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不用教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獨生子不用教召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阿月寫的 眠床佇佗位 和賴宇凡的 情緒界線:孩子人生必備的競爭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旗文化 和如何所出版 。

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李志強所指導 施怡真的 中共人口政策之研究:從一胎化到開放二胎 (2017),提出獨生子不用教召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口紅利、性別失衡、四二一家庭結構、全面二孩政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獨生子不用教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眠床佇佗位

為了解決獨生子不用教召的問題,作者陳阿月 這樣論述:

  一個故事起了頭,又想起另一個故事,我的故事、家人的故事、他人的故事,交織成一張生命故事網,可以一直織下去。   這是一本認真說「說故事」的書。   說的是作者阿月的故事。   海螺吹響的黃昏,拔腿奔到海灘牽罟的蘇澳漁村小女兒是阿月;九二一地震後,赤手空拳在重災區協力創辦安親幼兒園的傻大姊是阿月;隨嚴重車禍的丈夫上了救護車,一路驚心動魄的人妻是阿月;為胎兒種櫻桃樹,又為紀念家庭時光繪圖染布的人母是阿月;擅長設身處地,老和學生玩成一片的英語老師、特教輔導員是阿月;探索故事能量與敘事療法的生命學碩士也是阿月……。   其實這本書原是阿月說給兒子阿寬童年的床邊故事,若從

這個角度來看,更是一個親職教育示範,可以提供父母們參考,如何藉說故事帶孩子穿越時空,「參與」自己的成長歷程。其趣味可能更勝朗讀童話作品,還能「零說教嫌疑」,巧妙地分享討論生活經驗,並傳承家族情感與文化。特別是作者阿月寫這本書的終極目標,並非為了放送自己的故事,而是希望當我們一直忙著向外尋求力量時,不妨也將眼光聚焦在曾經走過的路,深入探訪自己的生命故事,也許會發現,原來自己就擁有一些過去沒有發現的力量。   所以,作者阿月鼓舞大家來說自己的故事,同時以完全開放的心,尊重別人的故事。她將自身經歷盡情交織於書中字裡行間,細膩又溫柔,請跟著這些故事的發展去追尋,相信讀完、闔上之時,你的故事團線頭將會

自動跳出,等待你牽紗引線,重新整理出宇宙獨一無二的—你的故事。  

中共人口政策之研究:從一胎化到開放二胎

為了解決獨生子不用教召的問題,作者施怡真 這樣論述:

中國大陸佔有廣大的腹地,自古以來人口數也一直位居全球人口數最多國家之一,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資料結果顯示,在1949年中國大陸人口總量為541,670,000人,到1978年已經達到962,590,000人,年平均成長率為14,510,000人,而為了減輕人口增長過快對經濟社會發展所造成的負擔,1955年2月中國衛生部黨組遞交了《關於節制生育問題向黨中央的報告》當中明確表示:根據黨中央指示的精神,我們認為在中國今天的歷史條件下,是應當適當地節制生育的。此時的中國即開始了控制其人口數,提倡晚婚晚育,限制生育。 1979年一胎化全面嚴格實施,生育率確實大幅下降,然而一胎化政策卻也帶來

諸多問題,例如人口紅利消失、性別失衡、加重養老與育兒負擔,形成中國「四二一」扭曲型家庭結構等。因人口政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中國領導人也意識到了這個新的、嚴峻的挑戰,中國共產黨於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並於2016年初正式實行全面二孩政策,隨著不同專家的預測出生人口數或高或低,然而大陸人口數是否能如預期般地增長,繼續為其經濟貢獻一份力量,以減緩人口老化,找回人口紅利,此事件殊值得我們關注。 從人口大國開始,因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使中國大陸在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人口政策,因而,檢視中國大陸1949年以來人口調控政策的鮮明歷史,將幫助我們瞭解大

陸在樂觀看待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所超出其掌控的因素,而該因素又將如何影響大陸本身,並可將其經驗供他國引以為鑒。

情緒界線:孩子人生必備的競爭力

為了解決獨生子不用教召的問題,作者賴宇凡 這樣論述:

  學校沒教的人際力,更要趁早學習!   樹立良好的溝通模範,建立健康的溝通習慣,孩子一生受用無窮。   ◎成績好、學歷佳,不如會溝通   現代家長往往只知道擔心孩子的成績,覺得除此以外都是小事。可是,往往正是這些「小事」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心情和作息。孩子能否管理自己在家庭、學校的人際關係,甚至會長遠地影響到孩子進入社會以後的各種能力,包括競爭力、合作力與領導力。   ◎設立情緒界線,孩子未來才有可能出線!   孩子跟父母、兄姊、弟妹的相處模式,在學校會平行轉移成為與老師和同學、在職場則會成為與老闆、同事和下屬相處的模式。爸媽如果能教孩子學會設立情緒界線,有效而健康地管理人際關係,知道如何

與在上位、平位、下位者交往,未來才有追求快樂與成功的技能。   ◎當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   你會在這本書裡看見,如何當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如何引導孩子不卑不亢的肯定自己的界線,同時尊重他人的界線,為往後他在職場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特別單元:   ‧「選選看」情境練習題:提供各種情境下的實戰技巧,幫忙你看清自己的教養盲點。   ‧「給成年子女的你」:身為父母的你,同時也是成年子女,這個單元幫助你看清自己的困擾,往往來自童年養成的不良溝通習慣。 本書特色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職場發展,超乎你想像的重要!   你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將會左右他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只有懂得如何守

衛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界線,孩子才能在人際關係中不欺人也不被人欺,儲備未來的強大競爭力! 作者簡介 賴宇凡   美國NTA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美國加州大學婚姻與家庭問題諮商及學校心理諮商雙碩士、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者、知名暢銷作家。   出生於台灣,原本從事心理健康工作,曾擔任美國加州大學心理諮商講師、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特約心理諮商師及講師。擔任心理諮商師期間,發現心理及情緒問題與食物有緊密關聯,因而轉換跑道投入自然醫學領域。   已出版八本暢銷書:《根治飲食帶你遠離慢性病》《守衛你的情緒界線》《28天超便利根治飲食法》《【超圖解】慢卡路里讓你瘦》《要瘦就瘦,要健康就健康》《身體平衡,就有好

情緒!》《吃出天生燒油好體質》以及《瘦孕、順產,讓寶寶吃贏在起跑點》。   每本書一出版即空降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暢銷排行榜,並於2015、2016、2017連續三年榮登博客來年度華文暢銷作家。   YouTube單支影片超過623萬人次觀看。   前言 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 第一章 與上位相處 1 孩子不是被老闆所擁有的:情緒界線分離,擁有不叫愛 2 孩子可以不必忍受老闆霸凌:沒有內在權威的人,就很容易招惹霸凌 3 孩子跟老闆沒大沒小,遲早會被開除:爸媽沒有情緒界線,孩子就不懂得如何與外在權威相處 4 別讓孩子誤以為跟老闆是朋友:有技巧的與外在權威相處 5 別讓孩子習

於忍受無理謾罵的老闆:從攻擊式溝通,改為有建設性的溝通 6 別讓孩子總是猜想上司的想法:拒絕做一個被動式溝通的人 7 你一定不希望孩子做錯,老闆不教卻直接懲罰他:怎麼對付習慣被動攻擊的人 8 希望孩子有個不罵人也可以把事情說清楚的老闆:清楚而有氣勢的肯定式溝通 9 讓孩子成為懂得管理老闆的人:管理方法三步驟 10 別讓孩子變成一個罵也罵不動的人:孩子只罵不罰就不會有動力 11 這樣做,孩子不會夾在兩個老闆中間,不知所措:夫妻管教不一致,老人加入管教亂成一團 12    讓孩子樂於接受反饋:肯定式溝通,就是不帶人身攻擊的反饋 13    這樣做,孩子能夠肯定自己:情緒界線的肯定,不需要別人核准

第二章 與平位相處 1 這樣做,孩子不會與同事惡性競爭:守衛情緒界線,避免挑撥離間 2 孩子不是只有霸凌同事或被同事霸凌兩個選項:接納別人的情緒 3 別讓孩子變成那種雞婆越界的同事:別跨越他人的界線 4 別讓孩子變成總是貶低人、凶別人的同事:避免攻擊式溝通,才能雙贏 5 別讓孩子變成鄉愿、懦弱、濫好人的同事:被動式溝通,受害最大的是自己 6 孩子不該是那種背後捅人的同事:被動攻擊式溝通,對關係造成莫大傷害 7 孩子有能力可以改變同事對待他的方式:管理關係,才能和平相處 8 這樣做,孩子就不會被同儕壓力壓垮:培養孩子的內在權威 第三章  與下位相處 1 幫助孩子當個啟發動力的主管:情緒界線分

離,才會自動自發 2 這樣做,避免孩子當個霸凌別人的主管:教孩子尊重別人的界線 3 千萬別害孩子將來被下屬騎在頭上:守衛和肯定自己的界線 4 幫助孩子當個不只會罵人的老闆:攻擊式溝通,常是無效管理 5 避免孩子做一個指令不清的老闆:被動式溝通,下屬永遠猜不到你要什麼 6 避免孩子做一個不教只罰的老闆:被動攻擊式溝通,只會傷害合作關係 7 這樣做,孩子就能當個值得人尊敬與服從的老闆:肯定式溝通,是管理的良伴 8 讓孩子做一個懂得尊重專業的老闆:肯定員工界線,就是尊重專業 9 讓孩子能夠當個輕鬆帶人的老闆:帶人,就是關係管理 諮商實例 1:孩子管理與父母的關係 諮商實例 2:父母管理與孩子的關係

後記 家最大的功能依舊是避風港 感謝   前言   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  古早的美國教育界發現,學生擁有知識,並不代表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發現老師教的是知識,但沒教學生要如何才能走向適合自己的行業。學生即使各科都學得很好,還是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適才適用,因此美國學校心理諮商師這個行業應運而生。學校諮商師活用各種心理學檢測工具,為學生找到適合的行業,這是為什麼美國學生選課,向來都是學校諮商師在輔導的。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申請大學,常需要學校諮商師寫推薦函。 後來,美國社會變動快速,家庭結構面臨瓦解,孩子開始在學習時出現了焦慮、憂鬱、自殺等各種心理症狀。老師無法用學科知識

給予協助,也因此心理諮商師的工作和職訓進入了大型改革。此後,美國學校心理諮商師除了輔佐就業取向外,他們也開始擔當心理輔導的重任。我就是在美國諮商師職訓改革後,在很偶然的機會下,被召喚進入這個行業的。   那時我除了做一般的學校諮商師工作外,由於對情緒領悟特別深,所以被不同學校招聘為情緒諮商師(emotional counselor)。在我的情緒諮商室中,我發現多數孩子的學習狀況不理想,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情緒出問題。會干擾孩子情緒的,並不是只有父母離異和被霸凌這種大事,諸如老師偏心、同學拿了橡皮擦不還、男女朋友不回電話、總是被兄弟姊妹取笑、覺得爸媽管得太多、同組同學都不做事、老師很凶

、被朋友占便宜等事,都能嚴重影響孩子的情緒。當孩子不會管理這些情緒時,情緒就會變質變壞,開始影響孩子的生活與學習。   由於在學校裡諮商時,我常需要與家長深談。我發現,家長都只知道要擔心孩子的成績,覺得孩子面對的其他問題,都不值得費心教育。可是,孩子的成績偏偏都是這些家長覺得不值得費心教育的「小事」搞砸的。   除了在學校做心理諮商師外,我在私人門診也有客戶,而他們都是成人。這些成人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勝任自己的工作,他們都是因為情緒問題,而開始干擾到工作效能。我發現,成人的情緒問題,其實跟學校裡孩子的差不多,像老闆偏心、同事借了錢不還、伴侶總是已讀不回、老是被兄弟姊妹貶低、覺

得爸媽還是把自己當小孩管教、同事明明不做事卻被稱讚、老闆總是講話很難聽等。跟孩子一樣,成人不會管理這些情緒,所以情緒就變質變壞,開始影響生活和工作。   由於同時面對家庭、學校、職場,我開始發現,我們窮盡一生取得專業知識,卻沒有人教我們要如何處理「老師偏心、同學拿了橡皮不還、男女朋友不回電話、總是被兄弟姊妹取笑、覺得爸媽管得太多、同組同學都不做事、老師很凶、被朋友占便宜」這些「小事」。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很少被工作能力拖垮,卻常常被這些像「老闆偏心、同事借了錢不還、伴侶總是已讀不回、老是被兄弟姊妹貶低、覺得爸媽還是把自己當小孩管教、同事明明不做事卻被稱讚、老闆總是講話很難聽」的「小事」癱瘓。  

  我還記得有個小學生升上三年級後,換了很嚴肅的男老師,他一、二年級的老師都是那種講話輕聲輕語、滿臉笑容的女老師,所以他一上三年級就開始出現問題,成績狂掉,家長來我的諮商室劈頭要求換老師:「這個老師太嚴肅了,臉太臭了,不適合我的孩子。」孩子的媽媽是小兒科醫生,她說:「我們的孩子都是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和先生工作再累,回家也是笑臉迎人,這個老師必須換掉!」我回他們:「如果你們能保證將來孩子不喜歡老闆,你們也能幫孩子換老闆,我現在就幫孩子換老師。要不然請容許我教孩子如何管理他與老師之間的關係,這樣將來他才能夠管理他與老闆之間的關係。」   是的,孩子跟父母、老師的相處技能,就是他們將來跟老闆

相處的依據。一個人跟爸媽相處的模式,會平行轉移成為與老師和老闆相處的模式,這就變成了這個人與上位相處的習慣,他將來能不能有效管理老闆,就看他在家養成了什麼習慣。而一個人跟兄姊相處的模式,通常會平行轉移成為與同學和同事相處的模式,這就變成了這個人與平位相處的習慣,他能不能有效管理同事,就看他在家養成什麼習慣。最後在家裡與弟妹相處的模式,會平行轉移到與學弟妹與下屬相處的模式,這就是這個人與下位相處的習慣,他將來能不能有效管理下屬,就看他在家養成了什麼習慣。     那個學生覺得在家時爸媽都是笑臉迎人,所以在學校時老師也該笑臉迎人,當他碰到了一個嚴肅老師時,他就無法運作。如果這時做家長的不教育孩子

於學校克服這件事,將來要是他又遇上一個臭臉老闆怎麼辦呢?現在這個孩子在校成績再好、在工作上表現再高,也無法解決他害怕與臭臉老師和老闆相處的困難,就算薪水或職位再高,他依舊會不快樂。   我有一個同學,從小被父權霸凌,到了學校只要遇上強勢一點的男老師,他那科一定當掉。最後進了職場,他只要遇上強勢一點的男老闆就必須辭職,最後空有一身才華卻無法發揮。我還有一個客戶,從小就嫌妹妹太小太笨,家長沒有指正教育。他上學後成績一直很好,求學過程最讓他覺得失敗的事,是有一次學校要他帶學弟妹布置公告欄,最後公告欄沒做好,學弟妹還集體寫信給教官告他這個學長濫職。最後他在公司裡與下屬相處,永遠都顯現出對下屬的嫌棄,

部門業績一直帶不起來。有些家長以為罵小孩就是管教,只罵卻不教不管,所以孩子變得很耐罵,到了公司老闆怎麼罵都可以當耳邊風,最後老闆受不了了請他走人。 就因為有這樣的平行轉移,所以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就因為有這樣的平行轉移,所以學校不應只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它其實該是職場的演習地。做爸媽的如果能成功的教孩子有效的管理與父母、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再讓孩子帶著這些技能進入學校演習,在一旁指導修正,這樣的家庭教育,便能造就出成功的職場教育。如此一來,孩子長大進入學校和職場,也才可能有追求快樂的技能。   沒有「內在權威」,進入職場就好像沒有穿防彈衣上戰場一樣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劇,嚇醒了

很多華人父母。大家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有人際界線,才可能有健康的關係。但是,往往我們因為投資太深,覺得孩子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因而介入插手過多。當我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當我們沒有與孩子分離界線,當我們幫孩子把事情都做了,把該想的都想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權威就被抹滅了。   內在權威就是一個人為自己界線內的事做決定:他有什麼感覺、他是怎麼想的、他的決定是什麼,全都是他的事,所以由他決定。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把孩子的內在權威抹滅了,那孩子會不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不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所以不懂得要守衛,就很可能被霸凌。沒有內在權威的人,也可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想,因此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

力。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界線、不懂得如何守衛界線、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讓一路很會考試的孩子,在職場中感到困難重重。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不把我的孩子當我的孩子呢?界線到底是什麼呢?它在哪裡呢?那做父母的要不要有界線呢?它又在哪裡呢?我們要如何才不越孩子的界呢?那如果是孩子越了別人的界呢?到底該怎麼做,孩子才能了解自己的感覺,同時也有情商了解他人的感受呢?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裡都將有答案。你會在書裡看見,你該怎麼教,才能做好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孩子在與你互動中,他要學會什麼才能懂得管理自己的老師和老闆。在書裡,你同時可以看見,孩子在與同輩、同學相處時,你要如何引導,孩子才能不卑不亢

的肯定自己的界線,同時尊重他人的界線,為往後他在職場中與同事相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這是一本講「怎麼做」的書,目的不是為了要審判父母、嚇唬父母,而是為了要把有效新工具教給父母而存在的。我做諮商師多年,發現人要有動力去做根本的改變,需要的不是說教、不是指認錯誤,而是要有勇氣去做改變,要有實用可行的方法,以及不離不棄的陪伴。有方法,才可能談得上享受過程。希望這本書,能在這個巨變的時代裡,陪伴你們享受做父母的樂趣,為我們的孩子創建更快樂的未來。 1-1 孩子不是被老闆所擁有的(情緒界線分離,擁有不叫愛) 文豪剛畢業時,被學長召進了他所創的公司。工作兩年後,學長的公司開始穩定成長,文豪覺得這

個行業並不適合自己,而且工作時間實在太長了,他總是睡眠不足,所以他開始跟朋友打聽別的工作。消息傳到學長的耳裡,學長震怒!他跟文豪說:「你這人太沒有道義了!你剛畢業連履歷都不用遞,我就給了你一個好工作。現在你拿的薪水比你哪一個同學少?你怎麼可以背叛我去找別的工作呢?」文豪想想也覺得對不起學長的賞識,因此打消了轉行的念頭。靜惠是一個乖巧的大二學生,系主任要她幫忙做研究,她受寵若驚。由於做研究常會忙到很晚,系主任總是會買晚餐給她吃。有一天半夜,她離開系主任辦公室時,發現整棟樓都空無一人,她感覺有一點不對勁了。那以後,系主任要求她入夜後留下來做事,她都婉拒了。她第三次拒絕時,系主任就對靜惠說:「靜惠啊

,你知道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學生了,我對你有很深的期望。我這麼嚴格要求你的研究工作,是為了你往後的學業著想。我覺得你有潛力變成博士生,希望你盡量把晚上時間安排好,可以多做一點研究工作。你不要忘了,我留下來工作到那麼晚,其實也是為了要栽培你哦。」靜惠心裡雖然還是很毛,但不想讓如此賞識她的系主任失望,因此她還是在入夜後留下來工作。系主任與她愈坐愈近,她每一次想保持一點距離,系主任就把對她多賞識、多用心栽培這種話拿出來講。最後有一天,系主任就性侵了靜惠。即使如此,系主任還是告訴靜惠他有多喜歡她、多愛她,讓這樣的事情延續了兩年,一直到靜惠畢業了,她才敢告訴家人這件事。靜惠和文豪都有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直覺

,是這些感覺讓他們覺得該保護自己了,但是,是什麼阻止了他們相信自己的感覺,繼續往危險前進呢?大偉是獨生子,父母都是醫生,非常關心他的學業。他準備升學時,希望選文科,遭到父母反對,他們威脅他要斷絕經濟援助。大偉向來很乖,但這次他反彈很大,在離家出走前對父母說:「你們可不可以給我一點空間,不要一直越我的界,你們能不能讓我喘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