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辰活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誕辰活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歐文‧亞隆,瑪莉蓮‧亞隆寫的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和彭林的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生日藏密碼! 9號天真、2號敏感.、5號愛自由..你是幾號人?也說明:是的,活在當下,前一分後一秒都跟你沒關係。 ☆ 讓內在與外在一致,要勇敢表達自己的情感,謊話沒有黑白之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靈工坊 和華品文創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王瀞苡所指導 王煒榛的 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內涵探究 (2021),提出誕辰活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港、北港迎媽祖、藝閣、文化資產、民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國俊所指導 王照璵的 近現代「京劇捧角」文化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近現代、晚清、民國、報刊、捧角、京劇、伶黨、劇評的重點而找出了 誕辰活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他問「剩5千怎麼過10天?」 網友建議靠好市多神物度日則補充:原PO在PTT上發問,「錢包剩下5千元怎麼活?」原PO表示,20號才發薪水, ... 今(10)日是觀音佛祖誕辰紀念日,在農曆2月19日這天不. 2023-03-10 14:53.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誕辰活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為了解決誕辰活人的問題,作者歐文‧亞隆,瑪莉蓮‧亞隆 這樣論述:

「我始終守著她,數到她的最後一口呼吸。還有那最後一吻, 在她冰冷的頰上──那才是真正道別的時刻。」   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當結縭超過六十載的伴侶將離你而去時,你怎麼辦?     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以治療死亡焦慮著稱,卻在得知愛妻瑪莉蓮罹患癌症、來日不多的當下,也一時無法承受,萌生隨她而去的念頭。     「我們應該合寫一本書。」瑪莉蓮鄭重其事地對丈夫說:「把我們所面對的困難記錄下來,對其他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來說,或許會有點用處。」     在歐文‧亞隆的治療經驗中,人活得越充實,面對死亡就越坦然。但末期病痛日復一日的折

磨、丟下伴侶的錐心之痛,不論是要走的人,或留下的人,都難以釋懷。最後瑪莉蓮選擇合法輔助自殺,他更是震驚又害怕,不願放手。     當治療師成了當事人,該如何與絕望相抗?又該如何有意義地活至最後一刻?     本書是亞隆夫妻獻給對方的最後禮物,是大師親身示範喪偶、孤獨和哀悼的心路歷程,更是對芸芸眾生的終極關懷——希望以真摯的記錄和覺察,為受苦的人們帶來一絲撫慰。   本書特色     ★以夫妻雙人、雙重視角觀點,探討失去親密伴侶的悲傷,以及自身不可避免的死亡,是一部以創新手法探討死亡與悲傷的作品。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及哀傷輔導權威卸下面具,以最誠實的

聲音,向大眾陳述面臨伴侶死亡的心路歷程,震撼而感人。任何擁有親密伴侶者,以及安寧療護、哀傷輔導、心理治療專業助人者,此書皆為必讀經典。   溫暖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 作家、精神科醫師   朱全斌 | 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   林綺雲 |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張達人 |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前理事長、常務理事   曹中瑋 | 資深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副教授   許文耀 |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陳登義 | 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醫療顧問   彭榮邦 | 慈濟大學人類

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素菲 | 敘事治療教學訓練者、實務工作者   趙可式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臺灣安寧療護推手   賴其萬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鍾明勳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顏擇雅 | 作家、出版人   羅耀明 | 台灣正念學學會正念療育資深督導師、《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作者   蘇偉貞 | 作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好評推薦     歐文.亞隆以出奇的坦白及勇氣,分享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經歷:痛失愛妻,以及青少年以來的忠實伴侶。兩人結伴終身,包括共同執筆這本書,他們

分享了一幅令人難忘的喪偶畫面──害怕、痛苦、抗拒,以及忍痛接受。但除了喪妻之痛外,這本書還給了我們更多的東西──一則雋永絕美的愛情故事。令我低迴,長在心頭。──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     匯集無比的勇氣,亞隆夫婦共同執筆,寫下了他們感情上與道德上的彼此照應。《死亡與生命手記》是亞隆夫婦終生追求生活與死亡藝術的結晶,足以使讀者脫胎換骨,欲罷不能。──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與醫療人類學教授,《談病說痛》、《照護的靈魂》作者     放下難捨記憶的依戀,歇息於無相的單純中!—─張達人,臺灣心

理治療學會前理事長、常務理事     深愛彼此的亞隆夫婦走入死亡的迷霧裡,以各自視角掏心地訴說臨面死亡輪番伏擊的日常,看著盛名的亞隆醫師踩著赤裸的行履,在高山低谷震盪,逐步謙卑、理解、感恩、平靜。平凡而動人地預示哀傷療癒之路。─—羅耀明,台灣正念學學會正念療育資深督導師,《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作者

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內涵探究

為了解決誕辰活人的問題,作者王煒榛 這樣論述:

臺灣藝閣源自中國傳統迎神賽會活動的抬閣,為民間酬神的一種演藝形式,在清代時隨著漢人移民臺灣而帶進臺灣發展生根,爾後歷經數百年的演變,已和原本形式截然不同,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藝閣的榮景急速走下坡,如今全臺灣仍存在且具大規模的真人藝閣活動,只有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於北港朝天宮所舉辦的媽祖誕辰遶境。民國 99年(2010),「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獲得當時文建會登錄為臺灣重要民俗文化資產,使藝閣這項傳統技術更受到各界的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發展及其內涵轉變情形,採用文獻分析、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法,深入彙整北港藝閣近年間的轉變,分析其轉變面向。藝閣的文化傳承目前有藉由

藝師或地方的認同,透過由上而下的策略面切入,由第一線的藝師帶領,依循脈絡傳承並實際進入工作場域了解藝閣產業推動的發展及教學思維,並透過互動凝聚共識,共同落實藝閣文化產業的傳承與創造。在本研究中,亦有非脈絡傳承案例,藉由實地的參訪或參與,形塑該活動主軸的亮點,對於規畫者、執行者、教學者、參與者、當地社群的角度,說明與詮釋實際狀況。透過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研究,期盼在「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學習情境中,延續這一代的傳承,為傳統、為北港注入新的希望與能量。研究三大主線在:1.在脈絡化的傳承體制下,位於臺南的天一企業社可為相當代表的傳承案例,他們主要是在家族間相互傳承、交流著這項藝閣文化藝術,成為現

階段北港地區藝閣活動的資深製作團隊。2.在非脈絡的傳承體制下,則是看如何透過校園推廣、社區結合及社區互助三種面向的相互配合,進而將藝閣這項傳統文化傳承及推廣。3.分析設計藝閣閣體及展演主題,開創傳統及兼具與時俱進的藝閣。本研究期待能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人在欣賞這項極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同時,並進而願意投入推廣、教育及傳承。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為了解決誕辰活人的問題,作者彭林 這樣論述:

中華禮學的活力與魅力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播於海外。相傳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

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西元前6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作者簡介 彭林   清華大學教授,1949年10月15日出生於江蘇無錫市。198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

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6國學網禮樂高級顧問。主要從事先秦史等歷史文獻學和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偏愛經學,尤其注重對儒家經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以及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研究。2018年1月,入選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專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風範》、《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儒家禮樂文明講演錄》、《中華傳統禮儀讀本》、《〈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增訂版)》。   獲獎記錄   2005在清華大學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課,

獲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稱號;2006獲教育部「寶鋼優秀教師獎」;2007「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在清華大學主講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課,獲「北京市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稱號;2010榮獲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稱號。   自序 ............ 1 第一章 禮是什麼 ............ 1 第二章 禮緣何而作 ............ 13 第三章 禮的分類 ............ 29 一 吉禮 ............ 32 二 凶禮 ............ 37 三 軍禮

............ 39 四 賓禮 ............ 42 五 嘉禮 ............ 44 第四章 禮的要素 ............ 47 一 禮法 ............ 49 二 禮義 ............ 51 三 禮器 ............ 52 四 辭令 ............ 56 五 禮容 ............ 58 六 等差 ............ 62 第五章 禮與樂 ............ 65 一 德音之謂樂 ............ 67 二 盛德之帝必有盛樂 ............ 71 三 音樂通乎政 ......

...... 73 四 樂內禮外 ............ 76 五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 79 第六章 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綱領 ——《周禮》 ............ 83 一 聚訟千年的學術公案 ............ 85 二 理想化的國家典制 ............ 88 三 以人法天的思想內核 ............ 92 四 學術與治術兼包 ............ 95 第七章 貫串生死的人生禮儀 ——《儀禮》 ............ 95 一 《儀禮》的名稱、傳本 和今古文問題 ............ 103 二 《儀禮》的作者與撰作年代 ..

.......... 108 三 《儀禮》的傳授與研習 ............ 110 四 《儀禮》的價值 ............ 113 第八章 闡發禮義的妙語集萃 ——《禮記》 ............ 117 一 《禮記》的成書 ............ 119 二 《禮記》的分類與作者 ............ 123 三 《禮記》的人本主義思想 ............ 126 四 哲理與格言 ............ 128 五 《禮記》的流傳與影響 ............ 131 第九章 冠者禮之始也:冠禮 ............ 137 一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

............ 139 二 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也 ............ 141 三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 143 四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 147 五 以成人之禮見尊者、長者 ............ 148 六 古代社會中的冠禮 ............ 150 七 女子的笄禮 ............ 154 第十章 合二姓之好:婚禮 ............ 157 一 婚姻之義 ............ 159 二 議婚和定親 ............ 162 三 親迎 ............ 165 四 成婚

............ 168 五 拜見舅姑 ............ 170 六 古代婚禮的幾個特色 ............ 171 第十一章 禮尚往來:士相見禮 ............ 177 一 不以摯,不敢見尊者 ............ 179 二 來而不往,非禮也 ............ 182 三 士、大夫、國君交往的雜儀 ............ 184 四 燕見國君的雜儀 ............ 187 第十二章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鄉飲酒禮............ 191 一 賓興賢能:在鄉學舉行的鄉飲酒禮............ 193 二 在鄉序齒:

養老的鄉飲酒禮 ............ 203 三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 ............ 206 第十三章 立德正己之禮:射禮 ............ 209 一 射禮梗概 ............ 211 二 射以觀盛德 ............ 219 三 「發而不中,反求諸己」 ............ 221 四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 223 五 射禮與擇士 ............ 226 六 孔子射於矍相之圃 ............ 226 第十四章 明君臣上下相尊之義:燕禮 ............ 229 一 燕禮的陳設

............ 232 二 席位與尊卑 ............ 233 三 賓與主人 ............ 234 四 賓主的一獻之禮 ............ 236 五 四舉旅酬 ............ 239 六 燕禮所要表達的君臣大義 ............ 242 第十五章 諸侯相接以敬讓:聘禮 ............ 245 一 聘禮梗概 ............ 247 二 聖王貴勇敢強有力者 ............ 251 三 圭璋與德 ............ 253 四 還玉與重禮輕財 ............ 255 五 介紹而傳命,敬之至也 .

........... 256 六 最早的外交禮儀程式 ............ 258 第十六章 稱情而立文:喪服(上) ............ 261 一 以三為五,以五為九:親屬關係的確立 ............ 263 二 上殺、下殺、旁殺:喪服等差的確立 ............ 266 三 五等喪服的十一小類 ............ 269 四 服術有六:確定喪服的原則 ............ 272 第十七章 稱情而立文:喪服(下) ............ 275 五 喪服的精粗與輕重 ............ 277 六 喪期的加隆與減殺 ............

281 七 宗親、外親與妻親 ............ 284 八 恩服與義服 ............ 286 九 服喪期間必須堅守的原則 ............ 287 十 喪服制度在海外的孑遺 ............ 289 第十八章 侍奉逝者的魂魄:士喪禮............ 293 一 壽終正寢 ............ 295 二 復 ............ 296 三 奠 ............ 297 四 哭位 ............ 300 五 報喪和弔唁 ............ 300 六 沐浴 飯含 襲 ............ 301 七 為銘和設重

............ 303 八 小斂 ............ 304 九 大斂 ............ 305 十 國君親臨大斂 ............ 306 十一 成踴、代哭、朝夕哭 ............ 308 十二 筮擇墓地和卜葬日 ............ 309 第十九章 埋藏親人的遺體:既夕禮 ............ 311 一 殯後居喪 ............ 313 二 啟殯 ............ 314 三 朝祖 ............ 316 四 裝飾柩車 ............ 317 五 陳明器 ............ 318 六 祖

奠 ............ 319 七 贈送助葬之物 ............ 320 八 大遣奠 ............ 321 九 發引 ............ 322 十 窆和執綍 ............ 324 十一 反哭 ............ 325 第二十章 安魂之祭:士虞禮 ............ 327 一 立屍............ 330 二 陰厭............ 331 三 饗屍............ 332 四 三虞、卒哭 ............ 334 五 祔廟與作主 ............ 335 六 小祥、大祥和禫 ........

.... 338 七 居喪要則 ............ 340 第二十一章 祭祀萬世師表:釋奠禮 ............ 345 一 孔子的學行與生平 ............ 347 二 釋奠說略 ............ 350 三 四配 ............ 354 四 十二哲 ............ 357 五 先賢、先儒從祀 ............ 358 六 祭祀孔子的文化意義 ............ 359 七 釋奠禮在今日韓國 ............ 363 第二十二章 詩禮傳家:家禮 ............ 365 一 不學禮,無以立 .........

... 367 二 《禮記》所見的先秦家庭禮儀 ............ 368 三 《顏氏家訓》 ............ 372 四 司馬光的《書儀》與《家範》 ............ 375 五 朱子《家禮》 ............ 377 六 《家禮》在朝鮮 ............ 380 第二十三章 不見面的禮儀:書信 ............ 383 一 書信格式 ............ 385 二 敬稱 ............ 387 三 謙稱 ............ 389 四 提稱語 ............ 391 五 思慕語 ............ 392

六 書信中的平和闕 ............ 393 七 師生之間的稱謂 ............ 394 八 祝願語及署名敬詞 ............ 396 九 信封用語 ............ 397 後記 401   自序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播於海外。相傳在 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

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 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不無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禮樂文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受到了種種責難,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一是禮樂文化的性質問題。有人認為,禮樂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早已過時,誰再提倡,誰就是逆潮流而動。態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時期的江青等人,他們誣蔑孔子是搞復辟的祖師爺,說孔子「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   二是禮樂文化是否還有現代價值。有人認為,當今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先秦、兩漢,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禮》表述的禮儀對我們已 經毫無用處。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 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西元前6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挨打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一

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我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江青等人批孔、批「克己復禮」,是出於批「周 公」的罪惡目的,完全沒有學術依據可言。孔子真是復辟狂嗎?只要讀讀《禮記•禮運》就可以知道,孔子的 政治理想是要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它曾經鼓舞了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千千萬萬的志士仁人為之奮鬥。「克己復禮」就是復辟奴隸制嗎?奴

隸制的主要特徵之一是人殉(用活人殉葬),儒家若是擁護奴隸制,就應該贊成人殉。可是,只要讀讀《禮記•檀弓》,就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齊國大夫陳子車客死於衛國,其妻和家宰打算用活人殉葬。子車的弟弟子亢堅決反對,說:「以殉葬,非禮也!」還有一位叫陳乾昔的貴族,臨終前要求讓兩個婢子在他身邊殉葬。他兒子拒絕照他的要求辦,理由也是「以殉葬,非禮也」!兩人都說殉 葬是「非禮」的行為,說明禮是不允許殉葬的。春秋時期,人本主義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人殉已不多見,一般用木俑殉葬,即便如此,孔子也覺得不能容忍,他憤憤然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 惠王上》)不僅如此,儒家還反對一切不人道的做法。魯國大旱

,穆公先是要暴曬國中的尪者,後來又要暴曬巫婆,希冀博得上天的憐憫。縣子批評說:因天不下雨而懲罰殘疾人,太過殘忍,有悖人道!類似的例子, 《禮記》中不勝枚舉。孔子反對人殉,提倡仁愛;反對苛政,提倡仁政,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和人類的良知。說孔子提倡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那麼,儒家的禮樂文明還有沒有現實價值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一,十年動亂之後,國民道德水準嚴重倒退,不僅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而且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最明顯的例證是旅遊業。幾千年文明鑄 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係、您請」十個 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

,遑論其他。儘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品質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歎。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端,使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民族形象大受損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借鑒。   其二,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

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令人汗顏的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在我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我們的人際交 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

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耶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徵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第三,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有許多高妙之處,可惜不為世人所認識,我們不妨以先秦的鄉射禮為例加以說明。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古代有沒有體育精神?如果有,它與古希臘的奧運精神有何不同?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必須向全世界回答的重大問題。而在我們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之前,幾乎沒有人考慮過。現在問題突然提出,不免令人感到手足無措。其實,中國至遲在春秋時代,民間就流行一種稱為鄉射禮的射箭比賽

,它的比賽儀則,完整地記錄在《儀禮》的《鄉射 禮》中。這是一種非常正規的競技運動,有長度固定的射道、嚴格的比賽規則。但是,評價一名射手,不僅要 看他能否命中靶心,而且要看他形體是否合於音樂節奏,此外,還要求他處處禮讓競爭對手,正確對待失敗等等,總之,要求他的身心與體魄和諧、健康地發展。這與早期奧林匹克運動片面強調體魄強健的理念判然有別,顯示著東方文明的特色。諸如此類,古代禮儀文化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發掘。   我們這一代人,曾經身逢「文革」之亂,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場文化浩劫的創痛。「文革」之後,孔子的名 譽漸次得到恢復。自1989年起,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儒學聯合會,每五年舉辦一次紀念孔子誕辰

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到會致詞,並接見與會的知名學者,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毋庸置辯的是,孔子與禮樂文化是不可分的:沒有孔子就不可能有禮樂文化;反之,離開禮樂文化就不成其為孔子。肯定孔子,就必然要肯定禮樂文化。但是,當年的「批孔」運動,是以舉 國之力、在全社會展開的,其惡劣影響至今未能徹底肅清,要使國民真正瞭解禮樂文化,還需要作很長時間的努力。   二十年前我讀研究生,選擇的研究方向就是禮學,孜孜於此,不敢旁騖,日日涵泳於《三禮》之中,在體 味古代禮樂思想的精深與高妙的同時,每每感歎它在大眾面前正變得越來越陌生。因而常想,能否用淺近的語言,比較系統地將古代禮儀文明介紹給大眾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2001年春,我嘗試著給清華大學本科生開設了「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選修課,居然受到學生的歡迎。不無巧合的是,當時適逢《文史知識》創刊二十周年,在參加紀念座談會時,時任編輯部主任的胡友鳴先生對我說,《文史知識》曾組織專家寫過許多文化史的系列專題,唯獨沒有關於禮的專題,讀者對此反映強烈。他希望由我來做這項工作,以便讓更多的讀者瞭解中國古代禮儀文化。而我為了將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這門課程建設好,也正想將講稿正式寫定。於是,雙方就將選題談定了。這是本書的緣起。   要將繁難的古禮寫成讀者易於接受的文字,是非常困難的工作。為此,每次撰作,不得不反覆斟酌,從紛繁的材料中選

擇最重要的內容來介紹。按照編輯部的要求,我原則上每月要提交一篇文稿,以便連載。而我每寫一篇,至少要耗時一周,有時甚至需要十天,其中的甘苦真是難以表述。原計畫本書有三十個專題,由於我承擔的教學科研任務非常繁重,難以長期佔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寫作本書,因而在連載了兩年多之後,不得不打住,這是需要向讀者朋友致歉的。未能完成的專題,只有留待它日了。   在本書各篇的連載過程中,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給我以親切的鼓勵和指教。編輯部的各位同志對每篇文稿的處理都非常仔細,精益求精;呂玉華先生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從版式設計到圖文安排,無不親勞駢指,感人至深。在本書結集出版之際,我的研究生張煥君、林振芬

、刁小龍、李莉等幫助校對文稿、選擇插圖,也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三申謝忱之意。   彭林

近現代「京劇捧角」文化研究

為了解決誕辰活人的問題,作者王照璵 這樣論述:

清末民初在西潮的衝擊下,中國社會進入全方面的轉型,作為大眾娛樂的戲曲藝術也不例外,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中國社會逐漸改變視戲曲為小道以及卑視伶人的傳統觀念,而透過報刊、印刷、攝影等新技術的密集傳播,更將戲曲伶人推向眾所矚目的焦點,成為全國知名的娛樂明星。在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界逐漸形成「捧角」文化。 本論文以清末民初的興起這波「捧角」風潮做為研究主題,深入梳理「京劇捧角」文化的內涵,探究其淵源、過程、群體、活動以及此時文士捧角者與伶人的關係。可以發現「捧角」文化重構傳統戲曲的文士與伶人的關係,伶人從原先任人品賞的客體,成為眾星拱月的明星。在當紅名伶身邊,甚至會聚集一批被稱之為某黨的群體,為

其提供資源、出謀劃策、協助伶人編演新戲,對於近現代京劇名角的舞台藝術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