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就醫接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老人就醫接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雯莉寫的 Talk to Quanyin與觀音的對話(新版) 和金田由美子東田勉的 居家照護全書【全圖解】:日常起居.飲食調理.心理建設.長照資源.疾病護理.失智對策,第一本寫給照顧者的全方位實用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交通接送服務- 長照2.0長照專車 - 財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基金會也說明:交通接送服務的目的是協助移動困難和行動不方便的民眾就醫(含復健)的交通問題, ... 一、65歲以上老人二、55歲以上原住民三、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者四、50歲以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朵夏 和采實文化所出版 。

中國醫藥大學 護理學系跨領域長期照護碩士在職專班 黃立琪所指導 陳縈姝的 探討學齡期身心障礙兒童長期照顧服務2.0使用的相關因素 (2021),提出老人就醫接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學齡期身心障礙兒童、長期照顧服務2.0使用、長期照顧服務2.0使用滿意度、身心障礙兒童主要照顧者、Andersen行為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董淑玲所指導 林家安的 少年小說家庭問題探討──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少年小說、家庭問題、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的重點而找出了 老人就醫接送的解答。

最後網站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擴大對象輕度失能者也能申請| 生活新聞則補充:2021年10月9日 — 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為加速交通接送市場及擴增服務量能, ... 周道君表示,長照交通車用於就醫、復健,但復康巴士則無限制,提供多元使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老人就醫接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Talk to Quanyin與觀音的對話(新版)

為了解決老人就醫接送的問題,作者林雯莉 這樣論述:

  當你購買這本書時,我知道你可能正在面臨一些考驗,或者正走向一條未知的道路。你或許會因為不暸解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或不確定自己的命運是好是壞而心生恐懼,而這本書將會替你的疑惑解答。中國歷史上的僧侶玄奘,也就是在《西遊記》中遠赴西方取經的唐三藏,他的任務是到印度取經,帶回中國宣揚佛法。在玄奘取經的途中,他遭遇到許多猛獸和魔鬼的威脅,即使在沙悟淨、豬八戒和孫悟空三位護送者的保護下,取經之路仍充滿重重考驗。而當時,觀世音現身幫助玄奘完成他神聖的任務,觀世音賜給玄奘「觀音三十二卦」,這樣一來,當玄奘面對困難時,就可以藉此詢問他的運勢,進而運用當中的智慧克服難關。同時觀世音告訴玄奘

:「現在我知道你要到印度取經,前方有許多考驗正等著你,但至少你必須先懂得分辨好運及惡運,到時才得以知其好壞,而我會用觀音卦來協助你。每一天,我會教導你一個卦,你會立即從我的卦中得知運氣好壞與否。」我們可以發現所有人,包括唐三藏都有遭逢惡運的時候。即便是佛陀也難逃祂的惡運,因佛陀的表哥因為忌妒佛陀,而從山崖上推下岩石想要砸死他時,佛陀並沒有躲過,甚至被落下的巨石砸到雙腳。   運勢分之好壞,是我們無法從中選擇只要好運、而不要惡運。事實上,我們的運氣就像是一個週期,如漲潮和退潮、白晝與黑夜,甚至如同四季有更迭之時。也就是說,我們的運氣並非是一個永恆的狀態,而是會改變的。當好運來臨時,下一個週期就

必定會是惡運;當惡運來臨,下一個週期就必定會是好運。我們無法準確地知道運氣是大好或大壞,好運和惡運是一個生命週期,就像經濟繁榮必有蕭條之時。經濟難以掌控,甚至無法預知經濟繁榮或者經濟蕭條的狀況會持續多久,我們只能隨著它因應進退。事實上,我們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中是依照自然的法則運作,而我們的運氣即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緊抓著好運不放,也不需要對惡運過度反應,唯一我們可做的即是與它共處,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只需要坦然的面對它。當好運來臨時,我們必須說「謝謝」;面對惡運時,我們只需要欣然地接受它,運用智慧去解決它帶來的難題。運氣就像鐘擺一樣來回擺盪,但當你的運氣正在向上攀升時,你要學習如何抓住正確

時機;而當你的運氣正在走下坡時,你要知道如何退避,並儲存你的能量等到下一個好運週期到來。也就是說你不能在不對的時機裏做出不對的行動。在好的運勢裏採取積極的行動才能輕鬆達成我們的目標;而在不好的運勢裏,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等待並非懦弱,而是種智慧的藝術。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手中握有「觀音卦」時,它會幫助你看清楚方向,引導你做出正確的判斷,使你知道在惡運中採取錯誤的行動會讓你遭遇到危險。相反地,如果你在好運裏採取正確的行動,你將會嚐到甜美豐盛的果實。

老人就醫接送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如何落實分級醫療、減少大醫院門診量?區域聯盟是關鍵
  
⭐台灣在2018年4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由於老年人口多有多重共病,醫療需求高,加上無法自行判斷正確就醫科別,可能衍生出就醫安全與無效醫療等問題,且大型醫院就診人數過多,長時間候診亦會造成老人就醫的困境,也相對排擠其他重症病患的就醫權益,故健保署提出分級醫療等相關策略,使區域級以上醫院自107年起每年門診量減量2%、5年減量10%,希望可以透過醫療體系院所間的分工與合作,維護全民健康。
  
⭐ 107年90家區域級以上醫院,符合減量範圍件數計2197萬件,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51.5萬件,整體下降約2.3%,略高於原設定目標,但門診減量措施大多是透過整合門診和延長開藥日數的方式,#減少的只是本來就會來大醫院就診的那批人來的次數,並沒有達成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就醫的初衷。
  
⭐107年第3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6家,區域醫院有14家,共計20家,第4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8家,區域醫院有27家,共計35家,相比上一季多出了15家,新法規才剛上路,執行效果馬上變差,到底健保署的區域級以上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健保署真的有信心可以在5年減少10%門診量嗎?
  
⭐此外,在雙向轉診下轉上的部份,民眾端雖然有部分的負擔優惠,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者,醫學中心的門診費由210元降至170元,區域醫院的門診費則由140元降至100元,#但診所端卻沒有相關的鼓勵措施。在誘因不足的情況下,健保署要如何結合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提供病患連續性、整合性的照護?
  
⭐在醫療體系的垂直整合計畫中,#區域聯盟無非為最重要的策略,只有落實雙向轉診及慢性病共同照護,才能有效減少門診量,讓民眾就近就醫。
  
⭐以台南為例,台南的垂直整合醫療體系,由上往下分別為醫學中心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區域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地區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以及社區基層的診所與長照機構。無論是由上轉下,或者是由下轉上,成大附醫花錢花人力,甚至還有免費救護車接送和跨院雙主治醫師服務。即使如此,成大醫院卻還是未能達成健保署減少2%門診量的目標。
  
⭐其實不只成大附醫未達標,台大醫院在去年實施的星月計畫,也僅提供2個轉診名額,與健保署提出的5年減少10%門診量目標相差甚遠。難道公立醫療體系在分級醫療上沒有更好的做法了嗎?
  
⭐其實台北榮民總醫院在接辦宜蘭醫院後,門診量就有達到減少2%的目標,署立新竹醫院、竹東醫院還有署立雲林醫院改制後,門診量也都減少了2%,若是衛福部願意讓成大附醫承接或委託經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及其新化分院,讓醫學中心更好下轉輕症病患,不僅可以將資源優先用於急重症患者照護,還能幫助建立民眾對於家庭醫師或經常就診醫師的觀念與習慣。
  
#質詢
#分級醫療
#門診量
#區域聯盟

探討學齡期身心障礙兒童長期照顧服務2.0使用的相關因素

為了解決老人就醫接送的問題,作者陳縈姝 這樣論述:

背景:身心障礙兒童是醫療及社會資源的高利用群體。106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施行,身心障礙兒童家庭使用長期照顧服務情形及服務使用滿意度,少有相關文獻探討,身心障礙兒童是否得到相關支持性服務,是應重視及探討的議題。目的:本研究引用Andersen行為模式,探討「長期照顧十年計劃2.0」政策下,學齡期身心障礙兒童長期照顧服務使用的情形,探討其相關因素及服務使用的滿意度。方法: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依據Andersen行為模式理論架構,探討個人因素(包含前傾因素、使能因素、需要因素)與健康醫療相關資源及政策對個人使用服務的相關因素,並探討使用滿意度情形。研究對象為領有衛生福利部核發身心障礙證明

,且年齡設定為6-12歲學齡期身心障礙兒童之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數為158人。採自擬式問卷調查。資料結果以SPSS Windows 20.0電腦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研究結果顯示身心障礙兒童長照服務使用平均使用量2.86項,長照服務使用以「照顧服務」占最多。身障兒童長期照顧服務使用滿意度平均滿意度為4.16,滿意度最高的服務是「出院準備服務」,平均滿意度5。長照2.0服務使用與滿意度之關係,呈現低度正相關。進一步以 Andersen 行為模式分析,長期照顧服務使用與前傾因素之兒童年齡、就學年級、照顧者有無職業;使能因素之家庭經濟來源人數、家庭總收入、家中經濟來源(母親)、社福身

分、家中是否其他協助者、長照資訊來源(媒體、社福團體、親友、其他);需要因素之障礙類別、障礙程度、巴氏量表、失能等級(CMS級數),與長期照顧服務使用及滿意度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長期照顧服務使用主要因素為使能因素中的家庭總收入(四萬以下)及長照資訊來源-其他(包含出院準備服務、村里長),與需要因素中的失能程度(CMS第六級);長期照顧服務使用滿意度主要因素為需要因素中的障礙程度(中度)。結論:研究結果顯示學齡期身心障礙兒童長期照顧服務使用與個人因素有相關。建議未來政府部門在長照2.0服務政策上,增加長照2.0服務資訊之宣傳,且可因應不同族群、不同障礙程度的長照需求,設計規劃更貼近需求且多元的服

務模式,方能提高身心障礙兒童長照服務使用及滿意度。

居家照護全書【全圖解】:日常起居.飲食調理.心理建設.長照資源.疾病護理.失智對策,第一本寫給照顧者的全方位實用指南

為了解決老人就醫接送的問題,作者金田由美子東田勉 這樣論述:

子女‧看護‧護理人員‧長期照護人員等必備! 學習日本最先進╳最人性的照護觀念! 照護不只是照顧及護理,而是希望患者就算身體不便, 也能維持有品質的生活,感覺到「活著真好」!   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是現代照護最重要的事!   學習用愛療癒病痛;用正確的照顧輔助不便;用傾聽減輕負擔,一起走更遠。   ◎別再陷入舊有迷思,一起建立正確的照護觀念   1.    公婆病倒了,身為長媳,理當要負起照顧的責任?   ──錯,每位長者至少需要1.5位的照顧者,請先討論再進行團體分工。    2.    一旦生病,臥床在所難免,只能接受?   ──錯,休息過度容易造成身心功能下

降,往往是老人家急速衰竭的原因。   3.    居家照護只能在家進行,無法由其他照護機構協助幫忙?   ──錯,必要時交由專業照護機構照顧,以維持原本的生活,也是居家照護的一環。   4.  為了避免跌倒,直接購買和醫院相同的病床給長輩,是安全的選擇?   ──錯,只需購買加大的床即可,病床柵欄反而會困住長輩,易在半夜起身時跌倒。   5.  長輩老化了,為了避免危險,最好少出門?   ──錯,足不出戶容易造成廢用症候群,建議要適時外出,擴展生活空間。   6.    照顧長輩很辛苦,不能幫忙的人一旦有空,要馬上告知對方?   ──錯,一句「我來協助你」反而會形成壓力,不妨先從了解照護開始,

做好從旁支援的準備。   當父母變老需要照護時,該怎麼做最好?照顧長輩如同教養,都需要學習。為了能讓長輩在習慣的地方終老,衍生而出的便是「居家照護」,即在家中或透過專業照護機構協助,照顧年長者直到終老那一刻。居家照護是一場長期抗戰,一旦開始就要有充分的覺悟與決心。但居家照護要學習及注意的事實在太多了,飲食、入浴、用藥、設備、護理等,該如何開始也是一門學問,這也正是出版本書的目的,希望兼顧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雙方的立場,從最容易忽略的小事開始,給予適切的支援。   ◎照護不該充滿壓力,照顧者想法及長輩需求都該顧到   許多人常因照護被迫離職或犧牲自我,生活從此失去品質,內心的痛苦常常轉為難以說出

的壓力,甚至也出現因不堪照顧父母壓力,最後選擇結束生命的案例也時有所聞。本書的作者群也是站在照護第一線的專家們表示,「用一意孤行的方式進行照護,或獨自攬下照顧責任,容易釀成悲劇;照顧者必須懂得向外界求援」。因此,本書從理解「照護」的意義開始,提供最全面、最詳細的資料,包括:   ►【照護前的準備事項】除了心態調整,人力、金錢等又該如何分工?   ‧居家照護最忌半途而廢,一旦開始就要有充分的決心和覺悟。   ‧為了避免親屬間的糾紛,選擇誰擔任主照顧者,也是很重要的協商。   ‧無法出錢的親屬也要出力,千萬別把所有照護壓力都放在1個人身上。   ►【詳細圖解照護技巧】包括居家動線、用餐及排泄環

境等,提供最適合的建議。   ‧居家照護需要空間,包括推輪椅進出、協助沐浴等,空間太狹窄將不利於照護。   ‧只要長輩能自行用餐,就別急著餵食,維持自主能力也是避免退化的方式之一。   ‧盡量避免長期包尿布,讓長輩養成坐在馬桶上排泄的習慣,可預防便祕。   ►【看護及照顧員的任務】傾聽需求,給予「以人為本」的照護。   ‧看護的任務在於協助沐浴、飲食或排泄等,不該做和被照顧者無關的事,如大掃除。   ‧善用被照顧者的殘餘能力,找出最適合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建議臥床、包尿布等。   ‧營造恰到好處的距離感,千萬別讓被照顧者產生「非你不可」的心態,避免引發獨佔欲   ►【老人常見疾病解析】列

出19個常見的臨床症狀,給予最正確的疾病護理。   ‧尿失禁不一定要包尿布,應觀察年長者的失禁情況,幫助其恢復正常排泄功能。   ‧動手術是希望藉由外力找回當事人的身體能力,因此術後應盡早出院、復健。   ‧預防跌倒絕非躺著不動,維持一定的活動力能避免因突然站起而重心不穩。   ►【學習挑選照護機構】托老中心、團體家屋等,提供各機構的服務內容,幫助選擇。   ‧好的照護機構會願意與家屬密切聯繫,並善用聯絡簿溝通,絕不會一意孤行。   ‧善用短期療養服務,讓被照顧者偶爾前往照護機構小住,以換得喘息或休息時間。   ‧養護機構的種類有許多,建議依被照顧者的照護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環境入住。   

►【臨終照護的重點】包括彌留期到臨終的準備,及往生後的創傷療癒等。   ‧死亡常突然來臨,建議家屬正常生活,同時守護在被照顧者身旁,進行照護即可。   ‧接近臨終階段,請依當事人的意願,按其想要的方式生活,勿勉強進行醫療行為。   ‧事後也必須關心主照顧者的心情,持續慰勞對方,肯定他「真的做得很好」。   本書的3位作者以自己站在居家照護第一線的經驗,提供實用且寶貴的資訊,不只詳述被照顧者的需求,也深刻談及家屬的心聲,了解主照顧者有哪些煩惱、會為什麼感到不安,是僅次於被照顧者的需求最該關心的事情。此外,本書也能幫助從事居家照護工作的人們,了解被照顧者及其家屬的心境,在工作上更加順利。 本書

特色   ‧超過600張豐富的照片及圖表圖表,照護步驟和流程一看就懂。   ‧提供日本最新長照資源,並適時補充台灣長照現況,方便運用。   ‧不只失能照護,也囊括老年常見疾病護理,幫助及早發現治療。 各界專業人士誠摯推薦   ‧李世代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所長、輔仁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   ‧余尚儒  台灣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   ‧周麗華  社團法人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   ‧劉淑娟  輔仁大學護理系教授   ‧黎家銘  台大北護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秘書長   ‧龔宇聲  臺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常務監事、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作者簡介 金田由美子 Kaneda Yumiko   1949年生。曾於醫院擔任護理師助手並從事看護工作,歷經特別養護老人安養中心舍監、老人旅館及高齡者居家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居家支援中心生田」所長後,於2015年擔任「愛媛縣居家照護研修中心」所長。著有《與失智老人生活》(筒井書房)、《消除照護的不安》(集英社)等書。 東田勉 Higashida Tsutomu   1952年生。於多間製片公司擔任文案後,轉為自由寫手。2005年至2007年間,擔任照護雜誌的編輯。在醫療、福利、照護方面,擁有豐富的採訪及撰文經驗。著有《上啊!老爹看護》、《失智症的「真相」》等書(以上皆為講談社出版)

。 三好春樹 Miyoshi Haruki/監修   1950年生。1974年起於老人安養中心擔任生活指導員,之後從九州復健大學畢業,以物理治療師的身分回歸老人看護的第一線。現為「生活與復健研究中心」負責人,每年參與超過150場演講及實用技術指導,深受民眾信賴。有多本著作及監修作品,如《失智症照護 從第一線瞭解相關看法與學問》(雲母書房)、《圖解長期照護新百科》等。 審訂者簡介 黃惠玲   長庚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管理系主任   現任長庚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管理系主任,並為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執行長,專長為老人護理、失智症照護、復健護理、長期照護等。 譯者簡介 蘇暐婷   國立臺北

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明治大學國際日本學系交換留學,譯作領域涵蓋小說、散文等文學類書籍,以及室內設計、保健、食譜、科普、歷史等各類實用書。 游韻馨   透過文字品味人生的全職譯者。覺得宇宙總是在一旁默默守護我們,有夢想就要努力去追,活出自我!譯作包括《德國流「物質減法,心靈加法」整理術》、《實現夢想時,「什麼」會發生呢?》、《不吃的人們》等多部作品。 蔡麗蓉   樂在堆疊文字之美,享受譯介語言之趣,盼初心常在,譯作年年增長。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周若珍・Narumi   日文教師,日文翻譯。對教育充滿熱忱,並從事各領域的口筆譯工作。   

深愛動物,支持以領養代替購買,以結紮代替撲殺。   FB粉絲頁「なるみの楽しい日本語教室」facebook.com/narumi.nihongo   【監修者序】為家屬與照顧者間,建立良好溝通 【編著者序】善用本書,將「照護」做得更好 【編著者序】獻給與居家照護相關的每個人 【審定者序】以「人」為出發點的照護,才能提供適合的生活方式 台灣&日本協力工作人員一覽 本書的特色及使用方法   第1章  居家照護的關鍵及協助者的任務 從圖表了解照護的始末 【關鍵1】別讓生活空間變狹隘 【關鍵2】住院時間能短則短 【關鍵3】找回生活的意義 【關鍵4】從生活中尋找原因 【關鍵5】避免整

天臥床 【關鍵6】平靜地走完最後一程 【專欄1】「居家」與「在家」,有什麼不同?   第2章  認識政府之外的照顧者協會 ˙什麼是照顧者協會(家庭互助會)? ˙不同立場的煩惱 ˙成立協會的方法及營運方式 【專欄2】「社區整合照護」該怎麼做?   第3章  學習照護技巧及打造無障礙環境 正確的照護與適合照護的住宅 【打造環境的基礎知識】 1打造無障礙環境,如何申請補助? 2家中哪些地方最容易發生意外? 3打造適合照護的住家 【移動輔助】 1觀察雙腿並定期進行足部保養 2室內輪椅 3戶外輪椅 4扶手的設置 5玄關與門廊 6輪椅從後院出入的方法 7走廊與樓梯 8規劃家中動線 【飲食照護及用餐環境】

1用餐的姿勢與食慾 2咀嚼、吞嚥機能與飲食型態 3善用送餐服務 4讓年長者自行用餐 5口腔照護 【排泄照護與如廁環境】 1排泄姿勢及輔助 2廁所改建的重點 3試著戒除尿布 4善用移動式便座 5正確使用尿布的方法 【入浴照護及浴室環境】 1洗澡的重要性 2裝設浴缸及款式挑選 3打造適合照護用的浴缸 4沐浴時的順序 5無法在家沐浴時 【床舖、寢室、客廳】 1挑選適合的床 2因照護而睡在客廳時 3服裝的挑選 4改造客廳 5夜間照護 【專欄3 】家中環境不利照護時,該如何改善?   第4章  了解居家照護的定義及協助範圍 【居家照護】 1居家照護的定義 2各式各樣的拜訪服務 3居家護理師及生命徵象測量

4照顧服務員不該幫忙的事 5申請照顧服務員進行照護 6請照顧服務員進行生活援助 【外出時的照護】 1支援照護的各類型養護機構 2日間託老及日間照護 3社區的緊密型服務 4有效利用短期療養 5民間託老所及老人旅館 【打造更好的居家照護品質】 1家屬與照護人員的溝通 2善用「聯絡簿」溝通 3照顧管理專員的任務 4獨居老人的居家照護支援 5老夫妻居家照護支援 6日間獨居的居家照護支援 【專欄4】日本長照保險的使用費介紹   第5章  讓居家照護長期持續的方法 【別讓照顧者倒下】 1照顧者的壓力來源 2避免孤立及承受過大壓力 3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 【在私人立場與公平性之間】 1有彈性的照護服務

2善用長照保險以外的服務 3察覺並防止虐待 【讓好的照護長期持續】 1與被照顧者保持一定距離 2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3適合被照顧者的旅行方案 【專欄5】照顧者的避風港──照顧者支援推進   第6章  認識失智症及相關照護方式 【失智症的基礎知識】 1原發性失智症及就醫方法 2失智症與長照保險服務 3透過對的照護改善失智症狀 【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 1照護失智症患者的重點 2消除不安為當務之急 3觀察用藥後的反應 【如何保護失智症患者】 1制定相關政策 2善用成年人監護制度 【專欄6】認識失智症的「非藥物性治療」   第7章  老年人常見身體疾病及護理方式 【常見的老年人身體症狀及因應方式】 【神

情疲倦】 1脫水 2發燒 3中暑 【排泄問題】 1失禁 2便秘 3腹瀉 【身體狀況劇烈變化】 1嘔吐 2感冒 3流行性感冒 4肺炎 【吞嚥問題】 1誤嚥性肺炎 2吞嚥障礙 【看覺痛苦及疼痛時】 1傳染病 2胸痛・腹痛 3骨頭、關節及腰部異常 4視力及聽力異常 5皮膚異常 【活動力降低】 1足部及趾甲 2廢用症候群 【專欄7】淺淡「老年症候群」和疾病間的關係   第8章  挑選養護機構及醫院的方法 【居家照護時能提供協助的養護機構及醫療院所】 【日本長照保險認同的養護機構】 1特別養護老人之家 2看護老人保健機構 如同在家照護的養護機構 1付費老人之家 2小規模多功能型居家照護 3團體家屋 4內

含照護服務的高齡者專用住宅 【醫療機構】 1一般醫院與老人病院 2固定就診醫師及出診醫師 【專欄8】認識日本的「留宿日照」服務   第9章陪伴走過最後一程的臨終照護 【進入臨終照護階段後】 1臨終照護的心理準備 2協助當事人安寧地迎接死亡 3臨終照護的具體準備流程 【臨終照護】 1臨終階段的飲食 2臨終階段的排泄 3臨終階段的身體清潔 4臨終階段的其他照護 【臨終來臨時】 1如何配合醫療處置? 2居家護理師的職責 3延命措施的是與非 4疼痛控制與安寧緩和照護 5臨終之際 6悲傷輔導 【專欄9】日本的臨終醫療與歐美有何不同?   【附錄】照護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年長者已生病,但想持續開車 【

案例分析2】因失智無法處理火源的年長者 【案例分析3】年長者想獨立照顧另一半,不願他人協助 【案例分析4】夫妻感情不好,太太卻必須照護先生 【案例分析5】年長者因病,排斥用嘴巴進食 【附錄】台灣各縣市長照中心&常用長照資源一覽表 監修者序 為家屬與照顧者間,建立良好溝通     在以前,「照護」的定義是指於安養中心、醫院或老人保健設施等大型機構中照顧長輩,但到了現在,為了讓高齡者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終老,居家照護及在法律上被定義為「居家」的團體家居照護、臨終照顧也都算在內,民眾對居家照護也越來越重視。     為了滿足這項需求,本書因應而生。與安養中心等機構的照護相比,居家照護有許多優點,

例如可以延續被照顧者原本的生活,但同時,照顧者卻也面臨了許多需要考量的因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照顧服務員與親屬間的關係。除了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家屬以外,包括住在其他地方的親戚在內,照顧服務員能否與親屬達成共識、成為一條船上的夥伴,往往是照顧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照顧服務員與親屬間的理想關係,在臨終前顯得更為重要。不論是照顧服務員還是親屬,一旦選擇「居家照護」就得抱持很大的覺悟。如何讓被照顧者安穩地離開人世,更是能看出人性百態。只要看完本書的最後一章,相信大家都會深有所感。不論是否贊成居家照護,一般的照護書大多是蒐集可用制度及社會資源的「導覽書」,以及反過來提倡作者價值觀、強迫讀者「一定要

選擇居家照護的規範書」居多。     然而,本書並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本書確實完整介紹了日本照護制度及社會資源,但要如何善加運用,以及該如何看待「照護」,都是我們以擔任照顧服務員的長期經驗,以及最近我自己成為被照顧者家屬的經驗,以此為基礎編寫而成。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完全圖解」大開本照護系列的其中一冊,這個系列始於二○○三年六月發行的《圖解長期照護新百科》,不只在日本國內發行,也在韓國、台灣、中國等地推出譯本,自二○一四年一月歷經全新改版後,至今仍不斷增刷。即使到了今天,這本書仍可視為照護的入門專書。     然而另一方面,這段期間照護界也歷經翻天覆地的變化。自日本在二○○○年度推行「

長期照護保險」後,現已在社會深根,若不懂得妥善運用,便無法提供好的照護,因此我們在書系中加入了《照護的結構》,之後又因為失智症照護成為嚴重社會問題,而追加了《新失智症照護【照顧服務員篇】》以及《新失智症照護【醫療篇】》。     這本《【完全圖解】居家照護全書》,記載了過去書系不曾寫過的豐富知識與資訊。前文我提到的照顧服務員與家屬間的關係,以及居家照護的總總,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罷了。儘管這些訊息難免參雜了監修者、編著者的照護觀與價值觀,但我還是希望書中內容能幫助到各位讀者,這也是我們無上的榮幸。最後請容我多說一句,不論是身為照護人員,還是被照顧者家屬,照護所帶給我的實在太多了。 三好春樹

審定者序 以「人」為出發點的照護,才能提供適合的生活方式   以個案為中心一直都是照護專業的重要理念,但許多專業人員為了給予安全的照護,提供過多的協助與保護措施,往往忘了照護的本質與目的。從護理領域投入老人長照領域,有更多的機會照顧社區中的長者及家屬,更深入體會,個案「想要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照護目標及依據。     在老人照顧管理系教學,我常會提醒學生,當你以標準照護流程在提供專業照護或建議時,是否先瞭解被照顧者的想法?家屬需要哪些協助?我們的專業訓練與對專業的要求,常常會以醫療模式思考而提供過度醫療化的照護。當我們為了維持受照顧者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即便應選擇採用鼻餵管灌

食或胃造瘻口灌食,但被照顧者想要的可能只是由口進食,感受像以往的正常生活方式;而家屬應該也同時在掙扎,到底應確保長者得到充分的營養?還是顧慮心靈層面的滿足?在老人長照實務上,常會遇到這樣的兩難問題,不僅家屬,專業照顧者亦是無法決策或做了錯誤的決策。因此,透過這本《居家照護全書》可以幫忙回答疑惑。     剛翻閱這本書時,原以為只是統整所有照護技能的手冊,但讀完全書,發現書中每一章都會針對該照顧主題提供一些重要的照護觀點與理念,澄清以往被誤以為正確的錯誤想法。例如:書中提及當失智症長者出現精神行為症狀時,要從生活中找出原因,而非給予鎮靜藥物或關住他。在打造友善環境住家時,提到無論住在多麼無障礙的

家中,若是將受照顧的長者整日關在屋裡,就沒有意義,開放式照護才是最好的照護。此外,在日常生活照顧上,協助洗澡是一件辛苦且較為困難的照護工作,書中除了提供協助沐浴的方式,並強調洗澡的目的不只在於保持清潔,也在於使受照顧者獲得平凡生活的喜悅!     在專業照顧者方面,書中也有很多提醒值得我們多加留意,例如:提醒專業照顧者與家屬溝通時,應尊重長者的想法,而非只是聽家屬抱怨,誤解照護需求。提供照護時,專業照顧者的態度與思維將大幅改變被照顧者及家屬的命運,所以專業照顧者要自我提醒,其提供的照護建議,對被照顧者及其家庭往後的生活將有莫大的影響。     書中最後一章,也提及如何協助長者平靜走完最後一程,

與家屬的哀傷輔導,都是非常值得參考的照護知能。有一句話讓我深有體會,「人際關係乃是居家照護的基礎」,能否持續居家照護的關鍵,不是身體狀況,而是人際關係,這對專業照顧者在提供照護計畫建議時,是一重要提醒。本書不只家屬照顧者,專業照顧者也很適合閱讀,相信將此書用在居家照護上,必能提供助益。 長庚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管理系主任  黃惠玲 ◆支援照護的各類型美護機構 養老中心的服務項目,包含日間托老、日間照護、短期療養等 照護機構的優點 1.預防繭居 不同於在照護機構接受照護,居家照護一旦情況惡化,患者就有可能將自己完全封閉在屋內,這是照護時最不願看到的情況。讓患者接受建議並前往老人中心,就能避免

他們將自己整天關在屋內。 2.結交朋友 由於照護機構內的老人家較多,有同年紀的朋友陪著,會比較安心、自在。當然也可以帶他們參加老人會或社團,若是日間照護中心,工作人員還能幫忙接送及健康管理,可以更安全地讓老人交朋友。 3.照顧者得以喘息 患者只要一天去照護機構數小時,照顧者就能擁有可自由活動的時間,包括日間照護、短期療養等,都能達到相同效果。讓照顧者藉此休生養息,重新面對照護。 ‧不能只待在家,交流也很重要 一般來說,除了居家照護外,也可選擇日間照護、短期療養或安養服務等,雖然對許多家庭來說,居家照護較方便,但讓患者前往照護機構,其實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有時甚至比單純的居家照護對患者更有利。 

「我會建議大家,盡量將可申請補助的額度全部用在日間照護。若經濟寬裕,最好還能自行負擔,增加前往次數。讓患者特別是老人,能與其他老人及工作人員建立社會連結。」(文章出自《老人照護 的錯誤常識》三好春樹‧新潮文庫)。 看到這段話,可能會有人反駁:「居家照護也可以和社會產生連結啊。」的確,居家照護比完全不與任何人交流來得強,但這種專家式的居家拜訪,很容易變成單方面的給予。以老人而言,在家被健康的人圍繞,還會覺得自己很悲慘,繼而產生被害妄想症,認為熱心照顧他的照顧者是「小偷」。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一定要幫老人建立「不會產生自卑感的對等關係」。因此,不妨透過到日間照護中心,並與在那裡認識的老人同伴

們交流來產生。照顧者及協助者,必須想辦法拓展老人的生活空間,豐富他們的人際關係。想讓居家照護長期持續下去,就不能只依賴居家拜訪,而是讓老人有機會多與其他人接觸。

少年小說家庭問題探討──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為例

為了解決老人就醫接送的問題,作者林家安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作品中的家庭問題,首章探討與主題相關的重要的文獻,本文採質性研究,用文獻資料分析法,再以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Parsons的家庭功能理論、衝突理論和故事結構,對文本進行分析研究,統整歸納出論文的內容。第二章是家庭型態,無論是核心、單親、重組家庭或依親收養,各有其問題。第三章是家庭成員身心狀態,無論家人罹患疾病、死亡或是屬於身心障礙人士,都會影響到所有家人。第四章是家人關係,分為祖父母與家人、父母與子女以及手足之間來談,各有其衝突與問題。第五章是突破與成長,共有自我省察、改變現狀、貴人相助及蛻變成長等四項。第六章是結論,總結文本的家庭問題,亦看到少年的成長

,也針對小說文本的寫作內容給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