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鎮清宮三獻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鄭志明所指導 葉俊廷的 彰化社頭鸞堂文聖宮研究 (2016),提出豐原鎮清宮三獻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鸞堂、扶鸞、恩主公信仰、文聖宮、宗教活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吳學明所指導 何宗錡的 清代社會領導階層研究-以淡北陳維英家族為例(1780-1895) (2015),提出因為有 大龍峒、陳遜言、陳維英、公共事務、人際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豐原鎮清宮三獻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豐原鎮清宮三獻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彰化社頭鸞堂文聖宮研究

為了解決豐原鎮清宮三獻醮的問題,作者葉俊廷 這樣論述:

夫宗教之宗旨,不外修身勸世度人,止於至善;三教之教義雖異,但是殊途同歸。本省鸞堂之設立,自清代於臺島傳衍,迨至日治時期官方雖推行皇民化運動,但鸞堂信仰於民間仍暗中推行依盛,及至台灣光復,鸞堂有如雨後之春筍,處處濟眾闡教,其目的無非勸人從善棄惡,挽救世道人心,放棄頹風,復回美俗。鸞堂設立之由來,乃恩主公痛人心之不古,悲世道之日漓,深恐生靈之塗炭,不忍玉石之俱焚,而會同列聖上奏靈霄,旨准下凡開堂設教,在這樣的神話系統下,以扶鸞活動為主的鸞堂教派,都納入到民間信仰的廟宇系統之中,並成為台灣民間信仰中頗具宗教勢力的一支。社頭文聖宮歸壹堂草創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該廟信仰溯源自彰化鸞堂三興堂派系

傳承,因恩主靈驗濟世發揮下,歷經了私人奉祀到公厝宣道而後建立廟宇成為區域性公廟,至今仍積極推動鸞堂信仰內涵,提供民眾獲得心靈慰藉與安定的強烈需求,亦在時代變遷下促使該鸞堂能對於信眾及居民生命中,佔有屹立不搖的重要原因。宗教是人類社會相當普遍的文化現象,必然隨著流傳而多元發展與複雜,故宗教研究不再僅只專於經典文獻的探究,人類學研究方法中的田野調查促使宗教研究朝向宗教實踐向度的領域邁進。過去關於鸞堂信仰研究上,對於鸞堂起源與傳播發展、鸞堂信仰及扶鸞儀式的轉變與創新、鸞堂善書傳達的宗教意識等議題,已由諸多研究學者提出觀點及相當成果,但本文以文獻探討與田野調查為研究基礎與依據,同時結合祭祀圈、地域社會

、鸞堂組織與活動、宗教服務、宗教儀式與祭典等討論,透過針對社頭文聖宮歸壹堂宗教實踐各面向的田野觀察,有助於探究與釐清此座創立於日治時期背景下的彰化地區鸞堂信仰廟宇,背後所蘊含的信仰實踐內涵與當代發展。

清代社會領導階層研究-以淡北陳維英家族為例(1780-1895)

為了解決豐原鎮清宮三獻醮的問題,作者何宗錡 這樣論述:

本研究透過討論陳維英家族,去瞭解北臺灣權力家族的發展,以及維持家族名聲跟社會地位的方法,架構部份除緒論與結論外,可分為四章。 陳維英家族開臺祖陳埰海在乾隆45年(1780)渡臺,但當時的北臺灣社會文風不盛,尚處在俗化的社會狀態,至道光年間,北臺灣地方社會朝向文治化發展,陳家也漸成為士紳型領導人物,並參與地方事務。 透過對陳維英家族的探討,進而瞭解權力家族為求長期發展,必須累積財富、功名、聲譽、人際關係,權力家族通常透過拓墾或經商賺取財富,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會鼓勵子嗣參加科舉,取得功名,同時也會參加地方事務,且擴展家族的人際關係,使家族能夠長期穩定發展。 就陳家的研

究案例來說,權力家族的背景跟原籍深深影響著家族,首先在背景方面,陳家是以文教為顯著特色的家族,所以具有文教型領導人物的特質,人際網絡也是以陳維英的門生為核心,然而陳家是以經商起家,所以也擁有商人特質,面對各方事務多以家族能夠穩定發展為前提的態度處理,於是跟地方或官方往來的互動,如不危及家族本身,多是互助配合的態度。 再就原籍方面,陳家雖也參與各類地方事務,但因原為同安籍,因此更是積極參與跟同安人及安溪人相關的地方事務,尤其是宗教層面的事務,而陳維英門生大都是漳州人跟泉州人,其中又多是同安人或安溪人,因而陳家多是跟漳州或泉州籍的城居士紳互動,交織出雙向且活絡的人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