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三獻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草屯三獻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丁盛寫的 台灣節慶百戰指南:100個熱鬧滾滾的節慶盛會X 500幅精采震撼的節慶之美 和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的 消失與重生:翻轉在地老文化,創造台灣新價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感念龍泉圳開創先賢~草屯鎮聯合里及南埔里祈安三獻醮典(行政 ...也說明: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作者/林美容出版年月/民八十九年九月漢人入墾之歷史背景:漢人移往草屯之前,已有平埔族居住,屬和安雅族的阿里坤亞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野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陳龍廷所指導 徐裕盛的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 (2021),提出草屯三獻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溪北庄、王得祿、六興宮、鎮武宮、典範轉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林承緯所指導 劉美汝的 進香路之外:北臺灣的白沙屯媽祖分靈團體 (2021),提出因為有 白沙屯媽祖進香、分靈團體、信徒團體、無形文化資產、文化再生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草屯三獻醮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灣文獻季刊則補充:編號 卷名 作者 出版年月 1501 臺灣文獻季刊33卷2期 林衡道文、黃謀輝圖 民國071年06月 1502 臺灣文獻季刊33卷2期 林衡道文、黃謀輝圖 民國071年06月 1503 臺灣文獻季刊33卷4期 林衡道文、黃謀輝圖 民國071年12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草屯三獻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節慶百戰指南:100個熱鬧滾滾的節慶盛會X 500幅精采震撼的節慶之美

為了解決草屯三獻醮的問題,作者黃丁盛 這樣論述:

  熱鬧滾滾、充滿生命力的台灣節慶  精采震撼、達人必備的節慶小百科   台灣是節慶之島,全台各地各個族群為祈求神靈降福或消災解厄,各自發展出獨特的祭典活動,一年四季終年不斷。伴隨活動的民俗表演,如民俗技藝、戲曲或陣頭等,代代相傳,多采多姿。   資深民俗攝影家黃丁盛先生,20多年來持續拍攝與記錄台灣各地的慶典活動,並在報章雜誌發表相關報導文章與攝影作品。《台灣節慶百戰指南》記錄了黃丁盛20多年的親身參與各項慶典的觀察與體驗,配上精彩的照片,帶領讀者探訪一百個精采、嚴選的台灣節慶盛會,一覽台灣民俗文化的精髓。   《台灣節慶百戰指南》本書分北部、中部、南部、東部與離島共四大區,介紹100

個重要的節慶,各地之節慶再依地區排序;內容包括歲時節慶、宗教祭典、原住民祭典、觀光節慶、產業節慶。每項節慶皆包括名稱、舉行地點、時間、祭祀對象、由來、儀式或活動重點、流程、地址、電話等實用資訊。與節慶相關的特殊民俗活動、儀典、神明則會以小檔案方式特別解說。   獨家附錄:作者精心蒐集的全台全年300節慶行事曆,是節慶旅遊、節慶攝影愛好者不可或缺的珍貴資訊資料。   一書在手就可以盡情享受節慶之樂、盡心欣賞節慶之美。 作者簡介 黃丁盛   1959年生,台南人,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系畢業,1987年起拍攝台灣民俗廟會與原住民祭典300次以上,1993年起帶團遊歷世界40多國。曾任名人攝影藝廊經理、

工業設計協會與博覽家等旅遊雜誌特約攝影、電視與廣播節目主持人、國內各項攝影比賽評委、台北大專院校與公司團體攝影指導老師。並曾多次在藝廊、各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個展。出版著作包括《神話人間》、《台灣民俗廟會》(包括光碟版)、《人間佛境》等。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

為了解決草屯三獻醮的問題,作者徐裕盛 這樣論述:

本論文試圖探討嘉義新港溪北庄的庄頭神信仰,亦以分析溪北庄兩大間宮廟—「鎮武宮」、「六興宮」的發展歷史做為主體,佐以口訪記錄及庄內的重要祭祀禮儀。其次,筆者也梳理溪北庄的開發歷史以及庄頭神如何受到庄內居民崇拜及背後所隱藏的互動群體關係。另外,筆者也將著重於探討自水師提督王得祿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建廟供奉後,對於該庄頭的信仰情況產生何種改變。 在王得祿提督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後,庄內的信仰中心似乎有被轉移的情況產生,玄天上帝在庄民心中的地位因黑面三媽的到來,產生了莫大的變化。黑面三媽的信仰起於王提督而逐漸興盛,影響了玄天上帝在庄內居民心中的地位,致使後來媽祖神威逐漸凌駕於玄天上帝之上,背後

信仰「典範轉移」的原因值得探究。 溪北庄位於嘉義縣,因此研究者除了蒐集文獻資料外,亦會親身至溪北庄進行田野調查,記錄第一手的祭祀禮儀過程。從中發現庄內居民與兩大公廟彼此的關係,一方面鎮武宮的玄天上帝才是「開庄之神」但六興宮的黑面三媽又似乎發展得較為興盛,因六興宮的建立原因較為特殊,也形成異於其他廟宇的民間信仰特色。本論文將呈現溪北庄百年來信仰的特殊之處,並將其放置於人文歷史的庄頭信仰脈絡下做探討。

消失與重生:翻轉在地老文化,創造台灣新價值

為了解決草屯三獻醮的問題,作者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 這樣論述:

  自然景觀、人文習俗、傳統技藝、生態復育、常民生活  台灣社會中,蘊含許多深入生活但逐漸沒落的珍貴事物  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成功重生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動人故事……   不管身處大城市或家居小聚落,我們生活的台灣,每個角落都不停地變化著;人們腳步匆忙,社會改變往往更匆匆,島嶼上有些文化現象與重要事物,式微凋零默默地消失在時光旅程裡了。但幸運地是,部分曾經擁有質樸與美好的人事物,在堅持裡被保留了下來,在舊時與今日的擺盪間,重塑信念。   讓我們輕輕翻開這本書,打開從過去到現在的台灣社會與生活,在社區營造、地方運動、原住民文化、環境生態關懷、藝術復興、民間宗教、產業推動等多元層面,看到人們

如何堅持著,如何在時光逆旅裡,走過低潮與黯然,得以讓所愛的在地文化,找到重生轉型的契機,進而以嶄新動力,往前邁進。   這些人堅持著,賭一口氣,絕不放棄——楊莉莉默默地窩居在鶯歌,幾十年來一筆一筆畫下青花;撒可努創辦現代獵人學校,邀請各族群走進山林,體驗原住民文化;府城黃婉玲憂心辦桌文化消失,跟著總舖師紀錄即將失傳的菜色;為了保護黑面琵鷺棲地七股溼地,七股社大展開插竹枝護沙行動;大埔社區總動員,讓蕭家阿嬤不再流淚,老菸樓重現風采,小麥金黃麥浪在大雅,施明煌想讓在地農糧自給……不只這些,也非只是動人的故事而已,幾乎消失而又再現於土地上的,堅持,創造的是台灣價值,也喚起我們對土地塵封的記憶。   

在二十五個生命故事裡,我們延續著舊時代的回憶,開啟新世紀的意義,繼續在土地上創造記憶。 作者簡介  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   2008年金融海嘯襲捲全球,台灣媒體業面臨最寒冷的冬天,《中國時報》於8月1日成立調查採訪室,延續早期政經研究室、特案中心、調查研究室等資深記者部門的傳統,以企劃新聞專題、深度報導及調查採訪為主旨,為讀者掌握社會脈動、解析政經趨勢。   中時調查採訪室成立迄今,先後推出「我的小革命」、「消失與重生」、「新故鄉動員令」、「台灣關鍵字」等系列專題,獲得吳舜文新聞獎、真善美新聞獎與社會光明面新聞獎等專業獎項的肯定。相關報導並集結成冊,有《我的小革命》、《民國九九,台灣久久》、

《台灣限時批》、《台灣的驕傲》等著作,深獲各界好評。

進香路之外:北臺灣的白沙屯媽祖分靈團體

為了解決草屯三獻醮的問題,作者劉美汝 這樣論述:

2010年成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的「白沙屯媽祖進香」,以「無固定路線與行程」和「徒步」而聞名,近年來更因為網路媒體,知名度愈發提高,帶來新的變化。其中,不容忽視的是信徒團體的發展,最初因獻餐結緣而逐漸形成,多分布於進香所經的縣市,隨著網路科技發展,也開始出現進香路外的聯誼會及網路團體,皆以「支援進香」為首要任務;然而,近年來各地開始出現另一種強調與白沙屯拱天宮「分靈關係」的團體組織,他們以「回祖廟謁祖」為團體最重要的活動,而非支援進香。 本研究透過爬梳「白沙屯媽祖進香」自1990年代由民間到廟方的保存與宣揚行動,來觀看整體進香文化的發展脈絡,並討論信徒團體的發展與變化,最後聚

焦於研究對象——北臺灣的白沙屯媽祖分靈團體。根據研究所得,這些分靈團體皆在2010年之後成立,性質型態各有不同,且開始「在地化」;另一方面,部分團體學習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發展出相似的行轎風格、轎班服裝、進香謁祖儀式等,其行動背後蘊含著該團體對於進香文化的詮釋。 本論文除了闡述北臺灣白沙屯媽祖分靈團體的發展脈絡、日常經營與社會網絡關係外,更重要的是討論它們的存在與「白沙屯媽祖進香」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而呈現北臺灣白沙屯媽祖的信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