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具補助金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輔具補助金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子娟,李淑貞,徐雅媛寫的 高職災勞工的輔具需求評估研究:以製造業與營造業職災致肢體障礙為例 102藍M319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新興產業策略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陳建良所指導 陳維霖的 長照社會成本與社會效益之推估: 以埔里基督教醫院小規模多機能中心為例 (2021),提出輔具補助金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長期照護、社會觀點、私人觀點、成本效益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工作與社會設計碩士班 林昱瑄所指導 劉睿的 肢障者義肢輔具費用補助制度研究─從使用者需求出發 (2021),提出因為有 肢體障礙、輔具、需求評估、義肢補助的重點而找出了 輔具補助金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輔具補助金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職災勞工的輔具需求評估研究:以製造業與營造業職災致肢體障礙為例 102藍M319

為了解決輔具補助金額的問題,作者王子娟,李淑貞,徐雅媛 這樣論述:

  為保障職業災害勞工之權益,加強職業災害之預防,促進就業安全及經濟發展,本研究目的收集國內外職業災害致肢體障礙勞工輔具資源及法令文獻;分析探討製造業與營造業職災勞工與職災致殘勞工的職業傷害、職業病、普通傷害、普通疾病、失能種類及勞保現金給付資料;進行30人次以上製造業與營造業職業災害致肢體障礙勞工個案之醫療復健期、生活重建期及職業重建期輔具需求評估調查及統計分析;提供製造業與營造業職業災害致肢體障礙之輔具種類及圖例;辦理「製造業與營造業職業災害勞工輔具應用推廣宣導會」一場。   研究結果指出:一、各國職業災害勞工輔具補助及職場改善資源,日本及英國單一管道即可取得,日本另

提供購置金補助,併租賃機制。二、以勞保資料分析製造業與營造業職業災害致殘勞工結果:(一)普通傷病失能給付佔比例最大,但逐年減少;職業傷害補償費逐年增加。職業傷害殘廢補償費,亦職業傷害失能補償金遞減的趨勢。(二)職業傷害(包括傷病、失能、死亡)千人率最高的行業為營造業,沒有顯著下降趨勢,製造業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三)職業性下背痛及手臂頸肩疾病是製造業、營造業及全產業發生件數最多的職業病。(四)營造業職災勞工中度與嚴重失能均明顯高於製造業及全產業。(五)製造業職災勞工受傷部位多數為上肢功能損傷,排序前五名為手指、手、足、腿、頭,營造業為脊髓損傷,其次下肢與上肢功能損傷,排序前五名為足、手指、手、腿

、頭。三、訪談製造業與營造業職災致肢體障礙勞工輔具需求結果:(一)製造業與營造業職災致肢體障礙勞工的輔具,生活重建期為輪椅或推車類、如廁活動及清洗個人活動相關輔具,其次預防壓瘡輔具。職業重建期為清洗個人活動相關輔具,其次輪椅或推車類輔具、如廁活動相關輔具、飲食活動相關輔具、車輛改裝及輔助或替代手臂、手或手功能之輔具。(二)目前存在公用建築物之設計、建造及建築的產品與科技及工作職場環境和工作機具等諸多限制,使職災致殘勞工參與社區社交生活、工作就業與娛樂休閒造成影響,亦大幅減低參與意願。(三)製造業與營造業職災致肢體障礙勞工,輔具取得管道自費或他人贈送,其次為社政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職保法器具

補助。輔具取得過程,遭遇的困難為輔具補助資訊不足、其次輔具補助金額有限或太少、流程繁瑣耗時及項目太少,尤其與工作執行有關之操作工具。另,勞保給付以外之補助資訊,及職業災害勞工之職業重建資源等資訊提供亦不足。

長照社會成本與社會效益之推估: 以埔里基督教醫院小規模多機能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輔具補助金額的問題,作者陳維霖 這樣論述:

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是高齡化人口結構的產生,各國對於長期照護的需求與日俱增,長照資源的投入以及分配,都是國家福利政策的主要議題。本研究主要目的,希望透過個案的長照機構的財報數字評估長期照護,對整體社會所帶來的成本與效益。本研究以埔基醫療財團法人附設南投縣私立常樂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機構為研究個案,參考 Schalock and Butterworth (2000) 的社服機構成本效益分析模式規畫本研究的分析模型,本研究的適用模型將包含受照顧者、長照機構、受政府補助金額、受照顧者的家屬之私人觀點,以及彙總私人觀點而得之社會觀點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從私人觀點分析發現長照中心的收入僅盈餘6

4萬元左右,但如果從社會觀點來看,其所創造的社會效益達到1,385萬元,這部分來自於可衡量的外部效益,如果考量家庭的生活品質、創造就業機會(長照人力)、提升經濟產能(主要照顧者投入經濟活動)、以及增加社會穩定等間接與無形效益的話,那其產生的社會效益將更加巨大。成本的部分,以本研究個案機構為例,針對長照服務的收入,有85%是來自於政府對受照顧者的補助,對於照護家庭而言,可以減輕較多的負擔,政府補助了337萬元左右,但是創造的社會效益卻高達1,385萬元,創造了將近政府補助支出的5倍效益。綜上所述,整體社會觀點下的長期照護機制對於社會整體效益而言是大於其成本的,因此給予政府對於長期照護的補貼政策支

持有正當性理由,但如果以成本與效益相比,對於長照機構而言卻未必具有持續提供服務的誘因,未來如何刺激具有提供長照服務能力之機構投入經營,則是政府未來應該思考的議題。

肢障者義肢輔具費用補助制度研究─從使用者需求出發

為了解決輔具補助金額的問題,作者劉睿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肢障者的角度出發,探究社會局提供的義肢輔具費用補助過程(簡稱社補),肢障者有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又是甚麼原因造成他們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同時,本研究也將探討補助評估過程中,評估老師、義肢廠商和肢障者三方行動者的互動關係與權力運作。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訪談法和參與觀察法,研究對象包含五位曾申請過社補義肢費用補助的肢障者和一位輔具中心的評估人員,以及義肢公司的技師與業務各一位。藉由訪談相關行動者的經驗和觀點,找出造成身障者需求不滿足的關鍵點,並且透過觀察相關行動者在申請評估過程中,呈現什麼樣的權力運作樣貌,脈絡化肢障者的經驗,從中分析補助過程存在著甚麼樣的障礙觀點、文化偏見,抑或政

府的障礙政策造成身障者哪些不平等與相關問題。  肢障者穿戴的義肢以大腿義肢為例,最上端的組件是承筒,它屬於一種接受腔,是義肢與殘肢接觸的介面。承筒下方有義肢膝關節組件,再銜接連接管,下端是義肢足踝和腳掌組件。最後再包覆美觀泡棉做為仿人體假肌肉的功能。研究發現在社補制度中,身障者有以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一開始身障者就不易取得補助資訊,而後續提出評估申請時,身障者在電話預約評估時,也會遇到溝通上的困難,要前往評估的地點和時間也會有種種障礙。在補助金額方面,現行制度以身障者生理缺損的部位給予對應的補助金額,卻沒有考慮不同需求的身障者需要不同功能的義肢。另外,義肢補助年限規定五年,但有些年長的身障者

殘肢萎縮變化較大,五年才能更配義肢對他們來說時間過長。而且補助規格限定需整隻義肢更換重製,只有義肢腳掌組可做零件更換補助申請。這樣的義肢規格規定對身障者而言,不僅不符合成本效益,也造成無謂的浪費。此外,承筒適配性是裝配義肢的關鍵,承筒的重要需求沒有被規畫入補助項目,還有美觀泡棉、皮帶、襪類消耗品的支出也未列入補助項目中,這些支出長期下來對使用義肢的身障者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進一步分析造成身障者在補助制度中,需求不能被滿足的原因,可分為以下三點:一、一視同仁的補助金額;二、缺乏彈性的補助規定;三、以行政便利為中心,非使用者中心;四、強調撙節防弊的殘補式福利供給思維。  在評估老師、義肢廠商和身障

者三者的權力關係中,評估老師從政府資源把關者的角度出發,對身障者和義肢廠商都存有防備心,在評估過程中評估老師既仰賴義肢公司提供身障者家庭背景與裝配資訊,卻又擔心身障者和廠商聯手有不當申請情事。為滿足評估報告書的資料蒐集,評估老師的問題詢問和殘肢檢視,易造成身障者身體權和隱私權受侵犯。評估老師專業化的溝通語言和態度,也會造成身障者理解上的困難,因此讓評估老師更難確切掌握使用者需求。就身障者而言,由於評估過程主要是確認是否符合申請資格,評估報告書中的建議裝配規格與補助金額無相關聯性,使得評估流於形式化,無奈身障者仍得勞師動眾地陪同虛應故事,造成許多不便與侵擾。而義肢廠商對身障者提供協助申請補助和義

肢裝配服務,但在需要維修調整時,身障者有時會面臨到技術人員的態度不佳,要看臉色的壓力,或受限義肢公司的行政規定而造成權益受損。在這些表象問題的背後所隱藏的障礙觀點、文化偏見與政府的障礙政策,形成相關行動者的態度屏障,造成身障者在社會的不平等地位。  最後,本研究針對補助制度、評估流程、評估老師、義肢廠商和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此外,衛福部在今年(110年)底提出新的輔具費用補助修正草案,為了與即將上路的政策對話,筆者於最後一節,對照本研究所發現的補助制度缺失,檢視新的修正草案改善了哪些部分,尚有哪些問題未獲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