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區公所健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淡水區公所健保」懶人包資訊整理(1)也說明:淡水區公所健保 資訊懶人包(1),原投保單位之健保轉出單.特殊身分請加附:榮民證、榮民遺眷證、退伍令、居留證、旅行證團聚事由、學生證等相關證明文件。

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張瓊婷、吳濟華所指導 宋威穎的 環境治理之資訊不對稱及制度依賴相關性實證研究-社會實驗之應用 (2017),提出淡水區公所健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治理、資訊不對稱、制度依賴、路徑依賴、社會實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蘇彩足所指導 陳亭妤的 從公民與里長提案看臺北市參與式預算之推行 (2017),提出因為有 參與式預算、市政座談會、公民參與、里長、直接民主的重點而找出了 淡水區公所健保的解答。

最後網站行政院公報資訊網 - nat.gov.tw則補充:編號 被保險人 姓名 欠費別 欠費年月 金額(元) 1 A10008**** 吳劍虹 保險費 101/02~101/02 1,318 2 A10060**** 蔣志凡 保險費 100/05~100/05 330 3 A10159**** 邱龍源 保險費 101/07~101/12 3,954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淡水區公所健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境治理之資訊不對稱及制度依賴相關性實證研究-社會實驗之應用

為了解決淡水區公所健保的問題,作者宋威穎 這樣論述:

隨著環境意識崛起,地方政府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權衡中,兼顧不同利害關係人之權益,明確引導城市發展途徑,確保地方能朝永續發展方向邁進,實為今日地方治理之重要課題。過往,地方政府為求城市經濟發展,過度遷就既有開發思維,加上政治、經濟與產業結構依存關係,致使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上容易陷入制度結構之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態勢,很難真正落實地方的永續發展。 高雄茄萣1-4號道路開闢爭議是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立場衝突的縮影,亦是地方環境治理制度依賴的明顯案例,本研究欲以1-4號道路開闢爭議為標的,探討環境資訊不對稱與環境制度依賴之關係,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做為地方環境治理

擺脫制度依賴態勢之參考。本研究透過質性與量化研究兩階段混合方法對地方利害關係人進行調查,第一階段透過相關文本、田野調查以及深度訪談,了解環境制度依賴形成途徑與關鍵成因;第二階段則是透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了解環境制度依賴與資訊不對稱之關聯性;最後,本研究亦透過社會實驗之設計,探討不同屬性環境資訊介入對民眾環境決策判斷行為意向之影響。 經文本、觀察、訪談與問卷資料歸納分析,本研究發現:一、 地方環境治理會受到整體環境的政治經濟結構、產業型態、政策依賴與社會氛圍間的依賴影響,亦會受到個體認知的生命經驗影響,而個體認知與環境制度結構間又會互為影響,從而產生路徑依賴中所謂正向序列反應而強化地方

環境治理制度結構的依賴態勢。二、 地方環境治理之資訊不對稱和制度依賴間存在正向關係,其中,居民愈相信地方網絡與媒體管道所提供的環境資訊,對地方政治經濟與社會氛圍的依賴程度會愈高;反之,居民若較相信環境團體所提供的資訊,則對地方政治經濟與社會氛圍的依賴程度會越低。三、 環境資訊多寡與屬性均會影響地方居民環境決策判斷行為,其中,對已有定立場居民而言,不論正向經濟發展或反向環境衝擊影響訊息給於,均不會改變其原有立場,但反向環境衝擊訊息則會降低不同立場居民對開發行為支持程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不僅對地方政府及地方利害關係人提出相關建議,亦針對此一議題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從公民與里長提案看臺北市參與式預算之推行

為了解決淡水區公所健保的問題,作者陳亭妤 這樣論述:

  參與式預算自1980年代於巴西愉港發跡後,近年來在世界各國蔚為風潮,作為彌補代議政治不足及實施直接民主的公民參與管道。臺灣在社會運動和政治氛圍的擾動下,公民參政的呼聲越趨高漲,自2014年六都選舉後,也陸續引進參與式預算作為公民直接參政的管道。本研究以全面推行參與式預算的臺北市為研究對象,以內容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比較以公民為參與主體的參與式預算,以及以里長為主的市長與里長市政座談會(簡稱市政座談會)兩個管道所提出的提案,在提案範圍、涉及對象及建設類型等三個面向是否有所差異,以實證研究的方式探討參與式預算的意義,並討論參與式預算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制度改進建議。  研究發現,參與式預算與市

政座談會兩個管道所產出的提案頗具差異。在提案範圍上,參與式預算雖以單一里別為大宗,但有為數不少跨里別的提案,而市政座談會的提案則強調地域性、以單一里別為主;參與式預算提案所涉及對象,較易包含不同族群的需求,反映其主張「全民參與」所帶入的多元意見;在建設類型上,參與式預算仍以小範圍的建設為主(例如鄰里公園改善),而市政座談會則類似市長與里長的溝通管道,故提案較偏向意見反映性質,且建設類型規模較大(例如都市更新計畫)。整體而言,參與式預算與市政座談會的提案差異,具有彌補代議政治不足、擴大公民參與的意義。除此之外,公民在參與式預算中,透過理性審議的過程,與政府官員彼此換位思考,最終商議出更貼近在地需

求的政策。這些都是參與式預算所帶來的正面效果。  然而,參與式預算亦面臨不少挑戰,例如行政機關預算編列的困境、依法行政與民眾提案之間的落差、較難回應制度性提案,以及舊有政治勢力介入等。本研究建議,未來臺北市參與式預算之推行,應考慮改變里長的參與模式,並賦予行政機關預算編列及行政流程的彈性,在制度運作上須落實提案把關機制,並思考將民眾提案建立為資料庫分析需求,納入未來政策及施政規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