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顧美俐,黃碧珠,胡訓慈,謝詩華,田禮瑋寫的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 和黃瑽寧的 黃瑽寧醫師的第一套劇本式繪本:阿布與小樂系列(一套共四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認知行為治療是甚麼?拆解常見負面思想陷阱| 領康醫療 - OT&P也說明: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透過改變思維和看待事件的方式,可幫助飲食失調(厭食症和暴食症)、抑鬱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雙葉書廊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研究所 翁嘉英所指導 潘念宜的 心衰竭患者行動健康方案之適用性與有效性前導研究 (2021),提出認知行為治療理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健康、心衰竭、認知行為治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翁嘉英所指導 陳昭芬的 冠心病患者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心理療效評估 (2011),提出因為有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書序- 心理学空间則補充:嚴格說來,CBT是強調在工作同盟(working alliance)的基礎上協助指導患者學習和實踐,其治療機轉也是一種重新建構,只是所根據的是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認知行為治療理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

為了解決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的問題,作者顧美俐,黃碧珠,胡訓慈,謝詩華,田禮瑋 這樣論述: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臨床上到底在做些什麼?本書從社工實務的角度並結合理論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群多有精神社會工作的臨床實務、督導及教學經驗,全書以臨床工作為本,將精神社工師在醫院與社區的必備知識和實務一併勾勒出來。社工師須面對家屬,家屬對精神疾病的反應、家庭評估、家族治療則是另一層面的介紹。最後更探討了社工師在醫院常見的業務,如團體治療、心理劇、復健與社區復健,以及一般常用的資源等,具有領導入門及參考的價值。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是想法影響我們的情緒
還是情緒影響我們的想法呢?
————————————————
【上一部影片】喜歡的人冷淡你怎麼辦?情感預測
https://youtu.be/Qpoe_TTWzdY
————————————————
▶ 如果喜歡別忘了按下訂閱:https://reurl.cc/v1Wmdk
————————————————
▶【阿畫第二頻道】日常廢片 https://reurl.cc/5qkMOv
▶【阿畫】粉絲團 https://bit.ly/2pRPiiE
▶【阿畫】Instagram https://bit.ly/2xcsNsM
————————————————
【心理系列】
💕💕來聊聊用心理技巧談戀愛
(出醜效應)▶ https://youtu.be/LUC3Fpqy3_E
(超限效應)▶ https://youtu.be/DbZQA2KItLM
(史金納箱)▶ https://youtu.be/cnV3ODF6-MA
(損失厭惡)▶ https://youtu.be/fFXAZsRoNNs
(比馬龍效應)▶ https://youtu.be/P4cclO-PK4M
(蔡戈尼效應)▶ https://youtu.be/gjcZa333EhI
(馬太效應)▶ https://youtu.be/IHvb5xrFyDc
(阿倫森效應)▶ https://youtu.be/DojObUm0uLU
(月暈效應)▶ https://youtu.be/nVy5FkXhKqc
(操作制約) ▶ https://youtu.be/Uwrr1tQJ49Q
(認知失調理論)▶ https://youtu.be/54W00Da8zfs
(富蘭克林效應)▶ https://youtu.be/Jb9PP5m97RQ
————————————————
(2019戀愛技巧懶人包)▶ https://youtu.be/dBZPIZZWJOo
————————————————
【戀愛技巧系列】
想戀愛卻不知道從何學習❓《2020精選》
(學生脫單攻略)▶ https://youtu.be/4nO0E3VyvaQ
(如何讓對方想跟妳交往)▶ https://youtu.be/pcnc4p-_mFc
(從好感推進到喜歡)▶ https://youtu.be/ME0f8BLzShw
(如何建立吸引力)▶ https://youtu.be/PkF1J32LZ4M
(如何建立價值)▶ https://youtu.be/eyPTmnjoohQ
————————————————
【星座戀愛系列】
☪來探討12星座的戀愛觀(播放清單)
(Youtuber教你攻略12星座)▶ https://reurl.cc/N6RGvx
(12星座攻略精華)▶ https://reurl.cc/e8OWe7
————————————————
樂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合作邀約信箱 :[email protected]
#兩性 #心理學 #認知治療

心衰竭患者行動健康方案之適用性與有效性前導研究

為了解決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的問題,作者潘念宜 這樣論述: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檢驗「從心出發 APP」應用於心衰竭患者的適用性及有效性,「從心出發 APP」為本研究針對心衰竭患者所設計的心臟復健行動健康 (mobile health) 方案,其方案內容除了提供過去研究常見的症狀及健康行為監控之外,更增加情緒監控,並以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為基礎設計一套自助式情緒管理課程,稱為「清心減壓課程」。方法:本研究資料取自翁嘉英教授於 2017 年主持的科技部研究計畫 (106-2410-H-194-040),從 2017 年 8 月至 2020 年 10 月間,邀請南部地區某醫院心臟科之 14 位心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參與者 (年齡 63 ± 8.91 歲,男性佔57

.1%)。控制組 7 名參與者只接受一般醫療照顧,介入組 7 名參與者除了接受一般醫療照顧外,提供其使用「從心出發 APP」為期 90 天。兩組於前、後測皆接受電話訪問,收集以下資料:基本資料調查表、美國明尼蘇達心臟衰竭量表 (MLHFQ)、心臟衰竭自我照顧行為量表 (SCBS)、病人健康問卷-9 題爯本 (Patient HealthQuestionnaire-9, PHQ-9)、焦慮自我評估量表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 GAD-7)。本研究以雙尾的 p < .05 為統計顯著的主要指標。(一) 以無母數分析,Wilcoxon 符號化等級檢

定 (The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比較兩組各個研究變項在前、後測的組內差異。(二) 以 Wilcoxon 等級和檢定比較兩組各個研究變項在基準期及改變量 (後測-基準期) 的組間差異。結果:介入組在後測整體、情緒及生理生活品質顯著提升;憂鬱與焦慮情緒顯著下降。控制組只有生理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其餘則無顯著差異。結論:「從心出發 APP」不僅能有效提升心衰竭患者之生活品質,同時也降低焦慮及憂鬱情緒。對於 App 的適用族群,本研究亦加以討論。

黃瑽寧醫師的第一套劇本式繪本:阿布與小樂系列(一套共四冊)

為了解決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的問題,作者黃瑽寧 這樣論述:

  套組內容   ‧一套四本繪本AR App(需下載)   阿布與小樂系列共四冊:   《我晚上睡覺包尿布》:【欣賞肯定】-「尿床一定會結束,肯定孩子一定要開始」   幫助家長瞭解孩子的成長,家是孩子的避風港,有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一起面對。   很多人誤以為尿床是學齡前幼兒才會有的毛病,長大的孩子「不應該」會尿床。根據統計,三歲時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會尿床,到了六歲時仍有百分之十,到了十二歲已經要上國中,還有百分之三的青少年,偶而還是會尿床!事實上尿床跟有沒有決心或意志力,一點關係也沒有。   醫學上證實,尿床其實是大腦生理上未臻成熟所導致,跟有沒有決心或意志力,一點關

係也沒有。尿床的原因有二:一、半夜腎臟製造尿液太多;二、大腦喚醒中樞尚未成熟。   尿床不是病,別讓尿床傷了心,家長若錯誤解讀尿床為「丟臉之事」,把莫須有的焦慮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所感受到的是無助,自信心低落,導致大腦在專注力與衝動控制上也失去能力。用醫學的角度來瞭解自己的寶貝,會讓妳們的親子關係更緊密,有好的親子關係,未來面對甚麼問題都不怕了。   《就只有這麼痛而已》:【面對恐懼】-「恐懼的時候,什麼都可怕。」   幫助孩子瞭解恐怖的情緒,為什麼會恐懼?可怕到底多可怕?   每次在門診,聽到家長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就叫醫生給你打針針」時,總是覺得非常刺耳。萬一病情真的需要打針呢?那孩

子豈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受罰嗎?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顯示,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八的孩子,面對打針會情緒崩潰。很多成年人,甚至老人,其實也都偷偷地害怕打針,只是不敢承認,可能潛意識中還存在童年時的恐懼回憶。而且恐懼是會傳染的,在學校打預防針時,如果上一位孩子崩潰大哭,那麼下一位孩子的恐懼感就會直線上升,後面就像骨牌效應一樣,一路哭到底,直到有位勇敢的孩子出現為止。這就是「集體暈針」的由來。   所以家長真的不應該用打針來恐嚇小孩,應該是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打針的場合,培養出勇氣,做正確的反應。是的,要幫助孩子「找到面對打針的勇氣」,而不是「不要害怕」。孩子不可能不害怕的,硬要他承認自己「不害

怕」,其實是自我催眠。但是找到勇氣卻完全不一樣,因為孩子即便感覺害怕,他可以找到辦法克服,這才具備真正的能力,度過未來人生中各種難關。   為什麼《就只有這麼痛而已》可以減少孩子對打針的緊張?因為這本書應用了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理論,藉由夾子夾皮膚的疼痛感,來比喻打針時的疼痛。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除了應用在面對打針,更可以應用在其他所有的教養難題,包括面對陌生環境,面對考試壓力,甚至同儕壓力,找到勇氣的原則,其實都很類似!就讓我們從《就只有這麼痛而已》開始,學習陪伴孩子一起加油打氣吧!   《小樂喜歡棒棒糖》:【拒絕零食】-「零食

對健康傷害極大,如今卻變成了禮物和獎勵。」   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食物,養成健康美好的生活習慣。   在門診中,十位家長有九位知道零食或飲料對孩子的健康不好,但對其造成的傷害了解程度卻僅止於「蛀牙」,「影響食慾」,「肥胖」等等,這實在是低估了零食對孩童造成的影響程度。     大家不要忽略一項事實:所有的糖果飲料,都是彩色的,也全部添加了人工色素,以及食品添加物。根據2007年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兇手包括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等等,而這些色素,就是孩子最喜歡的「蘋果口味」以及「橘子口味」等等糖果餅乾。吃完零

食,孩子開始唱歌吵鬧,漸漸的小孩出現不耐煩,爭執,說話變很大聲,這些都是許多研究者觀察到的結果。奧勒崗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學者,於2012年做了一項綜合整理,統計了多年來,共三十四篇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相關的研究。總體來說,有過動症狀的兒童,經過減少攝取食品添加物的介入之後,有將近33%會達到症狀的改善。   還沒完,除了過動症之外,還有過敏的問題呢!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咳嗽不容易好,氣喘控制不佳,異位性皮膚炎老是不會好,常常慢性蕁麻疹,當我詳細詢問之下,這些孩子因為怕過敏而不敢吃蛋,不敢吃海鮮,反倒是零食吃得不少!搞半

天家長都弄錯方向了,原來這些零食才是讓他們過敏體質始終無法控制的元兇!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用零食當獎勵,這種「明知道這東西不好,卻拿來當獎品」的行為,正是幼兒學習到錯誤價值觀的第一步。大人必須以身作則,自己先建立吃健康食物的習慣,不要再用零食打發孩子時間,甚至賄賂孩子。並教導孩子委婉拒絕零食的方法,或者請他們謝謝收下之後,交給父母丟棄,或者替換為獎勵的小點心。     雖然希望扭轉零食文化,但絕不建議用懲罰的方式,把親子感情弄得非常緊張。藉由親子共讀,讓下一個世代的孩子,懂得吃正常沒有化學加工的食物。   《媽媽我睡不著》:【內心世界】-「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還有您的內心世界」

  瞭解孩子說的話做的事,內心真正的原因,還有您生氣的真正原因。   《媽媽我睡不著》就是要來回答眾多父母困擾的嬰幼兒睡眠問題,在故事中除了要替媽媽發聲,也同時要替孩子發聲,希望「兩造」看完之後,能更加理解對方的內心戲(哈)。   孩子白天如果有被訓斥,處罰,或種種不愉快的遭遇,他都會把這些負面情緒埋藏在大腦裡,直到睡前才開始對媽媽撒嬌,耍賴,或者抗拒上床,這些行為背後代表的OS都是:「我不要睡覺,因為我今天還沒開心到!」   所以睡前儀式就是希望帶給孩子一天完美的ending,而孩子心目中的完美ending就是:「媽媽能原諒我今天犯的錯,告訴我她愛我,願意無條件接納我,這樣我才能安心入

睡」。如果睡前儀式若純粹虛應故事,急著想讓流程趕快走完,反而是沒有效果的。   在美國賓州大學Douglas Teti教授的研究中,就證實了這一個理論。證明睡前儀式的重點,根本就不是在於順序或動作,而是孩子有沒有接受到媽媽情感上的交流,若有感到被重視,很有安全感,這樣才比較容易入睡。   既然如此,每晚哄睡孩子的時候,還是暫時放下一切凡塵俗事吧!專心跟孩子說故事,悉心回應孩子的話語,讓他能帶著安全感,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成就感之一啊! 本書特色   1.知名兒科醫師,臨床醫學博士黃瑽寧,費時一年半編寫,親自證實醫學理論基礎的親子關係繪本。   2.第一本出版前做正式醫學

臨床實驗的繪本。   3.用劇本對話的方式編寫,家長可以念給小孩聽,也可以和小孩一起扮演書中的角色,達到生動有趣的相處。   4.不但是小朋友的繪本,也是家長的繪本,親子共讀後,會讓家長更認識孩子和自己。   5.每本書都有黃瑽寧醫師專業清楚的動態AR導讀,讓繪本更生動有趣。 名人推薦      侯佩岑 正能量媽咪   鍾欣凌 國民媽媽   洪百榕 超人氣美魔女三寶媽   劉清彥 兒童文學工作者   黃迺毓 台灣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無注音

冠心病患者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心理療效評估

為了解決認知行為治療理論的問題,作者陳昭芬 這樣論述: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為一生物-心理-社會互相影響之疾病;心理危險因子包括敵意、焦慮、憂鬱;其中以敵意與CAD之相關較高,且較能預測CAD的發生。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團體是在臨床上和社區機構中最受歡迎的團體。CBT團體就是應用理情治療(rational-emotive-behavioral therapy, REBT)和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CT)的原則和技術,是一種短期治療取向,相較於其他的治療取向,擁有最多的實徵研究(Weishaar, 1993)。而本

研究目的在探討CAD患者在經歷一短期心理介入方案之後,其心理反應之改變情形。研究對象為某醫學中心心臟科門診之25名CAD患者(男17名;女8名)。接受八週認知行為治療團體,並填寫相關心理量表。將壓力知覺量表、敵意量表、焦慮量表、憂鬱量表、D型人格量表等量表之前後測分數以成對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壓力知覺(t=2.39, p=.025)、敵意量表(t=5.51, p=.000)「包括表達敵意(t=2.95, p=.007)、壓抑敵意(t=4.80, p=.000)、敵意情感(t=4.60, p=.000)、敵意認知(t=2.66, p=.014)分量表)」、憂鬱(t=2.99

5, p=.006)、焦慮(t=3.72, p=.001)、D型人格(t=3.27, p=.003)中之「負向情緒(t=3.59, p=.001)」等量表上均達到顯著;也就是說,在這些量表的分數表現上,團體成員在參加團體前後有顯著的差異(顯著的分數降低)。在D型人格之社交抑制的分量表(t=.558, p=.583)得分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以結構性認知行為治療團體為主體,分段練習模式來強化認知及行為改變效果、生理回饋輔助放鬆練習來強化練習行為、以自主神經功能檢測(客觀證據)來增加改變動機。綜合上述,以CBT團體為主之心理介入方案對於CAD患者之心理反應有正向之療效,建議可推廣及應用於一

般臨床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