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202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 黃秀霜所指導 黃品甄的 大專生心理復原力教學方案對心理復原力、學習態度及 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202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理復原力教學方案、學習態度、學業成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田秀蘭所指導 陳秀芬的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自我慈悲為中介變項 (2021),提出因為有 成年初顯期、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自我慈悲、心理幸福感的重點而找出了 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202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202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專生心理復原力教學方案對心理復原力、學習態度及 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2022的問題,作者黃品甄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復原力教學方案對大專生之心理復原力、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本研究以準實驗教學研究法為主,依據心理復原力相關理論設計大專生之心理復原力教學方案,以探討其對大專學生之心理復原力、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 82名大專學生為研究對象,38名為實驗組,於證照課程時間接受「心理復原力實驗教學」之實驗處理;另44名則為控制組,於證照課程時間接受原班級之一般教學課程。實驗教學共計十週,每週一節課,每節課五十分鐘,共計五百分鐘。量化工具採用黃品甄、黃秀霜、陳惠萍、曾雅瑛、甘孟龍、許力云(2021)編製的「大學生心理復原力量表」、黃品甄、黃秀霜、黃品璇

(2021)「學習態度量表」與學生之「學業成績」,進行實驗教學的前、後測;而質性工具則使用研究者自編的「心理復原力實驗教學回饋單」深入瞭解學生們在實驗教學下的學習成果與感受,另外再輔以教師的「教學紀錄省思單」,做為教學過程之紀錄。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之分析結果如下:一、透過質性與量化分析,心理復原力教學能顯著提升大專生的心理復原力。二、透過質性與量化分析,心理復原力教學能顯著提升大專生的學習態度。三、透過質性與量化分析,心理復原力教學能顯著提升大專生的學業成就。 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進行討論,並針對心理復原力教學提出實務建議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自我慈悲為中介變項

為了解決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2022的問題,作者陳秀芬 這樣論述:

隨著成年初顯期的概念越發被重視,且臺灣當代年輕人的自我與生涯發展狀態也符合該發展階段的特徵,本研究認為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壓力與自我分化議題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來說,了解其心理幸福感以及自我慈悲,便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之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與自我慈悲間的關係與差異情形,並檢驗自我慈悲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中的中介角色。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18歲至29歲者為研究對象,合計821名,並以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簡式(IUS-12)、自我分化量表中文版(C-DSI)、心理幸福感──簡式(PWB-18)與自我慈悲量表為研究工具

,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以及中介效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為中上程度、自我分化為中下程度,自我慈悲與心理幸福感則皆為中等偏高程度;(2)除原生家庭結構、出生序以及居住與離家情形,不同性別、目前居住地區、父親教養類型、母親教養類型、家庭社經地位、個人最高學歷、個人學職狀態、個人學職類型、個人經濟狀況、情感與婚姻狀態、子女養育狀態的臺灣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其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以及自我慈悲之整體向度與分向度上,皆有不同的展現,且不同的背景變項,其影響的層面也不盡相同;(3)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負

相關,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自我慈悲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有部分中介效果,並在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具完全中介效果,而自我慈悲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中,具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後續研究與實務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