耨怎麼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耨怎麼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無門慧開禪師寫的 無門關:開悟的臨門一腳 和張宏實的 張宏實圖解心經.金剛經【暢銷經典版套書】(二冊):《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千 和橡實文化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黃俊威博士所指導 黃錦雲的 菩薩行者之探究--- 以金有樹事件為例 (2017),提出耨怎麼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佛教、慈悲、聞聲救苦、菩薩、大乘菩薩。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莊慶信所指導 張孝珺的 從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看臺灣的生態教育 (2015),提出因為有 佛教、心經、生命宇宙論、臺灣生態教育、窮人家教的重點而找出了 耨怎麼念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耨怎麼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門關:開悟的臨門一腳

為了解決耨怎麼念的問題,作者無門慧開禪師 這樣論述:

只怕你不參,不怕你不破參! 只怕不入門,不怕你找無門!   道,怎麼會說無門呢?這裡的道,不是如來世尊所說的道,而是禪宗所說的道。禪宗所說的道,是第一義諦,是勝義諦,也就是中道,空有不二的空性。所謂中道,是空有不二,故不常亦不斷、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或者如《心經》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垢(亦)不淨,不增(亦)不減。」我們也可以增加:不一亦不二、不大亦不小、不聖亦不凡、不輪迴亦不涅槃、不煩惱亦不菩提,一切皆不二。   禪宗所說的道,不是一般通俗所說的道。一般所說的道,是有門的,是很清楚的,是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唯有禪宗所說的修道是無門,參一個「無」字,話頭先行,以

話頭斷一切煩惱。   誰才能夠進入無門的道呢?只有盡大地人。盡大地人得入,指的就是對於天地、一切萬法,都已經觀到諸法實相的人,才能夠進入。   「無」是修行重點   佛家修行的重點都在「無」字,凡夫眾生執著一切有,執著有我,有山河大地的一切萬法。甚至執著有一個離開五蘊的大我,五蘊之內有一個不變的我,稱之為靈魂。也就是說,因為凡夫執著什麼都有,五蘊有人我;萬事萬物有法我,所以認為離開五蘊之外、萬事萬物之外有一個造物主。   佛開悟之後,開示眾生要觀五蘊無我,要觀一切法無我。從《阿含經》開始,有所謂緣起,《雜阿含經》提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指的是因緣

,「彼」指的是果報。在《雜阿含經》中,佛說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憂悲愁惱,這稱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反過來,修行者去除了無明,因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愁惱滅。從《阿含經》開始,一切佛法都是以「無」為門而入涅槃的。   原始、部派佛教有所謂三法印:無常、苦、無我。苦就是無樂,何謂無樂?就是沒有快樂可言,也就是世間一切無淨,都沒有清淨的,都是雜染的。又是「無」!一切萬法都是無我的,世間法無我,出世間法也是無我。   大乘般若中觀在緣起無我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開演無自性空,不僅五蘊人無我,同時也進一步破小乘行

者所執著的「我空法有」,也破法有。人我是空,法我是空,一切色法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即《大般若經》所說的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般若經典廣開「無」字法門。   以大家所熟知的《心經》而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經文一直空,從世間法空、五蘊空、六根空、六塵空、六識空,一直到十八界空。出世間的修行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流轉十二因緣空,還滅十二因緣也空;「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四聖諦空;「無智亦無得」,連大乘六波羅蜜也是空。   又譬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於布施。

」所謂無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就是「云何住其心」的方法。如何降伏其心呢?修行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後,度盡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度者。又是「無」。《金剛經》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皆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皆亦無。   《唯識學》也是講無。在說明一切法相皆由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習氣所轉起之後,又說了三自性。三自性就是三無自性性,依他起性是生無自性性,遍計所執性是相無自性性,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所以唯識學也是在講無,在講空。   即使是如來藏的思想,也主張佛性的體是畢竟空。雖然依佛性生起一切萬法,生起一切山河大地、有情、無情,但諸法

實相的體是畢竟空。再者,《六祖壇經》以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無法門都是「無」字。《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無。   慧開禪師是參「狗子沒有佛性」這一個話頭,參了六年才開悟,所以開悟之後大談「無」字。後來在教導眾生的過程之中,把過去禪宗祖師在教導弟子的公案,收集了四十八則,這些著名公案以「無門關」為說明。   這表示佛法的修行著重在「無」字,著重在「空」字,不要執著,不要顛倒,不要打妄想,一切皆無,可是無或空,並非否定所有現象,而是現象無體、現象不真,現象是緣起而性空,如此才是中道。如果執著一切皆無、一切皆空,又落於偏。凡夫眾生執著有邊,或是修行者執著無邊、執著

空邊,都是偏見。   慧開法師收集了四十八則著名公案,時代背景主要都在唐朝,因為唐朝是禪宗大盛的時代,尤其六祖惠能大師之後,一花開五葉。五大宗派禪師用各種方法令眾生理解:這個世間是空,這個世間是無,只是因為眾生顛倒無明,執著有而已,世間的真相是空性、是無的。  

耨怎麼念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禪心】 ☯『心經』中的智慧 .......♪♬❤《心經》觀自在菩薩.......
http://a88.piee.pw/DPE98
https://goo.gl/efBu7M

《心經》這268字,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這268字,
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
教導我們怎樣
觀照當下的
精神和物質生活境界,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華語好歌*超級好聽*~ 有字幕~卡拉 ok https://goo.gl/MgJTKJ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傷感情歌 https://goo.gl/TVHriU


*************************************
【禪心】『心經』中的智慧_20190108

我們經常念的一本經,
也是字數最少的一本經。
它就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簡稱《心經》。

《心經》共268字,
正文260字,題目8字。
這268字,
把佛教的要義,
把宇宙人生的
真理講得極為透徹。

《心經》
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
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
也是我們
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心經》這268字,
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
教導我們怎樣
觀照當下的
精神和物質生活境界,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
突出地講了一個
「空」字,
這一個「空」字,
掃除了凡情聖解,
也突出地講了一個無字,
這一個「無」字,
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

《心經》還有兩句話,
一個是真實不虛,
一句是「究竟涅槃」。
這八個字,
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標。

所以說《心經》
雖然字數很少,
內容卻很深刻,
道理很透徹。

要把《心經》學透徹,
是我們每個學佛人
天天要訓練,天天要思考
天天要體會,
天天要觀照的中心內容。

可以這樣說,
佛學是透徹、完整、
精闢地揭示了
宇宙生命的
真相和奧秘的學問。

宇宙的精華
久經考驗是生命,
生命的精華是人,
人的精華是般若智慧。
佛學的核心,
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般若心經》
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佛法的大智慧
就是告訴我們
怎樣來處理內心的煩惱、
生命深處的煩惱、
生活中的煩惱,
就是告訴我們
怎麼樣開發每個人
生命深處的潛在能量。

這個潛在的能量
就是大智慧,
就是我們人人
本具的真如佛性。
我們每個人生活工作中,
在處世接物中,
往往有許困惑
與窘迫、煩惱與痛苦,

人生道路上往往
會遇到種種坎坷,
種種難以逾越的困難。
這些都是生命的現實,
生活的現實。

面對這些現實,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心經》這本僅有
268字的無上寶典,
為我們提供了
生活的大智慧。

《心經》
開宗明義告訴我們: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只有時時以甚深的
般若進行觀照,
才能見到
我們身心世界
五蘊皆空所顯示的真理。

見到了真理,
開發了大智慧,
才能夠度一切苦厄。

《心經》
開宗明義的第一句,
就是這本經的總綱。

般若要用,要觀照,
才有自在,般若要行,
行深般若,
才能照見五蘊緣生
無自性的空理。

般若要深觀、要深行,
才有在真理
指導下的度一切苦厄。

般若智慧不是靜止的。
對於每一位修行者來說,
般若是在觀照中
不斷深化、不斷升華的。

五蘊不是五件事,
其實是一件事。
色受想行識
就是我們生命的當下,
生命的現實,
生活的現實。

《心經》
開示明義的這一句話,
既是此經的綱要,
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

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
就是人生
如何從迷惑中覺醒過來,
度脫一切苦厄。

這一句話指出了
修行般若的作務是什麼,
實踐是什麼,
所取得的效果是什麼。

『觀自在菩薩』
是修行般若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所修的般若行。
『照見五蘊皆空』
是修行般若的
境界、任務。
『度一切苦厄』
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個佛法修行的過程
不外乎境、行、果。
《心經》這第一句話,
就把學佛任務(境)、
實踐(行)和效果(果)
三者包括無遺。

所以說這一句話就是
《心經》的總綱,
也是我們每一位學佛人
修行的總綱,
也是佛法的總綱。


*************************************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
****************************************­************************
lrc 歌詞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米米 美玉
華中音樂網 綠野花香

菩薩行者之探究--- 以金有樹事件為例

為了解決耨怎麼念的問題,作者黃錦雲 這樣論述:

摘要許多宗教教導我們應該捨去自私、增長慈悲,佛教是其中之一,它教導我們要人道、利他、關心別人如同關心自己一樣。大陸四川省開縣豐樂鎮一位平凡的農民金有樹先生,於第一時間在意外事故現場,毫不猶豫地立馬針對一輛栽進深達5米堰塘中的客運內的17名乘客展開救人行動,為救生護命不餘遺力,救人之後悄然默默離開,不居功不張揚。之後因救人當日的嗆水及失溫而染病,漸漸生命跡象減弱至此期生命結束,總共138天。雖然這是十四年前的舊聞,但這如同菩薩,聞聲救苦的人性光輝,足堪閃耀天地、照亮有情,依此事件,探討見義勇為的行為,金有樹先生是否可以稱為菩薩?首先,在調查修行前輩們的意見與看法時,引發熱烈討論,眾說紛紜、頗多

意見。金有樹先生是否可以稱為菩薩,集二十五位賢達的意見,再深入經藏引經據典,祈冀如理做意的找出正確答案。文內對菩薩的源起、生出時間、意涵多有探討,因此得知,菩薩非佛所說,而是後世弟子因景仰、尊崇、懷念而加上的名詞。並對南傳佛教的菩薩觀,及漢傳的菩薩觀,各自代表意義,做了清晰的釐清。對菩薩行者的看法,從眾說紛紜、歧見謬誤,經過探討與研究之後,知道、清楚了一個「菩薩」各自表述的脈絡,也就是對名詞定義越清楚,越不容易產生誤會。對於行善的人,是否可以稱其為菩薩,也有明確的答案。

張宏實圖解心經.金剛經【暢銷經典版套書】(二冊):《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

為了解決耨怎麼念的問題,作者張宏實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     《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     帶你真正讀懂《心經》的經典作品   特別追加全新序文:讓讀者更快進入《心經》智慧的五個關鍵心要!     260字的《心經》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卻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本書以近兩百幅圖解與表格,介紹《心經》的義趣和佛學核心義理!     ◎最新收錄:作者解析讀懂《心經》的五個關鍵心要   ◎讀懂《心經》的四大關鍵。   ◎十個中英《心經》版本逐字交叉比對,還原心經的完整面貌。   ◎達賴喇嘛精彩解釋《心經》最後咒語所隱含的修行次第。   ◎日本的空海大師、中國的

東初老人精闢分析《心經》是密教經典。     這部簡短的經廣受世人喜愛,在佛教道場裡,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此經。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了解義趣的人卻很有限。關鍵原因在於這是一部經過萃取濃縮度極高的經,但卻能精確而完整地闡述五蘊、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核心義理,並清楚告訴人們獲得真正解脫智慧的修學次第。     對於這部濃縮度極高的經典,「圖解」正好是最好的表達與詮釋工具。本書作者張宏實先生透過對十個《心經》版本逐字逐句的交叉比對與相互補充,整理出近兩百幅圖解與表格,讓讀者用圖解讀《心經》,不僅能準確地閱讀到《心經》的關鍵要點,並能啟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可以說是閱讀《心經》的

新方法新體驗。     ◎進入《心經》智慧的五個關鍵心要   1.首先必須弄懂心經的「是」。   2.跳下智慧之海,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   3.啟動直覺意識,照見五蘊皆空。   4.正確領略「無」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5.更多的超越!「無智亦無得」。     ◎讀懂《心經》的四個關鍵   1.關鍵佛法詞彙的學習   2.掌握關鍵詞彙的梵語原義   3.讀《心經》略本,也要讀廣本   4.掌握《心經》的修學次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精彩單元】   ◎先睹為快!基礎19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該怎麼唸?   玄奘大師為何不將「般若」直接翻譯成

「智慧」就好?   「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   《心經》起源於何時?   《心經》是經還是咒?   為何人人都愛讀《心經》?     ◎逐字解經:詳解53句經文     ◎追根究柢!進階15問   《心經》的文字是擷取自《大般若經》的哪些部分?   《心經》咒語的原始出處在哪裡?   西方學者孔茲將般若思想的發展分為哪四個階段?   要到達佛陀境界可透過哪三種般若?   小乘聖者與大乘菩薩獲得的智慧有何不同?     《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     與《心經》並駕齊驅,學習佛教「空性」的代表經典之一   《金剛經》的內容以「一心二鑰」貫穿全經,   用一顆慈悲心與兩把智慧鑰匙,來開啟「

相」與「法」的觀照,   再透過對「相」與「法」的體悟,從「有的世界」走入「空的境態」。     全經五千餘字,沒有一個「空」字,卻被視為大乘佛教討論「空性」哲理的代表。   慈悲是貫穿《金剛經》的精神,卻經常被忽略,書中亦有精采剖析。   本書以近兩百五十幅圖解及各式表格,帶你深入探究《金剛經》的真義。     ◎最新收錄:作者分享如何理解並實踐《金剛經》的最新心得。首先,從量子力學開始理解《金剛經》;接著,先有形,再將心放入,然後超越形的限制,就能將《金剛經》融入生活之中。     ◎新增書面附錄,方便直接閱覽:東方四大譯經師鳩摩羅什、玄奘、真諦、義淨,以及西方譯師孔茲,共六個中英梵《金剛

經》版本完整經文、對照分析表及關鍵字比較表,讓人貼近經典原貌。     ◎孔茲對《金剛經》的結構分析:更是念誦本經典的最佳指引。     《金剛經》透過釋迦牟尼佛與其弟子「解空第一」須菩提一來一往的對話,把一個初入大乘的發心菩薩,如何逐漸體悟不同階段的空性,一步步往前邁進而成為大菩薩,以至於成佛的修學次第清楚呈現出來。如果說《心經》是濃縮精練版的談空經典,《金剛經》就是華麗演繹版的談空經典。      空性境界,用普通話來說,是代表那個無法言說的奇妙的寂靜解脫境界,以佛教用語來說,就是「涅槃境界」。小乘行者認為這就是修行最後要到達的地方。但《金剛經》卻告訴我們,最高的空性境界是要打破界限,「能

自在無礙的往來於涅槃境界和我們所生存的娑婆世界」,這樣的境界《金剛經》裡一再地用佛陀的另一個稱呼「如來」來表示,全經「如來」一詞便出現了87次,真是個奇妙的提醒與表達。     菩薩想要徹底體悟這最高空性,要具備「一心二鑰」。「一心」指的是慈悲,「二鑰」指的是兩把開啟智慧、體悟「法、相」的鑰匙。菩薩沒有這兩者,就無法達到真正自在無礙的空性境界。     【精彩單元】   ◎基礎分析:47個子題帶你進入《金剛經》的世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八個字是什麼意思?《金剛經》是為誰說的?《金剛經》的核心概念是什麼?《金剛經》所說的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     點出經裡的五道空性練習題,說明古代解空高

手僧肇、當代導師印順長老、西方般若學者孔茲等三位大師的解題模型。     洞悉《金剛經》關鍵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住、四相、三十二相、降伏其心、布施、悉知悉見、福德……等。     同時認識《金剛經》的歷史源流。     ◎逐分解經:依照昭明太子32分詳細解析   什麼是「無餘涅槃」的境界?何謂「不住相」布施?佛陀如何看待三種不同發心者?持誦《金剛經》能消除前世罪業?有相布施和持經的福智比較為何?佛說連「如來」都要破除?發心的菩薩,對「一切法」該有的態度為何?

從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看臺灣的生態教育

為了解決耨怎麼念的問題,作者張孝珺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佛教《心經》豐富臺灣現行的生態教育是否有其可能性?換句話說,它是針對未來「以生態教育落實身心靈整合的生命教育」的前導研究。因此,試圖以生態教育實踐「窮人家教:先把老人教懂,再教老人教小孩」全人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因而以佛教《心經》的經文探討是否可以作為實踐生態教育內容? 本文從第一章臺灣的生態環保現況到第二章《心經》與佛教教義的生態環保相關概念及第三章從生命宇宙論、地球生態連結到佛教《心經》由宇宙意識之於佛教與科學的概念貫穿全文,並於第四章佛教《心經》對臺灣生態教育的啟發中,根據以佛教《心經》為主題的問卷調查,探詢社會大眾對其經文內容的認知程度與學習及人

力貢獻的意願,試圖找出臺灣生態教育困境的因應方式及提出對臺灣生態教育的相關建議。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現象觀察法、文獻分析法與科際整合法為主,以問卷調查法為輔,並與筆者個人教學實務經驗交互運用,期以釐清研究假設的可行性。本研究最大的困難在於科際整合的統整部分。總結來說,根據文獻分析、科技整合與問卷分析,顯示社會大眾對《心經》內容所知有限又有學習與分享的意願;研究的結果發現佛教《心經》發展臺灣生態教育不僅有可能,更可發展為全人的生命教育,因而於文末提出相關的具體措施與建議。關鍵字: 佛教 心經 生命宇宙論 臺灣生態教育 窮人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