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祐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滕祐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絳錢鐘書寫的 楊絳日課全唐詩錄(上下) 和王水照,崔銘的 蘇軾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 和香港中和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蔡家丘所指導 葉思佑的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2021),提出滕祐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顏水龍、包浩斯、美援、美術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魏主榮所指導 陳逸聰的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2021),提出因為有 視域融合、文化創意、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外廊、華僑華人、住宅的重點而找出了 滕祐呈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滕祐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楊絳日課全唐詩錄(上下)

為了解決滕祐呈的問題,作者楊絳錢鐘書 這樣論述:

《楊絳日課全唐詩錄》是1983年到1991年間,錢鍾書先生遴選、楊絳先生抄錄的一部唐詩選手稿,其後數十年,這部手稿從未對外公佈,此次以全彩印刷的方式將這部手稿全部影印出版。   手稿體現了錢鍾書先生選唐詩的標準和趣味,而楊絳先生在抄錄手稿時留下了日期、詩歌評論、書法評論、生活雜記等文字,也體現了錢楊夫婦的品評互動,包含著豐富的個人資訊。在這部手稿上,我們可以欣賞豐富多元的唐詩,更可以感悟楊絳先生堅持抄詩日課的人生修行。   這部手稿的整理本已於2020年11月以《錢鍾書選唐詩》為名出版,而此次手稿影印本,完整再現了楊絳先生抄錄近2000首唐詩的全貌,也是保存楊先生手澤較多的

作品。2021年是楊絳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去世五周年,這部手稿的影印出版也是對她的誠摯紀念。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為了解決滕祐呈的問題,作者葉思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顏水龍(1903-1997)的創作與教學為例,從中考察其作品風格與教 育理念中吸收包浩斯元素與理念的過程。由於顏水龍個人的藝術學習歷程較為複 雜,地域上,觸及臺灣、日本,與法國;時間軸上,橫跨戰前的日治時期到戰後 臺灣,這期間臺灣的美術教育也產生轉變,從日治時期的圖案畫課程,僅以圖像 方法學為導向;到戰後專門美術科系的成立,以培育藝術家為導向,體現出臺灣 美術教育的流變。在 1950 年代美援的協助下,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及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等機 構成立後,諸多的外國學者專家前往臺灣,他們帶來美術設計、工業設計等新知, 促使藝術家開始注意到設計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亦孕育著臺灣在 1960

年代, 設計科系的作興,以及相關刊物的出版。此階段可謂美術領域跨度到設計領域的 轉換期,基於這個轉換,筆者以包浩斯在臺灣的影響作為角度,進行探討,觀看 包浩斯在此時期與臺灣美術、設計的交會。其中,以顏水龍作為包浩斯的導入者之一,作為整個研究架構的核心,有別 於建築史,而是加入美術史的角度,整理包浩斯何時,且如何傳入臺灣,以及 1960 年代前後,臺灣的藝術界到設計界如何理解包浩斯,作為撰述脈絡。並透過戰後, 顏水龍作為畫家、廣告設計家、工藝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成為不可多得的人 才,原以純美術為目的而推廣手工藝之美的他,在戰後政策的驅動下,轉而推動 具有實業性的工藝品,此過程中,他應用包浩斯

的元素與理念,不僅在圖像作品 與產品製作中呈現,亦在課堂中教授包浩斯概念。從中可一探,顏水龍作為包浩 斯的傳布者,以及包浩斯理念在臺灣的實踐。

蘇軾傳

為了解決滕祐呈的問題,作者王水照,崔銘 這樣論述: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是一位現世性與超越性融為一身的智者,為歷代中國文人敬仰和懷念。他曾積極入世,為帝王之師,後在政局動盪中數度遭貶,垂垂暮年躬耕南荒。坎坷波折的仕宦生涯使他更醉心於文學藝術的創作,以文為詩,革新詞派,成為北宋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這些誕生於生命各個階段的文學作品是蘇軾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他超曠之氣與澎湃才情的最生動體現。   本書對蘇軾在滾滾時代洪流中的境遇與思緒變化進行了深邃精微的剖析,更將他流傳至今的名篇佳作悉心甄選,一一呈現,出子瞻之口,入讀者之心。   宋代文學專家王水照,攜手知名學者崔銘,為我們重

讀文學作品與真實史料,還原蘇東坡那可供感知與思索的真實人生。 本書特色   ●詩詞作品是有生命的,借子瞻之口,聽蘇軾將自己的平生娓娓道來。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全才,熟練地駕馭各種詩、詞、文、賦的創作手法。他是宋詞豪放派的先行者,也是傑出的書法家,名列「北宋四大家」之首;更是富有創意的畫家,與文同、米芾等開創了墨戲一派。   ●儒家的匡時濟世、佛教身心皆空、道家返璞归真,看蘇軾如何做到融攝三家,互補短長,超越自身原有的思想境界。   ●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全國蘇軾學會副會長王水照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蘇軾研究,用真實史料還原蘇東坡的歷史形象。不演繹不戲說,事事有考證。   

●東坡肉,烤羊蝎子、竹笋焖猪肉,這些都是資深美食發明家蘇東坡的得意之作。河豚、羊湯、荔枝、為甚酥、錯着水,更為我們打開蘇東坡的美食世界。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為了解決滕祐呈的問題,作者陳逸聰 這樣論述:

歷史選擇融合現代的視域,在其朝向開放與孕育未來之時,便產生了文化創意。研究住居是解釋者應用其成見,改變其成見的理解活動。本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探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解讀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形成原因與空間特徵。(2)探討近代歷史過程對研究對象空間的形式發展與文化影響。(3)說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量體與室內規模。(4)由視域融合觀點分析獨棟與群樓、主樓與陪樓、廳堂與房間組成、走廊內外配置、角樓及廊深尺度,提出平面佈局融合理路。(5)由文化創意觀點探討住宅的門樓、立面的屋頂、山頭與檐線飾帶、外廊形式的組合、廊柱與拱形裝飾,呈現立面風貌

時尚創意。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透過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專家訪談,對鼓浪嶼110棟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發現:(1)鼓浪嶼的住宅建築歷經晚清、租界與抗日三階段。租界時期為鼓浪嶼文化視域融合過程的高峰,形成極具文化創意的華僑別墅住宅。(2)租界時期的華僑別墅住宅,在傳統閩南與外來的多元文化影響,發展出兼融當地傳統的平面佈局,另外也展現時尚摩登的立面表情。(3)住宅建築特徵是獨棟、高2-3層、座南朝北為原則。規模300至600平方公尺、室內總面積300至500平方公尺為主。形式有獨棟、群棟、主樓與陪樓。(4)平面佈局反映視域融合意義。包含獨棟群樓的宗族關係、主樓陪樓的位序情形、

廳房組合的中西合璧、內外廊道的因地制宜及尊重外來文化的角樓配置。(5)立面風貌顯示文化創造創意。涵括門樓形式的微觀揣全、山頭檐線與獨特屋頂、外廊組合的形式演繹、廊柱配置的視覺感受與文化折衷裝飾的時尚意義。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成果提出視域融合產生文化創意及住宅空間學術研究之建議。期望本研究有助於空間領域於相關主題的瞭解、累積相關研究成果、助益近代歷史住宅建築對文化創意觀點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