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空間 徵 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藝文空間 徵 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奚淞寫的 給川川的札記:2021傳愛版(隨書附「愛」字剪紙教作) 和姚瑞中的 巨神連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思劇場也說明:聚思製造端Thinkers' Studio是一個「民間獨立藝文平台」,以「匯聚人才與能量」為 ... 服務內容聚焦於藝文空間經營、藝文工作者陪伴、藝文活動製作規劃、國際藝文生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典藏藝術家庭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蘭翔所指導 余一蕾的 田中央事務所「地點性」建築實踐之研究 (2020),提出藝文空間 徵 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建築、宜蘭經驗、地域性、地點性、空間體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碩士班 盛鎧所指導 閻瑞華的 表達即療癒:侯俊明《身體圖》之書寫與圖像 (2019),提出因為有 侯俊明、身體圖、同性戀、生命書寫、療癒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文空間 徵 才的解答。

最後網站不只好萊塢編劇大罷工,劇場界「報復性搬演」也值得關注|ANT則補充:在疫情之前,過去都是百老匯規模的表演有候補演員的配置,才比較常見。 ... 多年以來,身邊不乏有資深的劇場工作者們在各種規模的表藝空間裡走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文空間 徵 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給川川的札記:2021傳愛版(隨書附「愛」字剪紙教作)

為了解決藝文空間 徵 才的問題,作者奚淞 這樣論述:

 只要心中存愛, 生命總有活泉。 記得!川川。      一本傳愛之書,   記寫人的嚮往與生命思維,   只為傳述一份人生的變化和感動給你。   從朝曦到日暮,由青春到年老,縱然人生情境如萬花筒般紛陳千萬現象,一個「愛」字卻始終傳遞,並且雕造、成就了我們心靈的面貌。   吾人出生於愛;隨順並歸依於愛;歷經種種礙難與困縛,盼望終究能成全於愛。   川川,即或人生有時不免孤獨,我總信賴生命會聯結生命,而人畢竟是要與人相依相存的。   川川,活著真好!   ◆   年少時出於內在的不安與脆弱,也對人生充滿質疑與憂悶,作者藉由書寫札記,重重探問生命存在的真義。歷時一年半載,他每月

記下思緒的點點滴滴,種種存在的感動和疑惑,傾訴給他心中唯一的對象「川川」—— 一條流動的河川;這流水就彷如內心變動不居的意識流,於焉展開一場文學式的高我對話。   什麼是死、什麼是生?   如何解釋心靈的渴盼、苦惱和無止境的嚮往?   奚淞創作於三十五年前的系列札記,呈顯他對生命存在問題的特殊洞達與感謝心情,逐篇且收錄十八幅宣紙彩繪。以文、以圖,思考人生焦慮與痛苦的來由,湧現微笑希望的活水。   ◆   宇宙間至大的神祕,可以歸結為小小的一個字——愛。   隨書附:奚淞「剪紙傳愛」,窗花教作!   窗花貼在玻璃窗上,是一種光的藝術。   「愛」的剪紙其鏤空透光的背景作圓形。圓,古來心靈象徵

,又稱之為「曼陀羅」。中間嵌入筆劃飽滿連結的「愛」字。朝輝夕陰變化中,剪紙窗花上愛字或隱或顯,就像一朵盛開、紅豔的大花。它也是人人心中藏有的一朵花。   來,學做剪紙,把愛傳遞出去罷。 名人推薦   ◆白先勇長文推薦:川川就是奚淞自己,這部札記記載奚淞的「精神之旅」,更是他剖心瀝膽的靈魂「懺情錄」。

藝文空間 徵 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林瑩真-繪畫創作展
 
專訪: 林瑩真
   
從草本植物中擬態,轉化內心的秘密花園
  初識創作者林瑩真,在採訪的過程當中,不難發現在她從容理性的外表下,擁有著對藝術極深的熱情。幼時開始,林瑩真即對畫畫相當感興趣,對於日常生活物件的造型與質地,也會特別的去留意並記憶下來。國小時期曾到畫室短暫學習,一直到大學、研究所時,才真正進入到藝術領域,受到正規的藝術教育。
  
  在林瑩真的手札、電腦的資料庫中,尋找出不少有關植物的攝影與鉛筆速寫,原來在面對植物的當下是能引起她的創作慾望。追本溯源,這樣紀錄植物的習慣是源於她小學時期,自然科學課時觀察植物所繪製的圖卡,當時她花了很多的心神去蒐集住家與學校附近的植物,甚至親自去種植植物,當種子發芽的喜悅與開花時的驚嘆,那麼樣的美好記憶,或許已根植在林瑩真心底深處。
  
  大學時期,林瑩真以抽象的色彩為主要的創作形式,直到研究所起歸納整理自己的創作脈絡時,才開始思索著創作與自身的關聯性,接而將草本元素置入於她擅長的抽象色彩空間中,這也開創了屬於林瑩真的繪畫風格。
  
  就讀研究所時,林瑩真以抽象繪畫來探討色彩與畫面空間所呈現的意境,透過肢體的勞動,呈現出內在難以言喻的各種狀態與情緒。再加上林瑩真從事兒童美術教學工作,是位教學者,同時也是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尤其是成為母親之後,對生命有了不同的體認,在創作的心境上開始有了變化,也頓時讓林瑩真在創作形式上有了轉變的契機。
  
從自身連結發現創作題材
  林瑩真以草本植物作為創作最主要的對象物,原因是「花」對於性別來說是與女性畫上等號的,她喜歡花,但特別喜歡特出造型與質感的花種,很多野生的草本植物充滿線條感與可以入畫的條件,本身也蘊含豐富的韌性與生命力,既優雅又有暴烈渴望,這與她的個性產生了連結,因此透過林瑩真的繪畫方式,以顏色、草本造型、畫面構成等,來呈現她另一個心靈的風貌。
  
  從植物的特性,開啟了林瑩真對於植物圖像與特質的探究,藉由植物來象徵與隱喻自己,在扮演多重角色的同時,相對背負著許多的責任與使命。但因林瑩真的堅強個性使然,內心夾藏著無比強大的韌性與力量,要來抗衡外在世界的壓力,林瑩真對此解讀為另一種文明與野蠻的狀態,存在於自身的心靈內部,一個微型的部落。
  
草本植物的百種面向
  林瑩真以草本的形象,象徵生命的韌性精神,畫布的空間,即是將心靈意象呈現的小小宇宙,她熱愛在草本植物身上觀看特殊的質地與構造,草本植物的外觀,總是有著不起眼的精緻在裡頭,有時看似平凡無奇,卻是別有洞天,這總會讓林瑩真對大自然的奧妙讚嘆不已,透過對草本的熱愛,而深入觀察並帶入創作中,植物的特性也等同它的個性,有的芬芳;有的嗆辣;有的多刺而有的柔軟,藉由草本植物的書寫,將她的內在轉化為可閱讀的繪畫內容,追尋的是一種純粹與屬於自我本質的靈光。
  
  從抽象繪畫轉以草本形象為創作方向,即是林瑩真在經歷懷孕、生產的過程後,創作心境上有了轉化,經過不停的尋找、試驗,最終在草本植物身上找到了得以延續創作的語言,透過攝影、觀察、速寫以及繪製大量的小尺幅作品,在繪製草本的過程當中,林瑩真漸漸從草本的外觀造形發展出屬於自身的創作語彙,也在大自然之中尋找出生命原初的力量與感動。
  
從創作中挖掘無限可能
  創作之於林瑩真,是與自己相處的重要時刻,可以與另一個自己對話、辯證並找到共識,也能從中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實踐創作時,確實讓她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密集的創作歷練,讓她的創作有了風格性,再一次的與她的作品產生對話,創作的對話是直接、感性、帶有多重情感的,呈現的是忘我的狀態,讓作品中想表達的詩意語彙得以依附,進行驗證,並找到可以繼續延伸的動力。
  
  草本植物的外形,深受林瑩真的喜愛,大自然造物的奧妙也讓林瑩真懷抱著高度的探索慾,更想發掘不同樣貌的草本來入畫,透過對草本植物的書寫,從中創造出屬於她的藝術形式,對於這樣的創作過程,林瑩真享受其中,而樂此不疲。
     
     
林瑩真簡歷:
學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
獲獎:
2016 作品〈優雅的秘境〉國美館 台灣藝術銀行典藏。
2016 作品〈退場的優雅〉國美館 台灣藝術銀行典藏。
2016 作品〈懸浮的草本〉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典藏。
2015 「第三屆王陳靜文繪畫創作獎」 入選。
 
展覽記錄:
2016 《閱讀一首草本詩》,醉美空間,台南,台灣。
2016 《草本的優雅與暴烈》個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大觀藝廊,台北,台灣。
2011 《曖.蔓延》個展,黑白切藝文空間,台中,台灣。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7/01-2017/08/2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田中央事務所「地點性」建築實踐之研究

為了解決藝文空間 徵 才的問題,作者余一蕾 這樣論述:

在1950年代,出於對近代主義的反省,地域主義(Regionalism)試圖恢復有人性的環境並創造讓人感到有溫度的建築。此時恰是「現代主義中國建築」在台灣萌芽的時期,也正是國民政府來台極力鞏固政權的開端。隨著政治影響力的增加與自由創作空間的緊縮,「明清宮殿復興樣式」建築逐漸成為支配台灣建築界的權力。本應紮根台灣土地的「真實的」地域性建築,異化成了極富東方神韻的「虛假的」地域性建築。在1970年代末,以漢寶德為首的第二代建築師開始關注台灣傳統建築的研究與保存,但多為以語彙為主導的「表象式」地域主義建築。1990年代,在解嚴的社會背景之下社區營造逐步興起,台灣建築關懷的對象逐漸擴展到民間及更多元

的族群。在宜蘭地區湧現出的眾多關懷在地環境的建築師團隊中,田中央建築團隊是典型代表。相較於戒嚴時期湧現的激昂卻空洞的地域性表現,田中央的在地實踐更能連結真實的地方生活與環境。然而,田中央團隊的建築實踐常被譽為宜蘭地域性建築之典範,甚至被廣泛誤解為代表著宜蘭的地域性風格。「地域性」在頻繁甚至氾濫的使用過程中,早已模糊化形成一種感覺的表述,而無法具體指涉某種特定操作方法下生產出的建築樣式,或是某派意識鮮明的建築主張。因此,本研究首先對西方建築史脈絡進行爬梳,釐清地域主義及其批判的真實意涵;其次,探討在台灣地區特殊政治力影響下發展而成的「地域性」建築;進而在此基礎上,回顧不同研究者對田中央事務所生產

的「地域性」建築,以及對宜蘭風格的論述與誤讀之可能性;最後,對田中央事務所的四個建築案例(壯圍沙丘、櫻花陵園、羅東文化工場、中山小巨蛋)及建築所在的地點(Place)進行深度剖析。本研究從空間與時間向度分析田中央建築團隊對於「空間體驗」的態度,以及空間與環境設計的操作手法,以詮釋其「地點性」表達的空間實踐特質。

巨神連線

為了解決藝文空間 徵 才的問題,作者姚瑞中 這樣論述:

「欲」、「神」之間的連線與距離──   「若將巨大神像比擬為超級電腦,筆記電腦可視為小尊神像供奉在家,電腦主機需要與伺服器連線才能展現其神通廣大,神像透過法師念咒開光就像電腦需要開機密碼,分神出去的眾多神像需要與主神連線……」   臺灣宮廟文化獨步全球,舉凡奇人異士、文人騷客、販夫走卒皆在此叩首,善男信女、黑白兩道、三教九流無不跪拜。本書以地毯式搜索,拍攝三百餘尊中、大型神偶,全面呈現臺灣民俗文化中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展現超越宗教建築、民俗活動或信仰儀式的「欲力具體化」。   《巨神連線》攝影集,是藝術家姚瑞中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臺灣與金門、馬祖、澎湖各處田野走尋,以底片拍攝、銀鹽相紙

沖洗,然後再委由老師傅一張張掃圖,而後設計接手又花費半年多的時間,一張張修圖去髒點、討論並編排而成,無關信仰,但神偶雕像底下,是一重又一重的意念、執著與行動所鋪就而成的欲力呈現。 聯合推薦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林宏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兼美術學系主任)   黃建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徐文瑞(獨立策展人兼藝評家)

表達即療癒:侯俊明《身體圖》之書寫與圖像

為了解決藝文空間 徵 才的問題,作者閻瑞華 這樣論述:

1963年出生於台灣嘉義縣六腳鄉的藝術家侯俊明,其早期作品如《極樂圖懺》(1992)與《搜神記》(1993)等,將情慾等禁忌題材融入藝術作品中,極具前衛表現與獨創性。2014年的《身體圖》系列創作計畫,當時共訪問67人,完成了67件作品後,他將其分成三套:以男同志為主的《男洞》19組、不限性向單純以生理性別區分的《男槳》17組以及《女島》31組。本論文以文本分析法、深度訪談法論述《身體圖》系列創作。在《男洞》系列中探討自我與他人:同志面對學校同儕的不友善,他們如何應對與調適心理。在《男槳》中,會談及這些青春男體與家庭的互動,他們如何面對與釋懷。在《女島》中則敘說她們的自我與身體之間的關聯,如

何排解這些身體上的病痛。最後從這些受訪者中爬梳其生命書寫,他們面臨相同的困境,所受到傷害的不只是身體,也包括精神層面的。侯俊明的《身體圖》所採取的訪談計畫具有療癒作用,特別是受訪者藉此回顧生命歷程,並使其創傷得以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