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郁菁寫的 幼兒園、家庭與社區 和鄭忠政,劉百峯,鄭偉吉,邱淑芳,蘇俊源,蘇河仰,倪今峰,李俊儀的 都哈新觀念:培養最強DNA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理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 王舒芸所指導 石宜婷的 魚與熊掌,能兼得? 育有未滿3歲之經濟弱勢母親育兒安排 (2021),提出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經濟弱勢母親、經濟弱勢家庭、育兒安排。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張中勇所指導 饒佳汶的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台灣少子化、人口老化、少子化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幼兒園、家庭與社區

為了解決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的問題,作者葉郁菁 這樣論述:

  幼兒園、家庭與社區,與幼兒的發展形成緊密的系統。幼兒園教保人員,不僅需要瞭解幼兒成長的環境,更需要和系統中的重要他人建立夥伴關係。     本書的特色為橫跨教育、社會領域,兼採理論與實務運用,納入最新議題的討論。從幼兒教育和社會學的不同視角討論各項重要議題,融入幼兒園的實務和應用。教保人員執行課程時,可以瞭解如何和社區共構在地化課程。本書涵蓋科技產品、少子女化和宅經濟等新興議題對幼兒和家庭的影響,幼兒園與社區資源的橫向整合,以及托幼和幼小銜接。本書豐富又多元的內容,對幼教系、幼保系學生與教保人員,提供兼具微視與鉅視的全觀性專業知能。

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友善托育政策欺壓保母、為難父母
預算執行差,餅作再大也吃不到

舒培今天在民政部門質詢指出:社會局「友善托育補助」今年執行率僅有三成一,本市至少有六千餘人「有資格,領不到」,主要原因在於政策過多不必要的限制

本市幼兒家長在養育子女上有「育兒津貼」和「托育補助」兩種福利,在育兒津貼方面有本市所辦理的「0-5歲台北市育兒津貼」及中央辦理之「0-2歲父母未就業育兒津貼申請數」兩種,市民依自身情況二擇一,每月皆補助2500元;當父母皆就業而有托育需求時,此時可請領中央辦理,每月3000元的「就業者家庭部份托育費用補助」,以及本市提供每月2500元的友善托育補助。

今年迄今全市約有9596人已請領中央的托育補助,但是這些人當中僅有3447人享有市府的友善托育補助。正是因為社會局友善托育政策要求家長需送托已加入合作計畫的托嬰中心或證照保母,才能申請友善托育補助;但是市府因為在友善托育政策上不必要的限制,導致仍有許多托嬰中心和證照保母不願意加入市府的合作計畫

那為什麼有托嬰中心和證照保母不願意加入合作計畫?

第一,社會局不僅對日間托育費(10小時/每日)設下每月18000元上限,延托費用每1小時1000元,但最高收費不得超過每月19000元上限,因此發生保母托育11小時收19000元,12小時還是19000元的荒謬現象,到底是要保母半買半送降價以求,還是乾脆拒絕家長超過1小時的延托要求呢?

第二,友善托育政策還限制了證照保母「收托自己的2名以上三親等(子女,內外孫子女,姪子女、外甥/女,內外曾孫子女)幼兒不能申請友善托育補助」。社會局苛刻的規定,保母陷入人倫及專業的兩難,也剝奪有資格的三等親家長的領取補助權利;一位合作保母向她陳情說:「自己的內外孫都需要托育,怎麼好意思只收一個?為了照顧他們,自己少了收入,孫子女的育兒津貼也不能領,市府不是欺壓保母,同時為難父母嗎?」

而且社會局為了推動政策,社會局無所不用其極,今年取消不合作保母享有每兩年一次健康檢查補助及第三責任險補助,為了績效數字,寧願讓幼兒暴露在傳染風險中!

因此舒培要求社會局,重新檢討托育費用管制是否有效,加時延托費用與總托育費用的關係是否合理,恢復三親等收托家長領取友善補助的權利,以及對合作捍衛合作的保母一體適用健檢及保險補助!

魚與熊掌,能兼得? 育有未滿3歲之經濟弱勢母親育兒安排

為了解決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的問題,作者石宜婷 這樣論述:

現今因經濟需求,女性須進入職場分攤經濟責任。家庭結構也從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單親…等型態,故此形成產業結構與家庭型態變遷的照顧空缺。國家透過將照顧工作外部及有酬化因應照顧議題,然未滿3歲幼兒仍以父母親與親屬照顧居多,且主要照顧者以女性為主,女性在照顧有酬化下仍背負多數照顧責任。選擇父母親自照顧者以低收家庭為最多,反觀高收家庭在育兒安排上最能彈性及多樣選擇。梳理文獻發現經濟弱勢家庭特殊性:1. 較少論述談論弱勢家庭其面臨經濟與照顧困境間交織 2. 較少針對其「就業樣貌」進行研究。故此,本研究目的有三:1. 探討經濟弱勢家庭經濟與照顧困境 2. 分析其育兒安排 3. 探究現行政策回應其困

境程度。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針對6位對象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經濟弱勢家庭過著「身不由己的生活」,家庭所面臨最大的風險和威脅是「錢從哪裡來」再者為「照顧去哪裡」。他們「經濟安全的攻防戰」因應的策略包含三大類:「困住:走在鋼索上的經濟安全」、「防守:節流是美德,還是必須?」與「迎戰:擴張經濟資本換得自由,還是枷鎖?」;再者,「單打獨鬥的育兒日記」分為「先天不足」無富爸媽或富公婆;同時「後天失調」配偶臨陣脫逃不在少數,他們孤立無援、一肩「扛起擔子」,「被迫成為身兼多職的強人」。接著,家庭展演「百花齊放的育兒安排」,從微觀到巨觀層次分析不同層面資源進駐後,產生的作用為何?從「狹縫求生:『我』或

『家庭』的單選題」、「彈性調整:擁有『神隊友』的複選題」乃至「擁有選擇:善用『資源』的多選題」處處無不展現家庭的能動性;然而,政府的角色在哪裡?政府角色的現身,對家庭而言是雪中送炭,抑或是提油救火?受訪者反應政策無法回應其實際需求,其經歷「不給入籍的租屋、申請不到的津貼」、「各樣補助僅能塞牙縫」、「育兒津貼追不上漲價速度、政策朝令夕改」、「親子館規畫不周」,種種因素導致家長對政策的不信任。最後政策中看似「亡羊補牢的補救措施」,卻也發揮及時雨的功能,使家戶在困境中能往前一步。 魚(經濟)與熊掌(照顧)能否兼得?本研究認為經濟弱勢母親困於三層「經濟弱勢循環圈」:貧窮動態之「人口事件」與「支出

事件」、靠自身與資源撐起「各憑本事的育兒安排」,最後在政府失能之下家庭仍是「孤軍奮戰的經濟和育兒」。於此同時,希望藉由「經濟保衛戰:放寬福利審核標準、鬆綁『親屬責任』於福利制度上的意義」、「責無旁貸:國家開辦全面公共托育服務」、「服務從切割到整合:建立整合觀點與家庭為中心的服務計畫」,上述建議冀望政策有機會使經濟弱勢家庭與母親面對各樣困境交織下,能夠真正擇其所愛、擇其所需的育兒安排,魚與熊掌,終能兼得。

都哈新觀念:培養最強DNA

為了解決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的問題,作者鄭忠政,劉百峯,鄭偉吉,邱淑芳,蘇俊源,蘇河仰,倪今峰,李俊儀 這樣論述:

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寶寶一生健康,改變人類未來!     「都哈」理論強調從受孕到新生兒2歲之間的1000天,是身體組織、器官、系統發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做好這段黃金期的營養照護,就能讓孩子長得好、智商高,且能減少成年後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可以說,女性在孕期攝取均衡完整的營養,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第一步。     「都哈」理論近年得到愈來愈多的醫學佐證,證明生命的前1000天是多麼重要,它幾乎可以決定我們一生的健康。這在高齡社會已然來臨的現代,對預防成人疾病、提高餘命生活品質,具有關鍵且正面的意義;更宏觀地說,「都哈」理論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聰明的媽咪,只要觀念轉換,你就能決定寶寶

一生的健康,趕快跟上世界潮流,加入「都哈」的行列吧!今天,你「都哈」了嗎?     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一生的健康!     你給我1000天,我給你一輩子!全球生育新觀念「都哈理論」,講的是從受孕到新生兒出生懷孕期的270天+嬰兒出生後第1年的365天+出生後第2年的365天,合計1000天,也就是人類「生命初始的1000天」,這段時間是人體組織、器官、系統發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影響著新生兒對宮內環境的記憶和出生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     科學家提出這個概念,是希望通過早期干預來預防成人疾病的發生,建立生命全程慢性疾病風險控管模型,從孕前檢測及風險評估、懷孕早期營養保健、孕期疾病篩查和積

極治療、以飲食干預預防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早產等的防治,改善生命最初的狀態,並通過把握2歲之內嬰幼兒成長黃金期的餵養及照護,降低成年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通過「早期干預」來預防成人疾病的發生   A.孕前檢測及風險評估   •懷孕早期營養保健   •孕期疾病篩查和治療   B.飲食干預/產前預防   •降低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早產等生產併發症的發生(改善生命最初狀態)   •產後加強:0〜2歲嬰幼兒成長的餵養及照顧(降低成年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改變人類的未來   在這高齡社會已然來臨的現代,對預防成人疾病、提高餘命生活品質,「都哈理論」具有關鍵性的正面意義;更宏觀地說

,這個理論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都哈理論的主要論述包括:   1.生命的前1000天,決定你一輩子的疾病和健康!   2.環境和營養會改變基因表現,影響你一輩子的疾病和健康!     第一責任守護人(孕媽咪)的責任   所以,受孕期及(0〜2歲)兒童期,也就是生命前1000天的營養照護非常重要!在這關鍵的1000天,孕婦成為新生兒生命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守護寶寶一生的健康要從孕婦做起,你必須有完整的孕前準備,並在這段黃金照養期提供自己及寶寶適當且足夠的營養,才能夠為寶寶奠定健康成長及良好學習的體質基礎,而這也正是先進國家以優生優養來提升國民素質的根本策略。     孕婦在孕期若有營養不均衡

或營養不良的情形,對於胎兒未來的成長與發育具有長遠且不利的影響。因為,當子宮內的胎兒無法獲得足夠且適當的營養,不只會直接影響寶寶出生後的健康情況,且非常有可能造成寶寶未來智力及身體上的缺陷;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若發生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結果會特別嚴重,除了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生長及認知發展遲緩,影響智力潛能發揮外,同時也可能增加成年後肥胖的風險,而肥胖已被證實與許多慢性病,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息息相關。因此,藉由適當且充分的營養提供,在這關鍵的1000天給寶寶最適宜的成長發育條件,就是幫助寶寶擁有更健康茁壯的未來。     孕期營養與免疫力   被稱為「西醫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食品就是

醫藥(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他相信經由食物來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是最好的方法,缺乏足夠的營養素或營養不均衡,都會影響人體維生系統的發展及分化,長期的營養不良及感染也會進一步弱化人體的免疫反應。     營養及基因表現的關聯   母親在孕期攝取均衡完整的營養是幫助胎兒健康成長的第一步。「都哈理論」指出,胎兒的營養狀況會對未來的生長、發育及代謝產生影響,許多動物研究結果也支持該假說的論點,也就是母親妊娠期的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都可能對寶寶未來的健康狀態產生負面影響。     英國研究團隊在一項對於生活在非洲的農村婦女的

研究發現,孕婦的飲食習慣會因當地季節氣候(雨季或旱季)而改變,研究結果證實,飲食習慣不同及孕婦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寶寶DNA的變化有關,且孕期中母親的飲食確實會影響胎兒的基因表現,對寶寶可能產生長遠的影響。     孕婦飲食內容如果不均衡,或攝取的營養素種類較少,免疫力就會降低,使得流產的風險提高,胎兒發育不正常的機率也會提高;所以,孕媽咪在孕期的營養補充很重要,吃對了,就能提升孕媽咪的免疫力,只有免疫達到平衡,才能維持母體與胎兒的健康,強化寶寶一生的免疫力!     營養門診――孕婦最迫切需要補充的營養素   懷孕0〜3個月   1.葉酸:懷孕期間多吃綠葉蔬菜,能幫助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與

活化。孕婦在懷孕期間若缺乏葉酸,可能引起自發性流產及胎兒神經管缺陷。以1993〜2002年國內通報神經管缺陷之出生人口統計發現,十年間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率為0.4‰〜1‰,平均發生率約為0.7 ‰ ,也就是說,大約每1萬個新生兒有7個出現神經管缺陷的情況。   依據美國實證研究顯示,孕期攝取足夠的葉酸,可減少50%〜70%胎兒的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情況發生;孕婦飲食中葉酸攝取不足,孕婦也容易發生疲倦、情緒低落、暈眩、貧血等症狀。   從懷孕初期開始,孕婦每天應增加攝取200微克(約0.2毫克)的葉酸,可多吃全穀類食品、綠葉蔬菜、動物肝臟、瘦肉、黃豆製品等。   2.DHA:它是一種多元不

飽和脂肪酸,孕婦每天攝取的DHA如果低於150毫克,即每天吃不到15公克的魚類,就會有較高的風險生下早產兒。而孕婦攝取足夠的 DHA除可降低早產的風險,對孩子長期的發展也很有好處,研究發現,如果懷孕婦女每週吃足夠的海鮮,那麼生下來的孩子的語言能力、手眼協調分數都會比較高。   但不是任何海鮮都適合孕婦,因為海洋污染的關係,魚類不免受到各式化學物質的影響,其中對胎兒腦部傷害最大的物質之一就是「甲基汞」,它會傷害發展中的腦部,所以要盡量避免吃甲基汞濃度高的海產,如鯊魚、旗魚及鯖魚等,如果懷孕婦女不吃海鮮,那麼可考慮吃含DHA的營養補充品,WHO建議每天至少補充200毫克。     懷孕4〜6個月

  隨著寶寶成長及母體變化,孕婦的體重在懷孕中期會明顯上升。為避免孕婦過度補充營養,使得體重過重導致孕期風險增加,從懷孕4個月起,建議體重每周增加0.5公斤,整個孕期約增加10〜14公斤,以所需熱量來說,每天需要比懷孕前多吃300大卡。     為了媽媽和寶寶的健康,建議孕婦可以這樣吃:   1.多吃全榖雜糧類、蔬菜及水果,這樣可均衡得到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   2.一天喝1.5杯牛奶,或喝原味、無糖優酪乳;多吃高鈣豆製品,如傳統豆腐、五香豆乾等可獲取身體所需的鈣質。     這時期是寶寶的骨骼發育期,如果孕婦飲食中缺乏鈣質,便會由母體的骨骼、牙齒中游離出鈣質,供給寶寶成長所需,所以

坊間流傳「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就是這個道理。另外,懷孕期間因血液量增加,易使孕婦血壓上升,而鈣質與血壓的恆定有關,因此孕期要多攝取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小魚乾等,以維持媽媽的健康及寶寶成長發育所需的營養。     懷孕7〜10個月   鐵質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所需,這時期加強鐵質攝取是一定要的,因此建議所有懷孕及哺乳期的女性需要補充鐵質!在懷孕階段,母體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體積,分娩時也會因大量失血而使鐵質的耗損增加;在寶寶部分,因為在懷孕後期胎兒要預先儲存出生後至4個月大前體內所需的鐵質,所以孕媽咪這時期補充鐵質真的很重要。     一般人每日膳食中每1000大卡熱量約僅含6毫克鐵,而

孕產期每天需要的鐵含量為45毫克,所以要由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鐵質,需要費心攝取含鐵量高的食物。如果孕婦由飲食中攝取的鐵質嚴重不足,可在醫師的指示下適當補充鐵劑。懷孕初期補充鐵劑可能會出現噁心反應,加重害喜的不適感,因此除非孕婦貧血,否則一般建議懷孕7個月以後及哺乳期才使用鐵劑。     嬰兒期:養出健康寶寶,我該怎麼做?   人類大腦的重量和結構70%是在胎兒期和嬰兒期發育完成。在出生後12個月,腦部發育比起出生時增長175%。     促進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營養素   1.脂肪酸:ω-3脂肪酸EPA和DHA是嬰幼兒腦細胞成長、神經髓鞘發展的關鍵營養成分。   2.蛋白質:讓大腦從事複雜智力

活動的基本物質。   3.維生素A:可促進腦部發育,維持免疫力及促進視覺發展。   4.鈣:可使大腦持續工作,協助骨骼肌正常收縮。   5.醣類:大腦活動能量的主要來源,具有刺激大腦活動能力的作用。   6.維生素B群:可預防精神障礙,維持營養素順利吸收及代謝。   7.維生素E:具有保護細胞膜的作用,避免自由基攻擊細胞,減少氧化壓力帶來的傷害。   8.維生素C:充足的維生素C可使腦功能敏銳。      寶寶最好的食物--母乳   母乳是嬰兒最佳營養來源,它為寶寶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全面的營養供給。母乳的優點包括安全、低致敏,還含有益生菌等保護因子,能幫助寶寶腸道黏膜發育成熟,且母乳含有微量來自

母親飲食中的食物抗原,可幫助以溫和的方式訓練寶寶的免疫系統。     母乳的營養成分   1.蛋白質成分以乳清蛋白為主,寶寶容易消化,也比較不會過敏。   2.豐富的維生素E是寶寶腦神經、視網膜發育必需的物質。   3.母乳中的鐵,寶寶很容易吸收,長大後比較不會發生缺鐵性貧血。   4.鈉與鈣含量較低,不易造成寶寶腎臟負擔。   5.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及一些特殊白血球,可避免寶寶遭到細菌病毒侵害。   6.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及生長激素,對新生兒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及視力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還能幫助新生兒腸道及呼吸道的成熟與發育。     哺餵母乳對寶寶的好處:   1.減少中耳炎發生的機率。   

2.減少罹患I型及II型糖尿病的機率。   3.降低腸胃道感染及其帶來的腹瀉、嘔吐等不適症狀。   4.降低呼吸道感染及罹患流行性感冒的機率。   5.減少尿道感染的發生率。   6.降低過敏性疾病,如濕疹、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的罹患率。   7.減少早產兒罹患壞死性腸炎的機率。   8.減少某些兒童期癌症的罹患機率,如淋巴癌、白血病等。   9.新生兒長大後血壓及血膽固醇含量較低。   10.減少寶寶猝死的機率。     給寶寶添加副食品   當寶寶逐漸長大,給他添加副食品一方面能提供奶類不足的營養,另一方面也能訓練寶寶咀嚼和吞嚥的能力,為日後攝取更多的營養作準備。     何時開始添加副食品

?   理想添加副食品的時機是寶寶出生後4〜6個月,並且持續出現以下情況時可考慮開始添加:   1.媽媽奶水量明顯降低,無法提供寶寶足夠的營養。   2.寶寶出現厭奶,但沒有生病或其他原因。   3.寶寶有主動要求其他食物的表現,例如看大人吃其他食物時很有興趣,伸手來抓、抓了放進嘴巴。   4.寶寶的頭可以自主抬起來穩住,可將食物從湯匙移動到自己的嘴巴,或是有吞嚥取代吐出的動作。     營養好、人健康,就不易過敏   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學童過敏的人數呈倍數成長,要減緩兒童過敏,食物是一個可以很好自我控制的過敏原,因此原本就有過敏家族史的媽咪,最好從懷孕時就避免接觸過敏原,孕媽咪在孕期營養好

、人健康,寶寶長大後就比較不會過敏。     另外,0〜2歲的寶寶攝取能抗過敏的食物,並加強環境減敏,都可幫助過敏體質不敢來。這也就是「都哈」理論強調的,「營養好、人健康,就不易過敏」。     醫學界近年已經證實過敏基本上是一種與多重基因遺傳有關的慢性過敏性發炎反應,如果父母親一人有過敏基因,小孩有1/3的機率會過敏;如果父母兩人都有過敏基因,小孩過敏的機率更高達2/3。     預防寶寶過敏從胎兒期開始   要預防寶寶有過敏體質,以下為孕期的應注意事項:   1.若寶寶的一等親(如父、母或兄弟姊妹等)已有過敏症狀,建議孕婦於懷孕第4個月開始,要避免食用已證實會令其他家族成員過敏的食物。  

 2.避免暴露於塵蟎、貓狗等有毛寵物、灰塵、空氣汙染物等過敏原環境中,可使用除濕機、防蟎套及定期消毒洗衣機等方式來協助減少生活周遭的過敏原。   3.避免在產前及產後吸菸或吸二手菸,對於他人在室內吸菸後遺留的三手菸也應迴避。   4.避免飲酒,酒精會加劇過敏現象,引發母體不適。   5.食用益生菌及乳酸菌。研究顯示,產前4個月服用乳酸菌,可同時降低母親的過敏機率(由50%降到23%)及嬰兒罹患濕疹的機率(由30%降到13%)。   6.補充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的深色蔬菜、水果及全穀類。   7.補充富含DHA、Omega-3的魚油及食用小型的深海魚類,可降低體內發炎物質的產生,有助改善及預

防過敏及氣喘病。   8.避免外食,但即使在家自行烹煮食物也要避免過度調味,還要少吃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   9.飲食要均衡,確保胎兒能健康正常發育。      孕婦的飲食會經由胎盤傳遞給胎兒,有過敏體質者,應避免攝取會引發過敏的食品,如花生、松子等核果類,蝦、蟹等海鮮類,這兩類食物最常引發過敏。沒有過敏體質的孕婦,懷孕時飲食禁忌較少,但也必須避免過多食用這些食物。     另外,孕婦如果能於懷孕期間多食用低過敏奶粉、益生菌與魚油,可進一步降低新生寶寶一出生就產生過敏體質的機率;居家環境過敏原與空氣污染物濃度也會促發寶寶過敏的機率,若家裡養貓,那麼嬰兒體內產生貓過敏抗體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加;

另外,胚胎時期或嬰兒時期暴露於充滿塵蟎的環境中,寶寶出生後體質也會有致敏化傾向。   本書特色     超專業──本書作者為榜生婦幼聯盟總院長,長期耕耘產科醫療專業,更時時跟進全球最新母嬰營養照護資訊,近期以導入都哈觀念又帶領國內產科醫療向前邁進一步。     超實用──本書內容涵蓋懷孕期到寶寶2歲之間母嬰醫療照護的全面資訊,如孕期營養如何改變胎兒基因、孕媽咪的營養門診、營養好過敏體質不會來、2歲的營養決定終生身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計畫等,幫助孕媽咪培養寶寶最強DNA。     易理解──本書採圖文搭配,簡明的文字加上清晰活潑的插圖,讓專業的醫學說明變得淺顯易懂,孕媽咪一看就懂,一試就上手。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同時領的問題,作者饒佳汶 這樣論述:

少子化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國家迫在眉睫的問題,由於現代人因為各種因素使得生育意願降低,導致多項層面皆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各國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及措施,期望能夠將生育率回升,以應對少子化帶來的危機。然而台灣也不例外,目前台灣少子化現象逐年嚴峻,生育率更是年年下滑,到2021年出生人數更是下滑到153,820人,總生育率僅剩0.98胎,成為政府棘手的問題。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分別透過蒐集相關之專書、期刊、書籍、論文、報章雜誌、研究報告、電子資料庫、官方統計數據、文件記錄、市場調查資訊、以及政府部門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探討。首先針對目前台灣少子化之現況與成因,介紹台灣近年來少子化現象的發展與趨勢,並

從而了解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接下來要討論少子化會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針對經濟、社會以及環境三大面向分別進行闡述,從中探討直接造成的衝擊與威脅,以及間接所產生的影響與未來可能引發的趨勢。在認識台灣少子化的危機後,分別於馬英九與蔡英文兩個執政時期,對於因應少子化所制定的政策與措施進行成效之評估。最後則是討論目前台灣無法應對之挑戰以及未來的策進之道。最終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在經濟方面有1.經濟負擔2.工作壓力3.育兒成本;在社會方面有1.價值觀改變2.育兒條件不足3.醫療技術進步;最後在環境方面有1.政府政策的影響2.移民人口的變動。另外在衝擊與影響中,對於經濟面向、社會面向以及

國防面向皆造成嚴重的危機。而馬英九與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少子化相關政策與措施皆有不錯的執行狀況與滿意度。但是評估的結果卻存在許多問題與缺失,依舊無法提升整體生育率。最後在挑戰與策進中,發現1.房價逐年上漲,導致民眾買房困難2.國民價值觀改變,生育意願不高3.歷年薪資毫無成長,經濟負擔沉重等未來需要積極改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