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痊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糖尿病痊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傑森.方寫的 糖尿病大解密:糖尿病救星[最新修訂版]降低胰島素、減少糖分攝取,才是治癒第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關鍵 和巴斯.卡斯特(Bas Kast)的 吃的科學——對抗肥肉、疾病、老化的救命營養新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注意糖尿病神經病變| 社區健康園地| 中壢天晟醫院也說明: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就是血糖太高,也知道血糖太高需要控制。 ... 而且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管硬化、末稍血液循環不好,一旦受傷便不易痊癒,所以常常會因為一點點小傷口便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商周所出版 。

中臺科技大學 長期照顧碩士學位學程 洪錦墩所指導 許麗娟的 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民眾對大腸癌篩檢再檢行為影響之研究-以中部某地區醫院 (2019),提出糖尿病痊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篩檢、健康信念模式、癌症篩檢。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護理研究所 廖怡珍所指導 吳美華的 冠心症病患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相關性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冠心症、復原力、服藥遵從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糖尿病痊癒的解答。

最後網站糖尿病與周邊血管疾病 - 嘉義基督教醫院則補充:因此當糖尿病患者足部傷口若超過兩個禮拜以上仍未能順利痊癒,則應找心臟血管科醫師做仔細評估,接受相關動脈血管的檢查,其中包括非侵襲性下肢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糖尿病痊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糖尿病大解密:糖尿病救星[最新修訂版]降低胰島素、減少糖分攝取,才是治癒第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關鍵

為了解決糖尿病痊癒的問題,作者傑森.方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 逆轉+預防 第2型糖尿病的快速入門指南 針對減重、降低胰島素、逆轉第2型糖尿病,作者提出的3大守則 + 1個補充   做為一個膳食性疾病,就需要一種飲食性的解決方案,而非藥物。   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是最容易刺激胰島素,而膳食性脂肪對胰島素的影響最小。   所以要 逆轉第2型糖尿病 最好的辦法就是   吃低碳水化合物 + 高脂肪食物 + 間歇性斷食   ◎守則#1 避免果糖攝取   肝臟是唯一能代謝果糖的器官,而且無法限制。   所以形成脂肪肝最重要的因素,不僅是碳水化合物,更是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中的果糖。   當脂肪肝過度充滿便無法接受更多的葡萄糖,形成胰島素阻抗,產生惡性

循環。   ◎守則#2 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並享用天然脂肪   高胰島素血症和脂肪肝是導致代謝症候群與肥胖的關鍵問題。   所以重點在保持血糖不上升,減少胰島素,藉以燃燒更多的脂肪。   ◎守則#3 吃真正的食物   脂肪有好壞之分,碳水化合物亦然,關鍵在精緻與加工。   北極區的人吃肉飲食,沖繩島的人採用高碳水化合物,重點都非精緻或加工的食物。   只有開始吃高度加工食物和糖時,肥胖、第2型糖尿病就跟著來了。   如果施行以上3大守則,避免果糖、使用LCHF飲食,吃真正的食物,仍無法迅速改善嚴重的第2型糖尿病,那麼 ~   ◎再補充一點:斷食的力量  ~ 這是人類已知最古老的飲食干預手段

。   本書教你突破高血糖循環、降低胰島素阻抗,並挑戰現行的常規醫療。不靠藥物也能完全治癒糖尿病!   66歲的賽蒙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已有八年,但自從他開始每週三次斷食24小時以後,血糖與體重都有明顯的改善,而且於一年後不再需要藥物治療;   病史十年、62歲的布麗姬特,時常感到疲憊無力,甚至無法行走,不過開始進行斷食後不僅精神良好,最終也不再需要胰島素;   已使用胰島素二十多年的布魯諾,年紀為75歲,決定每隔一天進行36小時斷食後,四週以內就能完全停用胰島素,從此也不再需要……   IDMP創始人傑森‧方 醫師,已透過低精製碳飲食與間歇性斷食成功治癒數千名糖尿病與肥胖症患者。有科學

、案例實證,教你如何有效治癒第2類型糖尿病!   本書將從糖尿病的歷史、成因、對身體的影響與目前的治療方式一步步深入剖析,最終提供一套完全逆轉糖尿病的飲食計畫。 本書特色   五大核心要你從此杜絕糖尿病:   ◆流行疾病:歷史,第1、2型糖尿病的差異與其併發症。   ◆高胰島素血症和胰島素阻抗:深入剖析胰島素、血糖與糖尿病的關係。   ◆糖與第2型糖尿病的增加:「糖」如何毀壞身體,引發代謝症候群並導致糖尿病。   ◆錯誤的治療第2型糖尿病的方式:分別說明注射胰島素、口服降糖藥、低卡飲食與運動為何沒有用。   ◆如何有效治療第2型糖尿病:透過減肥手術,進一步提出低精製碳飲食與間歇性斷食,為

何可以有效治療糖尿病。 佳評如潮   「應將方醫師所描述的方式,作為一項促進健康生活的方法教給醫科生和居民,並使用於家庭醫學辦公室。」——家庭醫學雜誌   「《糖尿病大解密》詳細探討了第2型糖尿病的起源。透過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方博士揭示了如何使用自然飲食方法而不是藥物來預防和逆轉疾病。鑑於第2型糖尿病在全球成人和兒童之間的大流行,這是一本重要而及時的書。強烈推薦。」——Mark Hyman,醫學博士,克利夫蘭功能醫學臨床中心主任,《紐約時報》暢銷書《食物:我到底應該吃什麼?》作者   「方傑森有一種天賦,可以清楚地解釋複雜的科學,並用完美的、有說服力的軼事來傳達它。」— Nina T

eicholz,《The Big Fat Surprise》作者   「方傑森博士又做到了。方博士透過簡單、易於遵循的步驟和規則,為您提供永遠擺脫糖尿病的工具。快買這本書吧!」— Steven R Gundry,醫學博士,《植物悖論》的作者   「在這本了不起且充滿希望的書中,方博士會教您有關如何逆轉第2型糖尿病所需的一切知識。它可以改變世界。」—Dr. Andreas Eenfeldt,《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食品革命》作者   「憑藉豐富的科學支持,方傑森博士吹響了重新評估我們如何看待和治療糖尿病的號角。考慮到全世界大約有一半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或即將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這本《糖尿

病大解密》是必不可少的讀物。」—Dr. Benjamin Bikman,楊百翰大學生理學教授   「《糖尿病大解密》毫不掩飾地揭露真相,不僅具有啟發性而且實用……藍圖清晰,讓每個人都能控制自己的血糖、健康和生活。」—Dr. Will Cole,科爾自然健康中心領先功能醫學從業者和高級臨床主任   「第2 型糖尿病可以透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正確組合來逆轉——您可以恢復健康和活力。方醫生會教你怎麼做。」——Amy Berger,《阿爾茨海默症解毒劑》作者   「《糖尿病大解密》這本書應該放在每位醫生的書架上。」——Dr. Carrie Diulus,骨科脊柱外科醫生,水晶診所脊柱健康中心醫學總

監   「《糖尿病大解密》掃除了環繞第2型糖尿病的迷霧,並強調「對大多數人來說,它是可以預防或可逆的。」」——Dr. Karim Khan,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編輯

糖尿病痊癒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不少50歲以上人士都會生蛇,根據衞生署數據,百分之九十八的成年人曾經生水痘,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周振中指,生蛇和水痘是由同一種病毒,即帶狀疱疹病毒引起。因為就算水痘痊癒,病毒都不會消失,而是潛伏在體內神經系統,當年紀大或抵抗力差時,病毒會再次攻擊身體,引發生蛇,所以出過水痘,會有更大機會生蛇。

周振中醫生提醒,以下3類人士有更大機會生蛇,「年紀越大,免疫系統能力下降時,生蛇機會越大;另外長期慢性病患者也有更大機會生蛇;最後,免疫系統有問題也有更大機會生蛇。」有研究顯示,在眾多慢性病當中,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生蛇機會高約2.4倍,生蛇後有神經線痛後遺症的機會則高約3至4成;而高血壓人士比非高血壓人士生蛇機會高約2倍。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429/IJ5E7VKHRZHSXGGB3HYF3NI5I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生蛇 #疫苗 #滅活疫苗 #糖尿病 #高血壓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民眾對大腸癌篩檢再檢行為影響之研究-以中部某地區醫院

為了解決糖尿病痊癒的問題,作者許麗娟 這樣論述:

大腸癌於近幾年位居癌症十大死因第三名,多數民眾常忽視篩檢又因錯誤的認知,延誤治療而導致在診斷時已近末期癌症而死亡,喪失可藉由篩檢早期發現大腸癌早期治療甚至痊癒之機會。雖然目前篩檢率已逐年提高,但再次篩檢率與初次篩檢率有明顯的落差。許多民眾雖曾經接受篩檢,不知為何因素影響其再次篩檢的行為,導致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因此希望透過此研究瞭解民眾之想法改善篩檢教育宣導模式,提升民眾的再次篩檢率。 本研究對象中部某地區醫院符合現今衛生福利部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檢查政策年齡之條件,納入條件為50-74歲兩年可做一次此篩檢者,且於2016年該醫院做過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檢查,個案共737名,經條件篩

檢後,母群體共為719名,再將母群體分為2018年未再接受篩檢者為487人與2018年再次接受糞便篩檢者研究對象為232人;將由這兩群研究對象,以系統等距抽樣方式每兩位研究對象抽取一人,無再次篩檢為46人,有再次篩檢為76人;一共收集研究對象為122人。並事先以電話詢問是否願意接受調查,若遇不同意者再以未抽中者為替代樣本進行調查,再寄出問卷進行郵寄。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再篩檢行為為研究架構,調查民眾對於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篩檢的健康信念行為與再次接受篩檢行為的相關性。研究將採描述式統計、t檢定、卡方檢定及邏輯式回歸等分析法,將蒐集資料利用SPSS 25.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民眾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再次篩檢率為62.3%;在健康信念模式的自覺行動利益上接受再次篩檢者之得分高於未再篩檢者。影響民眾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再次篩檢之邏輯斯回歸分析發現自覺行動利益是影響民眾再篩檢的重要因素,自覺行動利益之得分每增加1分將可增加其再篩機率之2.38倍,自覺行動利益性愈高者再次接受篩檢行為愈高。 本研究發現自覺行動利益者是影響民眾再篩檢之重要影響因素,由於再篩需要再花費時間成本,如果要提高民眾再次篩檢行為,除提醒罹患大腸直腸癌之風險外,更需強調篩檢的舒適、簡單、方便、安全與免費更能使民眾再次篩檢意願提高;以提升民眾定期接受篩檢比率,降低其死亡率。

吃的科學——對抗肥肉、疾病、老化的救命營養新知

為了解決糖尿病痊癒的問題,作者巴斯.卡斯特(Bas Kast) 這樣論述:

稱霸明鏡週刊、德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首 熱銷超過50萬冊 科學證明減脂成功要多吃什麼? 怎麼吃可遠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失智? 越吃越長壽的關鍵竟然是碳水化合物? 減醣、低碳、生酮飲食隱藏了什麼陷阱嗎? 哪些食物是真正的癌症剋星? 總結上千份全球重要飲食研究結果 你最該update的營養新知都在這裡! ★附12個健康飲食建議★ 五大特色: ★以科學解讀,用數據說話,學得基礎知識可避開商人邏輯、直銷話術、行銷陷阱。 ★帶領每個人平順跨過科學門檻,在趣味中學習正確的營養觀念。 ★作者親身實驗時下流行的飲食法,分析並比較其實際效果。 ★附有多張科學實驗照片、解說數據表、分析圖表,重要

研究結果的比較與分析一目了然。 ★整理出12條每個人都能實踐的健康飲食守則。 四大主題: 1. 有效減重 ◎長久有效的飲食減重法該具備哪些元素? ◎為什麼減重經常失敗?怎樣做容易成功? 2. 避免老年病痛 ◎如何靠飲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何不吃藥就讓糖尿病痊癒? ◎用飲食法如何逆轉早期失智的病程? 3. 分辨事實和飲食神話 ◎不喝牛奶、減醣、無麩質、低脂、椰子油……你真的需要這樣吃嗎? ◎這麼多飲食教主,誰的說法有科學根據? 4. 越吃越年輕 ◎哪些食物可以逆轉或延緩老化? ◎吃哪些食物會讓人加速老化? 作者卡斯特剛滿40歲就因為胸痛而鬼門關前走一趟。他因此發問:是垃圾食物毀

了健康嗎?吃什麼食物會帶來真正的健康? 他發揮科學記者求真求解的精神,開始鑽研現今的飲食營養研究,一栽進去就是好幾年。新認知讓他徹底改變了飲食習慣,還驚訝地發現,過去他對健康飲食的了解完全不符合科學研究的結果。 卡斯特從上千個科學研究中過濾科學認證的飲食知識,告訴我們哪些食物對健康有益,越吃越有活力。 作者簡介巴斯.卡斯特(Bas Kast)1973年生,在德國康士坦茲、波鴻與美國波士頓讀心理學與生物學。科學記者、科普作家。能抓住普羅大眾關切的問題,把科學化難為易,風格生動有趣,流暢好讀。多本著作為明鏡週刊暢銷書。著有:《腦袋裡的革命》、《愛情與熱情如何解釋》、《肚子如何思考》、《我不知道

我應該想要什麼》、《開竅了!》。譯者簡介彭意梅德國教育學博士,旅居慕尼黑。從事華語教學和中德文翻譯。喜愛旅遊,接近大自然。相關著作:《北韓,下一步?!——國際經濟學家所觀察的北韓現況與未來》《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我與內心團隊的溝通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不談義務,不是責任,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好好愛父母》 序 我徹底改變了飲食習慣 第1章 蛋白質I:讓人苗條的蛋白質效應 第2章 蛋白質II:成長和老化的驅動引擎 第3章 插曲:你是理想飲食的關鍵佐料 第4章 碳水化合物I:糖,誘人又危險的雙面人 第5章 碳水化合物II:為什麼有些人只對低碳飲食有反應 第6章 碳水化

合物III:這樣辨識健康的碳水化合物 第7章 插曲:飲料——牛奶,咖啡,茶和酒精 第8章 脂肪I:探索脂肪世界,以橄欖油為例 第9章 脂肪II:飽和脂肪酸——棕櫚油,奶油和乳酪 第10章 脂肪III:油脂豐富的魚和Omega-3脂肪酸讓人瘦 第11章 不要服用維生素丸!除了…… 第12章 吃飯的最佳時刻和最有效的禁食方法 後記 12個最重要的飲食建議 參考書目 注釋 圖片出處 本書作者抽絲剝繭,讓複雜的議題變得非常容易理解,讀完讓人收穫良多。——新光醫院教學研究部副主任兼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 假資訊萬世永存,但這本書與網路資訊和坊間飲食書籍最大不同的是,這是一本以專業

論文的「文獻回顧」方式撰寫的科普書籍,每個立論都加註了引用的文獻來源和出處,一般讀者可以直接就書籍本身閱讀飲食相關的研究結果。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副教授劉沁瑜 秉著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為大家探究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該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很清晰地交代了學理上的脈絡。用生動的文筆來鋪哏,讀起來很有樂趣,除了很會說故事,他也為讀者整理了清楚可輕鬆操作的原則指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祥 食物決定你的體質,找到正確的飲食方式養成習慣才能健康久久!——生機食養專家王明勇 哪些食物健康,哪些不健康?這本年度暢銷書冠軍解釋給你聽。讀過了這本書,就不需要再閱讀其他相關書了。 ——L

iteraturSPIEGEL 談的飲食內含特別多啟發,因為卡斯特握有一支輕快流暢的筆,把複雜的關聯性解說得清楚明白。——Denis Scheck, ARD Druckfrisch 今年最讓人驚艷的書,已經成為經典。作者對永不退熱潮的飲食話題交出一本權威著作,為此他花了數年的心血研究,眼光未曾偏移。他生動地解釋身體的複雜運作,具有高度的實踐價值。 ——Kleine Zeitung 作者以驚人的高百分比兌現了承諾。他不是要販售哪種飲食法,而是真正調查過上千份的研究。有趣極了!——德國廣播電台文化台Lesart 研究調查做得很好,確實能幫助我們排除迷思,建立起身體運作的基礎觀念。——德國n

atur雜誌 讓我們對教條式的營養理論免疫。——Nordische Esskultur   幾年前一個春天的晚上,空氣非常清新,我跟平常一樣去慢跑。還沒跑一公里,突然間我被狠狠擋住,好像全速撞上一道隱形的牆,很突然且很粗暴地讓我停下來。好像一隻鋼製的手緊緊抓住我的心臟,冷不防地壓了它一下。最糟且最可怕的是「它」用強制的力量把我壓倒,讓我屈服。我微彎著腰,雙手撐在大腿上咳嗽、呼吸。不知道什麼時候我開始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不時膽怯地試著用疾步走,然後再休息。我不敢慢跑了。*我一生都愛慢跑。從來不是為了健康的緣故,至少從前不是。我也從不注意自己吃什麼。身為柏林《明鏡日報》的科學編輯,我可

以連續好幾天都用咖啡和洋芋片維持身體運作。我可以吃巧克力當早餐,然後用一包辣味洋芋片搭配啤酒來結束一天。姪女們來找我的時候,常常不可置信地問:「你真的吃洋芋片當晚餐嗎?」我回答:「有時候啦!」為什麼不行?我可以吃我想吃的東西。很奇怪,我就是吃不胖。然而從35歲開始,我保持苗條的優勢不見了,身體再也無法不露痕跡地掩藏所有垃圾食物。雖然我一樣幾乎每天去慢跑,小肚腩卻日漸壯大,它變成一個非常頑固的游泳圈。別人可能以為我在心臟拉警報那個晚上會立刻反省,被身體發出的警鐘嚇醒。事實上我沒有行動。我依然認為自己是不會發胖的運動員,一定是身體搞錯了。幾個月過去,我還是照老樣子生活。已經習慣了慢跑時偶爾心律不整

,也習慣了有時強烈、有時不強烈的發作。我再也不能自由自在地跑,每次跑步時都在焦躁地等候心臟罷工。通常不需要等太久。沒錯,我當然也想過要去看醫生。有幾次就快要去成了,但是心裡總是在最後一刻抗拒。我不是討厭醫生;如果必須求醫,但也要等到時候到了才去。我的感覺是這樣:我首先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到自己沒辦法了才去找醫生。正因為這樣,我必須做一些事,必須做些改變。*身體提早退化迫使我去思考。思考到目前為止我是怎麼生活的,特別是思考那些自己毫不猶豫就塞進身體的食物。每個年華老去的人裡面都還藏著一個曾經年少的自己,訝異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那時剛40歲出頭,才剛有一個兒子,當了父親。心臟過早出現問題是我自

找的嗎?如果繼續這樣活著,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冠心症病患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相關性探討

為了解決糖尿病痊癒的問題,作者吳美華 這樣論述:

誌謝 i中文摘要 ii英文摘要 iv目錄 vi表目錄 ix圖目錄 xi附錄 xii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第二節 研究目的5第三節 研究問題6第四節 研究假設7第五節 名詞界定8第二章 文獻查證第一節 冠心症概論 10第二節 冠心症與復原力之相關概念12第三節 冠心症與服藥遵從性之相關概念29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一節 研究設計43第二節 研究架構44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45第四節 研究工具及測量方法46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48第六節 研究樣本數估計49第七節 倫理考量50第八節 研究步驟51第四章 研究結果第一節 冠心

症病患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復原力及服藥遵從性之現況分析53第二節 冠心症病患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復原力及服藥遵從性之相關性分析63第三節 冠心症患者服藥遵從性重要預測因子72第四節 冠心症患者服藥遵從性之中介變項分析74第五章 討論第一節 人口學特徵及疾病屬性86第二節 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現況88第三節 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與復原力相關性90第四節 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與服藥遵從性相關性93第五節 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相關性98第六節 服藥遵從性重要預測因子100第七節 冠心症患者服藥遵從性之中介因子101第六章 結論第一節 研究結論104第二節 研究貢獻106第三節 研究限制108參考

資料中文部份109英文部份115表目錄表2-2-1 復原力定義:一種能力或人格特質17表2-2-2 復原力定義-是一種過程18表2-2-3 復原力定義-是一種結果19表2-2-4 復原力測量工具26表2-3-1 服藥遵從性測量工具33表3-5-1 統計類型及方法 48表4-1-1 人口學特徵分佈情形 54表4-1-2 疾病屬性分布情形 56表4-1-3 服藥遵從性量表得分情行57表4-1-4 服藥遵從性量表各題項目得分58表4-1-5 復原力量表得分情行59表4-1-6 復原力各層面得分60表4-1-7 復原力各層面單題得分情行61表4-2-1 人口學特徵與服

藥遵從性差異性分析65表4-2-2 疾病屬性與服藥遵從性差異性分析66表4-2-3 人口學特徵與復原力差異性分析67表4-2-4 疾病屬性與復原力差異性分析68表4-2-5 年齡、疾病診斷時間、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差異性分析69表4-2-6 服藥遵從性與復原力五大層面相關性70表4-2-7 服藥遵從性次量表與復原力五大層面相關性71表4-3-1 冠心症病患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迴歸分析72表4-3-2 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迴歸分析73表4-4-1 復原力在人口學特性、疾病屬性對服藥遵從性之中介效果分析摘要表81表4-4-2 復原力五大構面

在人口學特性、疾病屬性對非意圖性次量表之中介效果分析摘要表82表4-4-3 復原力五大構面在人口學特性、疾病屬性對自我調整次量表之中介效果分析摘要表84圖目錄圖2-2-1 復原力的運作模式 21圖3-2-1 研究架構圖44圖3-6-1 G-Power 統計軟體樣本數計算圖49圖3-8-1 研究流程圖52圖4-4-1 中介變項路徑圖74圖4-4-2 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與復原力中介變項路徑圖75圖4-4-3 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與服藥遵從性中介變項路徑圖76圖4-4-4 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中介變項路徑圖76圖4-4-5 人口學特徵、疾病屬性、復原力與服藥遵從性中介變項路徑圖

76附錄附錄一 病患參與研究同意書123附錄二 個人基本資料、疾病基本資料問卷124附錄三 CD復原力量表(CD-RISC)126附錄四 服藥遵從行為量表128附錄五 CD復原力量表中文量表使用授權書129附錄六 服藥遵從行為量表使用授權書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