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頭 外傳 演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楊雅惠、林幸慧所指導 張穎的 20世紀初年上海義務戲的發展(1905-1937) (2014),提出角頭 外傳 演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話劇、申報、上海幫會、票友、上海京劇、義務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角頭 外傳 演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世紀初年上海義務戲的發展(1905-1937)

為了解決角頭 外傳 演員的問題,作者張穎 這樣論述:

義務戲起初為梨園藝人救濟同行於年末所舉辦的會串演出活動,當次演出名角不收取包銀,所得皆歸貧苦伶人,好讓這些困苦的伶人得以過個好年。1877年《申報》社論中出現推動演劇助賑的文章,租界區又時有西洋人義演活動,輿論和仿效的推使下,上海鶴鳴戲園便就此舉辦一次山東賑災義務戲。然而這次的賑災義演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義務戲的發展直到民國時期才有顯著的變化。清末洋務運動的失敗使部分知識分子發起啟迪民智的思潮,伶人演劇活動在這波「開民智」的潮流中被賦予傳播思潮的使命,部分伶人也逐漸開始關注社會活動。當時伶人對於參與社會活動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舉辦義演,對社會中各類貧弱所需伸以援手。民國初年上海最流行的劇種為京劇,

舉辦義務戲的頻率也屬京劇最高,京劇伶人舉辦義務戲除了可以救助落難的同胞之外,也會獲得良善公義的形象,有助於提升自我價值。晚清民初的知識分子,除了希望藉由貼近民眾的傳統戲曲革新社會思想之外,還有另一批知識分子傾向捨棄舊社會文化,全然以新式西方演劇為傳播媒介。在新舊文化的抗衡之間,傳統戲曲代表京劇和西方演劇代表話劇,也成為新舊文化競爭的一部分。因此在義務戲越來越成熟發達之後,除了要面臨伶人和劇場之間的競爭,還要力抗新式演劇的衝擊。義務戲是伶人建立形象的機會,更是票友登台獻藝的絕佳舞台,因此大量上海票友加入義務戲演出的行列,也使上海戲務義演出活動更加頻繁。之後更因上海幫會的勢力坐大,上海娛樂界幾乎掌

控於幫會手中,義務戲的表演自然也由幫會所操控,久而久之義演初衷逐漸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