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靈源老和尚寫的 心經集註 和聖嚴法師的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 洪昌穀所指導 魏朱淑薇的 究竟涅槃 — 魏朱淑薇書法《心經》創作論述 (2021),提出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究竟涅槃、心經、書法。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林建德所指導 釋果怡(王明觀)的 《大悲懺》修持作為「往生淨因」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大悲懺、大悲咒、菩薩道、往生淨因、淨業、迴向發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心經集註

為了解決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的問題,作者靈源老和尚 這樣論述:

  靈源老和尚講《心經》   斷妄證真,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老和尚認為《心經》為學佛最要之典,總攝摩訶般若全部。   本書集古今名註精華於一冊、諸佛菩薩心法於一書,   若能讀懂這本書,就等同得到三世諸佛的心靈指南。   2013年《淨土直說》重新出版,導言提及靈源老和尚的著作不易收集,細心的讀者從佛友留下的書籍中,找到了這本失落的遺作,經過果興法師三年的編輯調整後,得以重新成書。   「我用誠心的祝福來莊嚴這項禮物,希望諸學佛同好者,透過展讀《心經集註》的清涼法義,貫通『空有無』的智慧精華,如是體會到活在人間,真的就是佛在人間。」 ——果興法師(本書編者)   知佛即心,莫

向外尋   《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為精鍊,內容極為豐富的一部典籍,是大乘一切經教建立的理論基石。靈源老和尚深入經藏,收集中觀、唯識、天台、華嚴等思想中,對於「空性」的探討,讓《心經》集註能集諸佛菩薩心法於一書。   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全書結構經過重新編整,分為兩大主題:   第一篇〈釋經題〉,分別釋般若、釋波羅蜜、釋合譯、譯經人等。   第二篇〈釋經文〉,除了傳統註釋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於本論增列理論門三觀:人間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實踐門的修養法和理想境。透過句解旁徵博引,詮釋經典要義。   靈源老和尚曾說:「《心經》為學佛最要之典,故凡四眾弟子,朝暮課誦,一切佛事均念

此經。此經雖略,總攝摩訶般若全部。」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修學佛法者,以《心經》入門,必得智慧慈悲,成就無上菩提心!

究竟涅槃 — 魏朱淑薇書法《心經》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的問題,作者魏朱淑薇 這樣論述: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在傳統的美術品類裡,實有著很重要的位置。書法源自文字,隨著文明進展由實用功能轉進藝術情趣。在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之中,書者以一管之筆,表現出宇宙觀、人生觀、生命哲學,這在世界的藝術殿堂裡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它具體呈顯了漢文化的美學特質,也表現了無盡的心象世界。所以漢字書法被形容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書法是藝術的哲學,更具有豐富的美學思想。歷代書法名家正是以其敏銳的心,觀其形、思其理、練其技,以獨特的生命情感去駕馭筆墨,締造高妙深閎的書法藝術,創造各種不同的美感風貌,同時也開展出廣闊生動的藝術天地,許多傳世名跡至今

仍熠熠生輝,令人吟詠讚嘆。 本論文以書法《心經》為題,由形而上的理論研析至形而下實務創作,探賾索隱,然《心經》傳世名品甚多,為避免論述過於寬泛,本論文以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蘇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何紹基、溥儒的書法論述、心經書蹟、書法藝術及影響等,進行系統性的探討。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敘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名詞定義﹕究竟涅槃、《心經》和《心經》法書。第二章為《心經》般若於美學思想之影響,內容含括《心經》內容與出處,《心經》釋經題「般若」, 和《心經》般若的美學思想及文藝哲思。第三章《心經》名家法書名作舉隅。以名家之生平事蹟與書法理論、書寫淵源、書風發展、書體

特色、創作樣貌、藝術成就帶給後世之影響,依次作出論述。第四章為筆者《心經》書法創作作品之分析與解說。第五章結論,包含研究心得回顧和後續發展前瞻。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三版)

為了解決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的問題,作者聖嚴法師 這樣論述:

★ 心的免疫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 由經文、禪解、實踐的角度,解讀《心經》260字的智慧精髓。 ★ 從煩惱疾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聖嚴法師講《心經》實在太吸引人了,聽眾特別多,連走道都坐滿了人,本書收錄聖嚴法師宣講《心經》的精彩內容。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心經》不但是最易學習、持誦的經典,更是一部最佳的佛學概論,可以掌握佛法根本義理,在生活中開顯出心的智慧,以智慧度苦厄,過充實而超越的人生!   《心經》禪解   貫通佛學思想與禪修觀念,提供許多禪修的觀念與方法,可應用於禪的修習。   《心經》講記   由《心經》開展出佛教的人類觀

、宇宙觀及三世因果觀……等,以此契入佛法的智慧,使我們對外在環境及人生價值,建構出更為寬廣的眼界。   《心經》實踐   緊扣現代人的生活,應用佛法提昇生命,行住坐臥皆安然自在。   ◆ 人類的生命是眾生之中最難得的果報 ◆   眾生可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大類,在佛法中有六道眾生的分類法,人及畜生等動物是有形的,其餘四類均非肉眼所能觀察,所以是無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類的身體是最可貴的。因為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眾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當我們還擁有人的身體時,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變成為其他動物,或變成無形的眾生時,就難得有

機會修行佛法了。   我們法鼓山養了一隻狗,牠在我們做早晚課時一定參加,但是牠只能坐在大殿門外,不能進大殿來。有人講我們那隻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卻不這麼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大殿上,牠很孤單,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們、陪我們。我們念〈大悲咒〉及《心經》,牠會念嗎?我相信牠不會,最多覺得喜歡,已是善根福報。所以,做了人以外的眾生是很可憐的。   《心經》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是為「人」而講的。佛法是對人說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才有機會聽到佛法,懂得佛法,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

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後大概就沒事了。我說,死了不得了!因為死了以後,佛法未學,業報未了,是多麼地可憐!   ◆ 度一切苦厄 ◆   《心經》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   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而又能超越於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簡單說,《心經》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成佛,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

罣礙。因為有無明的煩惱,故而生死不已。如果「無明盡」,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   我們如果有了《心經》的智慧,便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組成的身心皆空,當然也就能除一切苦難。這自然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置疑的餘地。  

《大悲懺》修持作為「往生淨因」之探討

為了解決聖嚴法師 心經新釋的問題,作者釋果怡(王明觀) 這樣論述:

《大悲懺》為時下盛行的禮懺法軌,得利於儀軌的簡明,科儀的簡短和省時,卻也是感應靈驗的懺悔法。懺眾由於崇信觀音菩薩,平時除了稱誦菩薩聖號以外,也會透過禮拜此觀音懺,消災祈福、懺罪除愆,仰靠的是主尊的慈悲與救度之力,亦如信受阿隬陀佛的本願救度一樣,皆是冀望獲得佛菩薩的加被覆護,使身心安頓、修持成就,而發心虔誠,隨著信仰走向法的實踐,但如何達到修行的終極目標,由此趣入蓮邦淨域呢?此懺是否可成為往生之淨因、淨業,促成將來信願圓成,導歸西方淨土,得不退轉呢?懺法中具有哪些要素,可構成往生的條件,即是本文所要探討之處。又《大悲懺》是依據《千手經》編撰出的懺法,回復到本典的法義,除了彰顯觀音的宏願與慈誓外

,更為安樂諸眾生故,教示〈大悲咒〉的持誦與功用,使有情得超生死、解脫輪迴,其中對於眾生心性的開導、生命的指向,引導出往生他方淨土的理想。因此從《大悲懺》懺法的儀文,與《千手經》中的內容分析,得出成為淨因、淨業往生的項目,能使身心如法的經由懺法得到淨化,起到增上善法的作用,以改正錯誤,悔除過惡,精勤修持,並由重信而開展出三學(戒、定、慧)增上的學習。因此借助懺悔儀文使三業漸薄,使能離垢清淨,轉化煩惱為菩提,故能翻惡從善、改往修來,淨除種種罪障。其中由於懺法的主尊為觀音菩薩,其大慈精神與悲願,更是大乘行者尤應效法的榜樣,懺眾學行如觀音,從菩薩道的行持中,培植深厚的善根福德,發揮利濟他人的菩薩情懷,

以慈悲心使自他安樂,不惱害於人,且人人如是,人間即有淨土;因淨果淨,淨土不遠。所以《大悲懺》的宗旨與精神,在言簡意賅之中,不乏趨向淨人淨土的世行,也可作為往生淨土的資糧,和成為往生的淨因、淨業,在本文中逐一探討。關鍵詞:大悲懺、大悲咒、菩薩道、往生淨因、淨業、迴向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