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畢業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angSang-jung寫的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 和楊麗軒(編)的 托福邊詞邊題:靠譜又提分的詞匯小黃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本校109學年度畢業典禮辦理方式 - 國立臺北大學也說明:一、因應國內疫情現況,教育部規定全國各校畢業典禮「停辦」或採「線上」方式辦理。 二、本校109學年度畢業典禮採「線上轉播」方式,於110年6月19日10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中國人民大學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何重誼、齊莉莎所指導 王琦堯的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2022),提出畢業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卑南語、族語學習、法語學習、語言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官蓓所指導 藍雅潔的 一位視障音樂教育者之生命故事 (2021),提出因為有 視覺障礙、音樂教育者、生命故事、敘事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畢業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畢業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 國語辭典則補充:2.籃球比賽中,犯規滿五次,被罰出場戲稱為「畢業」。例球賽還沒結束,對方已有兩個主將犯滿畢業了。 相反詞. 入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畢業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

為了解決畢業詞的問題,作者KangSang-jung 這樣論述:

透過滿洲國孕育的鬼胎 ──「昭和妖怪」岸信介與「獨裁者」朴正熙的故事, 把大日本帝國、滿洲國,及戰後的日、韓精彩黏合。   計劃、統制經濟、國家社會主義,   「滿洲國試驗場」留給後世東亞的一筆重要遺產,   是無法迴避的歷史悖論。   「滿洲國」──歌頌王道樂土、五族協和,建國十餘年便海市蜃樓般消滅的帝國,在中國史上被視為偽政權而遭批判,在台灣也幾乎不可能納入「世界史」書寫的主體。本書是中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把滿洲和大日本帝國合併書寫,納入興亡的世界史之體系的作品。   滿洲國,在大清帝國解體後,夾在日本、蘇聯、中國、朝鮮(當時是日本殖民地)之間,醞釀出獨特而不為人知的故事,培養了戰後

日本、韓國的兩位政治巨人──岸信介與朴正熙。一位是任期最長的日本總理、安倍晉三的外祖父,一位是現在服刑的前韓國總統朴槿惠的父親。本書就是以這兩個人的故事作為主線,將二十世紀的滿洲、朝鮮與日本的歷史、政治、經濟「黏合」在一起。   滿洲帝國,無論她是民族融合的樂土,還是應該遭唾棄的傀儡國家,都已經是過眼煙雲。然而這個早夭的國家,給戰後的東亞留下了什麼「遺產」?滿洲國的魂魄,至今如何仍然附身在「東亞」的身上,帶來無可抹滅的影響?   「滿洲乃帝國之生命線」——日本視角的滿洲,如何走向滿鮮一體之路?朝鮮人在滿洲,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   「生命線」一詞,出自於當時擔任外務大臣的松岡洋右,也是本

書主角之一岸信介的叔父在一九三一年一月的議會演說。此言一出,立即抓住了好戰的愛國主義者們,成為風行的流行語;這句讓人聯想到「日本與滿洲國有機性結合」的「魔法咒語」,一時之間膾炙人口。於是,從報紙、廣播、書籍、雜誌到電影、唱片,開始大量地、全面地,不斷反覆宣揚「守護滿蒙生命線」的口號。   新興帝國日本的羽翼是從朝鮮半島擴展到滿洲和蒙古的,隨著日俄戰爭、日韓合併等事件,大量朝鮮人以新的帝國臣民之身份湧入滿洲。「滿鮮」這個想像的地理空間因此被創造出來,國民作家夏目漱石的滿洲、朝鮮遊記,更讓「滿鮮一體」的概念深入人心。   滿洲被視為出人頭地的新天地。朴正熙正是在此時成功轉換為「帝國主體」的典型

殖民地青年,來到滿洲,並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高木正雄。他在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代表畢業生朗誦畢業詞,更從溥儀手中獲贈一隻金錶。   然而隨著日本帝國的侵略性擴張,與企圖恢復國權、達成統一的中國民族主義發生衝突,「在滿朝鮮人」剛好站在各方角力的中間點上。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加入以滿洲為據點的抗日武裝勢力,而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則站在剿滅他們的一方。但是,對大部分在滿朝鮮人來說,眼前的選項,其實只是徘徊於「已知的死地」(朝鮮)與「未知的死地」(滿洲)兩者之間罷了。   ■「昭和妖怪」岸信介,與「獨裁者」朴正熙──   兩位戰後的政治強人,在滿洲國充滿希望的新天地上,走過什麼樣的道路?

  本書最獨特的安排,就是交錯、穿插描述岸信介和朴正熙在滿洲的故事和生命軌跡。宛如打翻的油漆桶一般,為他們染上強烈色彩的一九二○年代到三○年代的滿洲,是一個所謂「全面性危機的時代」,獨裁者朴正熙和昭和妖怪岸信介的根源,就是這樣狀態下的滿洲帝國。   岸信介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的一九一七年,朴正熙誕生於殖民地朝鮮的一個貧窮村落。而後,當岸信介以商工省新銳官僚之姿嶄露頭角的三○年代初期,整個日本帝國彷彿是被附身般走上通往戰爭的道路。此時的朴正熙不過是貧困殖民地中的一名青年,度過了多愁善感的青春期。   岸信介在戰前是滿洲國的官僚,支配滿洲的五人之一;「岸系人馬」以滿洲為實驗場,嘗試著建立計畫

性國家統制經濟的嶄新實驗。同一時間,朴正熙以殖民地教師身分進入滿洲國軍官學校,走上從軍之路。進而以滿洲國中尉的身分迎接了一九四五年的日本戰敗。   日本戰敗後,滿洲國也跟著瞬間瓦解。不論是朴正熙,還是岸信介,敗戰後帝國的毀滅,不只是他們忠誠對象的毀滅,更意味著自己成為隨時受到死亡威脅的「幽禁」之身。岸信介與「珍珠港內閣」的首相東條英機、外相東鄉茂德、藏相賀屋興宣等人一同因甲級戰犯嫌疑遭到逮捕,被關進巢鴨監獄,不得不做好可能被當成戰犯處以極刑的心理準備。而朴正熙則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因為受所謂「麗順事件」(麗水、順天叛亂事件)牽連遭到逮捕,被判有「赤化」嫌疑而求處死刑。   然而,冷戰的到來

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舞台。帝國的鬼胎再度甦醒。   ■「日本夢想與野心的實驗場」──滿洲國,給戰後的日本和韓國留下了什麼?   從滿洲的遺產和兩人的故事中,尋找日韓歷史發展的連續性。   新型態戰爭──冷戰的爆發,成為解救他們的援手。美蘇對立這一巨大的權力轉換,為「帝國的鬼胎」們提供了在新的「勝利者」(美國)旗下復甦的舞台。這猶如是上天送來的禮物,為他們抹去了受到汙辱的過往經歷,給予他們再次崛起的機會。   岸信介從以甲級戰犯嫌疑逮捕,到最後不起訴釋放,巢鴨監獄內外,處處可見為此奔走的滿洲人脈身影。朴正熙的情況也相當類似,在眼看勢必要被處以極刑的絕境之中,白善燁、丁一權等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的

學長們,伸出援手拯救了他。   這兩位強人,在大日本帝國的「生命線」──滿洲之地,構築撐起權力的人脈、學習建國方略之後,在因冷戰導致戰後局勢激烈變換的時期,透過美國的方針轉換,抓住時機、從死亡的深淵奇蹟地生還。不僅如此,戰後日本和韓國的重建和經濟起飛過程中,也處處呈現滿洲國留給岸信介與朴正熙的遺產。他們都具有強烈的反蘇、反共意識,果斷實行社會整合與軍國主義式的國家改革,執行「計劃性經濟政策」,追求出口導向型成長模式,來達成祖國的經濟起飛。   ■戰後日韓「由上而下」、國家主導的計劃式「統制經濟」,   其實是與滿洲國相似的發展模型,來自戰時的政策構想。   本書獨特的地方是詳細分析了滿洲

國的經濟體制。矢內原忠雄將滿洲國的統制經濟政策,整理出三個特徵:其一,依「一業一社主義」制度,設立特殊公司。滿洲電信電話會社、滿洲石油、同和自動車工業、滿洲炭礦等,都是在此政策下誕生的龐大日滿聯合企業。其二,處處展露出要矯正自由競爭或壟斷資本主義弊害的思想。其三,聚焦於「具有軍事必要性的產業,以及政府認為和滿洲開發基礎產業有關的企業」。   這種戰時的統制經濟實驗,橫跨戰敗,一直延續到戰後復興,成為「日本經濟體系之原型」。從而讓君臨於戰後日本保守政府頂點的「昭和妖怪」岸信介,再次崛起。甚至,我們從岸信介外孫的「安倍經濟學」中,也可以看到滿洲國的殘影。   這樣的連續性不只是在日本,在戰後韓

國也一樣呈現;只是韓國的戰時動員(指一九五○年的韓戰)孕育出了更加激烈的「成果」,尤其是朴正熙透過集權式軍隊獨裁、反共式國民整合理念、與國防產業相關的重化學工業化、重度的官僚主導等,創造出「控管式資本主義」,這些都與滿洲國有高度的相似性。   這樣看來,滿洲國的「統制經濟實驗場」,為隔著海峽相望的兩國之「重生」,開發獨裁型的統治以達成國家近代化,投下了巨大的陰影。   ■重新質問滿洲國的虛實與留給後世的真正遺產。   滿洲國向歷史提出的「悖論」,能否證明強人領導的時代仍未逝去?   在二十一世紀,韓國在自由化、民主主義、市場主義三位一體之下,飛躍式地走向全球化經濟。日本也捨棄了可追溯至昭

和初期的「日本式經營體系」,打算走向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營。朴正熙也好、岸信介也罷,都已是過去之人;而他們的誕生之地滿洲國,也逐漸被大多數的人所遺忘。   但歷史總是充滿悖論。雷曼兄弟事件所引發的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讓國家主導的統制經濟,成為脫離危機的關鍵王牌而再次登場。岸信介曾在滿洲國實驗、在戰後日本也親自主導的計劃性統制及干涉體系,在堪稱新自由主義經濟「大本營」的美國,也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朴正熙與岸信介的時代並未真正的結束。引導他們兩人的線,穿越了滿洲國,持續朝向之後的歷史前進;而跟隨著這條線看到其中的歷史,正是意義之所在。在面對金融風暴與中美貿易戰時,「統制」

、「計劃化」等經濟手段仍不時被提起。「滿洲國」的存在,仍不斷在質疑著歷史。強人壟罩的時代,也未真正逝去。   ====================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這座前日本殖民地島嶼,和海市蜃樓般消失的「滿洲國」貌似遙遠,實在關係密切。「大日本.滿洲帝國」的演變、戰前結構和包括統制經濟在內的戰後遺產,都是今天的台灣恍如了解自身前世一樣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本書啟示   台灣和滿洲國關係密切,日治時代的台灣也有非常多的台灣人到滿洲工作,包括身為滿洲國外交部長的謝介石、文學家鐘理和、及台灣總統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等人。

故從台灣視角看待「大日本.滿洲帝國」,會發現彼此之間的深層連接。而滿洲國留給今日東亞的遺產——國家社會主義和統制經濟模式,也可以檢討戰後台灣的經濟起飛模式,這些都不無啟發。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9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

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興亡的世界史──全書系書目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斯基泰與匈奴──遊牧的文明》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的水脈》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著   10《蒙古帝國及其後續》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

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准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等著   ※部分書名暫定

畢業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10年6月11日小女兒國幼班畢業,視訊感謝詞~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為了解決畢業詞的問題,作者王琦堯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以外語教學的觀點比較卑南語以及法語教材。本論文架構分為六章,以下將分節摘要各章節。壹、緒論在第一章,我首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卑南語?或者說,為什麼要學習一門瀕危語言?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來回答:1.人權 2.文化多樣性。以人權觀點來說,聯合國在 2007 年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宣言中第十三條與第十四條和原住民族語言權利直接相關:「第十三條1. 原住民族有權振興、使用、發展及傳授後代其歷史、語言、口述傳統、哲學、書寫系統及文學,並有權命名及保留其社群名稱、地名及人名。2. 國家應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前項權利受到保障,並於必要時提供翻譯或其他適當方法,確保原住民族

於政治、法律及行政程序中能理解他人並被別人理解。第十四條1. 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及控制他們自己的教育體系及機構,而得以其語言提供教育,並採用適合自己文化的教學及學習方式。2. 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有權不受歧視地享有各種階段及形式的國家教育。3. 國家應與原住民族共同採取有效措施,使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包括居住於其社群外之原住民兒童,於可能的情形下,接受自己文化的教育以及其語言授課之教育。」《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一項規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無論在國際或是國家的層面,原住民族語的學習受到國家及法律保障。另外一個層面為文化多樣性。保存多一

種語言,即是保存多一種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台灣為多語言多族群之社會,保存與學習本土語言有其必要性及正當性。以卑南族為例,卑南人學習卑南語是要更加了解自己的族群還有為了自己的認同,而非卑南人以及非原住民學習卑南語,則益於認識以及了解台灣多語社會之特質。接下來說明台灣的本土語言今天會瀕臨滅絕,是由於數十年來,日本及中國殖民政府計畫性滅絕語言的緣故。我檢視自1937年以降在台灣的語言政策,並且分為幾個段落討論:1937-1945、1946-1990、1990-2017及2017至今。自1937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企圖使台灣人放棄自己的語言及文化,成文真正的日本臣民。不過這個計畫也

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而中止。戰後國民黨佔領台灣,為了讓台灣人「去日本化」語「再中國化」,自1946年開始開始進行「說國語運動」,強迫台灣人學習北京話。在原住民地區(時稱山地),因為沿襲日治時期的蕃地,管制更加嚴格,國語政策也推行得比其他區域更加徹底。1985年,教育部更提出語文法草案,企圖根除本土語言在所有公共場合出現的可能性。不過此草案因為過於激進,輿論反彈的關係,所以最後不了了之。1987年台灣解嚴,語言的使用變得較為自由。1990年開始,在台北縣烏來鄉(今新北市烏來區)烏來國中開始實施泰雅語教學,為台灣史上第一次在學校體制內教授原住民語言。自1998年開始,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每周教授一

節(40分鐘)本土語言課程;2004年開始,本土語言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每周一節課;2017年開始,配合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本土語言課程延伸至高中。民進黨政府於2003年推行語言平等法草案。不過此法案隨著2004年民進黨在立委改選中失去多數席次、2008 年國民黨在總統及立委選舉中重新掌權,使語言平等不見天日。直到2016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語言平等法草案才重見曙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與國家語言發展法分別於2017年及2019年通過。自此台灣的本土語言終於獲得官方地位,為「國家語言」。本研究之所以選擇用法語外語教學,而非英語外語教學作為比較出發點,原因除了法語教學是一發展完善且細緻的

領域,另一個原因是,法語的動詞變化遠比英語複雜得多。期望可以藉由法語外語教學的視角來思考卑南族語的動詞教學。不只是卑南語,台灣南島語的動詞十分複雜,而至今還沒有較為完整的動詞教學教材。本論文之限制在於無法比較所有的族語教材,故以卑南語當作個案研究。且在比較方面,僅有介紹與比較發音、構詞句法方面的教材。本研究亦無編寫新的卑南語教材。貳、法語教學在台灣與外語教學理論回顧今日幾乎所有年輕世代的原住民都以中文為母語,族語反而成為一門外語。今日的族語教學勢必要以外語教學的方式來教學。而在討論外語教學方法之前,首先要討論台灣的外語教學狀況。台灣的外語教學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日治時期(1920年代至194

5年)與戰後(1946年後)。在台灣想要學習外語,首先得學會學校的教學語言,因為外語是透過教學語言來教授。在日治時期需要先學會日語;戰後則是要先學會北京話以後,才能夠開始進一步的外語學習。 日治時期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外語教育,外語課的授課時數相當高。當時的台北高等學校學生,一周就有十二至十四小時的英語及德語課程。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文政學部的學生,有兩年的法文必修;若進入當時的南洋史講座,則還要學會西班牙文及荷蘭文,以便解讀史料,撰寫畢業論文。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的學生,除了每周十六小時的英文課,還有每周六小時的第二外語課程(德語、法語、支那語、荷蘭文及馬來文擇一)。 戰後因為受美國

影響的關係,外語教育基本上以英語為主。1946年起,英語為初中選修,高中必修;自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始,英語成為必修。1999年起,英語自小學五年級開始教授。2017年起則自小學三年級開始教授。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教育,從高等教育才開始。1983年起,教育部開放高中第二外語之選修。 回顧完台灣外語教育脈絡,接著回顧外語教學理論之流變。介紹理論的同時,我也會介紹使用該理論的現行族語教材。參、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育 本章我分成兩個部分介紹: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脈絡介紹,以及課堂觀察報告。我將族語教學脈絡分成兩部分介紹:一、族語作為教學科目 二、族語作為教學語言。課堂觀察報告我將就學校內的教

學與學校外的族語教學進行介紹。 如在第壹章所指出,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每周只有一節課(40分鐘)。即使族語教育從小學延伸到高中,每周一節族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十分有限。 沉浸式族語幼兒園則提供以族語教學的學前教育。根據周軒辰(2016)的文章,幼兒的族語能力的確有顯著提升。不過幼兒園師資的族語能力有待加強。這些學生升上小學之後,就離開了族語環境。且至今幾乎沒有追蹤這些學生族語能力的後續研究。從紐西蘭的例子來看,紐西蘭的毛利族語幼兒園學生畢業進入英語授課的小學,幾個月後毛利語能力大幅衰退。 接下來是學校內的族語教學。黃美金2016年的科技部研究報告中,有參與三間學校的觀課,其中兩間位在都會區。

本文就兩間都會區學校的課程狀況分別介紹,分別是阿美語教學與卑南語教學。1. 阿美語教學這堂課的學生絕大多數為非原住民,或是父母一方為非原住民。課程大約有90%的時間使用華語,課程內容主要為介紹阿美族文化與一些相關主題單詞。2. 卑南語教學這堂課只有一位學生。授課的老師十分忙碌,每周需在大台北地區的20所中、小學授課共26小時。授課地點在小學的圖書館,只有一張小桌子及小白板,內容為千詞表的單字教學,幾無教學法可言。 學校外的族語教學,我舉謝雯穎於2018年發表的文章做例子。文章為建和卑南語之成人族語學習班。課程時2016年,由洪渟嵐授課。課程為一周兩次,平日晚上,有約15名學員。課程目標為

讓卑南語的使用可以重新進入日常生活中。 課程中的教材並不固定,主要使用族語E樂園裡面的句型、詞彙表以及族語辭典,也使用花環部落學校的歌謠及讀本。學員之間有創立LINE群組交流關於族語學習的問題。九階教材以及四套教材並沒有被提及。雖然課表的安排循序漸進,但是學員多因為工作、家庭或是居住地點等因素而時有缺課,對學習的連貫性有影響。肆、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 本章分成兩部分介紹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參考書以及教材。參考書有兩個部分:辭典及詞彙表、語法。教材與教學方法則是使用族語 E 樂園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討論。台灣南島語的研究自十九世紀即開始,不過較為完整及深入的研究則比較晚。以卑南語為例,有關卑南語

的著作自日治時期即有出版,不過第一本參考語法遲於2008年出版,第一本字典則於1991年出版。本章節針對字典、詞彙表與語法著作所列的兩份清單包含所有的卑南語方言,以提供較為完整的視界。清單中包括筆者能夠找到的所有日治時期以降有關卑南語的詞彙表、辭典與語法。其中資訊包括篇名、出版年份、作者、描寫的方言以及使用的書寫符號。族語E樂園是在台灣最大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資源平台。此處將會介紹九階教材、四套教材還有空中族語教室。其中九階教材是為了配合九年一貫而編輯的教材,由當時的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的林修澈教授指導編輯。由於這套教材之編輯涵蓋四十三種語言/方言,所以當時的編輯情況,是由一個中文底本出發,

讓各語言/方言的編輯者自行編譯。雖然當時的總編已經有向各語別的編輯者提到,可以根據語言特性或是文化差異做出修改,但各編輯因為大多沒有編纂過教材、或是沒有受過語言教學訓練的原因,九階教材仍以翻譯為主。2007年為方便原住民學生準備原住民族語認證測驗考試,編輯出版了句型篇初級版(國中版)以及中級版(高中版),分別對應族語認證的初級以及中級。族語E樂園裡面也提供線上練習題提供學生熟悉考試題型。2012至2016年間,四套教材出版問世,以補充九階教材的不足之處。這四套教材分別是:1. 字母篇、歌謠篇、圖畫故事篇 2. 生活會話篇 3. 閱讀書寫篇 4. 文化篇。第一套教材是為了學前幼兒的族語學習設計。

生活會話篇是為了加強族語在生活中的應用。閱讀書寫篇及文化篇則是為了教為進階的學習者或是語言使用者而編輯。這一套教材一樣也是所有的語別都有一套,所以也是用中文底本下去進行編譯。黃美金的報告就指出,在賽德克以及泰雅語的教材中,就包含了許多錯誤。空中族語教室則是為了一般社會大眾編輯的族語教材,內容涵蓋語言的方方面面。卑南語僅有提供南王卑南語。這套教材主要由一部 YouTube 影片、一份 WORD 逐字稿講義、線上練習題以及附有中文翻譯及發音的例句所組成。雖然這套教材的立意良好,但是授課教師在影片中使用過多語言學術語,對於沒有任何語言學基礎的學習者來說,構成很大的挑戰。伍、卑南語及法語教材比較 本

章節首先介紹卑南族的分布狀況,以及卑南語的概況、語言流失情形;而後再概略介紹法語外語學習(FLE),並針對南王卑南語、華語、法語語音進行對比。介紹華語語音的原因在於,如今主要的卑南語學習者多以華語為母語,所以針對華語音系進行介紹有其必要性。卑南的發音教材參考兩組教材,分別是四套教材中的字母篇以及空中族語教室的書寫系統單元。法語的部分我選擇Phonétique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做為參考對象。 接下來是關於構詞句法的教學。卑南語的教材我選用四套教材中的生活會話篇,其中含蓋三十個單元,皆與生活有關。教材中的內容為一段對話、單詞表、翻譯、錄音檔及對話影片。雖然有錄音檔,

不過裡面的語速、語調都是用念的,對話影片亦然。法語的部分則是選Communication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裡面的編排分成幾個大主題,裡面又分成數個單元,每個單元裡面涵蓋一至三個不等的簡短對話,模擬日常生活。每一課的編排除了對話以外,還會針對特定語法特徵、主題詞彙還有句型舉例分析提供讀者參考。對話提供的錄音檔為模擬實際情況所錄,所以講者的語速及語調沒有刻意放慢或是咬字刻意清晰。 接下來介紹卑南語及法語的動詞系統。卑南語的動詞十分複雜,有特殊的焦點系統,還有不同時態的變化。而法語動詞也因為人稱、時態的不同有數十種變位。本研究介紹法語教材的Conjugaison p

rogressive du français。這套教材分為初級與中級。初級教材針對初學者介紹最為基礎的動詞及其變化;中級則有較多的時態教學,不過不包含虛擬未完成式(subjonctif imparfait)、虛擬逾過去式(subjonctif plus-que-parfait)以及過去命令式(impératif passé)。在卑南語的教學中,還沒有出現針對動詞變位的教材。期望能夠藉由此教材的介紹,對卑南語的動詞教學提供新的觀點。陸、結論 本論文旨在理解針對非母語者的原住民族語教材,並透過法語外語教材的觀點,期望對族語復振有所幫助。另本研究並無編纂新卑南語教材,亦無編寫卑南語動詞變化之教材。

托福邊詞邊題:靠譜又提分的詞匯小黃書

為了解決畢業詞的問題,作者楊麗軒(編) 這樣論述:

由楊麗軒、王屏非編着的《托福邊詞邊題(靠譜又提分的詞匯小黃書)》是一本歷經6年時間編寫而成的托福詞匯書,以初中畢業詞匯水平為起點,全面覆蓋托福單詞,並選取考試中曾經出現過的釋義搭配例句,重點突出,針對性強;單詞按TPO真題順序進行編排,便於讀者一邊背單詞,一邊做題,有的放矢。掃描二維碼還可獲得音頻,邊聽邊學,加深記憶。本書立體化的單詞學習模式特別適合想在短時間內攻破托福單詞關的考生。楊麗軒,2010進入北京新東方,始終在教學前沿,授課近7000小時,面授學生近2萬人,深知學生托福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自2011年起至今,潛心研究最有效的托福詞匯書。 TPO 1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3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4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

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5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

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6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7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

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8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

re 4 TPO 9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0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1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2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3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

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4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5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

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6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7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TPO 18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

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19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0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1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

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2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3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4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

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5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6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

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7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8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29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

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30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31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32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33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34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40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

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41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42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43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44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45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

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TPO 46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TPO 47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Listening Lecture 1 Lis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TPO 48 Reading Passage 1 Reading Passage 2 Reading Passage 3 Listening Conversation 1 Listening Lecture 1 Lis

tening Lecture 2 Listening Conversation 2 Listening Lecture 3 Listening Lecture 4 附錄

一位視障音樂教育者之生命故事

為了解決畢業詞的問題,作者藍雅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一位視覺障礙音樂教育者進行深度訪談,針對視覺障礙音樂教育者小鶯的生命歷程、求學與成年工作階段所面臨困境、解決策略及成功因素進行探討,並運用敘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其研究結果摘要如下:1. 小鶯的生命歷程是屬於一個動態、不斷前進的過程,可分成三個階段:(1)童年時期原生家庭與童年經驗,是影響從事音樂教學的契機;(2)求學過程學琴開始就立定志向,善用資源使目標更有方向;(3)成年工作階段歷經教學工作、大學求學及中年人生,在音樂教學上不僅把職業轉化成終生的志業,成為影響他人的音樂老師,而個人開始跨越不同教育體制階段到大學讀書,重新詮釋障礙定義突破學習上的限制,邁向中年人生時有宗教與音

樂的支持,讓小鶯的心靈是富足且不寂寞人生。2. 求學過程遇到困境包括有「排斥學習點字」、「視譜能力受限」及「不懂外語歌詞」等,皆因障礙所導致學習的問題,其克服求學困境的解決策略方式,多以自身努力與堅持完成各種挑戰與任務。3. 成年工作階段包含有教學工作及大學求學部分,因此所遇到困境包括有「家長及學生不信任」、「行動能力限制」、「社會歧視與收入限制」、「不知讀書技巧與重點」及「摸讀點字慢」等六項,在克服困境解決策略上,小鶯採取從不同工作問題中奮起,找到解決與自處之道,證明自我在教學上的定位,其在課業部分以主動積極模式從錯誤中改善,促使學業成績逐漸好轉。4. 了解視覺障礙者小鶯成為一位音樂教育者之

成功因素,包括有(1)深受父母教育影響,不因障礙而感受到與他人不同或自卑;(2)老師善用小鶯優勢與能力,是促使成為音樂教育者的關鍵;(3)自我成就歸功於上帝,宗教信仰是支持的力量;(4)個人所具備的特質,是邁向成功的先決條件。  最後期望藉由本研究結果與結論,可供實務教育工作者、視覺障礙者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