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綠建築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光宙,蘇瑛敏,廖婉茹寫的 2021綠建築在臺灣:第十一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 和社團法人台灣綠建築發展學會的 綠建築在臺灣2019:第十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吳聲昌所指導 戴成煜的 導入智慧建築之實務研究 (2022),提出綠建築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建築、物聯網、社區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高階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蘇純缯所指導 吳文華的 以綠建築評估指標探討集合住宅綠建築開發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綠建築、綠建築評估指標、綠建築成本的重點而找出了 綠建築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綠建築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1綠建築在臺灣:第十一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

為了解決綠建築獎的問題,作者周光宙,蘇瑛敏,廖婉茹 這樣論述:

  本專輯收錄本屆12件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分享建築師優異創新的設計精要及營建業界良好的經驗,以激發更多建築師先進發揮創意與巧思,促進營建產業積極投入,擴大傳承並扎根,共同力行綠建築發展。

綠建築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導入智慧建築之實務研究

為了解決綠建築獎的問題,作者戴成煜 這樣論述:

現代人對於科技要求越來越進步,逐漸地也想發展到人的週遭事物方面,而除了智慧型手機外,就是居住環境方面,為了求方便及科技並存,開始發展出智慧建築這項名詞,主要是結合科技、住家、環保等各條件所產生。本研究目的主要是了解建築業者如何將科技導入房屋內,做整合性的服務,並且知道目前智慧建築業者所面臨到的現況與如何去改善。本研究透過質性訪談方式,訪問相關建築背景之負責人來做出探討,探討業界的專家是如何看待智慧建築,以及相關的想法。從研究訪談結果得知,智慧建築業者對於結合物聯網科技,讓使用者可以更加便利,另外智慧建築系統導入社區管理應用與在政策的鼓勵或限制都是會影響的關鍵因素。

綠建築在臺灣2019:第十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專輯

為了解決綠建築獎的問題,作者社團法人台灣綠建築發展學會 這樣論述: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世界各國都積極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減少能源耗用,為讓國人有健康舒適及兼顧永續節能的居住環境,內政部早在84年就訂定建築節能法規,並在88年建立自願申請性質之「綠建築標章制度」,為全球第4,亞洲第1套綠建築評估系統,也是唯一適用於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型態的評估系統,為我國推動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至108年12月底已超過8,407餘件,為全球綠建築密度最高的國家,使我國綠建築EEWH系統成為全世界推動綠建築最有成效的國家之一。 內政部為落實環境永續發展,推廣普及綠建築,促進節能減碳效益並鼓勵更多綠建築設計及興建,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

。自92年起至108年止共辦理10屆優良綠建築獎作品評選,累計106件得獎作品。本(第10)屆為擴大納入舊建築改善類之建築物,並考量建築物實際管理者,修正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獎勵作業要點,新增相關專業工業技師、所有權人、管理機關等申請人資格。本屆優良綠建築評選,計選出12件優良綠建築作品,充分展現永續發展精神與環境教育價值的優良綠建築作品,這些作品除了符合硬體的指標,更提供了節能舒適的宜居空間,傳達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理念,成為建築界的學習標竿。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申請及得獎作品中,民間案件大幅超過公有建築,顯見民間對綠建築理念已逐步扎根。 本專輯透過收錄本屆12件優良綠建築作品,分享建築師優異創新

的設計精要及營建業界良好的經驗,期能激發更多建築師先進發揮創意與巧思,促進營建產業積極投入,擴大傳承扎根,共同力行綠建築發展。本屆優良綠建築評選活動,感謝社團法人臺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的用心策劃執行,廣邀全國具綠建築設計理念之建築師與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團隊,依序辦理初選、現地勘查及決選審議,嚴謹公正的選出發揮智慧創意融入綠建築精神意涵的優良綠建築作品,過程備極艱辛,本人謹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忱。

以綠建築評估指標探討集合住宅綠建築開發之研究

為了解決綠建築獎的問題,作者吳文華 這樣論述:

為與國際接軌並且激發民間企業提升綠建築之設計水準,內政部於2005年完成「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近年國內大力推動綠建築,推動都市更新與危老屋重建,根據內政部於2021年的統計,全台綠建築數量已有9255件,每年共約可省電21.38億度、省水1.04億噸。綠建築所要考慮的面向較多也較廣,因此本研究建立此研究之個案,透過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以上四個指標建立其綠建築,期望能夠完成建立公寓綠建築模型成為未來綠色建築社區標竿並符合成本效益,以利後續研究或相關業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