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評估文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疼痛評估文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anjayGupta寫的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和安德魯.貝爾的 人體解剖套書 新修版:《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兩冊合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急性疼痛評估與症狀護理也說明:疼痛 (pain)是一種主觀的經驗,只要經歷過的人認為有,就是有疼痛的存在,疼痛往往無法客觀測量,而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與描述亦有其個別之差異。國際疼痛研究協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路 和楓葉社文化所出版 。

國防醫學院 醫學科學研究所 黃翊恭所指導 洪浩淵的 血衍嗎啡素 7 (LVV-hemorphin-7) 在酒精使用疾患中的疼痛異常上可能扮演的角色 (2021),提出疼痛評估文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酒精使用疾患、酒精戒斷、貧血、血衍嗎啡素-7、疼痛。

而第二篇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長期照顧碩士學位學程 鍾燕宜所指導 王朋財的 傳統整復推拿介入對照顧服務員職場疲勞與 自覺健康改善之成效 (2021),提出因為有 照顧服務員、傳統整復推拿、職場疲勞、自覺健康的重點而找出了 疼痛評估文獻的解答。

最後網站創新疼痛評估表減少術後導尿管不適則補充:創新CRBD評估量表,能先了解病患表達不適方式及疼痛狀況,再去查閱文獻,證實不舒服的原因,進而改善問題;副護理長歐軒如指出,除了透過評估量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疼痛評估文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為了解決疼痛評估文獻的問題,作者SanjayGupta 這樣論述:

歐巴馬最屬意的衛生署長人選 白宮學者、CNN首席醫療記者 OpenBook年度生活書《大腦韌性》作者 桑賈伊.古普塔(Sanjay Gupta) 震聾發聵之作!     研究顯示,在我們有生之年,至少會再遭遇一場傳染病大流行,   那麼,從個人、社會到國家,應該從這次新冠疫情中學到什麼?     桑賈伊.古普塔是資歷長達二十餘年的CNN首席醫療記者,長期以來親臨全球重大災難現場,包括海地地震、日本海嘯,伊拉克、科威特和阿富汗戰事等,重要醫療事件更是無役不與,比如SARS與伊波拉病毒疫情、中東呼吸症候群疫情、炭疽病毒攻擊事件,都可見他站上第一線,撰文或邀請專家一

同為美國民眾解惑。由於報導內容專業、持平又深入淺出,深受美國民眾信賴,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他的文章與節目也成了民眾了解相關事實的首選。     由於大流行病很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便捲土重來,古普塔以此次新冠疫情為鑑,為國家、社會乃至個人,整理出重要的因應之道。為此,他至今做了數千場訪談,對象包括華府決策要員、世界頂級公共衛生專家、流行病學相關領域知名學者、患者本人或家屬、私營單位主事者,以及與時間賽跑、迅速研發治療對策的科學家及其合作藥廠之高層等,從而得知許多獨家內幕。     此書前半部,檢討了疫情爆發後美國犯下的種種失誤,像是政治角力導致正確防疫政策推遲、質疑口罩與社交距離的效果

、輕忽無症狀感染、誤判新冠肺炎為老人病、太晚關閉公共場所等。此外古普塔還調查並回應了幾個重大疑慮,像是:全球疫情爆發源頭在哪?是否有人刻意釋出病毒?「疫苗猶豫」甚至「反疫苗運動」抱持什麼考量與論點?它們又錯在哪裡?作者以科研成果和他國經驗,建議了更為理想的作法。     由於長年直接與大眾溝通,古普塔的著作往往非常實用。本書後半部從這波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的長期影響切入,關照民眾切身的難題,探討日後生活方式應如何調整:日常生活如何與病原共存、如何安排財務計畫、為何應預立危急時的醫療選擇、如何調適心態並培養心理韌性、怎麼為年老的父母安排居住環境、外出旅行要特別注意什麼,乃至長新冠患者日後要

怎麼維護健康……等等。 全書讓讀者在掌握真實資訊的同時,亦使自己的生命更具韌性、更具保障。(更詳盡介紹可參閱目錄引文)   各界好評     ►「古普塔借鑑他在前線抵抗新冠肺炎的精彩報導,寫了這本充滿實用智慧的書,幫助我們在大流行病盛行的這個時代變得更有韌性。藉著近期吸取的經驗,這本帶著希望和樂觀的書為讀者在駕馭未來時提供了一個紮實的基礎。」——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與《破解基因碼的人》等暢銷書之作者     ►「既像謀殺案推理小說,又是實用的生存指南,桑賈伊.古普塔醫生此書實屬傑作。在這本精彩的書中,桑賈伊向讀者揭發在疫情新聞中不

曾聽過的事(極少人有能耐這麼做),同時提供我們保持安全、並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追求生命所需的日常工具。」——安迪.斯拉維特(Andy Slavitt),白宮新冠肺炎應對團隊前資深顧問     ►「憑藉著特有的好奇心、同情心和謙卑,再結合大師級的說故事長才,古普塔醫生介紹了這場我們經歷過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決定性的歷史,不管是個人還是整個社會,如果想要變得更強大就必須讀這本書。」——溫麟衍醫生,前巴爾的摩衛生專員     ►「口罩、肥皂、水、與人保持六英尺距離,再加上這本傑作,能讓我們在勢必得面對的下一場疫情中得以生存——也對我們剛經歷的這場疫情更加了解。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治癒方法,但

這本書能讓你免受那些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的錯誤訊息和假消息所累。」——史考特.伯恩斯(Scott Z. Burns),電影《全境擴散》編劇     ►「桑賈伊.古普塔醫生的智慧,讓我得以在過去十八個月守護住家人。現在這本書將使我們更有把握,自己擁有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時應具備的資源和心態。」——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五度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得主     ►「這本書簡直是驚悚小說,我們暫時還不知道結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古普塔這位值得信賴、誠實且明智的嚮導,來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走到這個地步,並幫助我們預見未來,以因應下一場大流行發生。

」——拉里.布萊恩特(Larry Brilliant)醫生,公共衛生碩士及大流行應對諮詢公司(Pandefense Advisory)執行長     ►「如果有哪本關於新冠肺炎的書是「必讀的,毫無疑問就是這本。」——彼得.傑.霍特茲(Peter Jay Hotez),貝勒醫學院熱帶醫學院院長及教授     ►「這本書對當前與未來的健康危機,做了充滿智慧且資訊完整的評估。」——《科克斯書評》     ►「寫實,但是帶給人的感覺並非愁雲慘霧、黯淡無光,反倒是令人振奮的期許。」——《出版者週刊》  

疼痛評估文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僅剩五位名額)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關於「快樂」這個主題。

加州大學的河濱分校,心理學教授索妮亞.柳波莫斯基。她是一位我非常喜歡的心理學者,在我們的有聲書評,也曾經推薦過她的書哦!

她針對「快樂」這件事情,她除了寫了幾本暢銷書之外,她也有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當她歸結了一些,關於人通常會怎麼考慮「快樂的要素」的文獻的時候,她做了一些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收入良好、身體強健、婚姻美滿,以即沒有經歷悲傷或創傷。這些結論,似乎很符合我們一般人的直覺認知。

然而柳波莫斯基,在她進一步的研究之後,她卻發現喔,在最近的一個世紀以來,針對「幸福決定因素」的研究,得到一個普遍性的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客觀的情況、人口統計的變相、和生活事件,跟快樂有關聯的。只是我回到一般人的直覺經驗、直覺認知裡,會覺得這些關聯跟快樂,應該要更緊密才對。

但是啊,經過更精細的研究,跟估算之後發現,把這些變量加起來,最多只佔「幸福變量」的8%到15%。

也就是說這些直覺上,會影響我們快樂與否的變項,在實際上,真正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是比我們想像小非常、非常的多。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關鍵因素,會決定我們的快樂呢?其實喔,多數會有幸福感的變量,它是來自於我們「相對比較」下的一個結果。

這個「相對比較」的結果,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就是你想要在1900年代裡,每年賺7萬美金,也就是台幣大概200萬;還是你想要同樣的7萬美金,同樣的200萬台幣,是在現在賺到的?

可能多數人會選擇,我當然要在1900年,就賺到一年有7萬美金啊!

沒有錯,如果回到1900年代,那個時候的美國,每個人的平均年收入,大概是450塊美金而已。所以相對於7萬美金,的確會在1900年裡,讓你過上一個超乎想像的美好生活。

可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我邀請你再細細的深思一下;就算你活在1900年代,每年有7萬美元的一個收入。

但是請你千萬別忘了,在那個年代裡,如果你不小心生病了、不小心要做外科手術;不管你花多少錢,也買不到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局部麻醉劑。

你可能要忍受難以想像的疼痛,去承受這個外科手術。那更不要說1900年代的外科手術水準是如何?再來當你不小心發炎、感冒、生病了,那個年代可是沒有抗生素的。

那如果你想要享受一杯冰涼的飲料,不好意思!那個年代沒有冰箱。你如果覺得天氣很熱,那個年代也不會有冷氣機。

如果你想要快速方便的,聯繫上遠方的朋友;那個年代裡,更不會有現在的電話,更不要說智慧型手機。

所以你仔細想想,當你活在1900年代,就算你有7萬美元的年收入,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就如同你自己想像當中的,可以過上一個爽爽的日子、可以為所欲為嗎?並不是這樣子吧!

而且在進一步來看哦,在1900年代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而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可以活到將近80歲。

所以呢,當你聽到這裡,不妨認真的體會一下;所謂的年收入7萬美元,它是不是得放在今天的「此時此刻」,才會有意義呢?

沒有錯!當我們看待人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活在一種「時光錯置」的一個想法裡。你會很嚮往過去,你會覺得如果我在那個年代裡,就有這麼多錢,那該多好!然而事實上,通常都不是如此。

就像有很多人,他可能很不習慣現代的生活、現代的壓力、現代的一切的一切,他很想活回50年前的那個時候。

但是這裡在思維上,就有一個很嚴重的盲點了。就是啊,他想像當中的50年前,他都只挑選他「想要的」、他「期待的」。

或者在他想像當中,50年前的那個單純、那個相對沒有競爭壓力。可是呢,他卻沒有去想,甚至於他忽略了50年前的落後、50年前相對也沒有機會。

就像是我遇到有些人,總是幻想著哪一天找一塊地,然後來退休,享受好山好水。但是呢,當他真的去享受這個好山、好水的時候,他會很快的發現,真的是好山、好水,而且好無聊啊!

他一整個無聊到不行,而且這份無聊,還引發了他非常嚴重的焦慮。所以你說當你總是在想像「它時它地」,而不是專注在「此時此地」的時候,你覺得這一切的快樂,它是真實的嗎?

可是正因為這樣子的一個「比較心態」,不管是跟過去比,還是跟其他的地方比;如果你沒有覺察這個想法的話,你很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過的就是到哪裡都不快樂、得到什麼也都不滿意,俗稱的「越努力、越挫折」。

所以回到根本,人生「快樂」的關鍵到底在哪裡?

或許要過上一個好的人生,我們要有意識的,暫時把「比較」的心情放下來,回到自己的身上。並且要很留意,因為「比較心態」會引發出來的一種直覺性的思維;就是我們很喜歡拿過去的經驗,想現在的事情,而要去預測未來。

其實「比較」如果換一個向度來想的話,你有沒有發現,如果我們拿「今天」的收入水準,放到「過去」,得到的是一個荒謬,而且我們不想要的結果的話。

那麼反過來,我們拿「過去」的那些工作觀點,放到「現在」,是不是也一樣,會得到非常荒謬的結果呢?

講一個你一定聽得懂的,我們是不是常常想像,找到一份好工作、做它一輩子,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樣的想法它是「工業時代」的想法,那今天的我們早就不在工業時代了;現在這個時代,你還能夠幻想找到一份所謂的「穩定的工作」嗎?

你要知道以現在的產業週期,任何一家公司,他能夠存留在市場上的時間,會比你這一輩子,總體的工作時間來的短,而且短很多啊!

所以當你因為「比較」,而活在一種時空錯置的時候,經常你可能就會活在,所謂的「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的迷思裡。

「終極選項」就是喔,你總是幻想著在你的生涯裡,有一個最好的工作,你必須要找到它;而不是培養自己一些關鍵的素質跟能力,去面對這不確定的未來。

而所謂的「路徑依賴」的迷思,就是有太多人,你可能因為過去學生時代,學的是某一個科系,你就覺得未來就只能做那件事。

又或者是,你覺得過去自己對某個領域、某個產業、自己的先前的工作經驗,是在某一個特定的範疇,你就覺得自己只能繼續的往下走。

「路徑依賴」的想法,很容易讓你坐在金山銀山上很窮,因為你局限了自己的選擇。就像是傳統的電視或電影工作者,當工作機會不斷的消失之後,他就會覺得他要找到另外一家電視台,或者是另外一家電影公司。

可是,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有沒有可能把你的影像專業、用影像說話的這個能力提煉出來,你也可以當Youtuber不是嗎?

所以呢,談到這裡,面對人生跟人生的快樂的時候,究竟是我們此時此刻的環境太險惡,讓你沒有辦法快樂、讓你沒有辦法在「相對比較」底下,得到更多的滿足;還是我們的想法,限制了我們自己?

「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是我們在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永遠要提醒自己的兩個陷阱、兩個迷思啊!

那麼在具體上,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時候,要怎麼樣避免這兩個迷思給我們的影響,並且進一步的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你不用再依循任何人的遊戲規則,讓你建立起自己的生態圈,你的快樂由你自己來決定。

關於這個部分的前進,可以好好期待我在7月22號,即將上線的【過好人生學】。

我即將帶給你的學習,並不是空泛的口號,或者是一昧的,只是要你去追求熱情;而是透過很實際的思維引導跟作法前進,讓你一步一步的,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你的成就、讓你的快樂,由你自己來定義,而不是透過任何「比較」的結果。因為我們知道,只要你的心裡一開始跟任何事物任、何時空比較,你就已經脫離了「此時此刻」。

我想每個人都會渴望過一個更好的人生,尤其是會關注像我們這樣子學習頻道的你。

也正因為如此,我把多年來面對個案,所談的無數次的「生涯議題」,整理成線上課程;加上我自己生命的實踐跟前進,我相信這是一門為你準備,讓你過一個更好人生的學習機會。

好好期待我們在7月22號正式上線,期盼你的加入;也更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實質的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做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無論是線上課、還是實體課,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血衍嗎啡素 7 (LVV-hemorphin-7) 在酒精使用疾患中的疼痛異常上可能扮演的角色

為了解決疼痛評估文獻的問題,作者洪浩淵 這樣論述:

酒精已被證實會對痛覺產生影響,但是詳細的作用機轉仍屬未知。而血衍嗎啡素-7(LVV-hemorphin-7,以下簡稱:LVV-H7)是由血紅素的 β-chain 切斷而來,被視為一非典型類鴉片胜肽。過去文獻已發現其可結合至多種受體,也被證實具有止痛作用,但詳細作用機轉仍未完全了解。過去離體實驗已經證實,酒精可活化 LVV-H7 的生成酶–cathepsin D,進而使 LVV-H7 大量產生。此外,研究也證實長期使用酒精可能增加貧血風險,因貧血會使血紅素減少,可能也會造成 LVV-H7 降低。綜整上述,我們推測長期使用酒精可改變血中及腦中 LVV-H7 之濃度,其含量變化可能在酒精依賴性及止

痛上扮演重要之角色。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動物模式分別探討酒精給藥前、中、後 LVV-H7 濃度之變化。其後利用額外給予 LVV-H7 及 cathepsin D 抑制劑–pepstatin 來使 LVV-H7 的含量出現變化,藉此探討 LVV-H7 是否參與酒精造成之酬賞作用與止痛。此外,我們也藉由設計 retrospective matched cohort study 及使用健保資料庫的方式,來評估酒精使用疾患(alcohol use disorder,以下簡稱:AUD)日後罹患疼痛相關疾病及使用止痛藥的風險,藉此重複驗證我們在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簡而言之,本研究目的為探討 LVV-H7

在酒精使用疾患中的疼痛異常上所扮演之角色。在動物實驗中,我們使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給予雄性 Sprague-Dawley 大鼠每公斤 0.5 克的酒精(濃度為10%),藉由先連續給予 15 天再戒斷 5 天的給予方式,成功建立 passive chronic alcohol exposure 的動物模式。此部分的結果顯示:在給予酒精的初期會先產生止痛作用,但是隨著給予時間的增加,這種止痛作用會逐漸消失,然後在戒斷期間引起痛覺過敏的作用;重要的是,我們發現上述的作用可能是由 LVV-H7 的含量變化所導致。我們的實驗結果證實 LVV-H7 的含量與止痛作用呈現正相關,若 LVV-H7 的含量明顯減少

則會產生痛覺過敏的作用。此外,我們也證實 LVV-H7 的含量是由 cathepsin D 的活性和紅血球/血紅素的含量所決定,而 cathepsin D 的活性與紅血球/血紅素都會受到酒精的影響。此外,在我們的 14-year cohort study,我們發現了與未曾罹患過 AUD 之對照組相比,AUD 患者日後發生疼痛相關疾病的風險較高 [adjusted hazard ratio (aHR) = 1.29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45–1.591],日後使用止痛藥的風險也較高(aHR = 1.081, 95% CI: 1.064–1.312

),而且無論在 opioids 或是 non-opioid analgesics 的使用都有相似的上升趨勢;AUD 患者在止痛劑使用天數、止痛劑使用劑量以及止痛劑所使用的成本,也均會明顯增加。此外,在此研究中我們也發現 AUD 患者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貧血(aHR=2.772,95% CI:2.581–2.872),與我們在動物實驗所發現的結果一致:長期使用酒精的確會導致貧血,使紅血球/血紅素的含量均減少。由這兩部分的研究結果可得知:酒精引起的疼痛惡化與 LVV-H7 的減少有關,這可能是由於酒精引起的貧血所導致。更證實了 AUD 病人日後容易罹患疼痛相關疾病,也會有更嚴重的 opioids/

analgesics misuse 之問題;如能盡早介入及控制疼痛,將可改善此類病人的生活品質。本研究可能有助於在未來開發一種基於 LVV-H7 結構的新型止痛劑,用於治療酒精引起的疼痛障礙,從而改善酗酒者的預後。

人體解剖套書 新修版:《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兩冊合售

為了解決疼痛評估文獻的問題,作者安德魯.貝爾 這樣論述:

安德魯.貝爾作品集最新修訂 《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 來場驚奇的人體探險之旅。 ★增修版皆由康富物理治療所創辦人.蔡忠憲物理治療師 審定   《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   皮膚.肌肉.骨骼……你不可不知的人體祕密   手,其實是你最佳的人體探測員。一個成人的手指頭上,每6.45平方公分就有多達五萬個末梢神經,伸出你的手,試著去感受、探索人體的奧妙:皮膚的質地、肌肉的鬆緊、骨骼的伸屈,藉由觸診來了解自己或他人身體的結構。   超過1300幅兼具實用與藝術的細緻插畫,呈現206塊骨頭、162條肌肉與33條韌帶,以及110則的身體標記,帶領你一同走進人體旅

程。   人體本身就是一趟充滿驚奇的旅程,本書作者安德魯‧貝爾在十歲時,無意間發現自己身體一塊肌肉的位置而興奮不已,從此踏上了探索身體的旅程,現任職於美國幾座知名的按摩學院以及大學,教授醫護人員、身體工作者需知的身體研究課程。   全書分為七大章節,首章先大致一覽身體的系統架構,從骨骼、肌肉、筋膜,到心血管、神經、淋巴系統,就像摸索地圖般的熟悉人體各部位的專有名詞,讓讀者看見龐大而複雜的身體系統;後面六章則開始進入正題,介紹身體各個不同的部位,分別針對肩膀與手臂、前臂和手部、脊椎和胸廓、頭頸和臉、腿部以及腳部,做脈絡性而深入的介紹,教授讀者各部位的觸診技巧。   對一個醫護從業者、或任何

一種身體治療者(包括針灸、物理治療、瑞典式按療……)而言,觸診就跟英文字母一樣,是重要的基礎,讓治療工作能更精準、有效。但不同的是,我們不需要去死記硬背那些肌肉、骨頭的位置,觸診本身應該像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探索之旅,甚至在觸摸人體每個部位的同時,都會加強我們的觸覺。   觸診的力量在於它的運用,活用這本書,一般人即可輕鬆學會如何探索自己的身體;專業人士則可透過本書所傳授的技巧,讓工作得心應手,甚至成為一門獨到的藝術與技術。     ◎觸診三原則   1.動作緩慢   2.避免施加太多壓力   3.專注當下的感覺   此外,你隨時可以在自己身上練習觸診,例如排隊、搭公車時,都是我們探索前臂以及

手上那些有延展性的皮膚、細小的骨頭和多肌腱肌肉的絕佳時機!     ◎如何使用本書?由於每個人的體型大小、體態都不同,因此本書設計的情境是:您的同伴躺在診療檯上、或坐在椅子上,您則依照書中的說明,為同伴進行觸診。如果您是學生,建議您按照本書的進度學習,必要時重複練習書中介紹的方法,循序漸進探索人體;如果您已經是較有經驗的醫療人員,您可以選擇需要的章節來閱讀。     ◎本書將幫助讀者的技能與知識:   1.觀察身體表面構造,並有信心地探索皮膚與筋膜構造。   2.了解身體各部位的骨骼,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柔軟組織。   3.了解肌肉的起點與附著點,感受並描述它們的整體形狀、輪廓與纖維方向。

  4.了解主要的關節構造,包括韌帶與滑囊液等關節常見的疼痛與傷害好發點。   5.了解身體各部位的標記,從而辨識主要神經、血管與淋巴結的名稱與位置。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   ~難以放下的「人體運動」組裝手冊~   「若你想要在七老八十的時候還能每週上課跳恰恰,   那你最好仔細想想現在要如何運動(假設你還不到八十歲。)」──安德魯.貝爾   刷牙、嚼吐司、大口喝果汁,氣喘吁吁地晨跑、拿起書本、登上樓梯……這些動作再普通不過,因此你或許從來沒仔細注意過,但每一個都是貨真價實的奇蹟。   你如何移動身體四肢、行走站立,都將影響你的思考方式。而你思考、觀察、覺知世界的方式,更

將影響你所做的決定。   全球銷量破60萬的經典解剖學書籍《人體解剖全書》作者安德魯.貝爾,這次透過「從小處著手」的概念來組合裝配人體,邀請讀者戴上建築頭盔、穿上實驗袍,親自參與打造一副「能夠運動」的人體,並在過程中了解人體的運作方式。   從結締組織、關節、肌肉、神經這四個關鍵的運動重點結構開始,一步步組裝出更大而彼此相連的組織,接著應用一些簡單的生物力學原理,讓身體真正的「動」起來。在漫長的生產流水線中,各種姿勢會隨著時間陸續出籠,你必須藉由探索姿勢及步態來進行人體實測,確認每個環節都合作愉快。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旨在成為人體運動的入門指引,並非人體運動學的完整研究,目的在於激

發讀者身心的思考、想法及問題。建議你別將本書當成死板的課本,而是能夠有所啟發的觸媒,這本書會對你「有用」,因為你可能是學生、教師或醫師,需要對人體運動及其與醫病之間的關係有更深入的瞭解。   不過即便你沒相關背景,但身為現代人,能夠爬山、喝咖啡、耙落葉、忍受痛、盯著電腦、抓頭思考人生目的,實在值得擁有那麼這本「關於自己」的書。 套書特色   ◎《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美國亞馬遜網站五顆星好評!全球暢銷超過100萬冊,隨書附贈示範DVD,由作者本人親自帶領讀者探索肌肉與骨骼的奧祕!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為《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搭配用書,探索骨骼、筋膜、關節、肌肉以及其他器

官如何彼此協調,以構成人體運動。   ◎以精闢、新鮮、聰明.幽默的敘事方式,帶領讀者探索肌肉與骨骼,筋膜與關節的奧祕。  

傳統整復推拿介入對照顧服務員職場疲勞與 自覺健康改善之成效

為了解決疼痛評估文獻的問題,作者王朋財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照顧服務員人力缺乏及工作性質導致身體上肌肉骨骼傷害高達65%以上,長期累積已造成職場疲勞。本研究以不涉及醫療行為下,運用徒手推拿,對身體軟組織直接用力的形式,作用在被刺激的身體上,以舒筋活絡,放鬆身心為目的,探討其對照顧服務員職場疲勞與自覺健康改善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類實驗法,亂數取樣60位照顧服務員,實驗組及對照組各1組,各組為30名。試驗期間共為8週,每一週進行一次活動。控制組僅需填寫量表,不需做任何動作,一般正常作習。實驗組進行8次傳統整復推拿,2組在研究介入前後,需填寫問卷進行量測。結果: 經過8週,共計8次傳統整復推拿介入活動後,照顧服務員職場疲勞及自覺健康狀態方面

,比對照組改善約26.5%。結論: 傳統整復推拿活動,對於減緩照顧服務員職場疲勞與自覺健康改善有顯著效果。研究結果可以提供長照機構作為改善照顧政策及福利制度之參考依據,增加照顧服務員對工作歸屬感,並減少降低肌肉骨骼傷害,以降低職業疲勞情況的發生,並進一步提供優質照顧服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