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蔣志純寫的 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4版) 和慧開法師的 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香海文化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高柏園所指導 曾妙燁的 《圓覺經》修行要義研究 (2021),提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圓覺、如來藏、無明、離幻顯覺。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黃國清、釋如證所指導 黃阿日的 菩提心觀修方法之探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研討依據 (2017),提出因為有 菩提心、大悲心、七因果、自他相換的重點而找出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4版)

為了解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的問題,作者蔣志純 這樣論述:

  我們以往的研究領域是在半導體物理理論,有關能帶混合效應的部分。例如我們提出一個新的物理效應,也就是傳導帶及價帶藍道能階混合效應,此一新效應隨後被實驗確認。我們也首先提出一個新的物理守恆定律也就是藍道能階混合參數的守恆定律。我們還發現在wurtzite材料內有電子自旋簡併面的存在,而且證明它是由於Dresselhaus效應所造成的。簡併面的存在讓wurtzite材料成為製造RSL(Resonant spin lifetime)電晶體最好的材料。   本書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嘗試使用「唯識量子力學法界緣起理論」來解釋佛學的一本書。我們發現「法界緣起理論」應該屬於佛學第一原

理理論,因為本書用法界緣起理論,介紹了一個「煩惱種子」的觀念,因而將《金剛經》、《涅槃經》、《華嚴經》、《唯識論》,以及天台宗的圓融三諦全部都給連結起來了。最震撼的是,我們發現《金剛經》講的竟然是「法界緣起實相混和模型」而非「如來藏緣起模型」。這所代表的意義是,人類對佛學的認識又進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圓覺經》修行要義研究

為了解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的問題,作者曾妙燁 這樣論述:

摘 要因賅果海,果徹因緣,若因地不真,縱累劫精勤,仍無法證得菩提,故「因地」是否「真」,是發菩提心者必須非常重視與面對的問題。《圓覺經》以「圓覺」為核心,直接以「圓覺」為切入修證成佛之關鍵──因地。圓覺又名佛性、法身,整部經可說是以如何「顯覺」──見性,進而以「圓覺」為因地修證成佛為主題,是屬利根者之頓修。然一般眾生因無明煩惱心重,難直接入此修,因此眾生在圓覺法門中,如何去除粗糙無明為起修,進而邁入「顯覺」──見性之頓修?方能以「圓覺」為因地,真正邁向菩提之路,終圓滿證覺,成就佛道,是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圓覺經》僅存漢譯本,故本文研究的範圍以漢文本之古籍為主,現代著作為輔助說明。研究

方法以「以佛法研究佛法」為基礎,並採用文獻學與哲學的融合,以詮釋學為主要方法。內容共有六章,概述如下: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相關文獻及論文架構。第二章《圓覺經》之文獻定位與思想特色:論述關於《圓覺經》真偽之爭,又《圓覺經》屬如來藏系經典,探討如來藏義,及圓覺與如來藏之關係,並探究《圓覺經》經題之意涵,及《圓覺經》之修行特色與價值。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重點:第三章《圓覺經》修行之首要──認知無明:修行的盲點往往不是對佛法義理的不解,而是對自心無明的不認知,雖鑽研義理,卻放任無明,是最大的障礙。又無明的去除直接關係著修證的層次及能否成佛,因此《圓覺經》可說是非常全面性的提到

無明內涵,是獨有之特色,可見其對「無明」的重視,也是行者首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第四章《圓覺經》修行之悟入──離幻顯覺:此即所謂「見性」,是《圓覺經》的關鍵修,如何成就「圓覺」為因地?其修行方法及障礙有哪些?第五章《圓覺經》修行之證入──圓覺無礙法門:以圓覺為因地,修證圓覺,以圓覺無礙法門之三種淨觀為主,又以三種淨觀開展出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之漸修漸證法門。最後第六章結論。第三、四、五章,可說是為能更具體掌握整部經的修行要點,將之統籌成三個步驟:從凡夫進顯覺(見性)再進入修證之一貫作業,使更能掌握實踐「如來因地」之修行,並以此因地成就圓滿菩提。本篇以「修行要義研究」為題,希望能藉對《圓覺經》義理的研究

,導入修行的掌握,期更能契入《圓覺經》之經義。

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

為了解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的問題,作者慧開法師 這樣論述:

  .從數學與物理概念談生命:   借用數學的函數概念來比喻,就是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或者更為宏觀地說,每個人的生死流轉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而且是跨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命的連續函數,雖然一直都在起伏變動,但是不論其變動得如何劇烈與曲折,都「不曾斷裂」,更「不會斷滅」   .從佛教的三世觀說明生命的延續性: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的生命觀點而不單就是「一世生命觀」。也敘說「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並非隔絕今世與來生的關卡,相反的應該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三世生命觀

的時空架構與宏觀視野來看,就不再是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而可以有生生世世「感應道交」的精神共鳴,以及「天地何處不相逢」的因緣契機。   .我們的來生是能夠由自己選擇的:   人當然可以選擇自己的來生,不僅是來生,就是我們現在這一生,也是當初大家隨自己的意願選擇而來的,然而這最為關鍵的是,在個人生命的「使用年限」與「賞味期」屆滿之前,切記!務必要保留精神及體力,意識清醒,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預知時至」,到了最後臨終之際,才能「正念現前,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瀟灑走一回,如願往生!   .生命是永續經營的:   《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此「於法不

說斷滅相」與《法華經‧方便品》所云的「世間相常住」,相互呼應。雖然佛法講世間諸法皆是因緣生滅,但是不說斷滅相,「斷滅」即是歸於虛無。經文中所蘊含的義理是,外在器世間的宇宙,有「成、住、壞、空」的變化,但不斷滅,而是「永續」的。內在有情眾生的生命,有「生、老、病、死」的遷流,卻非斷滅,也是「永續」的。   .作者從媽媽最後的生命示現—闡述自己的永續生死學功課

菩提心觀修方法之探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研討依據

為了解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的問題,作者黃阿日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探討「七因果教授」與「自他相換法」菩提心觀修方法,菩提心內涵是具足「發心為利他」與「求無上正等菩提」雙重意義,也就是具有欲求利他這個心為因、為導,同時具有欲求菩提相應的心。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諸多經論說明菩提心諸多利益推動發心欲;發心因緣有四緣、四因、四力。這兩種菩提心觀修是阿底峽最重要的根本教授。「七因果教授」以大悲貫穿整個修習菩提心的始終,在修習七因果前,必須先修平等捨,再依知母、念恩、報恩、慈、悲次第而修,以大悲心引發增上意樂而正發菩提心。「自他相換法」首先必須思維自他相換的道理,了解修行的障礙,先修自他平等,一切有情的生命本質都是平等,由了解我愛執是第一大怨敵

,依止正念正知依次而修一切有情為悅意相、念有情恩、施己諸善根,將愛執自轉為愛執他,可再配合修「取捨法」,捨自身善樂予眾生,取眾生苦由自受,策發菩提心。這種菩提心觀修思想的訓練,是一種漸進式心靈改革,把心訓練變得柔軟堅固,啟發自身能力,使原本不快樂的心導向快樂助人,隨著修習成熟度加深,痛苦承受力增加,慈悲心增長,生命態度從我愛執轉為他愛執,煩惱將得到完全淨化,終得「煩惱轉為菩提」;這不僅對自己,還慢慢地由關注自己的家庭、工作,和朋友擴展到其他圈子的其他人,乃至跟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對於自我生命以及這個以追求功利主義為主的社會,產生正面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