類基礎設施化(生活支持網絡),則可能改變都市拼裝體的型態和意義。再者,權力與權利之基礎設施化的觀點,也有助於結合城市權與公民科學的倡議,開啟都市的物質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