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戈馬克.麥卡錫寫的 長路(美國當代最重要文學家關注環境與人性之巨著‧10週年典藏版) 和ÉlisabethCouturier的 當代攝影的冒險:不拍安全照片!看這勇敢實驗、大膽創造的30多年,為你的影像才華找到出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旅途中繼站—Suitcase Chest 整裝再出發 - MOT TIMES 明日誌也說明:James Plumb 利用老舊的回收行李箱,重新裁製、精心修復,以瑞典亞麻布重新製作襯裡,並以仿古的鋼鐵和木頭材質為骨架,製作成大型置物櫃。旅行箱和置物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原點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李錦明所指導 張徐帆的 社會文化下的身體藝術——張徐帆創作論述 (2019),提出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壓抑與反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張世宗所指導 蔣侖的 「行動兒童美術館」應用於小學中年級美術教育之 行動研究:以「故事游藝」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小學美術教育、行動兒童美術館、教學系統設計、故事游藝的重點而找出了 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內-台南】奇美博物館,猶如踏進小歐洲!不負責任指南則補充:畢竟藝術是無價的,且可以讓喜愛藝術品的人不用遠飛到歐洲就可以看到13 ... 沉思者,堪稱是鎮館之寶 ... 再走進去一點會有置物櫃,採投幣押金的方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長路(美國當代最重要文學家關注環境與人性之巨著‧10週年典藏版)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的問題,作者戈馬克.麥卡錫 這樣論述:

 歐普拉讚嘆:新世紀美國第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海明威與福克納唯一後繼者」麥卡錫為幼子而寫的小說 直指當今最大危機── 世界如何毀壞,美德如何崩解,而人類應當如何堅持懷抱希望。   ◎榮獲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普立茲小說獎、鵝毛筆獎 ◎《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時代》雜誌等十數家媒體重磅選書 ◎伍軒宏(《撕書人》作者‧文學評論家)導讀評析: 書中荒地求生過程的仔細描述,以及日常的記載,讓人想起《魯賓遜漂流記》。魯賓遜與星期五之外,男人與男孩的組合也讓人聯想到馬克‧吐溫的偉大經典《頑童流浪記》的哈克與吉姆,尤其是把《長路》放進美國小說傳統來看的話。本書中男孩,繼承文學史裡一

連串經典人物,是末世版的「美國亞當」,將啟動更新、重生的力量,在另一個新世界。 ▍重要獎項榮譽 ◎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獎 ◎2006年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文學獎) ◎2007年普立茲獎小說類獲獎 ◎2007年美國鵝毛筆獎 ◎2009年英國《泰晤士報》「近十年百大小說第一名」 ◎《娛樂週刊》第1,000期紀念刊列為近25年來最棒的一本書。 ◎改編電影《末路浩劫》由維果・莫天森及莎莉・賽隆主演 ◎2008年英國《衛報》專欄作家、知名環保人士喬治.蒙貝特(George Monbiot)認為此書令麥卡錫足以名列全球「拯救地球50人」名單,認為「《長路》對環保的影響力可說無他能出

其右。未來三十年內,這本書給予我們的警醒,勝過任何統計數字或報導。」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 ◎美國《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時代》雜誌等十數家國際重要媒體推薦為年度好書 ▍內容簡介 ──爸爸,我們是好人,對嗎? ──即使快餓死,也絕對不吃人肉,對嗎? 人,會忘記嗎? 會,人只會忘記他想記得之事。   孩子降生於男人身邊時,舊世界早就消失了。 新世界沒有陽光和藍天,沒有家園與文明, 只有刺骨的風雪,以及比黑更黑的幽暗。 孩子只知世上盡是弱肉強食、同類相殘之徒, 除了他們父子倆,這路上無人心懷良善與信念。 當他們一路南向,仍堅信前方終有失落已久的美德, 每當回首來時路,卻只見處處人

間煉獄, 而放眼未來,亦只有死神隨侍在側…… 當死亡如影隨形,我們可以殘害他人性命以求生存嗎? 當漫漫長路只剩一片荒蕪,該如何堅持舉起希望的火把,活得高貴? 這是一個父親為幼子寫下的警世寓言, 也是一位智者朝下個世代投遞的末世輓歌, 美國在世最偉大作家之一麥卡錫目光如炬, 精煉織就一部直指環境與人性議題的重量巨著。 ▍媒體讚譽:以恐怖寫勇氣與愛的本質,化地獄於人間 關乎未來的書寫當如是;請你一定要讀。 ——湯姆.恰瑞拉,《君子》雜誌當月選書  文筆優美、動人……當代優秀作家中,麥卡錫猶技高一籌……他以想像鋪陳的場景如夢魘,卻一路閃耀人性的光輝。 ——康納.艾尼斯,《美聯社》  書中父子

的真切情感,是麥卡錫筆下最深刻的人際互動。 ——伊娃.錫珀,《基督論壇報》  樸質述說麥卡錫的新書,或覺此書無盡淒蒼……然整體而論,《長路》猶賜讀者予迷亂、歡愉,甚或樂趣。麥卡錫猶若置身其中,飽滿的想像、對細節的獨特掌握,令此書感人至深……《長路》當獲致不朽,其成就不容懷疑,甚或可說,是新世紀美國藝文創作中,第一部偉大的作品。 ——《歐普拉雜誌》  很難想像末世寓言能夠如此書這般優美,教人一讀難忘。麥卡錫選用的字彙繁多且典故豐富,鋪散在書裡造就如畫的效果……《長路》引他跨入嶄新的創作層次……讀者即便鐵石心腸,也要為其動容。 ——約翰.富利曼(美國國家書評協會主席),《紐澤西星辰紀事報》 

《長路》曝現陰鬱與恐懼的基底,動人至極又使人心緒騷亂;災禍未嘗有過更真切的面目,無論就精神或物質層次來說。麥卡錫自身亦稱得上失落世界的生還者——他是本質性的現代主義信徒,在海明威與福克納的時代之後,猶若文藝腔棘魚般奇蹟地存活下來,運用高雅的文筆順應崇高的理念寫作,卻未帶些微輕蔑口吻……他的作品漲滿純粹張力,引人驚豔。 ——列夫.格羅斯曼(著名文學評論家、記者),《時代》雜誌  嘗過麥卡錫前作的讀者,將驚豔其對父愛的描寫竟如對憂傷的陳述一般深刻、準確……麥卡錫一向關切光明與黑暗的拮抗,而其筆下世界,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由黑暗形構,所謂光明,不過一束輕光,發自電力短缺的小型電筒。《長路》中,電筒電

力幾盡,世界實實在在邁向消亡;是以故事末尾對希望的肯定益發顯得驚人且意味深長——孩子承納父親(與麥卡錫)對愚騃凡人所生發的怒氣,然後將其擱置一旁,逕自替換以人間最奇異的情感:信仰。 ——丹尼斯.勒翰(《神祕河流》作者)  麥卡錫向以辭藻華美著稱,《長路》卻再現美國文學極限主義的合理標的,成就該主義的終極勝利。一九八○年代,標榜「限制級寫實」的極限主義廣為人知……而《長路》又較前人作品更晦深、可信……它緊緊攫獲讀者內心,以驚異方式侵入讀者夢境……《長路》不是對當下生活的批判,也不對眼下生活所將召喚的未來提出批評;它的提問更單純,於是更需要想像力,也更貼近小說創作的基礎工程。它問:無人世界會是怎

樣?而麥卡錫給的答案動人至極……他窮究細節、如康拉德對驚怖靜謐描繪、緩緩鋪展直穿人心的語句,在在給予讀者恐懼與領悟,並使讀者為此深受震動……表現傑出,麥卡錫確能躋身美國文學大師之林;讀其最動人的篇章,似若遍覽梅爾維爾、勞倫斯、康拉德與哈代的著作……不時可見驚人之語。 ——詹姆士.伍德,《新共和國》 根本上,《長路》並不背離麥卡錫最擅長的類型書寫,反是對其回歸;發表《血色子午線》之後,麥卡錫再沒有這樣的作品。它不僅廣被視為麥卡錫的頂尖創作(對此,我個人深具同感),也被看作麥卡錫創作生涯的某個基準點……納藏傑克.倫敦式的冒險故事,亦回應《魯賓遜漂流記》的情節……就操弄自然主義、使其在自然與人間苦

難的極端情境中竭至發揮而言,麥卡錫的書寫無人能及……他應被視為隱性的文學大師、美國歌德文類大師如愛倫坡、洛夫克萊夫特的合法傳人……對《長路》最適切的詮釋,或許正是「以恐怖織就的抒情史詩」……書中父親的遭遇,驚怖、慘痛,一如遇鬼的奧德賽或依尼亞斯……全書充滿幽暗的暴力與精確的懸疑,敘事有層次而結構扎實,恰正具備其欲拮抗的史詩特質……書中最煽動人心的布局,既非關乎未來的預言或譏諷性警告,亦非父愛的永恆傳奇,更非麥卡錫對一切社會互動的暴力基底,或不仁天地於渺小人類的淡漠處置所做的檢視分析……它是為人父母者最深刻恐懼的證言……《長路》以無畏和固執拓延棄幼子於崩毀、寂清世界自生自滅之父親的罪惡與心碎,並

因此獲致感動、震撼讀者的巨大能量。 ——麥可.謝朋(《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作者),《紐約書評報》  做為敘事者,麥卡錫膽大而富魅力……書寫極其動人。 ——約翰.拜倫,《芝加哥太陽報》  《長路》足列麥卡錫最完美的小說作品之一,或屬最感人、最私密的一本……書中每一片刻都盈滿苦痛矛盾,即便作者並未直言……麥卡錫造詣深刻且筆法熟練,遂使父子間的情感即便無可言喻或難以鋪張,讀者猶能於字裡行間覺察其神祕、微妙的變幻……抒情亦殘酷,頹喪也超脫……麥卡錫確屬同世代美國小說家中,最頂尖的四、五人之一。 ——史帝夫.艾瑞克森,《洛杉磯時報》書評  驚怖卻優美……賦予讀者不可思議的迷亂與蠱惑。看麥卡錫為

極致蒼涼引灌誠摯、真切的人世溫暖…… ——安德魯.胡柏納,《紐約郵報》  麥卡錫就陰鬱如「等待果陀」的背景,勾勒孩子心中靈動永恆的信念、父親的愛,以及勇氣的本質。 ——戴爾利.唐納修,《今日美國報》  《長路》猶若但丁地獄遊記,怕連但丁都要為其內容驚顫…… ——強納生.麥爾斯,《男人誌》  麥卡錫詮說無可詮說的事物……卻又添以非常的溫柔,使其敘事明晰可讀……達至既具驚駭效果又富寓意的藝術成就……本書呈顯的無畏智慧,較一切關乎未來的平安允諾更難自心中抹滅。 ——珍納.馬斯林,《紐約時報》  行文迷幻且震撼,寫情感熱望則使人激奮顫動……《長路》點指人際交往的幽微難安,造就如此優美、晦澀,幾近

完美的著作。 ——馬克.霍肯,《村聲》雜誌  迷幻而強烈,殘酷且幽暗——此書適合一人深夜靜讀。儘管故事焦點從未偏離兩位行者,這對父子卻是人性的使者,教我們不禁想像,世界確鉤懸於兩人鎮靜、無望的追尋之中。大師傑作! ——凱爾.葛拉夫,美國圖書館協會《書目》雜誌  麥卡錫的新作意旨宏大,關乎文明世界終結、生命殞逝,及一切與之相連的末世景象。藉兩位失卻標的旅者的目光,他描繪的末日圖景夾藏驚人視覺意象……《長路》敘事生動,多數篇章以高雅文體寫就;高雅乃麥卡錫作品的一貫特色,然而此回,其對高雅運用極儉……靈動、可信……筆法可親易讀,加以透過變幻對話呈現父子至情、故事情節深具感染力……麥卡錫著作中,《長

路》最是可讀、具興味;針對自然與文明相繼消亡的沈鬱情境,其想像無不慧黠、超群……麥卡錫運用傑出才情構造的詩意頗富韻律,它引領我們正視已然衰微的世界,程度之清晰猶似康拉德的作品。 ——威廉.甘乃迪,《紐約時報》書評  

社會文化下的身體藝術——張徐帆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的問題,作者張徐帆 這樣論述:

中國大陸在從曾經充滿强制的高度政治化社會裏,藝術作品中的身體被剝離,到現在的市場經濟快速確立和發展,中國大陸很快的從過去的生產性社會過渡到消費社會。在大衆傳媒的推波助瀾下,消費主義理念迅速地傳播,這都昭示一個新的消費時代和新的社會文化的誕生。身體作為一個特殊的「物」,一種特殊的符號,快速地入侵到日常生活。身體被進行了消費性的編碼整理,變得益發的時尚化,但缺愈發的隱藏起群眾對性的認知和限制身體的自由度。在進入美術系研究所創作後,我漸漸發現自己在無意識的創造下,作品透露出一種對于被道德規、規訓、主流認知的質疑與反抗。在身體自主性的倡言下,我們可以開發出許多被忽略的、被壓抑、被隱藏的人間真實。我也

發現我所有的這些意識都與我自小生長的環境息息相關,因為重小獨自一人生活,父母兩人各執一詞因而讓我產生的獨立思辨性及對父母「神權」的質疑,都是我無意識創造的來源。而在我到研究所創作後,這種質疑漸漸衍生成爲對「强權政治」「規則制約」的挑釁。我希望通過創造這種欲望、需求、反抗、本能、無意識、以及想像力、和激情等感性的力量來充分展現作品的意義,爲自我日常生活提供無限的可能性。 我更想藉此表達,在一個真正自由和開放的社會中,首先,身體是自由的,欲望幷不能作爲壓迫的手段,對自由的追求也不是抵抗欲望的工具,人們對欲望的態度可以放鬆, 欲望可以自由地去書寫身體,欲望就是我們主體的一部分。

當代攝影的冒險:不拍安全照片!看這勇敢實驗、大膽創造的30多年,為你的影像才華找到出口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的問題,作者ÉlisabethCouturier 這樣論述:

攝影發明近200年,不再拍安全照片! 看這勇敢實驗、大膽創造的30多年 當代攝影,變了什麼?什麼變了?   ◎台灣版獨家封面,英國攝影家Richard Billingham正式授權,影像出自他拍攝酗酒老爸與刺青老媽的系列代表作   ◎數位時代,重新界定──時間、尺幅、真實、序列、故事,告訴你當代攝影,到底變了什麼?   ◎看見全球精采之作,認識北歐、美國、英國、非洲、德國、法國、中國的當代攝影風景   ◎從肖像、裸體、靜物、風景、彩色/黑白等類型,看懂當代的勇敢顛覆與大膽實驗   ◎反思報導攝影、商業廣告、時尚攝影,提出網路與數位時代的新觀點   ◎收錄貝克夫婦、葛斯基等30位名家及關鍵

攝影集介紹、當代攝影知識、關鍵詞及大事紀   「我不認為我可以透過別人的眼睛看見世界,但我可以捕捉一種態度,或是一種樣貌。」──辛蒂.雪曼   【沒有事先公告,沒有生活巨變,沒有革命宣言】   是什麼變了?讓當代攝影和傳統攝影畫上分水嶺;攝影是記憶的圈套,是一面反映過去的明鏡?人類命運的預言?從永恆偷走的百分之一秒?抑或死亡的現代化身?   爲什麼攝影家不再力求中立,開始建構複雜的故事線?為什麼當代攝影,沒有攝影家貝克夫婦,就不會是今天的樣貌?   Andreas Gursky的巨幅作品有何特色,為何收藏價格不斷翻新,成為拍賣市場的明星?早在30年前,Cindy Sherman就懂得

自拍魅力,奠定自拍肖像女教主的地位?Larry Clark如何透過記錄吸毒成癮的青少年,型塑傳奇地位,吸引死忠粉絲?Thomas Demand為何是惡作劇的影像大師?Nan Goldin自陳,我攝影,因為思念許多人,姐姐的自殺如何開啓了她攝影的契機?Paul Graham如何在世界奔波,逐步建構出他帶著歷史與詩意的經典「隨拍美學」?Martin Parr有何等異於常人的文化觀察,堪稱當代攝影的嘲諷大師?   1980年代開始,攝影被大翻轉,舊有的分類方式,諸如家庭隨拍、紀實攝影、報導攝影遭到激烈的挑戰。同時,又深受當代藝術的啟發,過去半個世紀,當代攝影猶如一場冒險遊戲,在世界各地陸續崛起,以

各種爆炸性的風格、美學、觀念衝擊人心。當代攝影家著重的不只有攝影技法,所謂拍出一張「好」照片的「傳統美學」框架,早已是落時的想法。要突破,就得顛覆過去,他們所追求的是如何透過攝影,表達自我的世界觀。   實驗、觀念、異議、跨媒材、解構、異議……   【用大膽、個性化、超越當代的視覺,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攝影不再只有構圖、光線、快門擊發,亦或是凝結瞬間的複印美學等簡單表現,而是積極開發──影像創新、複合媒材、特殊裝置、藝術行動……,近50年來,許多充滿天份的藝術家,陸續為這門相對年輕的藝術形式注入新血,為當代攝影注入一股全新能量,並在各大藝術拍賣市場上締造高成交價。   《當代攝影的

冒險》透過各種有趣的命題,闡述當代攝影之道,描繪了當代攝影的豐富景象,洞悉攝影從1960年之後爆炸性發展的主因,檢視不同風格、技術和創作方式,並為當代攝影的社會角色,提出了一個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除了規劃「10個主要的當代攝影概念」、「20個當代攝影的時間脈絡」、「30位當代最重要的攝影家」外,更有攝影者想學習、瞭解、理解、比較想法、並且深入討論緣起、創新、類型、手法、代表影像及國際風景。 【看當代攝影名家,怎麼說!】   「到了最後,我有興趣的事情,並不是去創造真實,而是真實自身。儘管很多東西看起來不該在這個地方出現。這些照片是完美的人造品。」——安得列斯.葛斯基(Andreas Gurs

ky)   「我在時尚攝影中看夠虛假的的臉龐、裸體、私人生活和風景了,我的感傷之旅系列和他們完全不同。這就是我的宣言。」——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   「讓我們感興趣的物件,都不是帶著美學意識創造的……他們的外表形式上有很大差異,我們利用攝影作為工具,試圖去分類並設定比較他們之間的形式。」——貝克夫婦(Bernd and Hilla Becher)   「事實上,青少年是生命中唯一真實的時刻。」——里斯.薩法提(Lise Sarfati)   「我的作品大多是關於記憶。」——南.高丁(Nan Goldin)   「攝影顯示了位在權利關係內或外可見的事實和信號。」—

—尚–路克.莫林(Jean-Luc Moulene)   「我環顧四周,觀看我的同伴在做的事情,並且問我自己『我和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什麼關係?』我發現當代生活有一個巨大的扭曲。」——馬丁.帕爾(Martin Parr)   「我不認為我可以透過別人的眼睛看見世界,但我可以捕捉一種態度,或是一種樣貌,讓人們覺得我做得到。我欣賞人們為何選擇他們自己的樣貌,但我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經驗。」——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   「對我來說,我本質上的模範依舊是畫家,一個所需的工具和媒材都在手上的工匠,從頭到尾都知道該怎麼創造他正在面對的物件。對攝影來說,這幾乎是可能做到的。」——傑夫.沃

爾(Jeff Wall)   「最讓我震驚的事情是,美國文化似乎都指向青少年,但又不直接討論。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事情是,青少年看我的電影,可以看見自己。」——賴瑞.克拉克(Larry Clark)   「我試著永不滿足,這樣的話我就會持續挑戰我的精神。」——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作者簡介 伊麗莎白.庫曲里葉(Élisabeth Couturier)   記者、藝評家以及電視的藝術節目製作人。她固定為《相伴巴黎》(Paris Match)供稿超過十五年時間,文章散見於不同報章雜誌,其中包含《藝術新聞》(Art Press)等專業刊物。她每個星期也在「法國文化」電台

有一個討論當代藝術的節目。她也是「當代」書系的總編輯,目前出版有《產品設計,怎麼回事?》(Talk About Design, 2010)、《當代建築的靈光》(Talk About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2011)、《當代舞蹈的心跳》(Talk About Contemporary Dance, 2011)以及《當代花園的奇境》(Talk About Garden, 2012)。 譯者簡介 施昀佑   台大歷史系(2007),芝加哥藝術學院雕塑MFA(2014),譯有《攝影的精神》、《攝影師之魂》。   www.shihyunyu.com   shihy

[email protected] CONTENTS   前言   1、什麼是當代攝影? 如何辨識當代攝影? 何時開始的? 一種內在的狀態? 值得學習的範例   2、當代攝影:什麼變了? 和時間的新關係 新的習作 排序,條列,分類 「非地方」的概念 訴說故事   3、從北到南 遙遠的北方––––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當代攝影風景 遠離非洲––––非洲的當代攝影風景 冷冽大不列顛——英國的當代攝影風景 日耳曼的意志——德國的當代攝影風景 美式華麗——美國的當代攝影風景 法式格調——法國的當代攝影風景 中國進場——中國的當代攝影風景 溫哥華幫——加拿大的當代攝影風景   4、如果你喜歡…… 肖像 裸體 城

市 靜物 風景 繪畫的壯麗 彩色照片 黑白照   5、聚焦在…… 廣告中的攝影 時尚攝影 報導攝影   6、當代攝影關鍵字 攝影書 攝影蒙太奇 實物投影 快照亭 變形 攝影絹版印   7、當代攝影大事紀 8、30當代攝影家 荒木經惟 貝克夫婦 維拉里.柏林 穆罕默德.布洛伊薩 賴瑞.克拉克 湯瑪斯.迪曼 雷門.迪帕東 里內克.德克斯塔 大衛.高布萊特 南.高丁 保羅.葛拉翰 安得列斯.葛斯基 堪帝達.侯佛爾 威廉.克萊茵 梁思聰 波里斯.米凱洛夫 山圖.摩佛肯 尚–路克.莫林 馬丁.帕爾 皮耶里與吉列斯 米蓋爾.里歐.布蘭科 蘇菲.里斯特修伯 里斯.薩法提8 安德列斯.塞拉諾 辛蒂.雪曼 馬立

克.昔迪比 湯馬斯.史特斯 杉本博司 傑夫.沃爾 張曉   8、附錄 攝影小知識 參考書目 何處看攝影 人名索引 圖片出處 INTRODUCTION 前言   我常捫心自問,我長久的熱情究竟從何而來?什麼樣的啓蒙,點燃了我對當代攝影的熱情?   是的,我清楚記得自己還是青少年時,我在臥室牆上貼滿了從《Elle》或《Vogue》雜誌剪下的時尚攝影的照片。那些我所精心挑選的照片,上頭還有理查.艾維東( Richard Avedon)、蓋.伯丁(Guy Bourdin)、威廉.克萊茵(William Klein)、塞吉.路丁(Serge Lutens)、莎拉.曼(Sarah Mann)、尚洛

普.昔耶夫(Jeanloup Sieff)等人的簽名。我也還記得,當我還只是藝術學院學生時,我總是在圖書館隨意翻閱《Interview》(訪談)、《攝影》(Photo)、《GEO》、《生活》(Life)、《相伴巴黎》(Paris Match)等雜誌,享受著那樣愜意的時光。隨著時間推移,進入80年代,作為一個剛出道的菜鳥藝評,我開始用新的視角觀看攝影。由於「錄像藝術」早幾年伴隨著藝術宣言和國際展覽先進入市場,在那時候,攝影才可以更名正言順地進入當代藝術市場,或至少說,人們開始謹慎地對待它了。   當然,在那之前,我也曾看過那些70年代前衛派先鋒們誇張行為藝術的黑白照,尤其是克里斯.波登(Chr

is Burden),他曾為了測試自己的勇氣(以及能力極限),站在離助理20英尺的地方,請助理朝他的手臂開槍,也曾將自己禁閉在學生置物櫃中五天。但我看這系列照片時,我注意的是他比極端更極端的行為,而並不關心他(普通)的影像品質。後來,有一群專注於地景藝術的藝術家,在自然環境中進行了壯闊的、充滿野心的創作計畫。特別是克勞德夫婦(Christo and Jeanne-Claude),他們兩人在邁阿密貝斯坎灣(Biscayne Bay),沿著島嶼邊緣放置了一整圈的粉紅色塑膠。還有羅伯.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在猶他州的沙漠裡,放置一座1,500英尺(460公尺)長,15英尺(4.6

公尺)寬的石頭,取名為《螺旋堤防》(Spiral Jetty)。這些精心製作的照片選擇了彩色底片、在裝置原址拍攝、不受限於任何既有的攝影常規,最終在追求創新的藝術世界中得到了它的一席之地。   然而,以上這些挑戰都還不夠激進。一直到貝克夫婦(Hilla and Bernd Becher)他們帶著簡單的概念,嚴謹的科學態度拍攝魯爾河畔的鼓風爐照片,並將它們視為一系列雕塑作品時,才成為真正的轉捩點。在我為《藝術新聞》(ArtPress)撰寫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系列作品《無題電影劇照》(Untitled Film Stills)的文章時,更感受到在藝術家挪用媒介的發展史上,正進

行著重要轉變——雪曼這系列小巧的黑白照開啓了新的篇章。她對於在鏡頭前扮裝的熱情,並非源自對分類的衝動,她在《無題電影劇照》中的每張照片,除了做為她短暫行為的記錄之外,都猶如一場惡作劇;表面上,照片看起來像是電影拍攝時的側拍,但根本沒有這些電影場景。這些照片破除了影像可證明真實這樣的神話,帶著觀眾進入了全然想像的敘事中。後來,相同的感受衝擊著我,在我探索傑夫.沃爾(Jeff Wall)的燈箱系列,以及尚–馬克.布斯塔曼特(Jean-Marc Bustamante)首件攝影劇畫作品時,發現他們的作品「在牆上」展現的力量和繪畫相比毫不遜色。此時,我看見某種全新的事物正在起步。   然後杜塞朵夫學派

(Dusseldorf School)出現了,並且蔚為風潮。安得列斯.葛斯基(Andreas Gursky)的全景視野,湯瑪斯.魯夫(Thomas Ruff)猶如強迫症般的肖像照系列,湯瑪斯.迪曼(Thomas Demand)看似真實的室內空間,與堪帝達.侯佛爾(Candida H間,與堪)偌大的圖書館,都鞏固了攝影的地位,成為優勢的前衛媒體。另外,羅伯特.梅波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男性裸體,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視覺上顛覆的手法,與安德列斯.塞拉諾(Andres Serrano)著名的血與尿,這些爭議議題也在當代攝影中扮演重要角色,   於是

,從最初的行為藝術開始,到後來承接了極簡主義與概念藝術的理念,超過四十年的時間,攝影已發展成當今創作世界中,最迷人有趣的現象之一。攝影促成了形象(figure)的再興,但與過去明顯不同的是,攝影所代表的實驗、多元,與現代的「精神」,都同樣注入了新聞攝影、時尚攝影與商業攝影。不同「學派」相繼出現,除此之外,拜全球化所賜,人們亦開始關注過去較為陌生的區域,如非洲、北歐、中國等地的攝影。   我看著當代攝影一路的發展,至今是如此蓬勃。它再一次說明了藝術自我革新的強大動能;當有才華的視覺藝術家使用這個媒介時,使攝影宛若新生。然而我們應該了解以下這點:許多藝術家在致力於創新時,會先沉浸在傳統攝影史中,

去發掘前輩們值得欽佩之處,以及當中值得追隨的典範。而我,也遵循這條道路。在這本書中將呈現給讀者的,正是這場充滿崎嶇轉折的攝影探險之旅。 CH1 什麼是當代攝影?【如何辨識當代攝影?】 也許你的印象還停留在攝影就是一系列標準尺寸的黑白照片,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從1980年代開始,一切事物都已經被翻轉。那些老字號的分類方式諸如家庭隨拍、紀實攝影以及報導攝影都已經遭到激烈的挑戰。為什麼?因為先鋒派藝術家現在將攝影(正式來說是達蓋爾〔Daguerre〕在1839年發明)當作一種媒材,就像是繪畫或是錄像。曾經,攝影的格式來自商業規格(例如「Click, Clack, Kodak」的柯達隨手拍),但這些

可複製的影像現在則是以各種形狀和尺寸現身。得利於新的影像拍攝、擷取、後製和印刷技術,美術館和藝廊得到新的自由,那些合宜中庸的比例,和傳統的尺寸已經是過去式了。 ◎巨幅作品的懾人細節 曾經,攝影受限於一種僵化的呈現方式,在壓克力(水晶裱)或玻璃面、加框與否之間選擇,但現在,一件作品一旦完成後,加上簽名和限定版數,總會以全新的型態現身藝術世界並尋求最大的視覺效果,並且能在任何大型繪畫或壁畫旁卓然而立。 舉例來說,英國藝術家漢納.柯林斯(Hannah Collins)將超過兩公尺高、五公尺寬的城市影像懸掛牆面,這樣尺幅的改變直接全面衝擊觀者:四色印刷和懾人的細節,當代攝影幾乎能和電影比肩而立了。除了

柯林斯之外,還有安得列斯.葛斯基(Andreas Gursky)巨大而全面的香港股票交易市影像、呂克.德洛荷(Luc Delohoye)的戰爭寬幅影像、派翠克.托索尼(Patrick Tosoni)讓人暈眩的「頂上」攝影,拍攝了放置在頭蓋骨上的毛髮。這些巨幅尺寸的作品通常以雙連作或三連作的方式呈現,清晰而響亮地指涉與傳統繪畫藝術的關係。同時,諸如佛羅倫斯.切佛里爾(Florence Chevollier)、大衛.高布萊特(David Goldblatt)和維特.伯金(Victor Burgin)的作品,都明確地試圖與中世紀的祭壇繪畫(Alterpiece)對話。 ◎結合文字與影像的拼貼視覺 更

進一步的革新則是當代攝影對作品強度的要求:加拿大藝術家傑夫.沃爾(Jeff Wall)的燈箱或是日本藝術家森.万里子(Mariki Mori)表現出毫不遜於廣告的魅惑。當然也還有巴巴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的巨幅攝影拼貼,綜合影像和文字,對著路過的人們高談闊論。

「行動兒童美術館」應用於小學中年級美術教育之 行動研究:以「故事游藝」為例

為了解決當代藝術 館 置物 櫃的問題,作者蔣侖 這樣論述:

當今藝術教育的學習已趨多元化發展,兒童博物館、兒童美術館即能超越墨守成規的純視聽教學,應用多感官的互動學習機制,讓孩童實際動手操作,激發玩創意的潛能。而「行動博物館」、「行動美術館」則為一個藝術資源行動輸送的機制,使館內的學習物件可跨越時空之隔閡,達到處處皆可學的創舉。 研究者以「行動兒童美術館」的樂育學習模式作為教學系統設計的研究依據,結合故事游藝之藝術教育領域,試圖將非正式藝術學習模式,導入體制內的小學美術教育,考量同時具備「教具」與「學具」性質,設計一套教育媒體:其特色為可調適性和可擴充性的互動學習模組,並將此教育媒體實施於桃園市一小學四年級某班。 研究者在過程中以觀察記

錄、訪談與問卷等工作,統整解析推導發現:以「行動兒童美術館」教育系統規劃之故事游藝系列活動,讓學童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定,發揮想像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並在故事分享的互動學習中,達到寓教於樂,進而提升藝術修養之目的。 因此這套教育媒體所呈現之「行動兒童美術館」的軟硬體教學模式,也能作為學校教師及其他藝術教育工作者發展教材與教法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