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禪修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udjomRinpoche寫的 我心教言——敦珠法王的智慧心語 和阿薑達磨多羅,帕奧禪師,毗瑪拉蘭希法師的 內觀法要(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道禪修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也說明:這意味着禪修中心的整體規劃包括:大殿的整體設計,室外停車場、道路、綠化等規劃設計已經確定無疑,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建築許可證(Building Permit)的申請。如果審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橡樹林 和大千所出版 。

逢甲大學 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 陳介英所指導 曾郁評的 台灣靈性支援渠道的特質與影響之研究—以某些個人經驗爲例 (2021),提出禪修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靈性、情緒壓力、靈性照顧。

而第二篇論文法鼓文理學院 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辜琮瑜所指導 李函的 「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中國傳統武術及法鼓八式動禪與我生命的對話 (2021),提出因為有 自我敘說、八式動禪、中國傳統武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禪修中心的解答。

最後網站2018台灣德噶禪修中心年度開心禪課程與活動公告 - 措尼仁波切則補充:2018台灣德噶禪修中心年度開心禪課程與活動公告. 8/4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八關齋戒涅涅一日閉關 (7/10開始報名) 【報名網址】 https://goo.gl/p7QhJh.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禪修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心教言——敦珠法王的智慧心語

為了解決禪修中心的問題,作者DudjomRinpoche 這樣論述:

「著名的藏傳佛教大師敦珠仁波切以一系列的主題闡述佛陀法教,精闢、率真、直指人心——本書堪稱心要建言之寶藏。」——《三乘》雜誌(Tricycle) 「本書集結法脈之大成。不受文化、處境所囿之人,將能因此書而獲得真實解脫之道。正如敦珠仁波切所說:『諄諄忠告皆我心中血語。務必把握、永勿忘失。』」——《平常心》雜誌(Ordinary Mind)   怙主敦珠仁波切身為博學、具證量的上師,兼具「伏藏師」、寧瑪派法教毋庸置疑的權威及眾所公認為蓮花生大士真實示現之種種身分,他是普世崇敬的對象,並由達賴喇嘛尊者認證為寧瑪派的領袖。   本書彙集了作者給予弟子的一系列開示,其中最早的一場記錄於一九六二

年,其餘大部分開示則是於一九七○年間分別在東、西方國家講授。本書數十年來出版過不同版本,內容歷久彌新,此次為普賢法譯小組的全新中譯本。   敦珠仁波切開示,佛陀為眾生轉正法輪,隨眾生根器與見地不同給予教導。為心量有限且資糧較少的眾生揭示聲聞與緣覺之道,強調斷除言語和行為上的不善;為具備較大心量與資糧具足的眾生宣說大乘法教,強調修心,身和語的誓言與戒條則作為輔助。最後,為廣大心量、資糧具足且願意受法的眾生,佛陀則宣說了法義遠勝於「因乘」的「果乘」 ,也就是大乘密咒乘。   進入密咒金剛乘壇城、成就一切修持的,即是「心」。心是一切染汙的根本,但同樣也能往正向發展,心能夠了知上師與三寶的功德,並

因此感受到信心,而更進一步地皈依。心也可以透過修行佛法,同時為自己與他人積聚解脫之因,因此我們必須改正且轉化「心」,修行的要點就在於檢視自心。   敦珠仁波切進一步說明,我們做的任何修持,都必須伴隨著「三殊勝」。 第一是菩提心的態度,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即成佛的種子,但由於其被遮蔽,眾生也因此流轉於輪迴中。所以,第一法就是決心讓眾生從苦海解脫。 第二則是讓心遠離一切概念,這代表無散亂的禪定,就算我們做的只是一次頂禮,也不能僅是身體機械化的動作,念頭和言語卻散亂至他處,相反地,我們仍須專注地修持,沒有任何分心。 第三是以迴向為結行,任何生起的福德,都要為廣大如虛空之有情眾生迴向。第三善法有無邊

的廣大利益,迴向能讓福德永不枯竭,並使其恆時增長。   敦珠仁波切不僅曾到南亞與遠東地區的國家傳法,也造訪過歐洲和美國。對西方人來說,他儼然是真正的慈父,但卻不華美其詞,而是以必要且生動的話語,嚴正地指明要點。他體現了溫煦與仁慈,其存在是無盡的啟發之源,其著作具備了洞見與優雅。   讓身體挺直,盡可能減少言語,別想自己剛剛做了什麼,也別想之後要做什麼,不擔憂過去與未來,就讓心安住於自性。於此狀態中,心不受擾動、保持自然,如是安住,此狀態就是「止」。「止」,即「心」本身,也可稱為「當下之心」或「當下的覺性」,心是此時此刻的了知,同時又帶著喜悅的覺知。   念頭擔憂著過去、現在與未來,而不受

這些念頭擾亂的心、完全離於念頭的心,那是絕妙的廣闊且開放,充滿喜悅;然而,即使認出心性,也無法用言語形容。心為空,它安住於覺性之中。但這份在覺性光芒中的安住,卻無法持續太久,因為那當中沒有一絲永恆的可能,念頭必然會生起、增強,然後消失。   初學禪修的我們必須在念頭生起時認出它們,假使沒能認出,念頭就會像水面下的暗潮不停變動…… ――摘自 內文第一章〈佛法〉

禪修中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座落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禪堂,是法鼓山的禪修中心,更是聖嚴法師親自指導建築理念的一處禪修勝境。整棟禪堂建築涵融著禪宗的素樸精神,以豐富的自然對話與環境體驗,引領禪眾走入寧靜、和諧而安定的修行氛圍中,收攝身心;在行住坐臥間,細細體會動靜安然的自在感受。

讓我們透過影片,走入這處禪眾專屬的修行天地,一同體驗法鼓山禪堂的安定與禪悅!」

台灣靈性支援渠道的特質與影響之研究—以某些個人經驗爲例

為了解決禪修中心的問題,作者曾郁評 這樣論述:

本論文宗旨在研究在網路平台與宗教組織渠道中,有哪一些頻道與宗教組織有提供靈性相關資訊,期盼透過研究結果可提供對生命感到困惑或對存在價值感興趣的人有所幫助。本論文透過在Youtube平台上所蒐集相關的靈性頻道、各個宗教團體官網上的修身養性課程,以及訪談了十四位受訪者的親身經驗。探討了靈性渠道對於一般大眾在改善情緒以及面對生活上的功用。研究發現接觸靈性知識時,能改善當事人對事件的看法,我們也發現年輕族群多數使用網路渠道來獲得相關資訊;多數長輩喜歡透過宗教組織來獲得支持,其實無論哪一種只要是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學習模式,靈性的主要功能就是有助於我們每一個人能自我察覺,透過自我省思來面對自己的核心問題

,最後希望透過此篇論文可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此領域,而有助其提升生活上的品質,從而為整體社會帶來永續和善的生活環境。

內觀法要(三版)

為了解決禪修中心的問題,作者阿薑達磨多羅,帕奧禪師,毗瑪拉蘭希法師 這樣論述:

  本書是包含《內觀禪修手冊》、《觀呼吸與觀世界》及《定慧禪修法》三部份。     內觀禪修手冊     一.坐時的內觀(坐禪)      .如果是集體禪坐時,不要坐得太靠近,一排排整齊地坐著,不要使我們的身體互相接觸。     .當你坐著的時候,背部和頸項必須伸直,而且在整個時段要維持這種姿勢。   在認真或密集的禪修訓練時,一般最好在每個開始時段先以「慈悲觀」作準備。   適當修習後,有助於清理禪修的蓋障並且使心進入正面而有助於較深的專注和許多長期的正面效果。    我們先對自己生起慈悲的心理,想著:   願我免於敵意,願我免於心苦,   願我免於身苦,願我處於快樂。     .當自己

的心中充滿明顯的慈心後,接著就生起對他人的慈悲心。     對初學者而言,為了培養正確的慈心並免於失效,應避免選下列四種人作開始的對象:     一、非常親蜜的人, 二、死人, 三、異性, 四、自己不喜歡的人或敵人。     最好選一位你所認得的、同性別、受你敬愛的活人。想及那人的善良及對你的好處,   如此較易生起慈心。你以慈心和誠意想著:   願他免於敵意,願他免於心苦,   願他免於身苦,願他處於快樂。      .當你的慈心和專注發展有力後,你才進一步用同樣的方式放射慈心給:     一、非常親蜜的朋友, 二、普通的人, 三、你不喜歡的人, 四、敵人。   而後,下一步驟是發射慈心給所

有的眾生。     .慈心的培養還有更進一步的方式,在現在的準備階段,這就夠了。有時可以加上或選用呼吸觀。輕輕閉上眼睛,觀察自己的呼吸。氣息慢慢而自然地吸進來,再慢慢而自然地呼出去,以正念小心地觀察你呼吸的進來和出去。無論你的氣息是長或是短,你都能清清楚楚地覺知。      .像這樣練習一陣子呼吸,使心靜下來。當你念頭止息,就應該開始進行培養「正知」:上下慢慢而間歇地移動你的一隻手(左手或右手皆可),另一隻手則放在大腿或膝蓋上。先將你所要移動的手掌放在膝蓋上,上臂保持靜止不動,以完全的覺知舉起前臂使手掌離開膝蓋並轉成握手狀,停留一下子。     當你做此動作時,集中覺知力在這隻手的掌心和手指。

也可以略為移動手指,以便於覺知手上此處的感受。整個時段,要集中覺知力在這感受上。而後將手上提一些並同時移動手指,接著短暫地停住。重複這過程,一步一步地提到最靠近你肩膀的地方。然後便開始慢慢地放下,間歇地停頓(同時手指也不停地開合),一直到你的手掌移回到接近你的膝蓋,然後再間歇地向上提。一次次重複上述的動作。     .最主要的是當你移動或停住手和手指時,把你的注意力持續放在你的手掌或手指上。     .練習時間的長短要多久?     只要時間允許,就算你的手感覺到疲勞了,還是要堅持下去,繼續練習直到胸口感到強而明顯的刺痛, 才停止移動你的手。如果胸口這種刺痛的感覺並未生起,這時你還不要停止移動

你的手。     甚至刺痛的感覺雖然生起,但不明顯或不夠強,此時還不可停止。直到這種胸口刺痛的感覺非常強而顯著時,你才可停止移動你的手,接著把手放在大腿上或膝蓋上。     .當你開始練習時,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手掌或手指尖。開始的一陣子,你可能發覺到沒有什麼感覺,但  是你若繼續做下去,你便會感覺到某些感受。例如,感覺到手掌或手指開始發熱,或者,可能感覺到手指、手掌或手臂有一種顫動,就如觸電般的顫動。任何一種感覺都可能隨時生起、滅去。     當你覺知到某種感覺時,你就要把你的注意力持續集中在這種感覺上。你的注意力越集中,那麼感覺就會越強烈。     .這種感覺將逐漸沿著手臂到達胸口。當它到達胸

口時,你會覺察到不同種的感受生起。譬如:胸口覺得緊悶,或者,有點疼痛、眩暈。感覺到胸口刺痛的感受,非常迅速地在胸的中心刺進刺出,專注在這種感覺。     就算你覺得可能有所傷害,你也應該設法去體察,不要中斷。你若能越注意這種感覺,那麼這感覺就會越加強烈。     .這種胸口刺痛的感受會從胸口漸漸地移到背部,再由背部上移,你會感覺到好像一陣風,吹上後腦,直到你的頭頂,然後到達前額的眉頭間,從這裡散發出去。當你觀察到這種感受時,你可能也會感到頭部疼痛,但是你不要停止你的注意力。     .有一些禪修的人曾經採用其他的修持方法,也經驗相同的感受,包含覺知這種胸口中心的刺痛,卻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他

們放棄了繼續練習(這是非常可惜的)。     .這些有經驗過這種胸口刺痛的修習者,他們確是非常幸運能有這種經驗。我建議他們別害怕,應該繼續把注意力集中在這種感覺上。     .其實,以其他方法獲得這種胸口刺痛的感覺和我們應用這種移動手掌的方法所獲得的胸口刺痛感是沒有兩樣的。你練習任何一種方法,都帶到相同的一點。它決定於你的正見。而這種移動手掌的方法卻是獲得「正知」的一條捷徑。     .以坐著的姿勢,有系統而徹底地練習這個方法,對於當下此刻你所擁有的感覺,只要知道並且覺知它們就對了。你要把一切都放下,對世間的一切都沒有任何執著。不要讓你的心去追想過去或幻想未來,因為過去已經是過去了,未來的卻還

未實現。     因此,當下此刻一個修習者必須很專心地覺察到他內心所體驗的每一個現象,一直到內觀智慧的洞察。

「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中國傳統武術及法鼓八式動禪與我生命的對話

為了解決禪修中心的問題,作者李函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自我敘說的研究方式呈現,透由研究者修習中國傳統武術基本功與法鼓八式動禪的歷程,以八式動禪的口訣「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為主軸,結合實際操作的身心體驗,應用在自身不同階段的生命事件中:1. 在喜馬拉雅山安娜普那基地營附近遭遇雪崩的經驗2. 在緬甸內觀禪修六十天的經驗3. 陪伴母親走過癌症手術復原的經驗 由外而內探討武術及禪修帶給研究者身心所產生的轉變與對話,歸納出「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的覺察力訓練,如何讓研究者更認識自己,深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體驗自由,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以及這種內在轉化帶給生命的啟發、反思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