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建鑫(Chien-hsinTsai),白睿文(MichaelBerry)寫的 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 和王子今的 秦漢名物叢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東方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 王慕容所指導 黎陳清姮的 Exploring The Paradigm That Chinese Customers Use To Assess Service Quality (2021),提出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醫藥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曾雅玲所指導 方淑嫻的 雲端衛教模式對行婦科腹部手術婦女之焦慮、憂鬱、疲憊及自我照護之成效 (2017),提出因為有 雲端衛教模式、婦科手術、自我照顧、焦慮、憂鬱、疲憊的重點而找出了 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

為了解決的問題,作者蔡建鑫(Chien-hsinTsai),白睿文(MichaelBerry) 這樣論述:

  ●理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讀本。   ●本書作家對現代主義一致的看法──   作家讓自己的生活經驗、讓自己的理念帶領筆桿,文字成就之後再細心修飾、以最為精練簡潔的手法來承載或輕或重的事件、或大或小的改變。   他們的作品具備理論深度,但卻不是為了展開理論而書寫。他們甚至不是為市場、為讀者寫作。   白先勇談現代主義與《現代文學》雜誌──   現代主義對人生、對傳統有種懷疑、悲觀……   現代主義追求新的形式、新的思想……   現代主義最基本的東西,就是對文學形式的要求與堅持。   《現代文學》雜誌剛好在六○年代整個台灣的文化在求新求變的時候出現。我們從一開始就對文學的形式,

對小說和詩的藝術和美學有高於一切的要求。   我們雜誌的唯一標準是,寫得好還是寫得不好。講什麼革命都沒用,這跟五四很不同。   我們非常注重文字,創意,以及優秀的文學表現方式。   我們求新求變!遵從的最大原則就是小說創作在藝術層面上的要求。   我們喜歡在文字和風格上有自己一套的作品。五四整個一群人,他們的思想都是一致的,《現代文學》幾乎沒有。我們除了在文學和藝術上的要求以外,我們的思想,對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但在這樣的情況上我們還能彼此欣賞,這可不容易!   《現代文學》給了當年有才華的新作家一個平台,讓他們來耕耘,卻沒有傷害他們自己個人的獨立性,他們很快產生自己的風格,最後自成一家。

  這本書主要源於2008年5月初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舉行的「重返現在: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國際研討會」的內容精華結集而成。特別邀請國內外有關現代主義文學創作的重要代表作家,以及研究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學者,從白先勇作品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各種感受談起……   全書分二部分,第一部分座談與訪談。白先勇對談黃春明;施叔青對談朱天文;舞鶴、朱天文、曹瑞原對談白先勇與台灣同志書寫……多場作家之間相互提問回答,不僅僅討論他們的創作,也難得地分享了他們彼此之間的閱讀經驗。更有作者從創作者的角度現身說法,講述他們對白先勇、《現代文學》和台灣現代主義的經驗、感受和回憶,見證《現代文學》現象

的歷史,包括兩位著名詩人杜國清教授、葉維廉教授,資深作家、愛荷華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創辦人聶華苓老師,張系國,張錯,李渝,施叔青等。   透過作家機智雋永的言談,我們理解到不管是現代主義還是現代文學,對人的衷心關懷、對生活環境的細心觀察都是不可或缺的。現代主義作品可能乍看之下磪嵬突兀、拒人於千里之外,然而一旦讀者願意在字裡行間小心翼翼試探作者意念,印象必定更為深刻持久。   第二部分論文。邀請來自中台日美等國家多位重要學者,收錄八篇代表性學術論文,他們就台灣的現代主義、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切入討論現代主義、現代文學。放開眼界來看,現代主義、現代文學不是一時

一地的創作。台灣、中國大陸從二、三〇年代開始就有作家們開始擴展我們對文字與書寫的看法。台灣六〇年代開始展開的現代主義思潮,固然有其西方因緣,但作家們各自以自身熟悉的、在地的例子,讓現代主義的範疇與定義更為複雜化。   在探討西方現代主義對台灣作家作品的影響之時,我們也需要留心台灣作家作品如何反省自身的文學文化傳統。文學想當然爾有來自地理空間的移動以及歷史時間的遞嬗的影響。但評論家提醒我們,在閱讀這些作品之時,且不論我們閱讀這些作品的時間地點跟作家寫作背景是否重疊,好的作家作品都具有改變文化地景、感情結構的作用力。   在這樣一個看似不再需要精緻的、不容易閱讀的、沒有消費市場的文學的時代裡,

我們以為現代主義作家們告訴我們的恰恰是,我們更需要仔細閱讀這些作品──不管是為了在變動不羈的時代裡捕捉住一些不變的情感或理想,還是為了以這些現代主義作品中人物們的無畏姿態去促發更多的改變。   本書為希望理解或親近現代主義文學的讀者,提供了從作家到學者的近身觀點,是初學者或希望更深入理解現代主義文學的讀者,極佳的閱讀及參考資料。

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如果喜歡DenQ的影片,希望你可以記得訂閱,分享!
#追蹤追蹤
別忘了訂閱! -》 http://bit.ly/2VRJCCD
instagram : https://goo.gl/7TytNy
facebook: https://goo.gl/E6Ejg8

Exploring The Paradigm That Chinese Customers Use To Assess Service Quality

為了解決的問題,作者黎陳清姮 這樣論述:

Despite the global similarities in the service environment, customers themselves differ. Culture influences the way those customers see their world, the thinking style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judgments, in order words, this is how people form criteria for judging. Is service across cultures b

e easy to replicate? Can a proven Western formula be applied in another cultural region? In previous studies about service quality (SQ), Imrie (2005) stated that Confucianism is not the only cultural driver influence evaluative criteria, and that was true.This is quite interesting but there was no e

xamination or data to support it. Therefore, my aim for this study is to find an explanation of how Chinese customers evaluate service quality, to explore to what aspect, the culture, Taoism in specific, affects the way Chinese customers think and construct criteria to evaluate service quality in or

der to expand the manager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hinese customers in evaluating SQ.From the data collected, contrary to the disconfirmation in assessment of service, Chinese customers have general anticipation but not solid expectation. Service and culture are two categories that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rough people, which are more clearly represented here through the roles of custom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or service employees. There are four propositions presented in the study which are (1) Chinese customers do not rely on disconfirmation as primary mean of evaluation; (2) the eval

uation focus on roles; (3) customers show emotional responses toward role violation, and (4) customers perform the self-reflection as a sign of looking for balance.

秦漢名物叢考

為了解決的問題,作者王子今 這樣論述:

本書是作者對古代文獻中有關名物多年研究之成果的匯集。研究對象以秦漢時代為主,包括社會物質生活中所見飲品(如「清酒」「薄酒」「濃酒」「曲」「乳」「馬湩」等)、食品(如「鹽菜」「醬」「豉」「棗脯」「膏餅」「黃豆」等)、飲食器(如「筩」「合巹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蔣席」「皮席」「葌席」「膠」「人魚膏」等)、住居形式(如「復壁」「椽頭飾」等)、服飾(如「赤幘」「行縢」「偪脛」等)、兒童玩具(如「鳩車」「竹馬」等)、兵器戰具(如「連弩」「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馬方囊」等)。這一成果,將有益於推進秦漢社會生產史和社會生活史的認識。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南京師范大

學鴻國講座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岩畫學會副會長,出版《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早期史學的人類學探索》《秦漢區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古史性別研究叢稿》《秦漢社會史論考》《秦漢生態環境研究》《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漢代兒童生活》《秦漢社會意識研究》《秦漢稱謂研究》等學術專着30余種。 張德芳教授序醬1.肉醬•魚醬•蟹醬2.芥醬•芍藥之醬•枸醬•榆莢醬3.豆醬4.醬瓿•醬甀•醬瓨5.醬桮•醬杞•醬梔•醬傷6.軍需項目中「醬」的配給7.民間「作醬」方式豉1.「鹽豉」2.「鹽豉」的盛裝形式:荅

•台•瓵•蓋•合3.「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4.河西漢簡有關「豉」的資料5.賣豉亦致高訾鹽菜•醬菜1.「鹽菜之用」2.「鹽菜錢」3. 崔寔《政論》言「鹽菜」消費4.「醬菜」酒•麯1.飲酒風習與「酒」的消費——以居延為中心的考察2.祭祀用酒3.「酤酒」「買酒」行為4.酒后斗毆案例5.藥用酒6.「禁酤酒」制度清酒•薄酒•濃酒1.肩水金關「清酒」簡文2.《詩經》「清酒」3.睡虎地《日書》「馬禖祝」「清酒」4.《春秋繁露》「清酒」5.管輅「先飲三升清酒」故事醇酒•白酒1.漢代酒的品類2.漢簡所見「醇酒」「淳酒」3.「白酒」與「清酒」的比較善酒•美酒•厚酒•濃酒1.「善酒」和「美酒」2.與「厚酒」對應

的「薄酒」3.與「薄酒」對應的「濃酒」膏餅1.馬圈灣漢簡「膏餅」2.關於「膏」3.關於「餅」4.「膏餅」的品質和形制5.「胡餅」:胡者,互也6.膏環•膏糫•粔籹•寒具•饊子7.「胡餅」「膏餅」的價格豆•黃豆•大豆1.曹操高陵石牌文字「黃豆二升」疑議2.非「默證」3.漢簡「黑粟」「白米」「黃種」與《齊民要術》青、黃「胡豆」4.《齊民要術》白、黑「大豆」5.《張叔敬鎮墓文》「黃豆」確證6.長沙走馬樓竹簡「豆租」「大豆租」棗•棘1.棗栗:木本糧食2.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甘泉飢食棗3.西王棗•王母棗•西王母棗4.玉門棗5.「棗水」之怪6.「浮棗絳水」7.「棗」「棘」的象征意義8.「以桃為弓,牡棘為矢」

乳•馬湩•挏馬酒1.湩,乳汁也2.肩水金關簡所見「主君」祭品:乳黍飯清酒3.楊惲「養羊酤酪」疑問4.「奠馬湩」禮俗5.《漢書•禮樂志》「挏馬酒」6.橫山孫家園子「捋乳」畫象茭1.茭:漢代河西的勞作史與植被史2.伐茭•積茭•運茭•載茭•守茭•取茭•出茭•入茭3.「茭」的實義4.「茭」和「稁」5.「茭」的計量和相關問題6.敦煌漢簡「茭長二尺,束大一韋」7.關於「大司農茭」8.「除陳茭地」解說葦•蒲•慈其1.「伐葦」「伐蒲」簡文2.河西戍卒勞作:伐慈其•艾慈其3.「慈其」名義甬•筩•筒1.「竹器」與竹器時代2.秦漢筒形器3.作為標准器的「桶」「用」「甬」「筩」4.自名為「甬」「筩」的容器 5.從竹筒

作器到「寫竹狀而為之」的筒形器6.竹質「鐺鼎」「釜甑」7.秦漢時期黃河流域的竹林分布與筒形器的興衰角杯•犀角杯1.廣州漢墓出土「犀角」2.「犀杯」與「兕觥」3.犀杯:民間信仰與民間禮俗4.東西文化交流中的「犀杯」5.何家村出土「犀杯」「犀捧」合巹杯1.「銜杯共飲」風習與「合巹」儀禮2.秦漢雙連杯3.雙連杯的民俗學意義4.合巹杯,鴛鴦盞,連理盤行囊•行橐1.「布橐」與「革橐」2.「於橐於囊」3.裝囊4.蘇秦「擔橐」故事5.「行篋」與「行箱」流馬方囊1.「木牛流馬」:諸葛亮的交通運輸技術發明2.關於「方囊」名號3.「方囊」與散裝運載方式4.「方囊」裝載量與漢代車運裝載規格的比較5.「方囊」結構與「

流馬」為獨輪車說6.「鹿車」與「流馬」名義蔣席•皮席•葌席1.長沙東牌樓簡牘「席」「於」「桉」2.「 」與「蔣」3.皮席4.關於「二席」「重席」5.「葌席」解6.量詞「枚」「領」「束」7.「鋪薦陳簠」行縢1.秦俑「行縢」的考古記錄2.秦俑「行縢」的考古研究3.說「行縢」非「漢服之制」4.「行縢」使用「兵種」說及「等級」說補議5.「行縢」的形制6.「行縢」於交通史的意義偪脛1.秦俑「護腿」發現2.「護腿」「絮衣」說辨疑3.腿裙•吊腿•脛衣•跗注4.「偪脛」推想赤幘1.甘谷簡文「伍長守街治滯」「著赤幘」2.陽陵出土兵俑裝束及相關發現3.著幘•冠幘•服幘•戴幘•攝幘4.青幘•綠幘•黃幘•白幘•黑幘•

緋幘5.「赤幘」的意義6.「幘」與「冠」「巾」「蓋」7.關於「陌額」、「抹額」馬甲1.岳麓書院秦簡《數》所見「馬甲」簡文2.曾侯乙墓出土「馬甲」3.包山2號楚墓出土「馬甲」4.有關「馬甲」「馬鎧」的歷史記錄5.楊泓有關戰馬裝具史的創論6.甲騎裝具史的新認識掌蹄1.《鹽鐵論•散不足》所見「掌蹄」2.「䟫蹄」說3.關於「革鞮」的理解4.「蹄鐵」源起5.「數馬曰若干蹄」:蹄鐵萌芽的觀念背景與技術條件之一6.「蹄欲得厚」:蹄鐵萌芽的觀念背景與技術條件之二7.蹄部病症治療:蹄鐵萌芽的觀念背景與技術條件之三膠•膠 1.額濟納漢簡「膠二 重十三兩」簡例2.涉及「膠」的「楬」3.漢簡資料有關「膠」的信息4.「

膠」在軍事生活中的應用5.關於「 」天馬1.武威雷台漢墓出土銅馬2.「紫燕騮」說商榷3.「天馬」名號的合理性人魚膏1.秦始皇陵「人魚膏」之謎2.秦陵地宮設計構想透露的海洋意識3.「人膏」?「魚膏」?4.「人魚」「出東海中」說5.「魚燈」和「鯨燈」6.「大秦」的「鯨魚燈」海魚1.海上漁業的發展2.「海魚」與「海租」3.鮫•䲔•鯕•鰸•鮞•鰒4. •鯜•䰽•䱡•魦•鱳•鰅•鮸•魵•鮮大魚•巨魚1.方士言「大鮫魚」2.秦始皇射「巨魚」3.《漢書•五行志》「北海出大魚」記錄4.《續漢書•五行志》「東萊海出大魚」記錄5.《論衡》「鯨魚死」與《西京賦》「鯨魚失流」6.《淮南子》言「鯨魚死而彗星出」7.早期

「海出大魚」記憶連弩1.秦始皇以「連弩」射巨魚2.秦軍「強弩在前」3.並射弩和連發弩4.秦漢實戰「連弩」5.諸葛亮「損益連弩」6.后世的「諸葛弩」機•機械1.秦陵「機械之變」2.輿械:交通生活中的「機械之利」3.兵械:三軍強弩4.「機發之橋」與坑儒谷「伏機」傳說5.秦始皇「器械一量」6.關於「機械之心」鹿車1.一輪車2.「椎車」3.秦陵發現的新線索鳩車1.小兒「鳩車之樂」2.許阿瞿墓志畫象3.「鳩車」實物4.金石學論著中的「漢鳩車」竹馬1. 郭伋故事2. 乘竹馬為戲3.「竹馬」的形式泥車•瓦狗1.「諸戲弄小兒之具」2. 《潛夫論•浮侈》言「泥車、瓦狗、馬騎、倡俳」3.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的發現閣

•閣道•棧閣1.「格」與「閣」2.閣道•棧道3.「高格」「高閣」「橋閣」4.說「接木相連」「木石相距」石 •石道1.《石門頌》「造作石 」2.石道3.「輿」「車」「載乘」徧•碥1.拴驢泉石刻2.作徧橋閣3.碥路4.「碥」的字源學思考臽1.《西狹頌》「鐉燒破析,刻臽磪嵬」2.說「刻臽」柙•籠1.《西狹頌》「柙致土石」2.《九章算術》的「籠」「土籠」3.虆梩復壁1.廣州陶屋「密閉的小室」2.陝縣劉家渠漢墓和武威雷台漢墓建築模型3.漢代建築遺址所見「隔道」4.漢宮「非常室」5.伯玉藏身處6.趙岐故事7.三國「復壁」史跡8.「復壁」出現的社會背景與技術條件9.后世的「復壁」復道1.秦漢宮廷「復道」2.

有關「復道」的文物資料3.「復道」與「橋」4.「復道」立體交叉形式5.馬王堆帛書《駐軍圖》中的「復道」6.「復道」與「閣道」虹梁1.「 」與「高梁」:先秦拱橋出現的可能性2.《西都賦》「應龍虹梁」3.拱橋出現的年代4.拱橋史若干誤識的澄清5.西漢拱橋建造的技術條件浮梁•浮橋1.「造舟」「維舟」「特舟」等級制說2.浮橋史的再考察:造•艁•靠3.「智伯命造舟為梁」事「偽說」「偽史」辨疑4.「方舟」5.簡易浮橋:橋梁等級與社會等級6.秦直道「度河」的可能形式7.衛青「梁北河」8.漢代「浮橋」明確史例璫•當1.「裁金璧以飾璫」2.瓦當「椽頭飾」說疑議3.四川漢代崖墓提供的例證4.其他文物實證封1.秦穆

公「封殽屍」故事2.「封,界也」3.秦直道的「石關」「封巒」4.「封」與「鄂博」「敖包」5.秦軍史和羅馬軍史的對讀附論:舟船屬具1.走馬樓簡提供的信息2.大檣3.大杝4.上 ,下 5.矴石6.大紲7.由屬具推測舟船規格木鐙1.關於馬鐙發明史的探討2.包革木鐙和包金屬木鐙3.木鐙的使用4.「鐙如半靴」5.早期馬鐙的可能形式索引作者相關研究成果目錄后記

雲端衛教模式對行婦科腹部手術婦女之焦慮、憂鬱、疲憊及自我照護之成效

為了解決的問題,作者方淑嫻 這樣論述:

致謝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目次 iv圖表目次 vii第一章緒論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 1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3第三節 研究假設 4第四節 名詞界定 5第二章文獻查證第一節 婦科腹部手術 7第二節 面臨手術時的心理情緒反應 13第三節 手術衛教的型式與成效 16第四節 自我照顧 23第五節 影響衛教成效之相關因素 28第三章研究方法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第二節 研究設計 31第三節 研究對象 33第四節 介入措施 35第五節 研究工具 37第六節 資料分析 40第七節 倫理考量 41第四章研究結果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分析 42第二節 比較雲端式衛教模式與常規衛教對腹部手

術病人生理狀態之影響 51第三節 比較雲端式衛教模式與常規衛教對腹部手術病人焦慮、憂鬱與疲憊之影響 54第四節 比較雲端式衛教模式與常規衛教對腹部手術病人自我照顧知識與行為之影響 58第五節 比較雲端式衛教模式與常規衛教對腹部手術病人衛教滿意度之影響 60第五章討論第一節 雲端式衛教模式與常規衛教對腹部手術病人生理狀態之影響 62第二節 雲端式衛教模式與常規衛教對腹部手術病人焦慮、憂鬱與疲憊之影響 64第三節 雲端式衛教模式與常規衛教對腹部手術病人自我照顧知識與行為之影響 67第四節 雲端式衛教模式與常規衛教對腹部手術病人衛教滿意度之影響 69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第一節 結論 71第二節 護理應用

與建議 73參考資料中文部份 75英文部分 84附錄附錄一 內容效度評定專家名單 92附錄二 研究問卷 93附錄三 雲端護理指導工具使用百分比 99附錄四 情緒狀態量表授權同意書 100附錄五 人體試驗計畫證明書 101圖表目次表1 近年多媒體應用於手術衛教之研究 19表2 自我照顧相關研究 25表3 研究設計 32表4-1 兩組人口學連續變項資料分布情形 47表4-2 兩組人口學類別變項資料分布情形 48表4-3 兩組生理狀態資料分布情形 52表4-4 兩組情緒資料前測、後測I與後測II之平均得分 55表4-5 兩組情緒狀態資料分布情形 56表4-6 兩組疲憊狀態前後測資料分布情形 57表4

-7 兩組疲憊狀態兩次後測資料分布情形 57表4-8 兩組自我照顧知識與行為資料前測、後測I與後測II之平均得分 58表4-9 兩組自我照顧知識與行為資料分布情形 59表4-10 以廣義估計方程式之線性迴歸探討兩組自我照顧知識與行為得分之時間效應 59表4-11 兩組衛教術後滿意度平均得分情形 60表4-12 兩組衛教術後滿意度各項平均得分分布情形 61圖1 研究架構圖 30圖2 資料收集流程 34圖3 婦科腹部手術護理指導 35圖4 根除性子宮切除術衛教手冊(例)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