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未掛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迄未掛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建榮寫的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五十年 和閆修篆的 皇極經世書今說:觀物篇補結(1-4冊合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暖暖書屋 和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迄未掛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五十年

為了解決迄未掛懷的問題,作者盧建榮 這樣論述:

余大師學術成就名實不符, 孵育余家班五十年,導致學術貴族制壟斷之禍。     余大師經不起驗證的學術成績:   •為取悅費正清寫漢代版的封貢體系   •湊熱鬧鑽紅學,錯把書評家和書商當作者   •神話陳寅恪   •比附明清商業文化為資本主義     以「海外胡適」自居,並以一身繫中華文化存續的余英時,五十年駐錫福華寺,大吹其會通中西文化的法螺,卻犯了引用西方學術理念的誤用、濫用,甚至挪用的失格之舉。他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多流於皮相,且屬於高山滾鼓的性質。他終極關懷的兩說「儒學的現代化」及「中國文化無敵」,如今看來愈發如昨日黃花,盡化為春泥矣。    

 余氏以治思想史聞名於世,不僅研究個別思想家,如朱熹、戴震、章學誠、陳寅恪、胡適、顧頡剛等人,也研究時代變動下的思潮,如漢晉之際、明清之際,以及晚清民初。這些研究的手法暴露了不少在思維上的盲點,在與西洋學術資產對話時的牽強,在課題拿捏上精準度的欠缺,在史料疏通與特定課題之間不能符應,以及在論思潮導致社會自發性變動時之武斷。     余大師還利用台灣報媒刊載其學術作品,諸如陳寅恪晚年心曲、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以及東漢生死觀等等學術大文,徒留難登大雅之堂的劣作。這比起西方「志於道」的學者,相差何啻霄壤?在他留洋的五○、六○年代,以迄爾後滯留西方,他對西方史學不僅陌生,而且霧裡看花不知所以,

更未曾在英文世界遺下鉅著或傑作。

皇極經世書今說:觀物篇補結(1-4冊合售)

為了解決迄未掛懷的問題,作者閆修篆 這樣論述:

《皇極經世書》博大精深,深奧高遠,本書將其白話註解,歸納演繹,是研究該書的經典著作與入門之鑰!   ◎本書為作者繼觀物內篇、觀物外篇後的又一「皇極經世」系列作品,也是本系列最後一部。   ◎要闡釋《皇極經世書》,不但要熟諳《易經》,更要懂得歷史、曆法、數學與儒家思想,因此本書將是浩瀚《易經》書籍中的一本重要參考書。   ◎此「補結」版,補足了先前內篇未包括之部分(觀物篇1至34),為此系列書做一總結。   退休少將閆修篆先生,治學嚴謹,尤擅《易經》和《皇極經世書》,正是所謂的一代儒將,之前曾出版過《皇極經世書今說――觀物內篇》、《皇極經世書今說――觀物外篇(上下)》,再加上這本《皇極經世書

今說――觀物篇補結》則大功告成,三書共同研讀即能登入一代奇書《皇極經世書》的巍巍廟堂。   《皇極經世書》為一體大思精的鉅著,北宋邵雍撰,正所謂「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辭約而義廣,天下之能事畢矣。」因本書觀察天地自然之消長,推究宇宙萬物之原理,並且運用先天易數,深研人事變化,所以不但是中國「道」的體現,也是一部河洛數術之書,能驗證歷史、預測未來,洋洋灑灑,為中國重要經典之一。   但因其博大精深,深奧難懂,所以宋以來,《皇極經世書》註者不過十家左右,清乾隆迄今,尚未更見有註釋者。古人註解,讀之已不易,何況原書?作者專研《易經》多年,後受南懷瑾先生之命,

為《皇極經世書》彙集宋明以來名家註說,另行標點與註釋,或重新比類排列,分析比較,並以近代時勢法令與原書精華互相參證,俾使讀者讀一書而達讀數書之功效。   此書如同前三冊,為作者搜羅古人之註解,歸納演繹、殫精竭慮之著作,其間所耗之精神與時間,不足為外人道。其用心無外乎為繼往聖之絕學、為文化續薪傳,聊盡一己之力。南師懷瑾讚曰:「時值尚利之風遍野,天下勢將趨亂,正此時也,閆君不畏艱苦,宏揚邵子學說,如能收挽狂瀾之效,則眾生幸甚,中華文化幸甚。」欲探究《皇極經世書》奧妙,可由本書入手。   作者簡介 閆修篆   河南省伊川縣人,1923年生,2015年辭世。   學歷:國立政治作戰學校畢業

  經歷:福建省金門縣縣長(1968年)、行政院軍公教人員福利總處總處長(1977年)、英泰廣告公司董事長(1981-1998年)   著作:《易經的圖與卦》《皇極經世書今說──觀物內篇》《皇極經世書今說──觀物外篇》(上下)《皇極經世書今說──觀物篇補結》(四冊)   出版說明 編者的話 卷首 南序 緒言   ◎第一篇 邵康節與皇極經世 第一章 邵康節先生其人其事 第二章 皇極經世學說 第三章 皇極經世其書   ◎第二篇 元會運世今解 第一章 皇極概說 第二章 元會運世析說 第三章 以元經會 第四章 以會經運 第五章 以運經世   附錄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簡表  

推薦序   《皇極經世書》為北宋邵康節先生所撰,其時,邵子與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等四人,為世所稱五大儒者。嗣後加朱熹、陸象山、呂祖謙三人,共為學術界繼往開來宋代之八大儒,構成理學一派,惟八家學術各有特點,各自獨立。   即以邵康節而言,其學說雖源出道家一脈,但其主旨亦遠承堯、舜、虞、湯、文武、周公、孔孟之道統,另兼具道家自然法則之意涵,故博大而精深。   紀昀在《四庫全書》中,論及邵子之《皇極經世書》,謂其「立義正大,垂訓深切,是經世書,雖明天道,而實責成於人事」紀昀之論,應屬深入而中肯。邵子與二程,皆籍河南伊川,程伊川(程頤)之名,亦緣此鄉里之故。   惟《皇極經世書》,自

來除少數專家外,能徹明其理者甚鮮,故自乾隆年代以還,對該書闡釋發揚者,頗為罕見,實屬遺憾。   今者,有閆君修篆,亦為邵子伊川鄉里人氏,其耗時三載,撰寫《皇極經世書今說》之書,宏揚邵子學術,用心良苦。   緣閆君自幼於鄉里嬉戲於邵子安樂窩祠,耳濡目染,傾心於邵子及其學說。及長,入塾習儒,對《易經》之學情有獨鍾,抗戰中期,閆君投筆從戎,轉戰各地。來臺後數十載,歷經軍政要職,然公務之餘,仍孜孜於易學,並有著作問世。閆君後以少將階退役,轉任商界,但對易學之研究,始終如一,迄未稍懈。   數年前,閆君摒離世緣,發願專心致力於邵子《皇極經世書》之闡釋,一則以宣揚我中華文化,一則於此特殊時代,發揮邵

子之學,提昇智慧及理性判斷之功能;再者,亦鄉里孺慕之情所依也。   閆君所著此《皇極經世書今說》一書,又名《邵子全書》,初期完成百萬字,洋洋大觀,其中列舉先輩學者之觀點論述,再加個人研究心得見解,極為詳盡豐富,難能可貴。   邵子曰:「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時值尚利之風遍野,天下勢將趨亂,正此時也,閆君不畏艱苦,宏揚邵子學說,如能收挽狂瀾之效,則眾生幸甚,中華文化幸甚。   惟一般世俗認知,因邵子學術亦涉占卜,故謬列其入術數之類屬。對此,紀昀曾云:「洵淬然儒者,雖明天道,而實責成于人事,對此,非讖緯術數家可同日而語也。」

其然乎?其不然乎?故置不論。   今值閆君撰述出版之際,樂為之序。 文/南懷瑾 作者序   天津橋上聽啼鵑 只是當時已惘然   妙意都應窮卦畫 餘情聊爾託詩篇   這是明儒薛瑄,讀康節先生《伊川擊壤集》而作的詩。大意是說:康節先生,在天津橋上聽到杜鵑的啼聲,心中對當時宋朝的天下大事,已經感到惘然無措了。又說:先生學問的精微處,除了極盡妙思於掛畫外,心中的無奈,只有託之於詩篇了。   宋英宗治平四年(西元一○六七年)某日,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康節先生陪客人出外散步,忽然於天津橋上,聽到杜鵑的啼聲,變慘然不悅。客人感到奇怪,問其原因。先生說:「從前洛陽沒有杜鵑,現在開始有了,這是地氣由

南向北轉移之故。恐怕不出兩年,朝廷將用南人為相,多擢用南方士人,專務於變更舊制,天下從此便多事了。」果然於熙寧二年己酉二月(西元一○六八年),即以王安石參知政事。同年七月開始變法,以致天下騷然。康節先生偶聞鵑啼,即知南人為相,天下將亂,豈非咄咄怪事?   明朝景泰六年(西元一四五五年),洛陽知府虞廷璽,有一天升堂問案,竟然是兩個農夫,為了爭一塊石頭,來打官司。一個說石頭是他耕田時挖出來的,所以應歸他所有;另一個則說,這塊石頭是在他田中發現的,當然理應是他的。知府感到很奇怪,為什麼兩人會因為一塊石頭而興訟?於是便要他們把石頭抬上堂來,親自查看。赫然發現石上刻有「大明景泰乙亥,知府者虞廷璽,為我

復興此窩」十八個字。這年正是乙亥,知府亦即南鄭人虞廷璽;再看字跡,也不像新鑿刻的樣子,何況鄉人也沒這個膽子,來跟知府大人開玩笑。那麼,是誰刻在石上的呢?虞知府十分驚詫。原來邵氏故居安樂窩,在金時成為九真觀,到了元朝,九真觀為火所焚,夷為田地。虞知府是個聰明人,一想,原來二人爭石頭打官司,是康節先生與知府大人開的玩笑,要他為其復興安樂窩。於是便發動地方仕紳,就是原石處,興建一所康節祠。   這就是開創宋朝儒學五子之一的邵康節先生。   康節先生,生於宋真宗祥符四年辛亥,著《皇極經世書》,目的即在於經綸天下。惜因陳義高遠,寓意幽深,傳其學者不多。西山蔡元定氏謂:「先生之學,以元會運世,歲月日辰

,盡天地之終始;以皇、帝、王、霸,易、書、詩、春秋,盡聖賢之事業。自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觀程子「內聖外王」之論,當知蔡氏言之不謬。   梁啟超氏說:「康節先生之學,以宇宙萬有皆生於心,為學主性善說,但與孟子的說法不同,非佛非道,事事憑空創作,後人無其聰明,故不能傳其學」。   先生為筆者鄉先賢,幼時嘗嬉戲於安樂窩,鄉人皆知其神於數,能知過去未來之事,而不知其學問之大也。《皇極經世書》乃余向之所慕,茲於讀易之餘,展卷讀之,聊為斯篇,以竟儒慕先哲之思。   第二章 皇極經世學說中國人對宇宙開始的傳說,有個美麗的神話,認為原始的天地,像雞蛋一樣,一團渾敦,天地萬物,都是從「盤古氏」

開始的。神話說:天地未分的時候,盤古氏已生於渾敦之中了。所謂渾敦,就像紅樓夢說的「冥冥大荒」一樣(渾敦,即混沌。所謂盤古氏生於太荒,莫知其所始,又曰混沌氏),盤古氏一覺醒來,感到混混沌沌的,很不是味道,便用大斧狠力一劈,把這個混沌一分為二,輕清上浮者為天,重濁下沉者為地。這就是中國神話說的「盤古氏開天闢地」。證諸現代天文科學的發展,不能不佩服我們老祖宗們,想像力的豐富與偉大,所謂渾敦像雞蛋一樣,不就宇宙的形狀嗎?「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物閉於戌。」《皇極經世書》,以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上推往古,下推未來,舉凡天地開閉之間者,無不瞭若指掌。這就是邵康節先生所著的《皇極經世書》。張氏行成說:

「先生之書不過萬一千六百餘言,而天地之物、之象、之數、之理;否泰消息,損益因革,其間罔不包羅,自六經以來,諸子百家之作,原道、析理,未有如此之簡要也。」(見張氏《皇極經世索隱》)第一篇 邵康節與皇極經世第一節 開宗明義皇極經世,即大中至正的治平之道。《皇極經世》書如其名,是以「皇極」之道,來治國平天下的。所謂皇,即三皇五帝之皇,代表政治上的至善至美;極,是最高原則,是零缺點的,已知來經營治理這世界。質言之,「皇極經世」,就是大中至正的治國平天下之道。「皇極」本是《周書•洪範》的「九疇」,為古人治天下之大法。《周書•洪範》有九疇,亦即九個政策綱領,或九個項目。第五即為「皇建有極」。其主旨為「皇建

其有極」。皇,在這裡指君而言;建,就是建立;極,就是標準。用現代術語說,就是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亦即作好各種立法與社會規範。我們可因以看出,邵氏之所以用「皇極」二字的原由了。明國子監朱國禎說:「先生通天地陰陽之紀,察日月星宿之會,明鬼神幽顯之理,達龜筮鈴訣之奧。觀運處身,臨政治國,咸於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