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皓玲寫的 捍衛弱小者(神叢143):兒少保護之防範與治療 和林康政的 教理講授學十二講 (下冊) (神叢139):教理訓導與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位自學史家的成長: 方豪的生平與治學 - 第 127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創震旦學院於上海徐家匯。14馬氏自與在京、津地區辦《大公報》之教友英斂之結識 ... (俗稱大修道院)。20大修道院係六年制,其中前二年攻讀哲學,後四年修習神學課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光啟文化 和光啟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陳俊文所指導 謝岱霓的 阿美族教會歌曲傳唱教學實踐 (2021),提出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美族、教會歌曲、文化傳承、文化認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文車所指導 周子婷的 天主教在臺灣高屏地區之傳教與發展—以東港天主堂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東港天主堂、天主教、道明會、朝聖、地方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的解答。

最後網站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則補充:學院;然而,天學學程與神學院根本是不一樣 ... 通,讓學生從修習課程獲取學分或學位後,進 ... 少子化的衝擊中,他們也發現,有些教友學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捍衛弱小者(神叢143):兒少保護之防範與治療

為了解決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的問題,作者吳皓玲 這樣論述:

  作者邀請您大著膽子一起來閱讀這本書,希望本書的內容能幫助人們理解兒童是需要成人多費一些心思來保護的。本書所探討的主題一直被歸類在「性醜聞」的範疇中,沒有人喜歡聽到性醜聞,避之唯恐不及。但如果性醜聞中的受害者是青少年、兒童或者甚至是嬰兒呢?他們因為加害人的惡行成為醜聞的一部分,許多受害人雖然感到痛苦萬分卻終其一生不敢承認自己與這種醜聞有關。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性是一種私密的行為,以性來加害他人,或是受到性虐待,則更是必須掩藏的秘密。由於大家都不敢談性,究竟有多少兒童和青少年受到性侵害是一個很難偵測的數字;但世界上性虐待兒童的事件卻一再地發生。本書從社會人士和聖職人員兩種群

體來探討性虐待兒童和青少年的現象、成因、處理、預防和療癒方法,希望藉這些資訊的傳播,能讓世上多一些願意保護孩子們免受侵害的志願者,並且一起思考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遏止侵害兒童惡行的發生。

阿美族教會歌曲傳唱教學實踐

為了解決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的問題,作者謝岱霓 這樣論述:

台灣原住民人口近50%為都會原住民,文化工作者高聲主張原住民族文化傳承,藉由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社區大學以及媒體等資源,得以推廣原住民族文化。都會區中可見次級文化對青少年的內在影響力、家長未落實族語生活,加上母語及傳統歌舞文化師資不足,面對許多因素造成原住民族在都會區文化上的發展。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提升都會阿美族人對母語能力、歌謠技能以及身份認同。因天主教為原住民族重要信仰之一,研究者在教會中教授天主教阿美語歌曲以信仰力量帶動文化認同。本研究暨教學實踐計畫採用行動研究法,以桃園地區某一天主教堂為研究場域,研究者針對都會區阿美族教友,教授阿美語彌撒歌曲,將學習者學習觀察與課後訪談,

做資料整理與討論,探究教會歌曲與都會區阿美族人的意義與影響。 都會區原住民增加母語認知能力以及自我認同感,不僅僅以教會歌曲單面向讓學習者有所感受,學習者個人的生長經歷、生活環境與信仰程度也有所影響。學習演唱阿美語彌撒歌曲,提升了對音高的敏銳度以及視譜能力外,從演唱歌曲過程中,吸收母語詞彙。藉由浸入母語歌曲中,使都會區阿美族人更認識自身文化,並拉近與原鄉部落間的隔閡。

教理講授學十二講 (下冊) (神叢139):教理訓導與實踐

為了解決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的問題,作者林康政 這樣論述:

  本書旨在幫助教理講授工作者,清楚認識教理講授在培育工作中的位置與功用,並藉教理傳承、教會文件及牧民工作的探討,掌握有關教理講授的神學理論與牧民實踐,好能在教會團體內承擔、策劃及發展這項教會職務,用於堂區兒童主日學、青年、成人慕道和教友培育等。   全書共分兩冊。上冊的神學理論扎根於「教理歷史與傳承」,指出教理講授於新約時代的應用、意義,及其牧民與福傳特點,闡述宗徒時代的教理訓示、教父時期的慕道培育、中世紀的團體培育、民間教理與教理講道、《羅馬教理》與要理問答的編寫,直至近代的教理運動與教學革新。   下冊闡釋「教理訓導與實踐」,介紹梵二大公會議至今的教理文獻,並據此具體關注培育課程、教

學計畫、教學方法、內容取材、教理課本、因應對象和處境的教理培育與統籌工作等牧民需求。為與時俱進,本冊亦探討各項教理爭議,如:聖經應用與神學影響、教條化與本地化教理的平衡、兒童入門聖事和堅振年齡、成人入教準則、信仰小團體的成立、在福音新傳下宣信與釋奧教理的趨勢等。 作者簡介 林康政   廣東珠海人,出生於香港,意大利羅馬傳信大學神哲學學士,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文學碩士,主修教理講授與宗教教育。1987年開始擔任堂區成人慕道團的導師。1992~1994年間任職於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自1989年加入教區教理委員會,並於1998至2005年7月,全職參與香港教區教理中心的教學和編寫工作,並參與

編纂《信與傳》教理手冊和導師教材、《慕之道》教理小冊等。2005年起,執教於台灣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教理講授相關課程。2006年於日本度靈修年,完成本書初版的編寫工作。自始以後,一直在各地華語教會,繼續教理講授的書寫與教授工作。2012年於日本東京上智大學,取得教義神學碩士學位,探討有關教理培育與信仰本地化等牧民神學主題。現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教理牧職學」、「堂區福傳理論與實務」等學科,也為羅馬拉特朗大學的牧民神學博士候選人。近作有《主日聖言誦讀》三冊(甲、乙、丙年)、《三七十二CATCARDS》活動集。 本書初版陳日君樞機序/viii 作者自序

/ix 第六章 梵二後教理講授工作的實踐/181 一、梵二期間的教理培育方向/182 二、羅馬聖職部《教理教授指南》(1971)/184 三、羅馬聖禮部《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1972)/194 四、教理實務的應用:課程編寫/210 附錄:適應青年與兒童的培育過程/219 五、總結/225 第七章 教理訓導與教學法應用/227 一、福傳與教理講授的關係/228 二、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1975)/229 三、若望保祿二世《論現時代的教理講授》勸諭(1979)/235 四、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1990)/240 五、教理實務的應用:教案編寫與教學方法/245 六

、總結/251 第八章 《天主教教理》的內容與教材編寫/253 一、若望保祿二世頒布《天主教教理》(1992)/254 二、《天主教教理》的信仰主題與教理應用/268 三、教理實務的應用:教材編寫和課本選用/289 附錄:《天主教教理》對現今信仰、福傳與牧民的影響/293 四、總結/300 第九章 《教理講授指南》與培育對象及職務/303 一、《教理講授指南》的背景與目的(1997)/304 二、《教理講授指南》的綱要與價值/307 三、教理實務的應用:教理講授的不同對象和統籌職務/323 四、總結/344 第十章 當代各地教理書的編寫與應用/346 一、《天主教教理簡編》的出版(200

5)/347 二、YOUCAT及DOCAT等地方教理書的應用/361 三、教理實務的應用:編寫地方教理書的內容與形式/383 四、總結/392 第十一章 近年宗座勸諭與「新福傳」使命下的教理講授/394 一、世界主教會議後的宗座勸諭,對教理講授與福音新傳之影響/395 二、方濟各頒布《福音的喜樂》勸諭(2013)/421 三、教理實務的應用:華語教會實行宣信與釋奧教理講授的反思與建議/433 四、總結/441 第十二章 教理講授工作的爭議與困難/443 一、教會對有關教理講授爭議問題之回應/444 二、教理講授實務工作的困難與探討/484 三、總結:教理講授的回顧與前瞻/499  

第六章 梵二後教理講授工作的實踐 本書下冊,將綜觀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作「梵二」,1962~1965)至今,有關教理講授文件的訓示,反省教理講授工作的實踐。此實際應用,即教理講授的牧民與福傳工作,乃建基於上冊第一~五章的「教理歷史與傳承」。教理講授的傳承是源於耶穌基督的福音宣講,始自宗徒及早期教會的信仰見證,並發展自教父時代的入教培育,當中以《宗徒傳承》的慕道培育、奧思定的《信望愛三德匯論》及其信仰培育法、濟利祿的禮儀教理講授---《四旬期講道》與《釋奧期教理》,最為重要。教理傳承於中世紀不斷延續,並於不同年代,加以落實和應用。無論是宗教環境對信仰培育的薰陶,或是多瑪斯的教理講道,或是

民間教理的普及,以至宗教改革後的教理發展與特倫多大公會議的《羅馬教理》,直至近代教會出版各地教理書等,都是以基督福音的宣講為本,並忠於教理的傳承而發展。 從本章起,我們更關心基督福音的精神和教理歷史的傳承,如何應用到今日教會的教理訓示和牧民工作中。以下先從梵一大公會議,討論應否有一本統一教理書,再而引入梵二後的教理訓示,當中我們會探討兩份教理文件---《教理教授指南》與《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此兩份文件並非地方教理書,卻提供地方教會有關教理講授的原則、內容、方法等指示,目的都是為推動信仰培育工作,並恢復基督徒入門聖事的培育。就《教理教授指南》與《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的文件背景、綱要和指

示方面,這裡會探討教理講授有關課程的編排,以及今日它在成人和兒童教理講授工作上的應用。 一、梵二期間的教理培育方向 梵二由教宗若望廿三世(Pope John XXIII, 1958~1963)召開,由保祿六世(Pope Paul VI, 1963~1978)結束,其目的在於因應時代的轉變,革新教會的信仰。梵二的召開與以往大公會議有別,並不是為澄清異端邪說,而是致力信仰的更新[1]。會議的討論雖未直接涉及教理講授的專題,但卻著重教理講授的工作,如何能成為信仰生活革新的牧民配套,以傳授永恆不變的福音與信仰寶庫。可見,梵二對教理講授工作的貢獻,在於確立牧民的方案,多於闡釋教理的內容[2]。

天主教在臺灣高屏地區之傳教與發展—以東港天主堂為例

為了解決輔仁神學院教友課程的問題,作者周子婷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屏東縣東港天主堂的文化為主要研究方向,共分為五章做為論述。1626年道明會士從北部三貂角登陸,向平埔族傳福音。直到1859年玫瑰省道明會郭德剛神父到高雄,播下第二次來臺傳教的契機,道明會的傳教路線,從高雄奠基,先往屏東發展,再由南向北回到高雄、臺南、彰化,最後到達臺北。由於道明會士在1952年到1954年被中共驅逐出境,因此1955年德籍林德明神父開始在東港傳教,先在新基中學附近建立東港第一所天主堂。之後,因教友增多,故在中山路和光復路口購地興建東港天主堂。1960年5月22日奠基,主保為聖彌額爾。  從教會歷史沿革、東港天主堂的歷史發展、主要活動與宗教文化特色三個面向,對東港天

主堂進行探討,盡力還原出教堂的完整面貌。在論述最後,提出以下兩點,對東港天主堂的客觀評價:一、東港天主堂傳教與發展特色。二、東港天主堂的在地發展與信仰文化。(一)創立聖家幼稚園與德明儲蓄互助社。(二)教堂公告為屏東縣歷史建築。(三)在地化的信仰文化特色。東港天主堂的67年歷史、信仰文化、藝術,人類探索哲學、宗教的奧秘,保留文化樣貌,知天、事天、修身、立命不斷循環,與地方社會一同進步,也獲得地方的認可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