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禪寺新春活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輔仁大學 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 徐達光所指導 何若維的 老人靈性健康與宗教旅遊意願相關性探討 (2010),提出農禪寺新春活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老人、靈性健康、宗教旅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吳連賞所指導 陳翠芬的 佛光山宗教觀光景觀形塑與認知意象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宗教觀光、佛光山、景觀形塑、認知意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禪寺新春活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禪寺新春活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人靈性健康與宗教旅遊意願相關性探討

為了解決農禪寺新春活動的問題,作者何若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老人靈性健康之狀況,編製老人靈性健康量表,並分析老人靈性健康與宗教旅遊意願之相關。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60歲以上之老人為對象,將老人分成60-69歲、70-79歲、80-89歲及90歲以上等四層,依照年齡分組比例抽取472人進行研究。以專家效度、項目分析、信度考驗、效標關聯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等檢驗研究者編製之「老人靈性健康量表」,並以「老人靈性健康量表」及改編之「宗教旅遊意願量表」為調查工具,進行描述性統計與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受試者整體、各分層面靈性健康與宗教旅遊意願之相關情形。本研究主要研究結論如下:一、老人靈性健康包含生命意義、人我關係、超越逆境、人與自然關

係及宗教寄託等五個層面。二、整題而言,老人靈性大部分符合健康狀態,最重視「人我關係」層面。三、老人靈性健康愈佳者,其宗教旅遊意願也越高,其中以「宗教寄託」層面與宗教旅遊意願相關性最高。最後,依據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以供老人、相關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佛光山宗教觀光景觀形塑與認知意象研究

為了解決農禪寺新春活動的問題,作者陳翠芬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影響佛光山宗教景觀形塑之機制、剖析社會大眾對佛光山的認知意向與佛光山發展與大樹鄉相互之關係,期望藉由研究調查對佛光山宗教觀光形塑過程作更深入的了解。以佛光山40年來建設的文獻資料為基礎,來深入了解佛光山的發展概況。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工具,佛光山遊客為主要對象, 共300份的問卷;且深入訪談山上法師、大樹鄉耆老及鄉長秘書,結合上述三方面收集的資料,來剖析佛光山的發展與社會的認知關係。佛光山的建設主要分為四個時期:基礎建設,奠定基業;擴建設施,立足國內;深耕地方,邁向國際;開展未來等,是先在國內建立佛教基地,穩固組織,建全制度,繼而邁入國際化,是以人能說法,建築

物亦能說法的理念來形塑景觀,宣揚佛教。 本研究結果發現遊客對佛光山的認知意象在宗教建築景觀上印象深刻,如:大雄寶殿、不二門等,且將佛光山以宗教功能定位為最大多數,占41%。佛光山的設施也是以來山信徒的便利為最大考量,如:朝山會館、雲居樓等,單純觀光的動機比例甚低,只占21%。來山遊客停留時間大多為半天且以開車居多,佛光山設有專用停車場及規劃道路直接引導至山上,相對於大樹鄉而言遊客只是過境,停留期間消費皆在本山裏。訪談調查中發現佛光山40年來的發展與大樹鄉及興田村的發展無直接且必然的關係,呈現一地兩種景觀。未來如何結合兩地共同行銷,互蒙其利,應是當即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