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造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班 王慧蘭所指導 林蕙姿的 從土地到海洋:一位國小教師課程意識發展與公民教育實踐的自我敘說 (2012),提出蟄伏造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課程意識、海洋教育、敘說探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蟄伏造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土地到海洋:一位國小教師課程意識發展與公民教育實踐的自我敘說

為了解決蟄伏造句的問題,作者林蕙姿 這樣論述:

這本論文以我個人25年的任教生涯為研究的立基點。論文中,以「我」為主軸,使用敘說探究法,回溯25年來的生命經驗,藉由生命故事的敘說探究,從生活世界脈絡中,探究影響自身教學與生命甚深的海洋意識之形塑背景、緣由,以及從事海洋教育對自己教學場域影響的層面。本文分成五部份。首先,從土地山林來到海洋的出走旅程談起,接觸海洋領域帶來豐盛的視野與自我的挑戰,並挖掘出深埋不知的課程意識,海洋環境是覺知自己課程意識的沃土。再來探討臺灣與海洋緊密又失衡的關係,以及臺灣需要海洋教育的事實,海洋教育是一座讓島國子民與海洋產生適切互動的橋梁。其次,回頭審視25年的教書生活,一個渴望掙脫的念頭,成了碰觸臺灣土地以及因這

塊土地上而衍生出議題的濫觴,展開關懷、投入公共事務的道路,並一路延伸靠海。在每次出走回歸、出航返航的過程中,向海洋領域邁進,並以海洋作為實踐公民教育的場域。接著,再以2個過往籌劃推動的活動,說明並省思這一路推行海洋教育的歷程,與對自己教育場域的影響。最後,在海洋教育的推行中,發現「困惑—議題碰觸—思考—啓發—理念形成-參與—實踐—成長反思—再實踐」公民教育的實踐歷程,照見自己的課程意識、積極公民身分與教師身分,找到了生命位置與身心安頓的力量。投入海洋教育已是生命的選擇,而這些力量將繼續隨著海洋教育伴我向前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