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意圖 問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行為意圖 問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愛斯克‧賈澤恩馬丁‧菲斯賓寫的 對態度的了解與社會行為的預測 和瑪札琳.貝納基安東尼.格林華德的 好人怎麼會幹壞事?:我們不願面對的隱性偏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橡實文化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財務金融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吳翠鳳所指導 林昱德的 使用理財機器人的行為意圖之研究 (2022),提出行為意圖 問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UTAUT、理財機器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 丁國桓所指導 林美菁的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派任艦艇意圖之研究 (2022),提出因為有 計畫行為理論、海軍、女性軍官、艦艇的重點而找出了 行為意圖 問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行為意圖 問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對態度的了解與社會行為的預測

為了解決行為意圖 問卷的問題,作者愛斯克‧賈澤恩馬丁‧菲斯賓 這樣論述:

如何實際應用「理性行動理論」 於預測、解釋與影響,甚至改變人類行為 一本社會心理學領域之經典著作   《對態度的了解與社會行為的預測》兼顧理論描述與實際應用,理論描述簡要、清楚,實際應用易懂、易學,是認識及學習此理論的最佳指引,也是應用此理論之專家、學者最常引用的著作。過去三十幾年,根據理性行動的方法,發表的論文超過了1,000多篇,名列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   本書內容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重點聚焦在理論描述,其中第3章至第6章依序描述此理論各成份的內涵;後半部重點則聚焦在實際應用,包括第9章體重減輕、第10章職業取向、第11章家庭計劃、第12章消費者行為、第13章美國總統選舉

投票、第14章英國選舉與美國公民投票、第15章改變酒癮者的行為等等。 作者簡介 愛斯克‧賈澤恩(Icek Ajzen)   美國麻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曾獲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會傑出科學家獎。 馬丁‧菲斯賓(Martin Fishbein)   伊利諾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賓州大學傳播學講座教授,曾獲美國行銷學會與公共衛生學會傑出貢獻獎   兩人發表了很多理性行動理論代表性的論文。 譯注者簡介 王國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曾獲國科會學術研究獎助與經典譯注計畫補助,並譯有《質性資料分析——如何透視質性資料》、《如何編製優質的問卷》、《最適樣本數-考驗力、精準

度與實務性的權衡》等書。 序言 導讀 第一部分 理性行動理論 第1章 緒論 理性行動理論 這本書的內容規劃 第2章 態度與行為 歷史的觀點 早期態度的測量 早期態度的研究 態度與行為的關係 最近的發展 其他變項的解釋 結論 第3章 如何界定與衡量行為 行為與結果的比較 單一行動與行為分類的比較 單一的行動 行為的分類 行為的要素:行動、目標、內容與時間 多重選擇與大小 重複觀察 行為的自陳 總結與結論 第4章 意圖預測行為 意圖與行為彼此之間的對應 對應於單一行動的效標 對應於多重選擇的效標 對應於行為分類 意圖的穩定性 預測行為 其他變項的調節效應 結果的預測 總結

與結論 第5章 行為意圖的決定因素 對於一項行為的態度 態度與意圖彼此之間的對應 主觀規範 主觀規範與意圖彼此之間的對應 態度與主觀規範的相對重要性 意圖的中介角色 獲得結果的意圖 總結與結論 第6章 態度與主觀規範的決定因素 對一項行為態度的決定因素 信念與態度彼此之間的對應 信念對態度的預測 主觀規範的決定因素 典型的規範信念 態度與主觀規範的中介角色 總結與結論 第7章 理論上的意涵 信念連結到行為的假設 改變行為的意涵 外在變項的效果 人格特質與行為 傳統態度與行為 預測與瞭解的比較 總結與結論 第二部分 應用 第8章 總覽 資料的呈現與統計的使用 第9章 對體重減輕的預測與

瞭解:意圖、行為與結果 體重減輕的實證研究 建構飲食控制與體能活動指標 飲食控制與體能活動對體重減輕的效果 飲食控制與體能活動的決定因素 減輕體重的意圖 總結與結論 第10章 預測與瞭解婦女的職業取向:選擇意圖背後的因素 過去的研究 事業意圖的實證研究 對選擇意圖的預測 態度與主觀規範的決定因素 事業意圖的認知基礎 總結與結論 第11章 預測與瞭解家庭計劃行為:信念、態度與意圖 過去的家庭計劃研究 理性行動理論應用於家庭計劃 家庭大小的決定因素 生小孩的意圖與家庭大小 預測生小孩的意圖 避孕行為的實證研究 對於家庭計劃專案的含意 第12章 預測與瞭解消費者行為:態度-意圖的對應 使用態度

理論於行銷研究中 對行銷態度研究的評價 品牌態度的評量 品牌態度與消費行為 對於消費行為的預測 購買意圖與實際行為 購買意圖的預測 總結與結論 第13章 預測與瞭解美國選舉投票:外在變項的效果 理性行動理論應用於投票行為 對於美國選舉的投票預測 對於1976年總統選舉的一項研究 對於投票行為的預測 外在變項的效果 總結與結論 第14章 預測與瞭解英國選舉與美國公民投票:這個理論類推的範例說明 1974年英國大選的研究 英國投票行為的決定因素 非忠實黨派的投票行為 核能的案例 1976年美國奧瑞岡核能安全防護公投的研究 外在變項的效果 總結與結論 第15章 改變酒癮者的行為:說服性傳播的效

果 傳統說服的方法 在傳統方法中行為的改變 另一種替代的行為改變方法 說服性傳播的結構與內容 訊息內容的處理過程 行為改變的實證研究 說服性訴求 前測 說服性訴求的呈現方式 信念 態度的改變 行為的改變 總結與結論 第16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1:編製一份標準問卷的步驟 附錄2:問卷的樣本 作者索引 主題索引 譯注說明 歷年(1980-)重要相關文獻的檢討 重要研究書目提要及簡要評述 年表──Ajzen, I.與Fishbein, M.(1936-2009) 序言(節錄)   我們合作撰寫的第一本書,就是《信念、態度、意圖與行為:理論與研究的介紹》(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Fishbein & Ajzen, 1975)。這本書描述「理性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簡稱TRA)如何處理信念、態度、意圖與行為彼此之間的關係。在這本書中,我們針對態度這個領域的理論與研究,提供了一般性的評論,並且在我們自己的理論架構中,嘗試去統整各種不同的文獻。這本書的重點是在強調理論與方法論上的議題與爭論。   目前這本書補充了前一本書(即第一本書),將重點聚焦在我們方法的實際應用上。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

讀者熟悉我們的理論與方法,並且展現構成理性行動理論的相對少數概念(即信念、態度、意圖),如何能夠應用於預測、解釋並影響各種應用場域中人類的行為。在這本書的第一部分,詳述了這個理論的基礎,以及這些方法應用於評量信念、態度、意圖與行為。第二部分,逐章描述我們的方法如何廣泛地應用於各種不同的社會重要議題,包括職業取向的選擇、消費者行為、家庭計畫與選舉投票等等。   由於這本書以實用為目的,所以我們並不刻意去探討這些領域精深的理論與研究,而是聚焦在工具的介紹與使用的要領上,以便能更有效地應用我們的方法。基於上述這項目的,我們小心地去界定相關的術語,盡量只用基本的統計概念,並且避免過度使用拗口的專業語

言。對於十分熟悉我們理論的讀者來說,或許我們的說明有時候會有點過度的簡化,但是我們希望對此方法的說明確實能達到簡明、易懂的目的,而不要涉及太多技術上的專業知能。   就像我們前一本書一樣,目前這本書事實上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們把作者的順序做了對調,以強調在撰寫這兩本書上我們的貢獻是同等的重要。在目前這一本書中,每一段、每一句,甚至幾乎每一個字,都是我們在香檳(即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所在地)(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與阿默斯特(即麻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所在地)(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兩地,經過多次開會共同琢磨出來的。因此,對於這本書的內容,我們共享同等的榮耀,以及承擔同等的責任。   同時,對於很多人的貢獻與協助,我們深表萬分的感謝。首先,感謝我們目前與先前的幾位學生,以及同事,直接參與這一本書第二部分所描述的這些研究。事實上,我們呈現的有些研究是取自於碩士或博士論文。對於這些貢獻,在這本書第二部分(即應用)的每一章著作者欄中,我們列出主要研究人員的姓名,以表示我們的感謝。 導讀   《對態度的了解與社會行為的預測》(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這本書(即目前

這本經典譯注)是Icek Ajzen與Martin Fishbein兩位當代十分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合作撰寫的第二本有關「理性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簡稱TRA)的著作。這本書兼顧了理論的描述與實際的應用,理論描述簡要、清楚,實際應用易懂、易學,是認識及學習「理性行動理論」(TRA)的最佳指引,所以一直都是應用「理性行動理論」專家、學者在學術上最常被引用的參考著作之一。至於作者兩人共同撰寫的第一本有關「理性行動理論」的著作,則是《信念、態度、意圖與行為:理論與研究的介紹》(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

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Fishbein & Ajzen, 1975),這本書比較著重在理論內容的詳盡論述。   Icek Ajzen是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UIUC)社會心理學博士(1969)。Dr. Ajzen曾短暫任教於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心理學系,其間與指導教授Martin Fishbein(1975)共同出版第一本有關「理性行動理論」的作著,隨後就轉任於美國麻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心理學系教授(1971-2012),專注於理論的研究及探討,期間除了又共同出版第二本相關的作著(即這本經典譯注)之外,更進一步將其擴

展成「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簡稱TPB)。在學術研究及其服務上,Dr. Ajzen從過去至現在,不僅已經發表了很多與此理論相關的論文,而且也擔任相關領域專業期刊的編輯委員、諮詢編輯。目前是麻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心理學系榮譽教授(2012-),並榮獲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會傑出科學家獎。   Martin Fishbein(1936-2009)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社會心理學博士,取得學位後隨即任教於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心理學系教授(1961-1997),並發表博士論文及其相關研究,提出「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

value theory,簡稱EVT),其後再與學生Icek Ajzen將其擴展成「理性行動理論」,後來投入理論的推廣與應用,並接受美國賓州大學Annenberg傳播學院邀請,擔任Harry C. Coles, Jr.傳播學講座教授與Annenberg公共政策中心健康傳播計畫主持人(1997-2009)。期間不僅曾榮獲美國行銷學會頒發傑出貢獻獎,而且也曾榮獲美國公共衛生學會傑出貢獻獎。在學術研究及其服務上,Dr. Fishbein不僅曾經發表了很多相關議題的論文,而且也曾經擔任相關領域專業期刊的編輯委員。然而,在2009年11月底前往英國倫敦旅遊,途中心臟病突發不幸辭世。   本書的兩位作者

,除了合作發表了很多有關於「理性行動理論」的論文之外,也共同合作撰寫了有關於「理性行動理論」的著作,如:Fishbein & Ajzen(2010)《對行為的預測與改變:理性行動的方法》(Predicting and changing behavior: The reasoned action approach)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兩位作者在上述2010年這本書的序言中,指出在過去三十年中,根據理性行動的方法,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已經超過1,000多篇。由此可見,本書出版後提出這個理論的影響有多麼大,所以本書名副其實是社會心理學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之一。   一、本書內容介紹   目前本書出版

於1980年,主要的目的,在於描述與列舉「理性行動理論」如何能夠使用於預測、解釋與影響,甚至改變人類行為。內容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七章,重點聚焦在理論描述,除了第二章回顧傳統的態度外,第一章描述此理論的緣起、動機、假設與主要的成分,第三章至第六章則描述此理論各成分的內涵,至於第七章則討論外在變項對此理論的影響;第二部分重點則聚焦在實際應用,共計九章。除了第八章總覽與第十六章結論之外,各章都是在討論此理論的應用,依序分別為體重減輕、職業取向、家庭計畫、消費者行為、美國總統選舉投票、英國選舉與美國公民投票、改變酒癮者的行為等等。   在第一章,作者簡單地描述這個理論當初提出的緣起與動機、基

本假設與主要內容,以及達成上述目的(即預測與了解人類行為)之三個步驟:即確認行為、意圖的決定因素,以及組成態度與主觀規範的信念。同時,指出作者對於傳統態度與外在變項的看法與處理方式,並且分別於第二章與第七章再加以作深度的論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從歷史的觀點去回顧早期態度的概念、測量與研究,以及態度與行為彼此之間的關係等文獻。但是對於過去曾經提出的諸多理論(如:學習理論、期望價值理論、平衡理論、認知失調理論、歸因理論等),作者並沒有提供詳細的論述。至於態度的概念與定義,作者試著避免觸及哲學上的議題(如:單向度或多成分),而態度的測量,他們也試著避免觸及方法論上的爭論(如:情感或評價面向)。

  兩位作者在第三章中,先進行行為與結果、單一行動與行為分類的比較,然後再討論如何界定與衡量我們所感到興趣的行為。在定義上,明確地指出一項行為效標的四個組成要素:即行動、目標、內容與時間,而在測量上,衡量行為可能採取直接觀察,但是大部分都可能採用自陳(self-report)的方式,因為後者花費的精力、時間與金錢比較少,但是效度卻經常受到質疑,如時間愈久,回憶就愈容易發生錯誤,又如涉及社會期許,就可能多報,反之涉及社會不允許,就可能少報。   在第四章,作者開始剖析「理性行動理論」中意圖預測行為的內涵,並且認為意圖要能準確的預測行為,必須具備兩項基本的要求,一是意圖與行為在要素上,彼此之

間要有密切的互相對應,另一則是意圖在時間上,要盡可能地接近預測的行為。另外,作者提醒這兩者的關係也會受到其他變項所干擾(如:外在事件、直接經驗等)。   兩位作者在第五章中,加以描述意圖的兩個決定因素,即對這項行為的態度與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並認為這兩個因素要能準確的預測意圖,在要素上,也需要具備與意圖互相對應的特質。大部分這兩個因素是互相一致的;然而,有時候這兩個因素並不是互相一致的。至於造成這種不一致的原因,作者認為是來自於這兩個因素(態度與主觀規範)的相對加權值(weights)不同所致,而不同行為與個別差異會影響加權值的大小。最後,作者再次強調意圖扮演的中介角

色,如果意圖無法預測行為,那麼也無法預期態度與主觀規範可以預測行為。   在第六章,為了深入了解人類的行為,作者繼續討論態度與主觀規範的決定因素,認為信念是這兩者的決定因素,也是這兩者背後的基礎(即認知結構),而隨後會影響意圖與行為。透過直接觀察、間接方式可以獲得對應的典型顯著行為與規範信念,並搭配各自的評價與依從動機,可以各自預測態度與主觀規範。作者建議使用開放式的問卷調查(如:附錄一),蒐集可代表母群體樣本的典型顯著信念。最後,作者再次強調態度與主觀規範扮演的中介角色,如果態度與主觀規範無法預測行為意圖,那麼也無法預期信念可以預測行為意圖。   在第七章,作者特別強調應用於影響或改變行

為的「理性行動理論」,是建立在信念、態度與主觀規範,態度、主觀規範與意圖,以及意圖與行為等三項層級因果連結(所謂的因果鏈)上。除了這些變項彼此之間的對應性與穩定性之外,上述這三項因果連結的關係強弱,也可能受到人口統計學變項、人格特質、傳統態度等外在變項的影響。最後,作者強調預測與了解(即解釋)的差異。雖然我們可能了解行為、意圖、態度與主觀規範等背後、最終的決定因素─信念,但是並無法確定或改善對意圖與行為的預測。   在第九章,兩位作者以合作指導的博士論文「體重減輕」議題為例,除了驗證此理論各成分彼此之間的關係之外,也發現了行為與結果之間至少具有中度的相關,所以他們認為謹慎地選擇我們所想要改變

的行為,即可能發展出有效的體重減輕計畫,但是他們也強調行為改變並不必然確保目標的達成(如體重減輕)。   在第十章,作者以合作指導的碩士論文「職業取向」議題為例,不但發現差異意圖與選擇意圖彼此之間有高度的相關,以及差異的態度、主觀規範能準確地預測差異意圖,而且也驗證了差異的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分別都能準確地預測差異的態度、主觀規範。   在第十一章,兩位作者以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的「家庭計畫」議題為例,發現不論是未婚的大學女生或擁有小孩的已婚婦女,這些婦女使用避孕藥的意圖,不僅會受到她們對於使用避孕藥的行為信念所影響,而且也會受到參照對象認為她們應該使用避孕藥的規範信念所

影響,但是不同對象的意圖,可能受到不同的行為信念或參照對象所影響。   在第十二章,作者以汽車商品的「消費行為」議題為例,同樣地也發現消費行為可以準確地由對應的行為意圖來加以預測,而購買意圖又可以準確地由對應的態度與主觀規範來加以預測。然而,品牌態度,就如其他外在的變項一樣,是經由態度與主觀規範,間接地影響意圖與行為。   兩位作者在第十三章,以美國總統的「選舉投票」議題為例,發現投票選擇與差異性意圖彼此之間有高度的相關,差異性態度、主觀規範能準確地預測差異性意圖,而且差異性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又分別可以準確地預測差異性態度、主觀規範。然而,外在變項並無法直接影響投票行

為,但是可能透過投票意圖、態度、主觀規範,甚至信念間接影響投票行為。   在第十四章,作者再以與其他人合作的「英國選舉與公民投票」議題為例,再度發現投票行為最終會受到背後的顯著信念所影響,而這些信念雖然會因不同的選舉而有所不同,但是心理歷程基本上卻是完全相同的,這些信念構成投票態度與主觀規範的基礎,後兩者再共同導致投票意圖的形成,最後決定了投票選擇,因此這理論也獲得類推。   在第十五章,兩位作者以合作指導的博士論文「說服性傳播」議題為例,應用試探研究建構此理論各成分彼此之間的效度,前測驗證此理論各成分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隨後的實驗研究,則發現透過說服性訊息傳播(特別是負面訴求),改變與這項

行為有關的基本信念(如:顯著的行為信念、規範信念),能導致這項行為的態度(或主觀規範)改變,而且更進一步造成意圖與行為的改變。   在第十六章,作者簡扼地討論這個理論的內涵與目前使用的情況,包括這個理論的應用,不只是這本書提到的這些領域,也擴展到,如:運具的使用與選擇、政府與公司人員的召募、宗教行為、藥物濫用、捐血行為等等。同時,作者也指出這個理論應注意的事項與會遭遇到的相關議題,特別是在規範這個部分上,還有很多尚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兩位作者也希望讀者們都能透過這個理論的架構內涵,加以回答人類各種行動的原因。對於那些想要應用這種方法的學生、研究人員及實際工作者,作者提供了他們十分具體

、明確的步驟與指引。如在附錄一中,作者清楚地說明,以這個理論為取向的問卷,應該如何編製,又有那些步驟;而在附錄二中,作者更進一步地呈現一份實際上使用過的調查研究問卷,提供大家學習與模擬應用。因此,如前所述,這本經典譯注「一直都是應用『理性行動理論』專家、學者在學術上最常被引用的參考著作之一」。 第一章緒論(p. 4)這本書是有關於對人類行為(human behavior)的預測與了解。為了解決實際性的問題與作出政策性的決定,我們經常需要預知或預測人類行為。預測可能涉及以下這些各式各樣的問題,如:他們會有幾個小孩、明年他們是否會購買一部汽車,或者是在一個特定的選舉時,他們會投票給誰等問題。在許

多的例子中,我們的目標,不只是在預測而已,因為我們還嘗試去影響或改變行為。雖然對於導致一項行為的因素,我們的了解並不多,或者甚至完全不了解,我們仍然可能進行預測,但是為了創造(或產生)改變,我們需要具備某種程度的了解。通常,研究人員假設不同的行為是由非常不同的原因所造成。舉例來說,導致政治行為(political behavior)的原因,可以說,與導致性行為(sexual behavior)或消費者行為(consumer behavior)的原因會有很大的不同。為了解釋投票行為(voting behavior),研究人員曾經探討以下這些變項(variables),如:政黨認同、社經地位與對於

政治候選人的態度等變項。但是相對地,為了嘗試解釋家庭計畫,我們需要仰賴以下這些因素(factors),像是宗教屬性、撫養需求,以及夫妻彼此之間的主導權等因素。除此之外,甚至在一個特定的領域(domain)裡,對於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determinants),通常,也沒有互相一致的看法。因此,我們正面臨了以下這種相當分歧的情況,就是社會科學家不時地提出很多的概念與理論,以解釋很多他們所感到興趣的行為。在這本書裡,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方法。我們將試著指出: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架構(theoretical framework)中,我們可能藉由提出相對少數的概念,以解釋各種不同類型的行為。不同於大部

分其他對社會行為的解釋,我們的方法是沒有限制在一個特定的行為領域裡,這就像可以應用於投票或家庭計畫一樣,同樣的,也可以應用於購買行為(buying behavior)。因此,我們隨後將描述這個理論的目的,是在於解釋實際上任何的人類行為,而這些行為,如:我們想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購買一部新車、對於學校債券議題為什麼會投下反對票、為什麼沒有去上班,或是為什麼會發生婚前性關係等等。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提供了我們理論的一般描述,並且討論預測與了解人類行為所需要的主要概念。(p. 5)而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則列舉出在各種不同的行為領域裡,理論的適用性(applicability)與效能(utility)。理性

行動理論

行為意圖 問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最後"1"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2011年,波士頓大學的巴塞爾,跟吉普斯這兩位學者;他們在《消費者心理學》雜誌的這一個期刊上面,他們發表了一篇論文。

論文的題目非常有意思哦,所以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今天跟你做分享。

論文的題目是「紅牛給你翅膀有好有壞,品牌形象給消費者的雙面刃效果」。

我們知道「紅牛」(Red Bull),它是一個能量飲料;而紅牛這個能量飲料,事實上給人們的品牌印象,是非常鮮明的。

所以呢,這個論文的主題,針對一個知名的品牌,給大家的印象,並且在行為上面,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自然而然,就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

這篇研究會告訴我們,關於「品牌的印象」會怎麼樣去影響我們的行動、行為模式,並且在下意識之間,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研究做的實驗哦,它用的方法很特別。他是讓受試者,去玩Xbox裡面的一款賽車遊戲,這個賽車遊戲,讓玩家可以自行選擇車子的塗裝。

但是呢,除了塗裝以外,這些受試者能夠選擇的汽車的車款,都是限定在同一款。在性能都一樣的狀況底下,這些受試者,他們能選擇的塗裝,分別是五種品牌的塗裝。

第一種,當然就是這一篇論文的題目「紅牛」。而第二種呢,是一個果汁的品牌,叫做「純品康納」。第三種是大家知道的「可口可樂」。

而第四種,是一個啤酒的品牌,是「健力士啤酒」。然後還有第五種,這第五種上面,沒有任何品牌的宣傳標誌,它只用綠色去塗裝這個車子。

接著他們所找的受試者有七十個,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1歲,全部都有玩電動的經驗。

並且在他們開始玩這個遊戲之前,針對這些受試者,對於紅牛、純品康納、可口可樂,跟健力士;這些「品牌印象」跟「親近度」去打一個分數。

舉個例子來說喔,這些問卷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你認為這個商品,具有多少攻擊性?」然後讓他們評分。

如果這個品牌,完全不具任何攻擊性,就是一分;而非常具有攻擊性,就是七分。

這個問卷的結果,發現這四個品牌之間的親近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呢,「紅牛」這個品牌,在「能量、速度、強勁、攻擊性」這四個項目裡面,所得到的分數,都明顯的比其它的品牌,還要來得高。

於是呢,研究者就做了一個假設,他們認為喔,如果受試者受到車子的外觀,就是「品牌印象」的影響的話;那就表示他們在操縱各種不同品牌塗裝的車子,他們的賽車成績,也會有不同的變化。

然而這個的實驗的結果,印證了研究者的假設。他們發現喔,這些參與實驗的人,只要是開著塗成「紅牛」的車子的時候,這些受試者的成績,呈現很極端的狀況,也就是不是「大贏」就是「大輸」。

但是操縱其它三個品牌,或者是那個只有「綠色的塗裝」的車子的時候,成績則呈現中庸的狀況。

所以我們回顧一下,「紅牛」這個品牌,因為它在能量、速度、強勁跟攻擊性,這四個項目得到的分數比較高。也就是大家覺得這個品牌,是充滿這些特質的。

所以,當你在開著這個品牌塗裝的車子的時候,是不是就會採取比較冒險的開法?而冒險的開法,事實上就會讓你的成績,要不就是一馬當先,或者是在關鍵的時刻,因為冒險而能夠取勝。

再不然也會因為冒險,而讓你犯下很嚴重的錯誤,讓你可能一下子,變成了最後一名;所以,就會有這種「大好」跟「大壞」的成績結果發生。

那麼,今天跟你分享這樣的研究的用意,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喔,如果你是我們長期聽眾的話,你應該知道,一直以來我會很強調,不管我們面對任何人、任何事,我們的主觀意圖是如何?

如果我們忽略了自己「呈現的印象」,也就是像在這個實驗裡面「品牌的印象」,它真的會造成一些影響。如果你忽略了這一點的話,你可能對於很多他人的反應,就會錯誤的歸因。

你可以想想看喔,如果你在人們之間的普遍印象,是在能量、速度、強勁跟攻擊性,這四個部分都是比較高的分數的話;那麼你的人際關係,是不是就是「大好」跟「大壞」呢?

喜歡你的人、吃你這一套的人,覺得你這一個人太有意思;但是不喜歡你的人,是不是可能完全的跟你做對,再不然就是敬鬼神而遠之。

當然了,談到這裡也有一個爭論。很多人就會想,難道我要活成一個很平庸的樣子嗎?如果你問我,這裡面的區分跟關鍵在哪裡?

我會認為喔,其實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品牌印象,真正會產生問題的,並不是你的這些特色,就像是剛剛強調的能量、速度、強勁跟攻擊性。

會產生問題的都在於,明明你帶有這樣的特色,但是你自己不知道,甚至於你還「否認它」。

所以,其實談到這裡,今天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我們給他人的印象,其實就是我們的「品牌標誌」。

而第二個重點呢,就是你有沒有認清「你的品牌標誌」?還是,其實所有人看你像是「紅牛」,但是你一直覺得自己是「純品康納」呢?

那你想想看,很多痛苦、很多不理解,或者是很多挫折感,是不是就是因為這樣子而發生的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4月1號,推出了一門新的線上課程,是由嘉玲老師擔綱的「人際斷捨離」。

我想在人際裡面,我們除了要能夠有意識的,呈現自己的「品牌印象」之外,那麼你還會有另外一個功課;就是當有一些在你生命當中出現,造成你很大的負擔,或者是常常侵犯你界限的人,出現的時候,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你怎麼樣能夠把一些不健康的關係斷捨離,而活出自己生命的清爽自在呢?

嘉玲老師會透過「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帶給你嶄新的發現。並且一步一步用具體的做法,來幫助你活出你想要的自在感。

關於「人際斷捨離」的詳細課程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我很期待在這一門課裡,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使用理財機器人的行為意圖之研究

為了解決行為意圖 問卷的問題,作者林昱德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探討使用者使用理財機器人之使用行為相關研究,目的為探討使用者使用因素,提供未來後續業界之參考,以及找出現階段理財機器人使用者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本研究以有使用過銀行推出之理財機器人作為研究對象,於 2022年 7月 14日於網路進行正式問卷投放,回收後進行資料分析,經過問卷後台揭露,本次問卷研究投放人數為 4765 人,回收 490 份問卷,有效得 387份,有效回收率為 78.79%。研究架構以 UTAUT2 為基礎,並加入感知風險成為新的會影響使用意圖的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績效預期、社群影響、促進條件、價格價值以及習慣會對行為意圖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努力預期以及感知風險對行為意圖則是

沒有影響;行為意圖以及習慣對使用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促進條件對使用意圖則無影響。希冀本研究可以作為相關單位的參考依據。

好人怎麼會幹壞事?:我們不願面對的隱性偏見

為了解決行為意圖 問卷的問題,作者瑪札琳.貝納基安東尼.格林華德 這樣論述:

我們真像自以為的那樣,慷慨、公正、誠實? 小心,潛意識正在背叛你! 骨子裡,你仍然排擠窮人、只對自己人好? 白人警察誤殺黑人,都是潛意識偏見作祟?   雖然意識上已認同人人平等,偏見歧視早就自動儲存大腦中,我們卻渾然不知。   當內隱關聯測驗掀開心智盲點, 證明隱性偏誤的確影響心態行為,我們竟難以置信。   要別人這樣看待你,你卻那樣看待別人?        在意識上,我們反思後理性認知;偶而說謊、以好人自居、正確回答調查,這都是自我印象管理的一環,無非希望別人這樣看你待你。但在潛意識裡,我們卻自動直覺聯想;在過往文化環境裏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形成社會心智臭蟲和盲點,潛移默化,讓你

不知不覺用異樣眼光看別人,以反射動作待別人。   偏見與歧視,一直藏在潛意識裡        在意識上,對黑人、女人、老人、窮人、自己人,對非我族類,對特定群體,公平公正已是主流價值;但在下意識無意識裡,在不知不覺中,在作為與不作為上,我們的偏見與歧視,繼續以更隱形的方式出現,四處可見。   你看得見自己的盲點嗎?你了解自己的內心嗎?你能公正而準確地評價他人嗎?   兩位心理學家發明了「內隱關聯測驗」,多年來,讓人類潛意識中的心智臭蟲、問答謊言、思維失調、刻板印象、內群體偏好等類不自覺的偏見與歧視一一顯形。像喜歡白人討厭黑人、女主內男主外、男生數學比較好、幫助自己人…等。這些看似無傷大雅

、我們不願承認、不明顯甚至不相信的盲點、偏見與歧視,雖還不構成道德指控,但因無意識的認不認同、行不行為,卻的確已影響了社會與世界。        其實,在種種文化態度先入為主的影響下,涉及年齡、性別、種族、國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會階級乃至是否殘障,每個人心底都對他人有些偏見;在潛意識的刻板印象中,對特殊社會群體的好惡,仍然不假思索影響著我們對他人性格、能力、潛力的評價。        歧視與偏見雖然愈來愈隱而不顯,卻足以使弱勢更劣勢,使強勢更具優勢。        如何消除或超越潛意識偏見?讓人們更認識自己、更客觀公正、更表裡如一?有哪些指導原則與策略?        當然,我們還有很長的

路要走,兩位心理學家提出呼籲,也在持續努力中。 【關於本書】   2005年1月14日,哈佛大學校長賴瑞‧薩默斯(Larry Summers)提出,導致女性在數學領域表現相對落後的三個原因之一,是她們數學方面的天賦能力的欠缺。由於有些人在這一問題上持其他看法,一場全美性的激烈大辯論隨之展開。即使後來世界各地有超過2,000篇的社論和新聞報導參與了薩默斯的大辯論,但並沒有產生明顯的贏家。     本書關注的是包括上述例子在內的一系列隱性偏誤(hidden bias),它們指的是我們對特定社會群體的零散知識(bits of knowledge)。我們在文化環境中反覆接觸到這些知識,將它們儲存在

大腦裡,一旦成型,將影響我們對待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我們卻對這種區別對待全然不知。通過與人們探討隱性偏誤,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對自身行為被潛意識的思想所影響表示不敢相信。     這種隱性偏誤造成的盲點和雙眼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我們本身察覺不到。本書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說服讀者,我們如何在大腦毫無意識的情況下證明事實確實存在。     本書最重要的起點來自包括作者在內的很多人於1995年開始研究的內隱關聯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如今在implicit.harvard.edu網站上,已有超過1400萬人完成了這項測驗。內隱關聯測驗能夠幫助我們揭示大腦中隱性

偏誤形成的盲點,深入探究了隱性偏誤的盲點並發現它的組成部分。     隱性偏誤的盲點普遍存在於很多好人身上。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充分解釋科學知識,從而使這些好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為與出發點保持一致。 作者簡介 瑪札琳.貝納基(Mahzarin R. Banaji)、安東尼.格林華德(Anthony G. Greenwald)   瑪札琳.貝納基和安東尼.格林華德已經合作超過三十年,兩人分別任教於哈佛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他們志趣相投,都希望透過研究理解人類心智在特定社會環境中的運作方式。兩人和同事布萊恩.諾塞克(Brian Nosek)共同開發的「內隱關聯測驗」,改變了他們自身,也改變了他們的研

究工作和領域。在implicit.harvard.edu網站上,有超過1400萬人完成了這項測驗。 目次∣Content   前言   第1章心智臭蟲 受騙的眼睛/視覺心智臭蟲/記憶心智臭蟲/可得性捷思法與錨定/社會心智臭蟲/背離效用最大化原則   第2章五顏六色的謊言 無意與有意之間的謊言/灰色謊言:抱歉,她不在/無色謊言:我每天只抽半包煙/紅色謊言:我愛你/藍色謊言:我總是勇於認錯/問答題敵不過印象管理/重新審視誠實度   第3章直搗盲點 觸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撲克牌分組測試/花卉─昆蟲內隱關聯測驗/內隱關聯測驗的妙用/種族內隱關聯測驗/自動化偏好=偏見?/用測試結果

預測人的行為?/中度相關的含義   第4章雙面心智 「同性戀並沒有什麼錯」/割裂的心智:反思與自動/解離:理性與直覺的拉扯/認知失調:難以直面的矛盾/有其身必有其心/你會和入殮師約會嗎?/同時知道也不知道/你覺得好笑嗎?/誰喜歡老年人?/將憂慮轉化為改變自我的力量   第5章大家都在貼標籤 這怎麼可能?/有些刻板印象更合理/當刻板印象不刻板/負面居多的刻板印象/分類影響行為/大腦的分類本領/刻板印象怎麼用/刻板印象與獨一無二的人類個體/每個人都在用   第6章偏見的隱藏成本 M醫師的誤判/地球是球形vs.地球是平的/一夜成名記憶實驗/如果Sebastian 是Samantha 呢?/錯把好人當

罪犯/疑心的負擔:歐巴馬競選之路/自我擊敗的刻板印象/女性是自己事業的絆腳石/哈佛校長惹的禍   第7章我們和他們 星肚史尼奇vs.光肚史尼奇/把雨靴當媽媽的雛鳥/「像我的」和「不像我的」/性別俱樂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最小團體實驗的驚人發現/大腦在不在乎「我們」vs.「他們」?/裁縫的手與耶魯教授的手   第8章終極目標 要比心智臭蟲更聰明樂團如何招募最優秀的演奏家?/心智臭蟲可以終結嗎?/不花腦筋的解決方式/數字解決?/不安的平等主義者/脫對自身的偏見/心智臭蟲、盲點和解決方案   附錄1 種族態度的科學研究   附錄2 種族、劣勢與歧視   誌謝 前言      一如所有脊椎動物,人

類雙眼的視網膜上也有一個盲點。這個區域叫作scotoma(希臘語的原意是「黑暗」),意思是沒有對光敏感的細胞,因此雖然光照射在此區域,卻無法通過有效途徑被大腦的視覺區域所感知。      弔詭的是,人們能「看見」自己的盲點。不信讓我們嘗試一下:下圖中的長方形中間有個「+」號,用手遮住一隻眼睛,另一隻手將這幅圖舉起離眼睛一臂距離。然後緩緩將這幅圖拉近,這時眼睛還是關注「+」號不變。當距離眼睛大約6呎時,與睜開的那隻眼睛同側的黑點將會消失。將這幅圖繼續拉近,黑點又會重新出現。黑點消失的那一刻就是那一點的光線射入視網膜中盲點的時刻。有意思的是,當你將視線轉換到另一側能看見的黑點上時,「+」號就會消失

。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黑點消失的位置,並沒有在網格背景上留下空缺,你看見的是沒有間斷的格線。你的大腦相當了不起,它用合理的事物─這個長方形上格線的延伸─彌補了盲點的空缺。除了剛才你經歷的現象,還有一種病理學條件下的現象叫做盲視(blindsight)。盲視病患患者能夠準確地伸手拿取放在他們面前的物體,卻完全意識不到對該物體的視覺體驗。如果在盲視病患患者面前放一把錘子,然後問:「你能看見面前的東西嗎?」患者病患會回答:「不能。」但是如果讓患者病患伸手去拿那把錘子,病患他卻能夠成功地完成這個動作,可他剛才竟然說看不見面前的錘子。之所以出現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

,正是由於盲視的條件創造了一條視網膜與大腦之間的通道,即使在沒有視覺意識的情況,也能對行為進行指引。      本書的關注點並不是視覺感知的影響,而是另一種類型的盲點,包括一系列隱性偏誤(hidden bias)。這種隱性偏誤造成的盲點和人們在剛才的網格實驗中產生的盲點有個相同點:和自己雙眼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我們察覺不到這種隱性偏誤。這種盲點與戲劇性的病理學現象盲視也有個共同特徵:一如「看」不見錘子的病患患者,他們的行為不受盲視的影響,隱性偏誤也能夠在我們潛意識的情況下指導我們的行為。      本書所指的隱性偏誤包括哪些內容呢?它們─由於找到不更好的詞─是我們對特定社會群體的零散知識(bi

ts of knowledge)。由於我們在文化環境中反覆接觸到這些知識,因此將它們儲存在大腦裡。一旦在大腦中成型,隱性偏誤將影響我們對待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我們卻對這種區別對待全然不知。通過與人們探討隱性偏誤,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對自身行為被潛意識的思想所影響表示不敢相信。      本書的目的在於說明為什麼以作者為主的眾多科學家,認為隱性偏誤十分可信。大量的科學證據都能證實這個結論。想說服讀者並不是個簡單的挑戰,我們如何在大腦毫無意識的情況下證明事實確實存在呢?      幾年前,我們給人們提供了一項測試,試圖揭示可能存在的隱性偏誤。這項測試是詢問人們對兩位美國文化偶像─歐普拉.溫弗瑞(Opr

ah Winfrey)和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的偏好。一封措辭完美而幽默的電子郵件,證實了我們的行為被處於大腦盲點區的資訊所左右這一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郵件中寫道:「親愛的哈佛人,我絕對不是那種喜歡瑪莎.史都華勝過歐普拉.溫弗瑞的人。請你們調整測試。法蘭克。」      我們明白法蘭克想表達的意思。他清楚,在大家的共識中,這句話隱含的意思就是,他喜歡瑪莎.史都華超過歐普拉.溫弗瑞。但是,法蘭克不相信,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他的大腦裡有一個附加的偏好。因此,這項測試本身需要重新設計!      法蘭克眼中這份有瑕疵的測試問卷,是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人於1995年開始研究的內隱

關聯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正如前面實驗中的長方形及黑點幫助我們看到視網膜上的盲點一樣,內隱關聯測驗能夠幫助我們揭示大腦中隱性偏誤形成的盲點。視網膜上的盲點僅僅證實了人類視覺系統中盲點的存在,內隱關聯測驗則深入探究了隱性偏誤的盲點並發現它的組成部分。      我和瑪札琳在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Columbus)相遇。1980年,瑪札琳從印度來到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讀博士時與我一起共事。可以說,1980年代見證了心理學這個分支的重大改變。研究方法的變革,使心理學成為能夠揭示內省無法觸及的強大的心理內容和過程。在

當時,心理學只是在這個範疇的邊緣徘徊。我們兩個人試圖研究這些方法能否逐漸揭示並解釋這些對社會行為看不見的影響。      潛意識的心理功能大大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不斷激增,人們也逐漸加深了理解。二十五年前,大多數心理學家秉持的觀念是,人類行為主要由有意識的想法和感覺所支配;現在,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認為人類的判斷和行為很少是意識的產物。二十五年前,「潛意識」這個詞基本上不會出現在我們平時閱讀或發表文章的科學期刊中─因為在20世紀早些時候,它並不為心理學研究所青睞;現在,「潛意識認知」這個術語頻繁出現,直到1990年代,它的出現頻率才被另一個相關的術語「內隱認知」超越。二十五年前,心

理學家研究大腦的主要方法僅限於詢問人們的心理狀況及意圖;現在,研究方式各式各樣,其中大多數都不用研究對象報告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況或行為意圖。      細讀參考文獻的讀者會發現,我們高度依賴過去八十年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並緊跟其步伐。其中兩位科學家的卓越發現讓包括我們在內的後人受益匪淺。通過多年的共同努力,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 率領的團隊於1944年完成《美國困境》(An AmericanDilemma),這本書與當時其他力量相結合,從此將種族歧視問題列入國家議事日程。戈登.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於1954年寫成《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

ejudice),為科學研究偏見奠定了基礎與組織架構,從而推動了21世紀新的科學研究的繼續發展。      正如已故的美國參議員丹尼爾. 莫伊尼漢(Daniel PatrickMoynihan)所言:「人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卻無權擁有自己的事實。」這點說來容易做來難,因為事實的構成往往比較模糊甚至充滿爭議。政治諷刺作家史蒂芬.科爾伯特(Steven Colbert)創造了一個相關術語叫做「事實性」(truthiness),將之定義為: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觀點,而忽略了常規意義上被證實的事實。      為了嘲諷事實性,偽保守主義者科爾伯特假裝自己更偏向於事實性而不是事實。他說:「我

不相信書籍,書裡只有事實,卻沒有心理感覺。」為了避免耽溺於事實性,我們選擇更加忠實於證據,尤其是實驗結果得到專家的廣泛認同。換句話說,我們一貫堅持並有意識地選擇,更加注重事實而不是內心想法。      和其他科學家一樣,我們沒有資格斷定,現在經過證實真實有效的,未來一樣經得起考驗。未來的知識一定會超越並取代現在的理解。但是,我們如果以謙遜的態度做好手頭的事,就能使本書中的結論在未來幾十年避免被推翻的命運。其中一個重要的結論是:隱性偏誤的盲點普遍存在於很多好人身上。      對「好人」這個詞我們有些惶恐。我們(更不用說道德權威)沒有識別好人、壞人的特殊技能。這裡的「好人」指的是包括我們自己在內

的那些出發點良善且能據此約束自己行為的人。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充分解釋科學知識,從而使這些好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為與出發點保持一致。 第4章 雙面心智「同性戀並沒有什麼錯」回想起電視喜劇《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第57集的場景,難免讓人會心一笑。「出櫃」這集講述傑瑞和喬治發現一名年輕女性在監聽他們,他們為引起她的注意而假扮情侶的故事。他們後來才發現,這個女人是一名記者,偷聽他們的目的就是在報紙上將傑瑞曝光。為了收拾殘局,傑瑞和喬治反覆向女記者澄清,說他們不是同性戀,其間也反覆強調「同性戀並沒有什麼錯」。即使是對此一情景及主人公一無所知的觀眾,也能輕易發掘這句反覆出現的台詞暗含的幽默感:

一方面,當代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使大家認為同性戀是正當合理的(傑瑞和喬治可以假扮同性戀情侶);另一方面,他們之後反覆否定的迫切態度又說明,很多人內心深處還是認為同性戀有些不對勁。我們的偏好有各式各樣的形式,譬如我們喜歡或排斥、鼓勵或反對、接近或避免什麼人事物。為了構建理論並進行研究,心理學家習慣將人的心智通過不同特徵劃分為反思式自動化兩個系統。一方面,傑瑞的反思式心智的確是認同同性戀的,他能理直氣壯地說自己認為同性戀沒有任何錯。但是另一方面,傑瑞也是大文化環境的產物,在幾個世紀以來的文化傳統中,同性戀都被當作一種不幸的心理錯亂,甚至許多情況下被當作一種會下地獄的罪行,遭眾人厭惡。如果傑瑞的自動化

心智將同性戀與罪惡相連結(^^同性戀=有罪^^),這必然會影響他的想法、感覺以及行為,讓他感到不安甚至是可恥。當然,這一集的點睛之筆,在於反覆出現的台詞「同性戀並沒有什麼錯」,以及它瞬間抓住的要點,提醒人們心智存在兩個割裂的部分——反思的和自動的。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派任艦艇意圖之研究

為了解決行為意圖 問卷的問題,作者林美菁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的轉變,性別平等意識提高,世界各國對兩性平權越來越重視。近年來國內有關女性從軍議題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切入探討的主題略有所不同。本研究係以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為研究對象,以計畫行為理論透過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來了解女性軍官的派任軍艦職務的意圖。研究結果發現:一、計畫行為理論的預測力在本研究中獲得支持,可用於解釋我國女性兵科軍官派任艦艇意圖的影響因素。二、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在職場工作仍舊面臨傳統的壓力與挑戰,以致在行為態度表現上呈現猶豫之現象,對於投入艦艇工作缺乏信心與意願。三、我國海軍女性兵科軍官投入軍艦工作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分別都會影響行為意圖。四、年齡及畢業班

隊兩項背景變項對行為態度、行為意圖的表現有顯著差異;而從軍年資及階級對知覺行為控制上有顯著差異;艦艇資歷對行為態度及知覺行為控制上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