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館館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當代藝術館館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erThorp寫的 數據與人性:當代數據藝術先鋒最深刻的第一手觀察,探索科學、人文、藝術交織的資訊大未來 和RobWalker的 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131個練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當代館專訪臺北當代藝術館新任館長駱麗真:打造亞洲重要的 ...也說明:當代館專訪臺北當代藝術館新任館長駱麗真:打造亞洲重要的藝術品牌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ALIEN Art Centre · 南美館傳統與當代展勁牛喜迎春×不適者生存?-運動-HiNet生活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廖仁義所指導 黃鐘瑩的 台灣聲音藝術創作環境與展演資源之探討 (2010),提出當代藝術館館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聲音藝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黃光男所指導 錢康偉的 科學中心營運策略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科教館、科學中心、營運策略、質性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當代藝術館館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告系統則補充:馬力(現任南韓國立當代藝術館館長,曾任巴塞隆納當代藝術館館長,於2002年與王嘉驥共同策畫台北雙年展)地點:北師美術館1樓講座區第二場:105年11月26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當代藝術館館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據與人性:當代數據藝術先鋒最深刻的第一手觀察,探索科學、人文、藝術交織的資訊大未來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館館長的問題,作者JerThorp 這樣論述:

用數據藝術說故事,解構資訊時代的暗黑力量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他們數據我們;我們數據他們。 ~~我們全都數據在一起~~   ★《紐約時報》首位駐點數據藝術家的嶄新書寫,收錄16幅珍貴數據藝術創作 ★利用不同詞彙組合訴說視覺故事,思考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 ★什麼被蒐集、什麼沒被蒐集,數據蒐集絕非天真無邪 ★數據的儲存結構如何影響它們被發現或遺失,故事如何敘述重現 ★為事物排序、為是非分類,親睹演算法的神奇與失控 ★深入麻省理工學院的Dataland,直擊推動四十年來資料科技的神祕地下室 ▌各界好評推薦 王柏偉 ∣ 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 唐士哲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曹筱玥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所專任教授 許素朱 ∣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暨科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陶亞倫 ∣ 台灣新媒體藝術家、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程教授兼主任 黃文浩 ∣ 在地實驗創立者 楊士範 ∣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內容長 劉士達 ∣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中心科技創新組組長 劉光夏 ∣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副教授 蔡遵弘 ∣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駱麗真 ∣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簡禎富 ∣ 清華講座教授暨美光講座教授、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主任 ▌在數據中活出人性,從龐大的資料量中解讀出全新洞見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數據世界裡,就是不斷讓人搜尋、排

序、分類、統計、出售與監控。他人會探勘與處理「我們」的數據,以求獲利、取得權力和政治利益。在本書中,著名數據藝術家傑爾・索普提出這個時代至關緊要的問題:活在數據世界裡的我們,如何才能不再處於被動狀態,而是成為積極主動的公民?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著作,書中提到河馬攻擊事件、造訪冰川和學校體育館的經歷,還參觀了龐大的米堆和仍危機四伏的地雷區,從中串起數據的故事。索普運用數據藝術家的身分,探索我們當前及未來與數據的關係,超越眼前的事實和數字,尋找更新、更具體的方式與數據互動。我們永遠可以創造出新的故事,訴說如何使用數據。 索普在書中運用創意十足、饒富詩意且資訊豐富的影像,不僅重新定義何謂數據,也

重新想像數據能如何真正屬於公眾、誰能握有數據發言權,還有該如何運用數據的力量來創造更正義與民主的未來,造福個人和群體。 獻給在某天醒來,思考自己為什麼時時刻刻被手機、社群媒體平台和城市追蹤,並自問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人! ▌前所未見的數據思考角度,精采的視覺化圖像深入導覽 ■ 活在數據裡 進行資料視覺化嘗試設定色彩計畫讓像素自由,利用不同文字組合訴說視覺故事,思考數據是什麼、能做什麼,希望創造以人為本的數據新世界 ■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 探索data的詞源、意義、隨時間的演變,從神學與數學到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從文字數據的呈現,說明詞與詞之間的親疏遠近,探討社會問題 ■ 數據的暗物質 從

九一一國家紀念博物館上的姓名排列演算分析,討論數據的社會網絡;深入分析數據蒐集的議題,探究缺失資料的成因與影響,數據蒐集絕非天真無邪 ■ 搭獨木舟與跟隨車隊 學習蒐集數據的倫理原則,思考蒐集的數據會對誰有利、蒐集數據的好處是否多於潛在傷害;資料系統看似在雲端,其實是位於真正的地方並仰賴真正的人 ■ 酒精飲料喝到醉 「資料是新石油」,從廣告投放的數據研究判斷你是哪種人,臉部辨識科技把數據整合起來,卻也增加每個資料集的系統不完備性 ■ 剪過毛的成羊數 以駐館藝術家身分改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使用方式,探討數據的儲存結構如何影響它們被發現或遺失,以及故事如何敘述,甚至影響人們活在數據裡的方式 ■

 動作/直到 演算法彷彿巫師的魔咒,為事物排序、為是非分類;演算法的神奇令人驚嘆,演算法的偏誤卻是更危險的暗黑力量 ■ 破壞性的煉金術 任何數據呈現都是人類的行動,充滿人的選擇;資料視覺化能啟動溝通、幫助決策、增強人類的認知,從資料觀點來看世界 ■ 米秀 活在數據裡的我們,每天都被要求思考大數據,但那些數字對我們的大腦而言都難以追蹤,如何以視覺化方式說服人腦精準估算數量? ■ Paradox核桃 一位生化藝術家在舊金山種了一千株無性繁殖的核桃副本,二十年後去觀察它們如何記錄了自身種植的社會變遷,探討數據如何與人類和地方連結 ■ 聖矽醫院與地圖室 藉由1986年誕生於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免

費網運動,探討數據的公共性,以及開放資料的種種問題 ■ 毛利資料主權網 誰有權蒐集監控數據,又該受到哪個國家機構的法律管轄,資料存在一個有實體的所在地,到底該受蒐集地的法律還是儲存地的法律管轄 ■ 以what為核心的網際網路 過去三十年來網際網路只關心where不關心what,伺服器是核心,其實應該重新打造一個以what為核心的網際網路 ■ 這裡是Dataland 麻省理工學院的地下室有個暱稱Dataland的地方,圍繞著靠遠距資料運作的概念建構,操作者坐在椅子上,推動了接下來四十年的資料科技 ▌對本書的讚譽 唐士哲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傑爾•索普超越「數據經濟」或「數據監

控」的窠臼,從歷史、日常生活與環境生態出發,重新探討數據如何始終與我們同在。本書化繁為簡、舉重若輕;作者透過優美的散文,提示在數據無所不在的當下,我們為何要重拾對數據的主權,讓數據真正為人類社會最大的公益服務。 陶亞倫 ∣ 台灣新媒體藝術家、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程教授兼主任 當代科技極權主義、科技資本主義,單向性的收集、分析我們的意識、慾望、行動,將肉身化為「數據」。「人」已成為新世界的「生產原料」與「消費商品」,我們已徹底失去成為「自由人」的可能。數據所餵養的人工智能化控制機器,已成為世界的主體,「人」則退位成了客體。面對無所不在的數據機器,我們能否化被動為主動,是否可以再度成為真正的「

自由人」,本書將徹底擾動您的大腦,將我們從高度工具理性的世界中拯救出來。 黃文浩 ∣ 在地實驗創立者 這本書提供了我們資訊社會所該了解的自身處境,人類透過數據希望建構更好的社會卻反過來被數據所束縛。當我們了解「他們數據我們」時該如何以對?本書處處發人深省卻又令人不安。身為數位藝術的工作者最令我感到興趣的部分無疑是書中那些以數據為中心的藝術計劃,一種「具有人性的新表演」,正可以給國內的相關藝術工作者借鏡與參考。 蔡遵弘 ∣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傑爾•索普以「所有數據都是建構出來的,它們是人類行為的結果」為主軸,「資料是新石油」的價值觀,闡述我們存在於數據無所不在的當下,在資

訊視覺化的爬梳過程中,雖能觀測不易發掘的真相,但亦同時深受這些結果的影響。本書以感性而生活化的角度詮釋數據的影響力,讓讀者們能對如何面對數據主宰的世界有所省思。 史都華・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 Slack科技公司執行長 若是由自然寫作高手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撰寫關於數據的主題,或許就會像這本書。本書見解精闢,讀來愉快,是科技高手之作,又充滿人性關懷。任何曾懷疑我們究竟如何踏進數據的凌亂環境,並思索該如何把自己挖掘出來的人,務必閱讀這本重要著作。 寶拉・安東涅利(Paola Antonelli)∣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設計資深策展人 傑爾・

索普鎮日埋首於數據中,早已學會如何感受每一次震動。他希望大家都能如此,而非接受數據看似美好的表面價值,或更糟的,以數據當成擋住現實的盾牌。本書並未提供簡單的解套方式,而是說明改變的可能性就在我們身上:在我們具有人性、會犯錯,卻仍抱著希望的內心當中。 艾尼爾・戴許(Anil Dash)∣Glitch軟體公司執行長 每天都會聽人說數據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但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第一次感受到這點。傑爾・索普有程式設計師的技術專業,更有說故事者的靈魂,於是提出如此易懂,甚至讓人激動的觀點,以檢視通常看不見卻形塑我們生活的系統。 邱南森(Nathan Yau)∣美國統計學家、《視覺化說故事》(Visua

lize This)作者 無論是從個人或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我們都該思考如何與新的資料流及統計數字共存。接下來幾年,索普的觀點只會越來越重要。  

當代藝術館館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延禧攻略 迷不能錯過! 美高梅探索繡藝之旅 製片人 訪談細說製作秘辛與傑作背後的寓意 活態傳承交流會、典藏導賞團及古繡藝裳展
精華版 3分30秒版本
https://youtu.be/uQk8s0i0baE

完整版
https://youtu.be/M6PLw79tOT0
頭5分鐘係進場
第6分鐘開始對話
https://youtu.be/M6PLw79tOT0
「美高梅探索繡藝之旅」
歡娛影視始創人、《延禧攻略》製片人及藝術總監于正先生
http://bit.ly/2zla3It
上海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孫文倩女士

清代服裝文化專家畢紅女士

崑曲文化代表張斌先生

澳門青年影視導演陳雅莉女士


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美學



「美獅美高梅藝術收藏」囊括逾300件頂級藝術珍品,把傳統與創新的美學呈現大家眼前,並與酒店內部公共空間完美融合,矢志令各界人士有更多機會接觸和瞭解文化藝術。紅遍亞洲、網路播放量超過150億的劇集《延禧攻略》融入刺繡、崑曲、緙絲、絨花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美高梅為發揮以文化促進旅遊的領航者角色,自即日起至12月31日於路氹城的美獅美高梅帶來「美高梅探索繡藝之旅」系列活動,與市民及遊客細節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美學。

#澳門
#美高梅
#延禧攻略

台灣聲音藝術創作環境與展演資源之探討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館館長的問題,作者黃鐘瑩 這樣論述:

臺灣聲音藝術的發展至今近20年,自科技藝術開始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趨勢後,聲音藝術作品也開始受邀參與藝廊或美術館所策辦之展覽。我們需對這樣的現象隨提出的疑問是;聲音藝術如何被聽見、被看見於以展示視覺藝術為主的美術館裏?受限於聲音的物理特性,就空間性或規劃上,聲音藝術作品勢必需以更精緻細微的手法,思考作品(主體)與空間(客體)的對話關係。就聲音藝術原本的內涵與精神而言,其實還有著反叛宣言式的行動意涵在其中。對於藝廊或美術館等視覺藝術範疇來說,聲音進入除了視覺藝術不僅挑戰長久以來所仰賴的視覺藝術訓練思維,也考驗著對空間特性與展品規劃與執行能力,需進行另一種觀點的思考與論述。而聲音表演也更因橫跨表演

藝術裡的戲劇、舞蹈與音樂等元素,使其相關討論與定義也更形困難與混雜。本研究試圖從50年代西方思潮進入台灣後所帶起一連串自追逐西方文化之現代化、60年代前衛精神、70年代鄉土自主意識反撲、80年代解嚴後個人意識高漲之社會背景、至二十一世紀網路革命之時代脈絡,去窺探、進一步整理聲音藝術在台灣之發展樣貌;發覺台灣聲音藝術可從視覺藝術與音樂藝術等兩大脈絡切入觀點去對照;視覺藝術脈絡自學習西方觀念藝術、科技藝術等發展出聲音裝置、聲音影像等藝術型態。音樂學院發展則自序列音樂後對音樂本身之探討、以及台灣早期留學海外之音樂家,反台後將電腦音樂與樂器、本土音樂結合,這兩造聲音藝術之發展。而此兩方之聲音藝術發展也

幾乎是截然不同之表現型態與模式。這兩類發展其實在台灣雖屬小眾,卻也似乎都持續的發展中。因而許多聲音展演活動,也因展演型態而發展出於戶外場地、美術館與藝廊、劇場、音樂廳、替代空間等不同之呈現場域。因而本研究也試圖藉由現有聲音展演活動之分析,以及探討表演場域、設備等展演資源,提出台灣聲音藝術於日後進一步研究與論述時,可能有的面向與建議。

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131個練習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館館長的問題,作者RobWalker 這樣論述:

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觀察。 用觀察力擴充想像力,在躁動的世界裡,把心留住。   ◆本書賣點   ●面對現代人的注意力恐慌症,暫停一下,練習留心觀察,重新打造靈活的感官接收力,拉近身體與頭腦的距離,重拾挖掘事物的趣味。   ●注意力就是生命力,「我們處理自己注意力的方式,簡言之,就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核心。」用刻意的觀察,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將改變你觀看、思考、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   ◆內容簡介   歡迎來到白噪音的年代。我們的生活隨時被手機、電子郵件、社群媒體綁住。在這個分心的年代,人們通常失去了體驗當下、活在當下的能力,我們的思考能力、看與聽的能力也隨之消失。   專欄作家羅伯‧沃

克將在這本書中喚醒大家的感官,更重要的是協助你以全新的方式看世界。沃克以一系列有趣的練習與沉思時刻,寫成這本引發思考的創意指南,刺激我們的好奇心,促使每個人以更透徹的方式思考,懂得用心聆聽,成為職場上更具創意的同事,最終還能重拾快樂的感受,觀察到真正重要的事物。   ◢ 觀察就是遊戲 ◣   突破感官限制,從另一個角度體驗環境,   每個日常、每個moment,都能開啟一扇靈感之窗。   ◆留意身旁有無監視攝影鏡頭;◆思考我們對什麼顏色比較敏感;◆透過手機去拍攝形狀像是數字的建築物或是自然景觀;◆學著用十分鐘欣賞畫作而不是短短幾秒;◆學會抬頭看天空而不是總是低頭滑手機;◆學著從辦公室望著窗

外的景色;◆找尋你身旁最安靜的角落;◆學著睡前記錄你聽到的聲音;◆和專家一起散步發現新事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班;◆與陌生人交談;◆採訪老人;◆問五個問題,給五個讚美;◆找尋可以抱怨的事;◆寫信給朋友家人或愛人;◆列出想購買但沒買的物品清單;◆畫出特別主題的地圖,如居住城市裡你最愛的餐廳地圖。   ★任務難度(本書的練習與建議活動,難度分為一到四級)   【1隻眼睛】超簡單:人人都能做,現在就能試試看。   【2隻眼睛】保證可以:可能得稍微計畫或事先想一想,但沒問題的。   【3隻眼睛】有趣的挑戰:得花點力氣,但不會後悔。   【4隻眼睛】進階練習:觀察將成為一場冒險。 本書特色   

◢ 在「多意識」狀態普遍的年代,人類來到分心的頂點。藉由觀察,練習集中注意力,完成眼前的大小事。   ◢ 把心(注意力)放在單一任務上,容易安定下來,不再被不斷流動的周遭事物帶著走。   ◢ 在平凡無奇的日常事物中,看到別人沒發現的迷你線索與細節,讓靈感無所不在。   ◢ 這些練習有易、有難且多元,都是作者與學生、受訪者互動討論出來的點子,經過實證,可行性極高。   ◢ 透過藝術及人文角度的說明與指引,深化內在與外在的交流,累積一座個人的人文寶藏。 名家推薦   汪正翔 自由攝影師   李惠貞 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姚瑞中 臺師大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黃心健 臺師大設計學系教授   鄭宜農

 創作歌手   駱麗真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各界佳評   近半世紀前,藝評大師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經典之作《觀看的方式》改變了歷史,打破藝術僅屬於菁英階層的迷思,闡釋藝術與普羅大眾之間其實關係密切。如今羅伯‧沃克進一步以《觀察的藝術》一書為實踐指南,為當代身陷「白噪音」囹圄的凡夫俗子,提供有效開展五感的創意法門。──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從「一次做一件事」到「正念淋浴」,本書提供各種妙趣橫生又具體可行的策略,讓你多多感受身旁的世界。這本令人喜悅的指南讚揚留心的重要性,提振我們的感官,引導大家好好過生活。

──湯姆‧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馬路學》(Traffic)與《品味選擇題》(You May Also Like)暢銷作家   作者羅伯‧沃克的寫作永遠令人讚嘆。他用獨特的眼光看見其他人沒注意到的事。這本新書基本上就是把他所有的觀看祕訣傳授給大家。──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失控的自信》(Ego is the Enemy)與《障礙就是道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暢銷作家   注意力是一種珍貴資源,一種我們傻傻浪費掉的資源。注意力也是一種肌肉,輕鬆就能練出來的肌肉。作者羅伯‧沃克這本練習簿令人耳目一新,一共傳授一百三十一招

,教我們珍惜並改善自己『看』的能力。──賽斯‧高汀(Seth Godin),《這才是行銷》(This is Marketing)作者   如果想過更趣味十足、更富創意的生活,第一步就是更加留意你的生活。羅伯‧沃克在這本書提供基本的引導,教大家探索自己的日常世界。我找到大量可以偷用的點子,你也一起來吧。──奧斯汀‧克隆(Austin Kleon),《紐約時報》暢銷著作《點子都是偷來的》(Steal Like an Artist)作者   作者羅伯‧沃克傳承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設計師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

)的傳統,引導大家不只是看,而是要留心看──探討為什麼兩種看的區別很重要。沃克以引人入勝的方式,熱心說明為什麼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觀察。──邁克‧比魯特(Michael Bierut),《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共同創辦人與《這下子你看到了及其他設計散文集》(Now You see It and Others Essays on Design)作者   本書探討的其實是閱讀──文字與非文字的閱讀。現在,我們愈來愈常以這兩種方式閱讀,而且向來如此。作者沃克鼓勵我們做非文字的閱讀,好好讀我們的世界,少一點批判,多一點啟發。──黎安‧夏普頓(Leanne Shapton),《賓客

簿》(Guestbook)與《游泳研究》(Swimming Studies)作者

科學中心營運策略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館館長的問題,作者錢康偉 這樣論述: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將深奧的科學知識轉化成為大眾都能了解的「具體」形式,使學生及民眾透過科學探索體驗,認知科學之奇、欣賞科學之美,培養科學學習的興趣、強調科學精神融入生活中、實踐科學之用,傳遞正確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定位與功能、OT型態對營運與發展之影響、現行自營型態及未來營運的挑戰與策略。透過文獻蒐集探討及深度訪談法之質性研究法,進行研究。本研究結果,在科教館的定位與功能方面:科教館常年推動科學普及教育、縮短城鄉科教資源差距、培育青少年科學人才及參加國際科學競賽,為我國學校體系外唯一兼具「實驗、展示、推廣」功能之科學 教育機構,組織與功能極為重

要,具有不可替代性。OT型態對科教館發展的影響方面:委外經營雖可撙節政府人事成本,惟致科教館組織弱化與不健全,影響優質永續發展;科教館核心價值在普及全民受教育之公共利益,而民間參與廠商之核心價值係在創造企業最大利潤,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科學教育普及服務層面雖擴及學齡前期兒童,惟未普及各年齡層觀眾,致服務客層窄化;委外經營雖可節省館舍設施修繕維護人力及預算,惟受制「委外」定位,設施與展品更新等機制,不易爭取政府編列預算支持。科教館現行自營型態方面:科教館已積極擬定短、中期程營運計畫、積極發揮全方位科教館功能、提升科教專業公共服務品質、落實組織再造與永續社教發展、建立以時間、空間及專業各面向兼顧、館

內、館外環境系統相互貫通、專家諮詢機制、採行優點管理及蒐集分析各界意見融合眾智為實施原則、展示質優之服務措施,發揮政府公共建設之最大效益,實現全民科教之理想為經營策略、設主題導覽、建置主題導覽網頁、策劃辦理特展、擴大輔導並培育優秀科學人才,持續結合社會資源擴大辦理科學教育週活動、行動科教館下鄉服務、科教出版品、輔助偏遠學校及弱勢學童科學教育活動、爭取企業贊助推動科教工作及發展策略聯盟等。未來營運的策略方面:優質科教館指標與經營策略手冊於97年9月建構完成,針對願景、領導、展覽、教育活動、觀眾服務、館務行銷、專業發展、資源整合、及科教文化等標各別發展出經營策略。科教館應據以作為館務營運之專業導向

依據並精進發展優質、創新、普及、永續的科教專業。 經由資料分析與結論,期望本研究能引導社會大眾,關心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營運發展,所提出具體建議,供爾後相關學術研究或科教館研擬營運政策之參考。關鍵字:科教館、科學中心、營運策略、質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