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泰升,鄭維中,曾文亮,吳俊瑩,陳宛妤,沈靜萍寫的 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灣史論叢 法律篇】 和的 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6:客家與文化公民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陳顯武所指導 趙珮涵的 我國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科有關原住民族議題學習重點之研究 (2021),提出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108課綱、公民與社會科、原住民族議題、多元文化素養、學習重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張中復所指導 劉耘豪的 從帝制到共和:滿洲的國族認同與滿洲國復國運動 (2021),提出因為有 滿洲、國族認同、滿洲國、滿洲復國的重點而找出了 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灣史論叢 法律篇】

為了解決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的問題,作者王泰升,鄭維中,曾文亮,吳俊瑩,陳宛妤,沈靜萍 這樣論述:

  位處多方勢力交集的台灣,承受多股法律文明洗禮。原住民族於17世紀先遭逢歐洲的荷蘭法律,漢人移民接著引進東亞漢字文化圈法律傳統,19世紀末新興海權日本,帶入源自近代西方的憲政體制、刑事法律、財產法制,乃至親屬繼承法制。戰後改行民國時代中國的法律,但1949年起作為事實上國家,自主繼受歐美法律學說及制度,並於1990年代民主化後,形成當今法秩序。   本書依上述歷史脈絡收錄10篇論文,以顯現政權或國家的變動,如何主宰台灣的法律規範內涵,以及制法與執法階層的文化屬性,最終多元鑲嵌成當今台灣人法律生活。期待讀者將本書就特定議題、特定時代所為較細緻的論辯,置於整個台灣法律史的框

架內,進而從各種視角,提出更多具有洞見的學術論述。  

我國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科有關原住民族議題學習重點之研究

為了解決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的問題,作者趙珮涵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科中與原住民族議題相關之學習重點,以及其與課綱核心素養精神之符應。108課綱的上路,乃為我國課程改革之一大里程碑,其代表對社會變遷的回應以及對於未來公民所需能力之培養與期望。其中,對於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理解、尊重,為核心素養及公民教育之共同目標,而原住民族議題於課綱中的出現,正是此精神之體現。 國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更是扮演承先啟後之重要階段。如何透過課綱的設計與課程落實,以及原住民族議題之增訂,觸發學生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乃是本研究欲探討之重點。 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公民教育兼融相關思潮的內涵,並有多元文化的轉向

。在歷經幾次教育改革後,108課綱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原住民族相關議題;但在國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綱中,多以「族群」概念涵蓋,且關於原住民族議題的學習重點條目較為零碎不連貫;高中則陡然進入原住民族議題較深入之探究,課程銜接可能產生落差。另筆者針對三家教科書出版社七年級有關「部落」之單元進行分析比較,可發現不同版本呈現之內容以及對於課綱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之符應略有差異。而其他領域之課綱中關於原住民族議題之相關規範也未盡落實。 108課綱對於落實多元文化之理解尊重,有其重要意義;然而如何將課綱內容體現於課程與教學中,仍是一大挑戰。因此,未來在教學及教科書編排方面,應更充實課綱內容,將原住民族相關議題

做更完整連貫的呈現;學校亦可透過活動安排提供不同文化之情境連結,增加學生的理解。政策方面則可由師資培育過程開始,提供在地文化與相關知識學習的機會,培養教師的文化敏感度,以期未來能將課綱多元文化精神具體落實。

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6:客家與文化公民權

為了解決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臺灣作為一個民主社會,作為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各族群的生存權都應該受到政府的保障。有些族群生存權所牽涉的範圍較廣,例如參政權、土地權、經濟權、教育權與文化權等等,如原住民族;有些則比較著重在文化公民權方面,如客家族群。   本書共收錄九篇與(客家)文化公民權相關的論文,希望能夠進一步提供客家文藝復興的理論基礎,其中著重在客家文化公民權的討論,以文化國、多元文化主義社會、民主社會為基礎。以客家語言人權為例,呼應當前國家政策趨勢,將客家語言列為國家語言的一種,積極主張各族群有學習母語的權利,在正式場合有使用母語的權利。在制度化層面有學習母語的機制設計,例如課程或學校教育的

安排。在社會媒體方面,應鼓勵族群文化傳播的發展。族群語言的使用和族群文化的活化有密切的關係。   文化公民權除了語言權的主張之外,族群文化詮釋權還牽涉到公共傳播媒體和知識體系的建構。關於前者,屬於文化傳播權方面的主張,為族群文化公民權的一種。關於後者,例如學術研究機構的設置,語言研究與發展,文化中心或博物館的建置,都屬於發揮族群文化詮釋的重要空間。  

從帝制到共和:滿洲的國族認同與滿洲國復國運動

為了解決第二次原住民族憲法運動的訴求的問題,作者劉耘豪 這樣論述:

隨著近代國家與民族思潮的傳入,「中國」一詞開始發展成現代國家的意涵,革命黨人也創造出「中華民族」一詞來凝聚漢民族,以此作為推翻滿洲政權的第一步。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對國家、民族的認同也跟著因運而生。除了漢人在發展自身的國族認同外,滿洲是否有發展出屬於自身的國族認同?這大致能分為兩個問題來討論,一個是民族的認同,滿洲的民族認同究竟是偏向中華民族,還是滿洲民族。國家認同上,是忠於清帝國,還是轉向中華民國的懷抱。這兩個認同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影響到了1930年代,以溥儀為中心的滿洲國之建立。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對於少數民族政策的緊縮,導致中共治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西藏、新疆、內蒙古,開始在境內與海外,推

動獨立自覺運動,以求能與中共當局相對抗。除了前述的民族自治區外,還有一個地區正以有別於前述地區,以某單一民族獨立自決為號召的方式,而是以恢復過往政權的訴求在行動,那就是主張恢復1930年代的滿洲國,也就是「滿洲國復國運動」。該運動的發展與當初滿洲的創建,在清末民初的認同發展,以及滿洲國時代的國族建構,都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因此要想了解當代的滿洲復國運動,滿洲的國族認同與滿洲國的國族建構都是必須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