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有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覺有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月治等寫的 微光成炬──微光成炬-慈濟教師聯誼會三十周年 和蔡招娣的 小農餐盤:48道人間覺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人間菩薩覺有情環保勸素悲心護生命也說明:人間菩薩覺有情環保勸素悲心護生命 ... 50多位實業家,來到精舍報告,在疫情的影響下,仍然把握機會,推廣環保理念,也募心募愛。 證嚴上人與慈濟志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福報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孫祖玉所指導 蕭淑津的 觀音造像藝術創作研究 (2020),提出覺有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觀音造像、圖像學、慈悲、宗教信仰。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釋永東所指導 徐苔珍(釋知建)的 人間佛教的藝術弘法-以佛光山佛誕展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人間佛教、佛教藝術、藝術弘法、佛誕展、佛光緣美術館的重點而找出了 覺有情的解答。

最後網站有情的層次 - 星雲大師則補充:第四、菩薩因有情同體共生:佛教裡稱菩薩為「覺有情」,也就是覺悟的眾生,他們自覺覺他,自利利人,廣行善巧方便,當他們看到眾生受到苦難時,即發起大慈悲心,他「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覺有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光成炬──微光成炬-慈濟教師聯誼會三十周年

為了解決覺有情的問題,作者王月治等 這樣論述:

慈濟教聯清淨愛 三十有成悲智行   「老師心,菩薩心。愛之深,教之切。」慈濟教師聯誼會成立三十年,讓奉獻教育的老師們,都能像是黑暗裡一點一點的螢火蟲之光,群起飛翔在為人引路的方向上。   ------------------------------------- 欣逢慈濟教師聯誼會三十周年,感恩老師們步步足跡串成「三十教聯」。全臺慈濟教師融入社區,成為慈濟大海中的一滴;靜思語也隨慈善國際化的腳步,走入歐、美、東南亞,成為當地學校品格教育的教材。 ——靜思精舍 釋德宣 ------------------------------------- 證嚴上人以《法華經》裡的菩薩四法「大慈悲為室,柔

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期勉教師聯誼會的老師們春風化雨、自利利他。感恩慈濟教師們樹立典範,蔚然成林。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顏博文 ------------------------------------- 本書滙集了教聯會老師的「聞、思、修」與「信、願、行」。祈願「教育愛」的火炬代代傳承,念念不滅,師師如意,生生不息。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榮譽校長 王本榮     證嚴上人開示〉師親生三方都是贏家 釋證嚴(慈濟創辦人)   老師的角色就像殷勤的播種者,「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盡己心力栽培下一代就對了,無所求的付出方能輕安自在。不要以為孩子年幼不懂事,他們純

真的心如明鏡,將老師的言談、形象、行為,一一攝入自己的心田裡。期待老師們也要以身作則,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為了責任無懼辛苦,為了孩子的未來更不能停止去付出,付出才是福。   没有人天生就會作老師,其實也都是從模仿學習和為人師表的憧憬中,慢慢察覺自己的責任。初為人師,剛站上講堂可能有點兒稚嫩拘謹,但假以時日,就能收放自如,傳道、授業、解惑,不只傳達知識給莘莘學子而已,還要發揚聖賢之道,更在孩子迷惘徬徨時用心陪伴,才不會迷失方向。   《靜思語》讓老師們打開「發現優點」的雙眼,樂意給予孩子真誠的讚美和鼓勵,讓孩子在壓力外有被愛的鼓勵和溫暖。   有心加入教聯會的老師都是自我期待很高,且

創意無限,同樣的《靜思語》,竟能衍生出千變萬化的教案,適合各個年齡、性情不一、根器有別的孩子,都能浸潤在愛的春風裡。   書中執筆的幾位老師都是負有使命感來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固一樂也;能將調皮搗蛋,或者行為乖張的孩子帶回到正軌,成就感更大。   孩子的改變,家長感受最深刻;有位家長專程趕到學校向校長請命,希望新學期開始,他兩個兒子都能進入有教《靜思語》老師的班級。理由是不曾接觸靜思語的長子,習氣頑劣,會跟長輩頂嘴;次子在老師引用《靜思語》薰習下,變得很懂事又體貼聽話,回到家還會幫媽媽做家事。   書中介紹好幾位足為人品典範的老師,像林秀霞老師。每天上課前先講五分鐘的靜思語故事,慢慢陶冶

孩子的性情、找到人生的方向。實施一段時間後,孩子的品德、功課都有很大的進步。家長不僅認同,也樂意承擔班上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   大愛媽媽也救度過無數的家庭;包括想和過動兒同歸於盡的媽媽,也有因先生外遇而萬念俱灰的妻子……。都因為加入大愛媽媽,而翻轉自己的人生。   靜思語像一帖良藥,孩子回家了,就將靜思語貼在衣櫃上。這孩子的父母天天都在鬥嘴,彼此開口都没有好話。有一天夫妻倆又在吵架,吵一陣子了,爸爸就指著衣櫃上的靜思語說:「妳看妳看,孩子怎麼說……」媽媽轉頭一看,口裡唸著:「要比誰更愛誰,不要比誰更怕誰」,夫妻倆相視而笑,立時化干戈為玉帛。   屏東的徐雲彩老師用靜思語教學對孩子進行品格教

育,連校長都很認同。像掃地時,她跟孩子們說:「伸個手彎個腰,把別人不要的福報撿起,就是我們的。」孩子心地純潔,也覺得把別人丟掉的福報撿起來也很不錯。   在我們花蓮的慈小,孩子必得成績、品性都優,才有資格清掃厠所。孩子們對於打掃厠所很有榮譽感,這是培養孩子學習如何為人服務的精神。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學生不是不可教,是老師没有方法教。有幸身為老師,就是孩子心靈的園丁;希望孩子的本性、智慧可以隨著年齡成長,將來才能真正做一個對人類有貢獻的人。   不抱任何希望,不求什麼成果;無所求的付出方能輕安自在。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他們純真的心如明鏡,將大人的行動映照得十分清楚。「經師,人師」,

作經師之前,老師必得以身作則,凡是看得到的形象、聽得到的叮嚀,都要很用心!老師們都有一分使命感,為了責任無懼辛苦,為孩子的未來更不能停止去付出,懂得享受辛苦才是福。   今值慈濟教師聯誼會成立三十年,很感恩慈濟老師用「靜思語」呵護國家幼苗、用鼓勵代替責備,師、親、生三者緊密連結,一句好話,三方都受益了。這些成果都可以分享,但願真善美的種子深植在每個人的心底,社會必然更為祥和美好。

覺有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分秒不空過 #得與德 #佛法是永恆 #初一十五上人開示

2021.07.10農曆六月初一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菩薩
又半月過去,現在已經是六月朔旦了,
一年十二個月,已經是六個月過去了

每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
用秒來算時間
我們到底半年的時間
每一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
半年已經過了多少的秒呢
秒雖然短暫
但是,是人生的大道理
一秒鐘若過不去
這一世就是結束了

人命在呼吸間
呼吸也是在分秒間
但是行在時間完成

分秒,過去;
有修,有得,有用心,
叫做心得,心得
時間過沒有用心
那就是沒有心得
那就是這一世沒有得

得者,德也。德者,得也。
德,就是道德。得,就是所得。

時間,讓我們有所得嗎?
修行道理,我們有聽進去嗎?有啦。
有心得嗎?不知道啦。
你有在身體力行嗎?
忘記了。這是什麼都沒有所得,
因為他袂記得
袂記得,叫做忘掉了
忘掉了,心的上面就是一字亡
時間,分秒,我們沒有去用,
它就是死掉了,沒用了。
所以,時間在分秒中,
我們沒有珍惜,
就是這樣讓它分秒無用,
忘掉一切。很可惜。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行在菩薩道中,更是困難。
菩薩入人群,緣苦眾生。
不敢吃苦,不願付出,
那就是沒有行菩薩道。
所以,有或沒有,
得或是亡,這就要看自己
有沒有把握時間。

佛法是永恆,
但是,我們若沒有去取,
就不得這樣在我們一生中還是空過。

所以,水,它照常流。
你看它水在流,
你需要水嗎?需要。
可是它一直流,
我要如何去取哪一段水呢?
水,不管你取哪一段,
只要你生命中需要,
即時,捧起來,
喝下去,這就是我們所得。
道理這麼簡單。

各位菩薩,
稱為菩薩,叫做覺有情。
大家要自我期許,
自我期許:
學佛,要行菩薩道。
不懂菩薩法,路要怎麼走呢?
大家要發心立願,
把握時間,分秒不可空過,
時時要多用心。

靜思弟子 恭錄
2021.07.10

觀音造像藝術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覺有情的問題,作者蕭淑津 這樣論述:

摘要本文宗旨,研究者以體悟生命的無常及生活中的觀照與省思,來探討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精神及法相之美作為創作題材的立意。深入探討觀音超凡脫俗的莊嚴慈悲之相、慈母之愛、女性之美的覺有情。作品以油畫、國畫、複合媒彩作為創作脈絡,並應用東西方媒材的混用與複合性融入於東西方元素交融的創新思維,期盼觀音莊嚴慈悲的法相能引起觀者共鳴。首先自述幼年時代受戲劇的啟迪,研究者從自學、摸索繪畫的過程與動機。第二節闡述將佛畫視為創作主軸的研究計畫與目標。以文獻探討歷代觀音造像及圖像的演變、分析古今畫家繪觀音圖像之比較及研究觀音法相與現代女性間相似性的微妙差異。作品分析人類對宗教虔誠信仰的密切關係及欣賞當代性觀音法相

之美。再綜整史料與圖像素材體現於個人繪畫創作;並詳述每幅作品於個人觀感欲呈現之精神意義;同時以技法實作體會顧愷之「以形寫神」、「遷想妙得」之意念,研究與東方接軌近代西方藝術家創作的融合和突破。以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及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為例,探討其「象徵主義」等風格形成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因素,將技法再融入於個人繪畫創作重構自身的觀音圖像學。

小農餐盤:48道人間覺味

為了解決覺有情的問題,作者蔡招娣 這樣論述:

  《人間福報》、人間社有一群陣容堅強的義工記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有豐富社會經驗,加上行佛願力,長期以文字般若饗宴讀者,而蔡招娣即是其中佼佼者,兩年多來,她奔波三千公里農路,帶回當季盛產蔬果,在佛光山惠中寺義工夥伴巧手烹調下,化為一道道美味蔬食,每一道皆蘊含小農感人故事,為《人間福報》專欄端上一篇篇「人間覺味」,而後水到渠成,集結成書,出版《小農餐盤──48道人間覺味》,為《人間福報》蔬食、環保、愛地球宗旨盡份心力。     蔡招娣為了《人間覺味》,花了兩年多時間,跋涉三千公里,每趟旅程,沿途風景與人物,皆有意境,如憶起同為農人的父母,更能感同身受,為小農發聲,當心有所悟,化為一篇篇文章

,讓讀者心有戚戚焉,蔚為佳話。     食物不僅是食物,專注於農務其實是另一種修行,在驕陽烈日下流汗,在風雨飄搖中堅持,實實在在的咀嚼人生。     48道食譜,48則或更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記載著散落在台灣各處角落,山巔水湄、鄉間泥濘的種種良善行持,彰顯了生而為人的可貴,與從艱難中所歷練來的生活智慧。   名人推薦     妙熙法師 人間福報社長   彭作奎 前農委會主委、中興大學校長   覺居法師 佛光山惠中寺住持

人間佛教的藝術弘法-以佛光山佛誕展為例

為了解決覺有情的問題,作者徐苔珍(釋知建)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佛光山佛誕展為主要研究對象,梳理過去佛教藝術發展緣起與特色、星雲大師藝術弘法的啟蒙、歷程與理念。接著藉由文獻觀察、思想研究方法,將人間佛教藝術弘法在佛誕展的實踐,歸納出:傳統慶祝形式、融合現代元素、多元展現方式。最後,從佛誕展的藝術弘法價值中,整理出:佛教教理的生活化、媒材運用的多元化、佛誕堆動的國際化三個重點。在人間佛教推展過程,藉由藝術載體的多元變化,宣說佛教教理意涵,兩者相互結合,期達到「生活藝術化,佛法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