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偏誤 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認知偏誤 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情報文化研究所,山﨑紗紀子,宮代こずゑ,菊池由希子,高橋昌一郎(監修)寫的 圖解認知偏誤!避開99%思考陷阱:人類並不理性!打破慣性偏見,建立強大思維 和高登第的 直覺陷阱:擺脫認知偏誤,擁有理性又感性的30個超強心理素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八個,常見的PM認知偏誤陷阱與對抗策略(方法論) - 台部落也說明:認知偏誤 (Cognitive bias)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它是指當我們PM思考問題 ... 舉個例子:有些人認爲女司機不擅長開車,更容易造成事故,所以當新聞中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墨刻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 賴盈如所指導 呂忻叡的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與利他主義探討COVID-19預防行為—以2021年臺灣疫情為例 (2021),提出認知偏誤 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健康信念模式、新冠肺炎、利他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沈中衡所指導 曹芸瑄的 由新冠肺炎疫情治理看臺灣與法國的政治社會價值觀異同 (2020),提出因為有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新冠肺炎、疫情的重點而找出了 認知偏誤 例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認知偏誤列表 - owlapps則補充:認知偏誤 ,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和/或理性的系統模式。該主題經常在心理學、社會學和行為 ... 然而,這種確認偏差也被認為是社交技能(英語:social skill)的一個例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認知偏誤 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認知偏誤!避開99%思考陷阱:人類並不理性!打破慣性偏見,建立強大思維

為了解決認知偏誤 例子的問題,作者情報文化研究所,山﨑紗紀子,宮代こずゑ,菊池由希子,高橋昌一郎(監修) 這樣論述: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 陰謀論和假新聞層出不窮, 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訊息? 「相信A說的話沒問題啦,那因為他是好人啊,因為他是好人,所以能相信喲」……〈循環論證〉 「沉迷賭博的人為什麼總是要賭到傾家蕩產才肯罷休呢?」……〈賭徒謬誤〉 「偷偷簡化或激化發言者的主張,再攻擊被莫名扭曲的論點,讓局面倒向自己」……〈稻草人謬誤〉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被黑心企業壓榨,卻沒辦法辭職呢?」……〈認知失調〉 「以為自己曾體驗過某項事件,但該事件其實未曾發生過」……〈錯誤記憶〉 「雖然一開始沒被那些可信度極低的資訊影響,但時間一久,就不由自主地相信假新聞」……〈睡眠者效應〉 「越是從事對社會有

貢獻的工作,這些人就越容易犯下不當的行為?」……〈道德許可證效應〉 ★「自己周圍的常識」=「世界的常識」? 為什麼很多學者和民選政治人物,有時也會引發失言風波? 其中一個原因是認知上的扭曲, 認為「自己周圍的常識 」=「世界的常識」。 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現代,我們身邊充斥著可自行解讀意思的訊息, 每個人都有「只看得到想看的資訊」這種傾向, 有許多不值得相信的資訊來源,會被包裝成值得信任的假象, 儘管我們每天都被迫接受大量的資訊,卻以為自己能判斷假新聞。 ★越是自信,就越該讀這本書 你會驚訝於扭曲我們認知的現象無所不在, 並意識到我們接受訊息的方式有多麼偏頗。 但這正是正確看待訊息的第一步,

因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認知偏誤,就很難知道自己有這些偏見。 「也許我正在犯一個可怕的錯誤。」 「我一直在收集特定的訊息,以至於忽略了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其他東西。」 「我可能因為自己的無心意見而嚴重傷害他人。」 如果多少有這些不安的感覺, 那麼你應該了解一下被稱為認知偏誤的不可思議心理行為, 它將幫助你看清事物本質,重新審視自我與這個世界。 【本書特色】 ★從3個研究領域來解說「60個思考習慣」。 ★獲得謬誤相關知識,了解「認知偏誤」的全貌。 ★由淺入深,引領讀者走進專業領域的世界。 有數百個心理學用語可以被歸類為認知偏誤,但它們的含義和用法往往是模糊或重疊的。本書嚴選60個在邏輯學、認知科

學和社會心理學這3個專業領域中必不可少的術語,並結合生活化的例子和趣味插圖、實驗圖表加以解說。 本書的特徵在於由淺入深撰寫各部內容,引領各位讀者一步步走進專業領域的世界。讀者若能依序閱讀第I部(邏輯學)、第II部(認知科學)、第III部(社會心理學),就能在讀完本書的時候,了解「認知偏誤」的全貌。當然,不按照順序挑選一些感興趣的項目閱讀也沒問題。 【內容介紹】 ◎第I部  了解認知偏誤的邏輯學方法 想必大家都有過「邏輯聽起來很怪,卻無法反駁對方」這類經驗,也曾遇過明明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卻無法聽懂對方在說什麼的情況。 第I部的主旨,就是要從一般的會話與討論的內容,揪出造成上述這類情況的凶手。

◎第II部  了解認知偏誤的認知科學 為什麼會以為相同長度的東西不一樣長?為什麼處在嘈雜的環境還能分辨特定的聲音?若能了解那些看似大腦「程式錯誤」的現象以及藏在背後的機制,就能了解更多事情。 第II部要透過這些現象,釐清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方法,以及介紹順利度過每一天的祕訣。 ◎第III部  了解認知偏誤的社會心理學 明明發誓減肥,卻還是忍不住不吃,只是因為意志力薄弱嗎? 就算知道會對不起別人,卻還是不守規矩或約定,是因為具有反社會人格嗎?霸凌、歧視、戰爭為什麼永遠不會消失? 第III部要從科學的角度,解說人類特有的不合理行動,以及由這些行動建構的社會。  

認知偏誤 例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某個讓專案延宕的同事辯解:「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很複雜,不是我能夠控制的」
某間餐飲企業造成顧客受傷,執行長出面表示:「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的,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怎麼了
為什麼認錯這麼難?
這本《錯不在我》將自我認知以及認知失調講得非常深入
過去有好幾本心理學著作都曾提及
可遠遠不及這本書的深入

其中談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
1. 意識形態的產生(素樸實在論)
2. 對醫療產業、司法、親密關係等等的影響
3. 行為與態度互相影響

希望透過我的分享
能與大家一起享受這本精彩至極的大作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email protected]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與利他主義探討COVID-19預防行為—以2021年臺灣疫情為例

為了解決認知偏誤 例子的問題,作者呂忻叡 這樣論述:

網際網路在日新月異下,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民眾對於面對未知疾病時,不再只是透過傳統新聞、報紙、廣播等得到消息,取而代之的是來自網際網路四面八方的消息來源,因此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基礎架構並以新冠肺炎(COVID-19)為例子,探討臺灣民眾在面對重大公共衛生傳染病事件時,會信賴何種消息來源管道來採取自我的預防性健康行為,並加入利他主義的概念,更進一步探討促使臺灣民眾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針對臺灣民眾最常獲取的消息來源管道列出以下四種:社群媒體上的關鍵意見領袖(KOL)、政府官員與專家學者、新聞媒體、親朋好友,探討2021年間臺灣民眾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威脅

時,最常獲取的消息來源管道並且進一步影響自己產生預防性健康行為。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在疫情期間,個人從新聞媒體取得的消息頻率會正向影響個人對於疾病的威脅感知程度,且當個人感知疾病的威脅程度越高時,越會採取更頻繁的預防性健康行為,因為追求健康是大部分民眾都想要達到的目標。本研究同時在健康信念模式當中加入利他主義,因在研究過程當中發現臺灣民眾積極的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並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時也是為了他人的利益所採取的預防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出利他主義會對民眾預防行為產生正面影響。

直覺陷阱:擺脫認知偏誤,擁有理性又感性的30個超強心理素質

為了解決認知偏誤 例子的問題,作者高登第 這樣論述:

你的直覺充滿陷阱! 個人的認知偏誤,在在都影響到我們對外界人事物的判斷, 一旦判斷失準,可能就會造成生活素質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心理健康度。 本書30個章節當中所提出的各種效應與現象,幾乎都是現代人常常會犯的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不知道自己具有認知偏誤。     「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試著讓自己成為思想的主人!」與其對於別人的成功投以羨慕的眼光,不如試著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幾乎所有初期的心理症狀,都可以從改變自我做起,若是本身打心眼底就抗拒改變,那麼預約再多的心理師去尋求專業的諮商協助,恐怕也於事無補!     ↗過度樂觀會使我們對於事物的判斷抱持著高於

常理的信心,因此做出不合理性的判斷。學術界已有研究指出,人們在正面情緒的狀態下,很有可能會低估風險,並導致不理性的決定。     ↗完美主義被認為是導致多種精神疾病的原因,例如飲食失調、強迫症、焦慮和自殺;然而,其他社會心理學研究人員卻主張,完美主義未必一無是處,但可能同時具有負面和正面的影響,這取決於完美主義者如何解釋他們的目標表現。     ↗人生本來就是由許多選擇題所組合而成。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中,許多人都試圖追求「最佳解」,而非「相對較佳解」。為了追求心目中的「最佳解」,許多人都墮入了「拿起又放下」的無盡循環。     ↗在生活當中,要懂得在超過本身心理負荷的情況下從事情緒修復,並藉由

透過情緒修復的手段,使得自己能夠避免情緒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重點不在於如何選擇你的人生方向,而是在於如何面對自己的選擇。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試著讓自己成為思想的主人,讓自己的心理素質變得更為強大!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艾默士.特弗斯基(Amos Tversky)的研究指出,人們對採取新行動所導致的不良後果,通常會比人們採取不作為而導致的不良後果感到更大的遺憾。     「IKEA效應」思維──因為我投入很多心力,所以別人應該會喜歡。在現實社會中,如果抱持這種想法的話,往往會事與願違。重要的人生決策當中,多參考別人的客觀意見,不要自己一頭熱地栽入自以為是正確方向的領域,方能

避免「IKEA效應」所帶來的迷思。     「少反而好效應」中所謂的「少」,並非絕對上的「少」,而是相對於過量而言的「少」。人生也是一樣,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永遠沒有止境,反而降低了生活品質,這豈是明智之舉?     人們應該要做的不是跳脫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如果人生以追求成長與進步為前提的話,唯有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當中,才能夠「降低試誤」(try error)的風險。     運用心理學的破窗效應、IKEA效應、灰姑娘效應、巴納姆效應、心理帳戶、稟賦效應、阿倫森效應、樂觀偏差效應、布里丹毛驢效應、同溫層效應……等等心理學效應,一一檢視個人的認知偏誤,改變自我!     ▶台灣的心理學者,寫給

你一看就懂的心理學書籍,運用30個練習,讓你擁有超強心理素質!   讚聲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吳怡珍│國立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副主任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由新冠肺炎疫情治理看臺灣與法國的政治社會價值觀異同

為了解決認知偏誤 例子的問題,作者曹芸瑄 這樣論述:

一、研究背景: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爆出前所未見之不明的病毒性肺炎,其後被研究指出為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SARS-CoV-2),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或稱COVID-19。位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內的各種野生動物交易被懷疑是導致此次疫情的罪魁禍首。截至2021年6月,已造成全球確診病例數破億人,三百萬以上的死亡人數紀錄。 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USPPI),同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確定COVID-19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流行病;它被正式承

認為是真正的大流行病。傳播之疾速是本世紀前所未見,更從疫情中心點的中國演變成近代規模最大的一場全球隔離行動,牽動著全球局勢演變。 臺灣在2020年1月21日出現首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1月23日,中國政府宣佈武漢、黃岡、鄂州等多個湖北城市陸續「封城」,限制公共交通出入。但因適逢中國農曆新年假期,潛在病人早已散佈到在世界各國,疫情已變得難以管控。臺灣的疫情從二月開始持續擴大,三月因歐美國家疫情爆發,回國者人數增加,導致確診人數上升,引發第二波疫情高峰,直至四月中,臺灣的新增案例已轉趨減少。2021年6月30日,臺灣確診個案為14389,605人死亡。 法國的疫情在一月底開始出現確診

病例,二月達到高峰,在2020年1月24日出現首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隨著2月21日義大利北部的疫情快速擴散,法國的確診人數出現明顯增加,政府開始重視此次疫情之嚴重,接連發出相應政策。直到五月初,疫情的增長曲線才呈現緩和趨勢,5月11日開始解除封城。然而在暑假過後疫情回溫,出現第二波浪潮,10月30日再次出現封城。2021年6月30日,法國確診個案為5,826,278,111,068人死亡。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臺灣和法國在疫情發展上的差異,這種差異通常與文化、語言、一段特定時間、地域相關。我們在做疫情分析時,發現臺灣人和法國人會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表現與行為。這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長時間受

到文化的影響與發展,便形成了不同的特質。而且當生命受到迫害時,我們能夠知道各個國家在面對未知的疫情危機時所表現出的真實情感與態度,一場瘟疫是讓國家繁榮華麗外表下隱藏的情感全部湧現的最好方法。 因此筆者根據跨文化心理學之父哈利.C.泰安迪斯(Harry C. TRIANDIS)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理論為基礎,他主張,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沒有必然的相對性,正視了文化內的多樣性,即兩種構面同時存在的可能性。 筆者除了在臺灣成長與求學之外,從小在香港長大生活超過10年,大學曾在法國里昂天主教大學以交換生的身分求學與擔任志工的經驗,在歐洲期間,遊歷了至少10個以上的不同國家,在這樣的成長經

歷下,文化衝擊與文化認同一直伴隨著筆者的生活。 而就讀研究所期間,世界上發生了這場牽連全球每一個人的COVID-19,臺灣的低確診率與死亡率被世界認為是防疫成功的國家之一,但是法國的確診與死亡人數卻遠比臺灣多出好幾倍。這其中的差異受到政府的決策、人民的價值觀以及文化養成所影響,因此筆者想藉著這一跨文化的研究來探討在嚴格防疫政策下的臺灣能帶給世界哪些值得學習的觀點以及臺灣是否也有值得向重視人權與個人隱私的法國人學習的地方。本研究將以全球化的視角出發,企圖瞭解臺灣與法國從經濟快速成長、交流頻繁到經濟蕭條、鎖國、限制出入境措施的趨勢下,探討「個人」與「集體」文化價值轉變的程度與可能性。以下為本

研究提出的具體研究問題1.臺灣與法國,在哪一方面的表現傾向於「個人主義」?2.臺灣與法國,在哪一方面的表現傾向於「集體主義」?3.探討社交距離的疫情處理政策,對臺灣與法國所帶來何種影響? 二、第一章 本章三個小節(1.1, 1.2, 1.3)將敘述在疫情下的臺灣與法國在實施限制行動自由的相關政策中,不同面向所經歷的遭遇。 1.1將以歷史記憶與經驗(例如SARS、H5N1、黑死病、西班牙流感等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帶出臺灣與法國的入境管制預防和關閉邊界情況。臺灣因為有了之前SARS的經驗後,面對這一次的疫情來襲,馬上做出相對應的預防措施。而法國在這次疫情初期則被批評為反應太慢以及遵照國際

組織的指示行事。距離他們上一次的大規模傳染病已經是好幾個世界以前的事,而且法國每年都有因流感而過世的患者。所以面對這次的疫情,大多數法國人並未意識到它的嚴重性。在1.1採用了TRIANDIS的「成功歸因於能力」;「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如任務困難、運氣不好)」來分析兩個成功與失敗背後的因素。 1.2則針對集體行動的限制進行探討,包含禁止集會、宵禁、封城、解封等政策對民眾的影響。這裡我們運用TRIANDIS 的「服從、責任和為團體犧牲是自然的」,「關注我群需求(強制性)」;「關注個人需求、權利、能力(合約)」。我們還針對臺灣的母親節和法國的聖誕節假期中,民眾外出慶祝的意願做一個比較研究。我們

運用了TRIANDIS 的「改變自我以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自我」來分析他們的集體主義傾向。最後,我們也探討了兩國民眾對入境旅客的隔離措施政策,是否能得到各自的國民支持。經過一年的COVID-19後,我們發現法國的防疫意識已高出許多。可見大部分的法國人有從個人主義趨向集體主義的現象。 1.3則探討個人行動的限制,我們以臺灣的電子圍籬2.0和「疫止神通」聊天機器人與法國的StopCovid和TousAntiCovid等有潛在侵犯個人隱私風險的電子監控政策做一比較。從中探討民眾對於監控軟體的接受度。而我們在全球150個城市中最受到監控的調查中,發現臺北排名41,巴黎排名62。可見臺灣人普

遍對監控有很高的接受度。以兩國對電子監控的反應中,我們推斷出兩者都傾向於集體主義。這兩國都希望有一個安全(健康)的社會,政府可以擴張權力給民眾更多保護。三、第二章 本章三個小節(2.1, 2.2, 2.3)將敘述口罩在疫情下對於臺灣與法國的意義。 2.1以臺灣與法國在口罩政策下所衍生出的表層現象,如戴口罩所帶來的社交障礙、社會疏遠與身分辨識的困境作比較。且從口罩的佩戴上,我們認為臺灣人符合TRIANDIS在集體主義對目標的看法中提「個人和團體的目標往往是一致的」。此外,我們還發現臺灣人似乎更在意他人的觀感,當戴上口罩混入人群時,似乎會讓自己有種安全感,覺得被社會接納。至於法國抗拒戴

口罩的原因大多與自身相關,而非受大眾影響。根據TRIANDIS的理論中,他指出個人主義在「情感」以及「認知」的特質分別有:「情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憤怒),且持續時間長」,「關注個人需求、權利、能力(合約)」。 我們認為法國人各種抗拒戴口罩的行為中,是有個人主義的傾向的。 2.2則是從口罩所衍伸出來的社會事件中,觀察其深層意義:「利己」與「利他」的價值觀。例如口罩外交、混充口罩事件以及口罩的暴力事件。根據TRIANDIS的理論,臺法兩國在口罩外交方面都有個人主義的特質「當對方屬於內團體對上外團體時,情況只有一點不同」。雖然臺灣與法國的援助順序不同,臺灣屬於先安定內部動亂,再對國際伸出援手;

法國則相反。 另外,在臺灣三起混入大陸製的口罩的事件中,當政府把口罩的交易買賣權力釋放給社會後,就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需要民眾承擔。因為商人會受到成本效益和一些公共規範(即臺灣人普遍對中國製的商品不信任)所約束而做出不符合民眾期待的個人利益行為。這也就是TRIANDIS所提到的個人主義的其中一個社會行為的特徵:「受態度、個人、成本效益計算以及廣義的公共規範的約制」。 關於口罩所衍伸的暴力及抗議事件上,法國反對戴口罩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是他們反對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具高度攻擊性,影響社會治安。這個情況和TRIANDIS的個人主義特徵有些相似(內團體的人被比外團體的人更具有異質性)。法國

要在公共衛生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仍會是個艱難的挑戰。而臺灣的暴力和抗議事件和法國相比則相對少了很多。這些事件的發生似乎都出自保護自己的利己行為,較為傾向個人主義。TRIANDIS分析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在「目標」的特質中指出,個人主義屬於「個人目標優先於內團體目標」,集體主義則是「內團體的目標優先或與個人目標重疊」。在2.2中,我們發現利己與個人主義中存在一定的共同點;而利他在行為上則較多的符合集體主義的原則,如「內團體的目標優先或與個人目標重疊」。 2.3以政策面看口罩的集權與分權供應對民眾的影響。如口罩是否該由政府全面徵用?強制戴口罩的政策該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發布? 在2.

3中,首先探討的是口罩政策以公平或平等分配的問題。TRIANDIS在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規範」中看出一些特徵,他指出,集體主義是「在資源分配中強調平等和需求」;個人主義是在「資源分配中強調公平性」。臺灣的口罩實名制中,每個人所能買到的口罩數量是相同的,並不會因為身分特殊就有優待,傾向集體主義。不過法國剛好相反,法國主張把口罩徵收後,優先分配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傾向於個人主義的作法。 另一方面,我們也向民眾對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接受度做一個比較。中央集權方面:從民調中看到臺灣政府全面徵收口罩的支持度是隨著時間而上升的。但是當法國也同樣執行全面徵收口罩政策,卻引發了社會上的一些議題,如需要

頻繁與他人接觸的員警沒有足夠的口罩可用。在地方分權方面:臺灣的地方政府大致上是配合中央政府的決策。但是在法國,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沒有很好的互相配合。例如口罩多次在運送的過程中遭竊。 四、第三章 本章將敘述在疫情下的臺灣與法國如何面對政府在疫情處理以及醫療衝突下所做的決策。 3.1關於在疫情期間出現的醫療爭議,如預防感染COVID-19的偏方、普篩意願及奎寧的爭議。 普篩事件中,我們看到兩個國家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傾向。在臺灣,即使普篩對人民是有好處的,而且也知道臺灣的醫療制度上的缺陷,但是多數人民選擇漠視。反觀法國,政府受到民間的批評與壓力而開始實施普篩,這或

許代表著法國人在關乎到自己的權益時,會選擇出聲以爭取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認為臺灣在普篩這件事上是偏向集體主義;法國則是偏向個人主義。 關於使用奎寧作為治療COVID-19的藥物方面,我們看到臺灣不論是政治人物、醫療人士以及平民百姓,都完全遵照著專業的建議執行。這樣的情形在法國剛好相反,出現兩派不同的擁護者,一派是支持Didier Raoult提出的治療方法,另一派則是反對。儘管已有研究證實他的治療方式無效,法國仍然有民眾對他抱有好感。而我們再次以TRIANDIS的其他理論分析,這兩國的情況中,臺灣就像集體主義中「內團體內和諧是必須的」;法國則是像個人主義中「辯論、對抗是可接受的」。而且

,在目標的特質上,臺灣也較傾向集體主義「個人和團體的目標往往是一致的」。 法國則是傾向於個人主義的「個人和團體目標往往不一致」。 3.2將從疫苗的政策與施打率看民眾對疫苗的接受度與施打意願,以及政府和醫療界,甚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衝突關係。臺灣在2021年5月爆發的本土感染後,因為國外疫苗採購的不順利,導致國產疫苗被廣泛討論。甚至有醫學專家出面發表看法,但是似乎被政府企圖掩蓋。從這個例子上,我們看到臺灣政府似乎不容許出現有違政府意見的聲音出現。這個現象也和TRIANDIS所提的集體主義是「和諧導向」相似。 而兩國人民在接種疫苗的態度上,我們看到臺灣人對疫苗抱有個人的想法,例

如害怕疫苗產生的副作用、沒有施打的急迫性等等,已經與政府的目標漸漸相離(消滅病毒)。但在2021年5月後,因為臺灣爆發本土感染而導致施打疫苗的人數大幅增加。因此,我們認為臺灣在疫苗的接種層面,有從個人主義轉為集體主義的傾向。然而,法國雖然一開始也有個人主義的特質,但是很快地就偏向集體主義的特質:「反映相互依存關係的信念」。我們看到法國在接種疫苗的比例上,人民與政府的態度越來越有一致性,民眾與政府也呈現出,為了戰勝病毒而相互依賴的特質。 在研究尾聲,3.3將以台法的政治體系探討民眾對政府控制疫情的表現滿意度。我們認為疫情的管控其實是環環相扣的,缺少任何一方的配合或付出,都會使其中一方對其產

生不信任或導致管理失敗。TRIANDIS曾提到團隊目標在集體主義文化中運作良好,但使用於個人主義文化時往往造成社會惰化和搭便車的行為。 經過一年多的長時間對抗COVID-19疫情下,我們看到臺灣政府、醫療、民眾有團結一心,展現出相互依賴的傾向,對抗疫情似乎持續保持著很高的警覺性。但是臺灣從2021年5月開始,似乎和法國一樣在政府、醫療、民心都難以達到團結一致的狀態。所以我們認為臺灣民眾對政府管控疫情方面有從集體主義浮動到個人主義的傾向。而法國則是一直保持著個人主義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