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偉智寫的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 和半藤一利的 諾門罕之夏:菁英之惡引領日本走向的戰爭大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篇良好的「文獻回顧」的寫法(一) @ 李力昌的教學部落格也說明:但是這個部分,其實相當受到研究生或任何撰寫論文的人的忽視。事實上,大多數的碩士論文,在文獻回顧上,都是不及格的。為什麼重要?因為,研究只是自己的努力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燎原出版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探索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林耀豐所指導 呂孟怡的 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 (2022),提出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跑步運動、運動介入、運動參與程度、身體自我概念、高年級學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戴孟宗所指導 陳維真的 不同創新接受程度使用者對Pantone配色應用程式的互動滿意度 (2021),提出因為有 雲端配色行動應用軟體、創新擴散、創新接受程度、互動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論文格式說明則補充: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三章研究方法 ... 十、碩士論文研究計畫書寫格式: ... (一)參考文獻必須以本文中引用者才能列出,以最新版APA格式為參考原則,如範例所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

為了解決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的問題,作者陳偉智 這樣論述:

  歷史學者楊雲萍教授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在日治時期、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伊能嘉矩當年的足跡,確實影響了臺灣研究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來自日本東北鄉村遠野的伊能嘉矩,隨著近代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在臺灣他一步步展開其臺灣研究的踏查足跡。殖民地時代結束之後,其作品更經歷了後殖民挪用與再生。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本書呈現伊能嘉矩及其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     增訂版就伊能嘉矩的田野技藝、漢人社會研究、臺灣歷史書寫幾個部分,增加討論文字與圖片篇幅。附錄新增2014年以來臺灣與日本的伊能

著作出版與紀念活動的情況。本次修訂內容反映本書初版以來讀者與學界的批評與回饋,以及納入作者這些年參與伊能嘉矩著作校訂與策劃「重返田野」特展工作,重新閱讀與詮釋伊能嘉矩的心得。     ★ 隨書附贈伊能嘉矩〈蕃人研究標準〉研究要領圖(日文原件及其中譯版,27×80cm)★   聯合推薦     本書以綿密的文獻檔案史料與民族誌資料解讀為基礎,全面檢視「臺史公」伊能嘉矩在田野文獻、族群分類及歷史研究上的先驅性貢獻及時代脈絡。作者結合學術史及後殖民研究的雙重視角,詳細剖析伊能臺灣研究的跨國網絡與知識系譜,進而解明日本殖民地學術的文化政治意涵。並從公共歷史的觀點,深入觀察解嚴以來關於伊能的各種紀念出版

與展示活動,從而對其臺灣研究業績提出嶄新的解釋和評價。從遠野到臺灣、從文獻到田野、從歷史到當代,本書不但是提供讀者迄今關於伊能最完整而深刻的學術傳記,更為臺灣史學史及後殖民史學,提供了細緻而動人的研究範例。──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的出版讓我們看到年輕學者陳偉智近年以來所下的功夫與努力。與前人研究比較,陳不但介紹這位早期「臺灣通」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旅程,他也引用其對後殖民理論之深厚理解來批判伊能歷史文化理論內涵的政治性。若想了解伊能嘉矩之雙重知識脈絡、時代背景或研究方法,這是必讀的好作品。作者另外的貢獻乃是讓讀者更了解自己的歷史想像(包括臺灣

或原住民主體、現今的族群分類範疇、基本空間單元等)有多少還依賴著伊能嘉矩百年前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就如作者在書尾所言「回到伊能嘉矩的時代,是為了重新在當下透過伊能嘉矩看到我們這個時代」。──費德廉(Douglas L. Fix,美國里德學院歷史系教授)      陳偉智這本書是討論兼具官員、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記者身分的伊能嘉矩之代表性傳記,是帝國研究、概念史、人類學、以及東亞史等各領域之中受到歡迎的一本新作。這本卓越的書是基於仔細的、領域廣泛的第一手史料研究,而且它提出了更大的問題:包括制度化的知識以及社會界線的本質、民族以及種族間的關係。在這本書的許多優點之中,作者廣泛性的研究平

衡了同情的以及批判的觀點,描繪出伊能的制度性、文學的、以及組織的臺灣原住民研究,揭示了其複雜以及重層的計畫。他也說明了伊能如何扮演好他原住民文化報導者、日本官員、田野探查者,以及學者的多重腳色,以發展其種族分類與歷史論述,至今仍影響臺灣與日本的政治與學術。伊能嘉矩模糊了官僚與學界、學術與新聞學、以及理論與實務的界線,在他的時代完成了一些成就,並持續地影響了後來。簡單來說,伊能嘉矩的故事闡述了在帝國的年代中,現代社會學知識的政治基礎。──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美國拉法葉學院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伊能嘉矩於日本殖民統治初期渡臺,主要以人類學以及文獻史學的方法詳細

地調查有關臺灣的「文化」,並遺留下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在思考殖民地支配與學術的關連性,以及有關臺灣「文化」在20世紀前半的論述空間之方面,考察伊能臺灣研究的方法,是特別重要的課題。關於這樣的主題,本書作者陳偉智長年來以銳利的問題意識、並陸續發表了優秀的研究。這本書為其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全書貫穿了審慎的方法論、細心的資料分析,以及簡單易懂的敘述。擁有這些特色的本書,在逼近伊能嘉矩臺灣研究的全像的同時,也見到了其影響的廣袤,可以說這本書的出版是很受期待的。──松田京子(日本南山大學人文學部日本文化學科教授)

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

為了解決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的問題,作者呂孟怡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方法:以準實驗研究法,採前、後測,採立意取樣選取臺南市官田區某國小高年級四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男生17人,女生16人。平均年齡11歲,平均身高143.2公分,平均體重40.6公斤),進行八週跑步運動課程,每週3次、每次30分鐘,於晨間活動實施;控制組(男生22人,女生11人。平均年齡12歲,平均身高149.2公分,平均體重47.3公斤),則不實施任何運動訓練,採靜態晨間閱讀活動,合計66人。實驗組及控制組分別在實驗前、後接受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的前測及後測,以不同組別(實驗組

與控制組)及測驗別(前測與後測)為自變項,各量表之得分為依變項,研究採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分析進行考驗;若交互作用顯著差異,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Simple main effect)考驗,以驗證其差異性,統計顯著訂為α=.05。結果:一、跑步運動介入後,實驗組的運動參與程度優於控制組。二、跑步運動入後,實驗組的身體自我概念優於控制組,除了外表構面外。三、跑步運動介入後,身體自我概念的五個構面,實驗組前、後測達顯著差異。四、控制組未接受跑步運動介入,在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方面,其前、後測皆無顯著差異。結論:一、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的

運動參與程度有正面助益。二、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外表除外)有正面助益。

諾門罕之夏:菁英之惡引領日本走向的戰爭大道

為了解決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的問題,作者半藤一利 這樣論述:

半藤一利探討日軍「連戰連勝」神話背後不堪的拙劣之舉 菁英不受控的結果就是全民遭殃的下場 昭和天皇明確制止的戰禍,為何還是無法停息呢? 諾門罕之戰不僅是敗戰之地,也是日本帝國命運的末日預示   榮獲山本七平賞肯定,司馬遼太郎託付完成的名著   為承平世代敲響警鐘的經典之作   如果不把這些事情寫下的話,我執筆的意義就全歸於無了。——半藤一利   「這塊土地下有鑽石、石油還是煤炭嗎?」   「什麼都沒有。」   「既然如此,那你們為什麼在這裡戰鬥呢?」   「這是為了守住滿洲國的國境、為日本的節義而戰。」   「節義?我實在不懂。真的只是為了這種東西而戰嗎?」   世界情勢現在正走向戰

爭與和平的分歧點!日本陸軍在諾門罕事件發生的當下,就是這樣理解國際情勢的。   在這場所謂的「諾門罕事件」中,儘管第一線將士勇敢奮戰,但因為上級司令部的指揮、指導拙劣,結果不只徹底敗北,日軍主力的死傷率更高達戰史罕見的百分之七十六。照理說,它應該會為兩年後展開的對美戰爭留下寶貴的教訓才對,但不知為何當時的陸軍,對諾門罕事件並沒有認真檢討,除了清算敗戰軍官。   這是一本探討組織管理失敗的最好範例。半藤一利以他擅長述說歷史故事的手法,把一個日本企圖稱霸世界過程中的失敗事件,從政治與軍事層面做了最好的分解與說明。他的結論是,這是一個權責不清、上下關係不明、充斥著個人英雄主義的團體在實施決定國家

命運的決策。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群人把日本推向了戰火。「無視真正的統帥權、任憑派外軍隊靠著心理與感情擅動士兵,這樣的國家只會滅亡而已。」關東軍不服從上級單位甚至天皇的指示,自行決定開戰,國家常綱開始亂了套。   日本與蘇聯在日俄戰爭34年之後,第一次對上了彼此。在這個我們一般看成是諾門罕「戰役」的歷史,在日本軍部卻說是諾門罕「事件」,刻意將衝突的層級給降低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日本在蒙古與滿洲國交界的諾門罕吃了敗仗。在這個重大事件的眼前,因為歐洲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也在亞洲發動了一系列的衝突事件,因此被更重大的歷史事件給淹沒了。   「如果當時可以這樣的話,那會怎樣?」歷史不會重

來,我們透過半藤一利的筆鋒,重回歷史的現場,俯瞰歷史的脈絡與動向發展。「我認為自己有必要透過這場悽慘的戰鬥,把如今已經遠離日本人的那種「惡」、隨心所欲支配一切的事實,確確實實地流傳下來。」有「歷史偵探」之稱的半藤一利,在戰後的一次會面當中見到應該要為諾門罕之戰負起責任的辻政信時,腦中不禁湧現了這樣的念頭。「原本我一直認為完全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間的『絕對惡』,現在卻穿著西裝、坐在鬆鬆軟軟的沙發裡,出現在我的眼前……。」也就是在這一天起,半藤一利決定要寫出《諾門罕之夏》。   ‧自行其是的脫韁參謀,陽奉陰違曲解天皇旨意行事   自我中心、任憑己意行事的組織會如何崩壞,這就是相當好的示範。一年前發

生張鼓峰事件的時候,天皇憤怒地對陸軍說:「今後沒有朕的允許,一兵一卒都不許擅自妄動!」雖然東京奉昭和天皇的旨意,下令不得擴大衝突,可是這樣的命令卻遭到前線的曲解。當時的陸軍軍人完全無視於統帥權、甚至把侵犯統帥權當成家常便飯。到底日本陸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於無視天皇命令去侵犯國境而感到若無其事的呢?日本軍人在「勇敢」、「斷然行事」與「大聲」背後,其實總是隱藏著脆弱。全軍由上到下都充斥著要把敵軍一口吞掉的氣概,但事實是如何?   這些作戰領域出身的軍人,除了以軍事眼光為出發點之外,完全不曾考慮國家的命運與將來。陸軍在誇示自己是「天皇的軍隊」同時,卻也對背著天皇亂搞的這種行為完全不在意。   

針對這場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不知道為何而戰的戰役,半藤一利點出:「究竟是誰過分輕敵,只一味攻擊,擴大了戰火?」日軍在中國戰場所向披靡,以為面對當年的手下敗將蘇俄也會是唾手可得。可是當時的蘇軍擁有最先進的戰車,只有輕兵器的日軍是完全無法與之對抗,雙方在戰鬥力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可是日本關東軍以及遠在東京的參謀本部的作戰課參謀們,似乎對最新情報不屑一顧,明明是相同的情報來源,卻因為不喜歡就隨意擱置。正確來說,他們並不是欠缺情報,而是「無視情報」。甚至認為身為菁英的自己,是位居主宰了軍隊以及國家政策的位置,任何攸關國家的一切,都必須由作戰參謀掌控。不知為何而戰的諾門罕事件,正是這些非人類的惡之巨人

出於政治上的方便被加以擴大。   日軍一邊得考慮在滿蒙國境線不斷增強兵力的蘇軍無聲重壓,一邊又在廣大的中國大陸上,陷入逐次投入兵力的下策之舉。重慶方面也看穿了日本的兵力彈藥不足,於是鐵了心要把戰爭拖成泥沼化的長期戰。自從蔣介石高呼長期抗戰以來,和平的道路便被徹底封死了。兩面作戰的惡夢在日本作戰物資開始缺乏的時候發生,這個在後勤與經濟上的泥淖,決定了日本未來的國運。只是現在高唱護國的參謀們還不自知。對於關東軍秀才的無計畫、無智、驕慢、橫暴,我們理所當然應予譴責,然而比起這點,三宅坂上秀才的不負責任,才是讓諾門罕事件的悲慘更難以原諒的最大原因!   他們完全無視於敵情,陸軍抱持的還是「只要日軍

出動,敵方就會退卻」這種固定且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且無視現實狀況,一昧只會高談作戰,「敵人要是企圖長期抗戰,我們就把對方徹底壓倒擊破!」甚至計畫不惜在寬廣的蒙古沙漠挖戰壕艱苦過冬。   之後在太平洋戰爭中,同樣的過錯又一再上演。   ‧這不是二次大戰的前哨戰,是預示日本如何在1945年敗亡   諾門罕事件的走向,就在和二戰危機微妙相連的情況下,受到國際所矚目。當時的日軍缺乏計劃性、過度自信、優柔寡斷。諾門罕的失敗絕對不是單單戰力不足的問題,它同時也反映了日軍在決策與評估方面的缺失,但他們並未反省自身的這些缺點,而是帶著它們走向了太平洋戰爭。   諾門罕戰場其實就是照搬日俄戰爭的模式,自始至

終都是在步兵的夜間突擊中度過。以強調攻擊精神的精神力為戰力的主體。透過刺刀突擊來贏得最後的勝利,以人肉攻擊的方式來致勝。日軍參謀們普遍有「如果派出大兵力,敵軍就會望風而逃」的輕敵態度。戰事最終從幾十人的邊境衝突,導致戰火逐次擴大,傷亡人員也增多。面對不可為,還企圖用各種手段要實施跨境作戰。   日本陸軍青壯派捅出了立國以來最大的婁子,在造成敵我方眾多人員死亡之後,再以一幅事不關己的態度想草草收束殘局。雖然戰後有某種形式上的反省,可是卻沒有活用這次的教訓,或者說根本什麼都沒有學到教訓。這些都是驅使半藤一利要動筆寫下來以點出的歷史。作者在書中向那些不研究敵軍、光顧著以精神戰力激勵士兵的高級將領們

究責。   ‧諾門罕牽動德蘇關係,卻也加速三國同盟的締約   戰爭,是領導者彼此意志與意志之間的交戰。戰火並不只是在諾門罕燒起,在東京、柏林、莫斯科,各國為了避不開的戰事即將爆發這件事情,而在朋友與敵人之間選邊站。   「隨著《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成立,日本外交已經徹底陷入了捨身飼虎的狀態。這說到底,都是因為陸軍無理才導致的外交失敗。」日軍在諾門罕戰場的激戰,可以說促成了史達林與希特勒的急速靠攏。國際信義的不可靠從古到今都不曾改變。日軍反而是慌了手腳,深怕自己成了世界強權的孤兒,在德國的策略運作之下,趕緊向柏林輸誠。   為什麼陸海軍人與外交官會對德國如此傾心呢?   對希特勒來說,諾

門罕事件也是一場可以利用來順水推舟的戰事。日本面對在諾門罕作戰的失利,結盟派認為不能再猶豫了,否則日本將會在更多方面面對失敗。這樣的判斷與決策,終於把日本引領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不歸路。 本書特色   1.深入了解日本軍人,尤其是參謀人員是如何在處理戰爭事務時的不負責任與隨性,這些都是導致少數人的掌權而改變了國家命運的案例。   2.作者筆鋒犀利,在他的說明下,對於事情的對錯,有了一個明顯的區分。   3.故事穿梭在東京、新京、柏林、莫斯科之間的兩個主要軸線,把兩個同時發展的歷史場景串聯起來,讀者可以更全面了解歷史的脈絡。 各界推薦   半藤一利以平行蒙太奇,構成「諾門罕事件」與世界

潛藏的關聯與漣漪。——陳雨航(台灣文學作家)   作者才華洋溢的筆鋒,讓讀者不忍釋卷。我很確信,這將成為諾門罕事件的定本,而長久流傳下來!——土門周平(日本戰史作家)  

不同創新接受程度使用者對Pantone配色應用程式的互動滿意度

為了解決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範例的問題,作者陳維真 這樣論述:

在現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各行各業彼此激烈競爭,為取得更高的利益,建立品牌(Brand)與品牌個性(Brand Personality),鮮明的印象讓消費者認知與辨別產品特徵已變成趨勢。而為更進一步吸引消費者,對於企業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色彩」。根據美國公司WebFX Team調查,84.7%的消費者將顏色視為購買特定產品的主要原因,而93%的人們在買東西時會看視覺外觀,且人們在初次觀看後的90秒內會對產品做出購買抉擇。因此,色彩的必要性和準確性,已不再僅適用於印刷業或平面設計師。目前彩通色彩系統(Pantone Matching System)是全世界通用的色彩標準,近年來Panton

e將其色票雲端化,並為設計工作者開發手機應用程式「Pantone Connect」,採用新的Pantone雲端配色軟體,幫助辨識現實生活中物體的色彩,並簡化設計師們在色彩溝通、決策上的過程。本研究以使用者互動滿意度(Questionnaire for User Interaction Satisfaction, QUIS)為問卷構面,探討不同創新接受程度使用者對Pantone Connect App的互動滿意度,依循本研究結果,將樣本總共分為四大類,分為創新者(Innovator)、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非創新者(Non - Inn

ovator),並進一步分析,得知(1)受測者的性別會影響Pantone Connect APP介面整體反應的互動滿意度;(2)受測者基本個人資料並不會影響Pantone Connect APP介面呈現的互動滿意度;(3)受測者具有使用Pantone實體色票簿經驗會影響Pantone Connect APP介面用詞和系統資訊的互動滿意程度,其他的個人基本資料並不會有影響;(4)受測者的年齡與創新接受程度會影響Pantone Connect APP學習APP反應的互動滿意程度;(5)沒有使用Pantone實體色票簿經驗與沒有聽過Pantone Connect APP的受測者對APP性能的互動滿意

程度較高;(6)受測者的個人基本資訊與創新接受程度並不會對Pantone Connect APP使用者介面可用性的互動滿意程度產生影響;(7)互動滿意度與創新程度呈現正相關,當創新性越高,使用者的「整體反應」、「介面呈現」、「介面用詞與系統資訊」、「學習APP反應」滿意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