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而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齋藤茂太寫的 人生不是一夜干:獲得幸福與成就、解決困境與煩惱,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需要累積微小改變、耐心等候。 和黃朴民譯註的 國學經典名家講座:論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安徽文藝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心理輔導學系 管貴貞所指導 鄒柔涓的 成年完美主義者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 (2021),提出而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涯發展歷程、成年前期、完美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陳俊光所指導 鄭伊晴的 漢語「並且」和「而且」在語義與篇章上之差異及其教學建議 (2020),提出因為有 連詞、語義特徵、動態/靜態、範距、局部連接、整體連接、語法化、語義弱化、語義連貫的重點而找出了 而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而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生不是一夜干:獲得幸福與成就、解決困境與煩惱,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需要累積微小改變、耐心等候。

為了解決而而的問題,作者齋藤茂太 這樣論述:

獻給想要前進卻停滯不前的人們     「不想盡力而為時,你會需要這本書。讀了它,肩膀就跟著放鬆了。」     ◆心靈醫生的66則處方籤——   跑不動就慢慢走,走不動就停下來;就算躺平也沒關係。   ◆《孤獨力:一個人也可以好好過》作者另一撫慰人心力作     很少有人不為煩惱所苦。當人處於煩惱而茫然時,總會看不到前方的路;又因為看不到前方的路,往往會更加煩惱,不知如何是好。     「心靈名醫」齋藤茂太以他個人的經歷,以及超過半世紀心理臨床治療所見的千百種案例,淬鍊出這本深具撫慰力量的66則人生格言。     他認為,人總會遇到煩惱,陷於「

人生的雨季」裡,但要相信雨水能為萬物帶來朝氣,也終有停止之時。而在雨停之前,我們雖然做出改變以解決煩擾,但也需要給予耐心,畢竟任何改變不像醃漬一夜干只需一晚就能看到成果,是必須等待。     茂太醫生的人生智慧,在日本不僅給予職場人心靈撫慰,更給予許多因為挫折或煩擾無法前進的人們溫柔的支持。許多讀者推崇他的作品是「一個溫柔的肩膀讓人依靠」,更提到「當不想盡力而為時,是這本書讓你知道自己仍然值得掌聲」。     茂太醫生的暖心話語,是這個躁動、紛擾的時代,我們都需要的一帖心靈良藥。   各界名家暖心推薦     ★少女老王(作家)   ★水丰刀(閱部客創辦人、知

名YouTuber)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熊仁謙 (快樂大學創辦人)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而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片我是講呢個粉底的試用感受, 但詳細比較要睇埋字。




作為化妝師,大家都一定知我都無咩牌子既粉底無試同用過~

但呢個suqqu 就聽左好耐,反而而家先試。


suqqu 最出名是CREAM 個隻,但我試過質地,對於我混合性偏油的皮膚無可能用到的!

而且我必須要提一下的是, 所謂大熱人氣的,你都要睇下人地咩國家,人地D 天氣同皮膚係點先?

日本本來就比香港天氣乾,佢地D 女仔又無我地咁多油,所以佢地終意不等於岩香港女仔用! 大家敗任何野之前真係要諗埋個background 先。

所以我簡左liquid 來買。



質地上是不錯的,十分之易推, 也算很保濕,對我的皮膚來說是OK的,

它沒控油,但是因為濕度夠,補妝一次就可以。

持久不等於一定要控油既講真。但我不日使夏天試,所以未必能完全作準,

但它的好處是即使補妝時,它不會甩晒個底,不會出現粒粒肉色,

補妝是易的,這點我覺得是很大的重點!!



coverage 方面,是中度, 輕眼圈OK,深印就唔太得了。




如果你問我會不會回購,我會答“可以,如我咁岩去開日本又經過見到,就會買但又不會特登去”個種感受。



就我之前同大家推介過我喜歡自己用的粉底比較一下先。


1.armani power fabric VS  suqqu

薄同易推就是suqqu,但是立體感同coverage就是armani, 水份方面其實差不多。


2.lunasol VS  suqqu

保濕度同光澤度定是lunasol!!!如你超乾,我覺得你用lunasol會岩D,但我又無用過suqqu cream 粉底我不能斷言。但suqqu coverage 又比lunasol 多一點。



3.ettusais ,chanel velvet foundation VS  suqqu

前兩者都是for 油性皮膚,同超輕身的! 也是啞緻質感,要控油就絕對它們比suqqu高了!

coverage 方面, chanel velvet foundation +suqqu都接近,但ettusais會是三者中最輕的。




我諗用比較的會比大家再清楚D 吧:)~HAA



你地用過cream個隻 又分享下好唔好用啦~:)




#foundation #suqqu #suqquHK

#maysum #專業推介

成年完美主義者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而而的問題,作者鄒柔涓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研究成年完美主義者的生涯發展歷程,以廣義的生涯觀點探索成年完美主義生涯發展歷程經驗,以及完美主義對生涯發展的影響。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現象學方法,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邀請兩位25~40歲的研究參與者,進行3次半結構式訪談,文本資料的分析採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與歸納,得到研究結果如下:成年完美主義者生涯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從「形成完美主義」,接著在生活中「持續展現完美主義特質」,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遭遇「偶發事件的刺激」後,進而而促使研究參與者對「完美主義再形塑」,以達到現實與理想標準的平衡。完美主義對生涯發展的影響包含高標準的自我要求,取得優秀的表現與他人的讚賞;遭遇困境或轉折,仍然奮力

找到新出口;過度要求自己引發負面情緒與失衡;伴侶關係受到影響;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要自己做才能符合標準,難相信他人;無法忍受不完美而放棄或逃避等七項。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提供對完美主義者、對助人工作者之建議,並且對未來完美主義相關研究可進行的方向與注意事項提出建議,期待本研究能讓成年完美主義者生涯發展歷程之資料與內容更加豐富。

國學經典名家講座:論語

為了解決而而的問題,作者黃朴民譯註 這樣論述:

苟無孔子及《論語》,則中國非複二千年來之中國。——梁啟超   本書為“國學經典三部曲”之一,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導黃樸民譯注並解讀;全書分為7大部分:系列總序——單本導言——篇章導讀——原文——注釋——今譯——解讀,跟隨黃老師系統完成國學學習的入門和進階,真正領悟諸子的智慧。 序言:淺談《論語》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但稱得上“經典”的,其實相對有限。這些“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決定著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動力,而其中的《論語》,毫無疑義是傑出的代表之一。   【一

】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主要記載儒學創始人、“萬世師表”孔子的言語行事;同時也載錄了孔子的弟子,如曾參、顏淵、子路、子貢、子夏、子張等人的言語行事。這一點,早在班固《漢書·藝文志》中已有揭示:“《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傳世的通行本共二十篇,始於《學而》,而終於《堯曰》,一萬五千餘字。《論語》輯錄孔子之言為集中,是我們領略、研究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的文獻。   大體而言,《論語》的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四大基本綱目。   ,以“仁義”為主幹的政治倫理學說。“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反

映在具體政治上就是提倡“德治”與“王道”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強調“仁者愛人”“泛愛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二,以“克己復禮”為特點的禮治原則。具體表現為提倡愛有差等、尊卑有序的綱常之道,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所謂“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為此,汲汲於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   第三,以“用中適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為基調的“中庸”思想。“叩其兩端而執中”,從中找到和掌握合適的度,辯證地看待問題,凡事不走。比如,天人關係方面,既不否定鬼神、天意的存在

,又著重強調人事的作用;政治秩序方面,既肯定君臣尊卑、父子上下關係的合理性,又主張這種合理性必須建立在履行各自義務與共用權力的基礎之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文質關係方面,既注重內容,又注重形式,“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理想與願景方面,既追求大同,“祖述堯舜”,又憧憬小康,“憲章文武”。   第四,以追求“天下大同”為宗旨的社會理想,“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這中間,“仁”“禮”學說是《論語》所反映的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成分,“中庸”思想是《論語》所反映的孔子整個理論的哲學方法論,“

大同”學說則是孔子遠大而崇高的社會政治理想。   說到底,整部《論語》都是緊緊圍繞這四大基本綱目而具體展開的。   【二】   西漢時期,在流布於世的《論語》版本中,有魯人所傳的《魯論》,齊人所傳的《齊論》,以及魯恭王劉餘從孔子故宅的牆壁中發現的《古論》,它是以先秦時期的古文字書寫的。三個版本篇數不一:《魯論》二十篇,《齊論》二十二篇,《古論》二十一篇。西漢晚期,張禹依《魯論》厘定《論語》為二十篇,並參取魯、齊兩個版本,將其合而為一,遂成世人稱之為《張侯論》的《論語》。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以《張侯論》為底本,兼采《齊論》《古論》而注釋《論語》,這使漢靈帝熹平年間依之刻石的《張侯論》終被視為《

論語》的定本而流傳於後世。因此,我們今天所閱讀的《論語》,其實就是以《魯論》為主體的文本。   現在看來,《論語》二十篇的編纂不是率意為之的,而是有其內在邏輯結構的,有其整體性與系統性的。儒家的立人為政是個合乎邏輯、逐次遞進的展開過程,即《大學》所揭示的環節與鏈條: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中間,一切以修身為本,而修身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能學習。學者,借鑒和汲取他人的知識,是謂“知”。習者,將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印證與體驗,使之成為自己認知與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是謂“習”。兩者結合在一起,即為“知行合一”。這是一個人生長的起點,故《學而》合

乎自然地成為《論語》的首篇。   如果說修身屬於“內聖”的範疇,那麼,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毫無疑問屬於“外王”的具體表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學習”的宗旨不能局囿於個人修養,它終要服務於大眾,貢獻於社會。因此,孔子及其弟子主張參與政治,“致君堯舜上”,按此邏輯,以“外王”為生命歸宿的《為政》,也就很自然地接《學而》而成為《論語》的第二篇。而“為政”的核心主旨“以德治國”也就開宗明義,成為該篇的起點。   “內聖”與“外王”,都必須有所本,這個“本”,首先是傳承,從傳統中尋找依據,覓取資源。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沒有傳承,無所謂發展;沒有積累,談不上創新。否則這種發展和創新,就

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這種能稱為“本”的資源,在孔子看來,就是商周以來的“禮樂”文明,更具體地講,就是“禮”。故以言“禮”為中心的《八佾》緊接《為政》而成為全書的第三篇。   不過,孔子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認識到社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禮”無法照搬照抄拿來應對治國安邦之需,否則就是膠柱鼓瑟、緣木求魚。而必須與時俱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加以改造,注入新的生機,增添新的活力,用舊瓶裝新酒,以迎接各種挑戰,實現新的超越。這個新的生機,就是充滿人文精神,又符合時代要求的“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於是乎,重點說“仁”的《裡仁》就很正常地位於《八佾》之後。此後

的十六篇,亦皆以此邏輯逐次展開,從而使孔子的思想體系得到全方位的呈示。凡讀《論語》者,當注意其書的結構次序與內在邏輯。能做到這一點,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   相較于佶屈聱牙的《尚書》、“無達占”的《周易》、“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說”的《春秋公羊傳》等經典,《論語》的文字,除《鄉黨》等個別篇章之外,應該說是比較平順通暢、容易閱讀與理解的。然而,它畢竟是先秦的作品,在閱讀時還是會遇上障礙,加上歷代注疏詮解者甚多,對不少內容與文字的句讀和解釋也難免產生歧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沒有誰可以打包票說自己的所有釋讀一定正確。在今天,我們對《論語》字義文意的理解,只能是努力接近其真相,而永遠無

法完全還原其真相。   這些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歧義,有的是緣於對孔子其人其學的評價。例如,《泰伯》嘗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字面直觀地理解,似乎是孔子對普通民眾的輕忽與簡慢,將民眾僅僅視為可供驅使的物件,反對開發“民智”,多少含有一定成分的“愚民”意味。這樣,有點損害其作為“聖人”的光輝形象。於是,就有人以改變通行句讀的方式,來替孔子開脫,維護他的崇高與神聖:這樣,此語的標點就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孔子有仁慈的人文關懷固然不假,他對民眾的關心和憐憫也是事實,但是,他畢竟是貴族階層中的一員,“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乃是他根深蒂固的基本立場,對下層民眾,他

不可能真正平等對待,這也是儒家的共同價值取向,即孟子所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我們不能拿當代的價值觀來要求兩千五百年前的古人,“知人論世”,這才是應有的歷史主義態度。孔子如此,與他同時代的兵家孫子也沒能例外。孫子的確鮮明地提倡“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將廣大士卒看作“群羊”,毫不掩飾地主張“如驅群羊,驅而來,驅而往”,所以,我們今天在閱讀與認知《論語》時,首先要努力避免以今律古,對古人的言行應該抱有“同情之理解”。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有些歧義的產生,是由於古今學者所據不同版本的差異而造成。《述而》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牽涉孔子對《周易》的態度,其是否有

學習並研究《周易》的人生經歷諸問題,現在通行的文本表述是這樣的:“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應該是文通字順,沒有什麼可辨析的。但是唐代經學家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提到,這裡的“《易》”,按《魯論》,乃是“亦”。這樣一來,這段文字的斷句就得調整,含義也跟著變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更重要的是,孔子與《周易》的關係,也需要重新評估和認識了。這種觀點,雖說比較怪誕,但是,亦不可一概否定,因為畢竟有《魯論》作為文獻上的依據。故今人如郭沫若、李鏡池等對此多有信從。我們今天閱讀《論語》,可以繼續照著通行本來予以解釋,不過,同時也要知道,《論語》中不少文字是有其他隸定和

釋讀的,切忌孤陋寡聞,更不宜抱殘守缺。   在閱讀與理解《論語》時產生歧義,甚至出現郢書燕說的現象,有的是因為我們腹笥有限、功力不逮,在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存在著不少軟肋與短板,因此,不免在理解《論語》的字義文意上左支右絀,捉襟見肘了。例如,《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通常的解釋是:孔子很少談論利、命和仁。連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亦是這麼闡述的。但細加推敲,我們覺得這並不是很恰當,可謂疑竇叢生,令人困擾。因為孔子很少談利是事實,對利採取基本否定的態度亦無可懷疑,但是,說孔子很少談命,恐怕不能成立,至於說孔子很少談“仁”云云,那就更是匪夷所思了。孫欽善教授曾就此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燭隱發微,其要雲:無論是從義理上判斷,還是就句法上辨析,此處的兩個“與”字,均非虛詞中的連詞,而是一個實詞,其義乃為“贊同”“贊許”。如此,則整句話應該斷句標點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毫無疑問,孫氏之說是言之有據,說之成理的。由此可見,“功夫在詩外”,只有夯實自己的學術基礎,擁有卓犖的問題意識,學有所長,術有專攻,多聞闕疑,好學深思,方能在閱讀與理解《論語》時左右逢源,觸類旁通,收放自如,舉重若輕。   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論語》中的不少字詞含義,也發生了變化,如《公冶長》:“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今天“愚不可及”是帶貶義的,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關於甯武子“愚不可及”的評論,

在特定的語境中,恰恰是褒義的。在孔子看來,甯武子的“愚”,乃是真正的“智”,故“愚不可及”的真實含義,類似於老子所說的“大智若愚”為“智”的境界。這樣古今文義的變遷,在《論語》中不是個別的現象,我們當充分注意,避免買櫝還珠。   經典重要,經典宜讀,但如何讀得恰當且到位,讀得富有效率,是永遠沒有統一標準的。儘管如此,若能秉持“學無止境,氣有浩然”的初心,那麼閱讀本身,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自然本能,必能豐富我們的頭腦,拓展我們的視野,啟動我們的思維,提升我們的境界。讀《論語》是如此,讀其他古代經典也是如此。

漢語「並且」和「而且」在語義與篇章上之差異及其教學建議

為了解決而而的問題,作者鄭伊晴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Halliday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為研究的架構,並以實際語料為分析來源,研究現代漢語「而且」和「並且」在語義以及篇章層面的語言現象,最後並試著把研究結果應用在教材與教學之中。本研究採用臺灣「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以及「聯合知識庫」(UDN Data)之語料,蒐集含有「而且」、「並且」的語料各300筆,一共600筆語料進行分析研究。基於前人的研究,深入探討這兩個詞的語義特徵,並分析兩者篇章功能的異與同。首先,在語義

層面,雖「而且」與「並且」」皆可表遞進功能,且皆具有其後多接「已然態」的語義特徵。然而,筆者亦發現了兩者有著不同之處,包括:「而且」前後分句多為遞進關係,其次為並列關係,而「並且」主要表達「並列」關係,其次為「遞進」關係,此外還能表動作先後的「先後關係」。二、「而且」所連接之單位則多有「靜態性」的語義特徵,而「並且」所連接之單位則多有「動態性」的語義特徵。其次,在篇章層面,「並且」呈現的範距較小,多連接詞彙、短語和分句等「局部性連接」,而「而且」的範距則較大,可放在句首連接兩個不同的句子,甚至段落,「整體性連接」之比例明顯較高。再者,在連詞語義弱化程度上,「並且」的語法化程度較低,而「而且」的

語法化程度則較高,有轉換話題、開啟新話題、回復舊話題的功能,「並且」則無明顯此特徵。因此我們可推斷出「而且」相較於「並且」語義弱化程度更高。最後本研究針對「而且」和「並且」的在篇章層面的語義連貫的功能進行分析。最後,筆者根據本研究結果,評析四套通行於臺灣的對外華語教材──《遠東生活華語》、《當代中文》、《實用視聽華語》、《時代華語》,並將「而且」和「並且」的研究結果與建議應用於教學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