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工時 月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部分工時 月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定樺,李傑克,洪紹璿,洪介仁,翁政樺,洪瑋菱,張權寫的 勞資實務問題Q&A(3版) 和吳家揚的 最強保險搭配法則:只要活用「社會保險及商業保險」,就能花小錢聰明打造CP值最高的 超級保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基本工資調至月薪2萬5250元、時薪168元蔡政府任內連6漲| 生活也說明:勞動部估計,基本工資調升後約有194.28萬名勞工受惠,時薪部分則約有51.11萬名勞工受惠。 許銘春強調,蔡總統上任以來基本工資逐年調漲,基本工資月薪連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泉 和財經傳訊所出版 。

馬偕醫學院 長期照護研究所 林金定所指導 余家榮的 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健康識能與個案照顧意願之相關性研究 (2021),提出部分工時 月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健康識能、照顧意願、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長期照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 王舒芸、陳昭榮所指導 藍筱卉的 你的生涯、我的母職? 比較未滿 3 歲幼兒父母就業樣貌及探討影響母親就業之因素 (2018),提出因為有 未滿3歲幼兒托育服務、父母就業、性別分工、托育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部分工時 月薪的解答。

最後網站部分工時勞工特別休假計算專家 - 元培護理系則補充:四種類型教你看懂勞動契約」一文中提過,法令只有將勞工的薪水計算方式區分成「時薪」(或日薪)及「月薪」,並將工作時間區分為「全時工作」與「部分工時」,一般來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部分工時 月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勞資實務問題Q&A(3版)

為了解決部分工時 月薪的問題,作者林定樺,李傑克,洪紹璿,洪介仁,翁政樺,洪瑋菱,張權 這樣論述:

  以前加班是領加班費,修法後只能選補休?   延長工時的加班費,例假、休息日跟平日的算法都一樣?   謬論一   休息日加班現採「核實計算」,休息日只來工作一小時後請病假,只給一小時休息日延長工資即可?   A:錯,後續未工作的約定時數,則須依該假別及時數給薪!   謬論二 公司不可以資遣懷孕的女性員工嗎?   A:錯,公司可以資遣懷孕的女性員工,只是資遣的原因及理由,不可以是因為該女性員工懷孕而資遣。   謬論三   勞工已於工會、漁會加保或已加保農保,就不用再加保勞保?         A:錯,只要是受僱勞工,縱使短暫工作,還是為其加保勞保。   謬論四  

論件計酬工,不適用一例一休制度?                        A:錯,論件計酬工一樣適用。   謬論五    勞資會議有開就好?         A:錯,勞資會議開會仍需遵守「勞資會議實施辦法」所定事項。   如果您有以上問題的疑惑,本書會成為您最好的諮詢對象。不論是休息日加班費的計算,還是在職災問題上勞工的權益及雇主的義務,都有詳細的計算與說明。熟讀本書,您也可以變成勞資專家。

部分工時 月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雖然疫情警戒調降到二級,不少行業開始復工,但回顧三級警戒期間,還是有許多勞工和業者遭遇疫情嚴重衝擊,甚至領不到紓困。時代力量立委指出,像按摩業還有今年4、5月才新登記成立的業者,就很難申請;還有宅配業勞工反映,疫情帶來貨運、宅配商機,導致工作量大增,但薪資、休假條件卻沒有跟上。勞動部擴大「全時」和「部分工時」勞工生活補貼對象,把超過65歲或是有請領勞保老年給付卻還在工作的中高齡勞工,以及七月份薪資有受影響的全時勞工,都納入補貼範圍。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950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健康識能與個案照顧意願之相關性研究

為了解決部分工時 月薪的問題,作者余家榮 這樣論述:

背景:根據國外長照機構發生COVID-19群聚並導致死亡之文獻分析,顯現24小時住宿式機構若出現確診個案,機構所受影響程度高於其他類型機構。此外,良好的COVID-19健康識能、防治知識、態度皆是促進正向防疫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COVID-19健康識能,將有利於因應快速變動的疫情以及建立正向的照顧意願,以保障長者健康。目的:(1)瞭解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針對COVID-19健康識能與疑似或確診個案照顧意願之情形;(2)瞭解不同工作人員特質對COVID-19健康識能與疑似或確診個案照顧意願之差異;(3)分析COVID-19健康識能與疑似或確診個案照顧意願之相關因素。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採方便取樣,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共調查全台10間機構,共發出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85份,回收率為77%。本研究通過馬偕紀念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核准(編號:21MMHIS379e)。以SPSS 2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主要分析方式以描述性統計進行分析人口學變項、COVID-19健康識能與個案照顧意願;推論性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t-test)、變異數分析(ANOVA)、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及點二系列相關(Point-biserial correlation)進行單變項分析、以多元線性迴歸(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與羅吉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統計方法等進行多變項分析。結果: COVID-19健康識能題目以「我能獲得有關預防COVID-19感染的訊息」為最多人正向的評量,76.1%的工作人員健康識能有充分的水準。COVID-19個案照顧意願,有意願者僅占30%。其中填答不願意及沒有意見者,在機構提供各種工作誘因條件下,其中機構提供充足防疫裝備,則有照顧意願者為94人(35.3%)最多。在工作誘因開放式問項中,機構提供獎勵大多數人最希望每月增加10,000-19,999元占31.5%、機構減少部分工時大多數人最希望每月減少10-39小時占76%。單變項分析:人口學變項(教育程度、職

務類別、每日服務人數、接受傳染病防治教育訓練)對COVID-19健康識能有顯著差異(p

最強保險搭配法則:只要活用「社會保險及商業保險」,就能花小錢聰明打造CP值最高的 超級保單

為了解決部分工時 月薪的問題,作者吳家揚 這樣論述:

  .假設A小姐在離職後一個月發現懷孕3個月,她可以申請勞保給付嗎?   .假設B先生在9月11日上班,但因為提供資料不齊,9月12日上午資料補齊後公司才郵寄勞保局,卻不幸在9月12日下午3點發生意外導致失能,他是否可以申請勞保給付?   .你知道勞工保險和國民年金保險有哪些保險給付嗎?   .你知道非因公生病住院4天以上,有無勞保給付?   如果你對現行社會保險沒有清楚的概念,就會非常非常容易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而那筆錢你原來是可以用在投資上、或是提升生活品質。   人吃五穀雜糧,總是會有倒楣事發生,因此需要買保險,以轉嫁風險。風險的轉嫁不是無價,但是要如何把費用降到最低,免得因為

「保險」而產生財務「風險」?   一個最基礎的概念,就是商業保險要與社會保險妥善的搭配,用商業保險補社會保險的不足。很可惜,多數人上班多年,還是不太清楚自己的社會保險有哪些。反正出了事,去會問公司人事就好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談什麼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搭配呢?   我國社會保險超強,提供以下左列的給付,不足之處則用相對應的商業保險(右列)來補足:   死亡給付              →人壽保險、投資型人壽保險   老年給付              →年金保險、投資型年金保險   失能給付、健保        →長期看護險、特定傷病險   生育和傷病給付 、健保 →醫療險,重大疾

病險、特定傷病險   重點是以社會保險為基礎,補不足之處。如果你擔心遇到重大的意外,「人沒有死」,但是失去工作能力,怕因此而拖累家人,所以你想買長期看護險、特定傷病險來消除風險,那你應知道在勞保的保險期間內,因故(不必是因公)「終身無工作能力」,你可以申請失能年金給付,日後死亡時,則得由其符合資格的遺屬選擇請領遺屬年金。   如果你確知你失能年金的給付金額是多少,不足之處,就用商業保險補足。這樣才可以把資金用在刀口上,更健全你的人生保障。如作者建議:「我認為的『最少』保障原則:癌症險住院日額1萬元,重大疾病100萬元,失能扶助險每月理賠4萬元。保障不夠的人,應逐漸將安全網買足。」   「

最基本的商業保險防護網為壽險主約附加意外險、意外醫療、實支實付、住院日額、癌症,有錢再逐漸加強到完整保障,才能享受高品質的醫療和退休後生活。如果體況或年紀已經無法買商業醫療險,只好多存一些錢來因應。」   把錢花在刀口上!投保商業保險為的是補足社會保險之不足,不要白白浪費一分錢。本書不但是收入有限的上班族必備,也是每位認真繳稅的國人保障自己權益必須知道的保險之道! 本書特色            ◆提供保險要訣,讓你少付多領   例如,如果你在職場生涯中,曾短期兼差,可能可以增加百萬以上的老年給付。以以下例子說明:   志明50年次,在甲公司專職工作40年,65歲請領勞保老年給付。近10

年工資都是36,000元,勞保投保薪資為36,300元,健保投保金額36,300元。先不考慮勞(就)健保費用的調整。   A:志明每月甲公司勞保負擔=36300×11.5%×20%=835元;健保負擔=36300×5.17%×0.3=563元。勞健保40年總負擔=(835+563)×12×40=671040元。如果志明領年金而非一次金,勞保年資40年,65歲退休開始請領,到85歲身故。   勞保B式=36300×40×1.55%=22506元(擇優給付)。   假設志明也同時在乙公司部分工時兼職5年,工資4,000元。勞保投保薪資為11,100元,健保投保金額24,000元。志明每月乙公

司勞保負擔=11100×11.5%×20%=255元;不需重複繳交健保費。勞健保5年總負擔=(255+0)×12×5=15318元。乙公司的型態可能是大賣場、清潔工、速食店、便利商店、保全等等行業。     兼職後的勞保投保薪資為上限45,800元(36300+11100>45800)。   勞保B式=45800×40×1.55%=28396元(擇優給付)。   有兼差的新制勞保老年給付每月多5,890元(=28396-22506),20年多領1,413,600元(=5890×12×20)。5年只要多繳15,318元,就可以達到多領1,399,620(=1413600-13980)元的

效果。   ◆圖文對照,快速掌握重點   許多抽象的事物,用敍述的方式讀者不易理解,本書用大量的圖例,讓你輕易了解複雜的觀念,內心不再糾結。   ◆大量案例,化抽象為具體   抽象的文字說明,有時讓人難以理解,但是一個實際的案例,就說明了一切。本書用大量的案例說明,讓你由新手變專家。如:   志明45年次,在53歲就離開職場,當年國保開辦不久,自然就被納入國保。57歲國保期間因意外死亡,國保年資有4年,同時還有勞保年資20年,退保前最後10年的月投保薪資都為43,900元,遺有1子滿26歲。57歲的志明申請勞保老年減給年金,才領幾個月就身故。志明身故後,兒子可以申請什麼給付?   勞保

退保當下,53歲的志明還不具請領勞保「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資格。57歲時,志明可以領取勞保老年年金減給給付=43900×20×1.55%×(1-3×4%)=11976元(以公式B擇優領取)到身故。   志明屬於勞保斷保族,除非後來再重新加入勞保,否則勞保權益就會中斷。若請領勞保年金其間死亡,遺屬只能依規定請領遺屬年金,不得改請領差額。因遺屬不符資格,所以也無法請領遺屬年金。   ◆參考資料、主管機關詳列   法規不時變動,你要如何跟上?本書詳列各內容主管機關的相關網址,讓你必要時可以查到最新的規範及案例。 重磅推薦   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 莊豐嘉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部經理 沈聰榮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秦夢群   中鋼公司智財與檢測技術處專家室工程師 黃延真   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劉江彬

你的生涯、我的母職? 比較未滿 3 歲幼兒父母就業樣貌及探討影響母親就業之因素

為了解決部分工時 月薪的問題,作者藍筱卉 這樣論述:

  因教育的擴張、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性別角色態度趨於平權,女性擁有高學歷且參與勞動的比例逐漸增加,此衝擊了傳統的性別分工及父權體制。那麼父母在就業市場的表現相當了嗎?其實不然,從現今職業結構中仍可看見性別不平等,且一旦面臨照顧需求,尤其是育有未滿3歲須高度密集照顧時,女性多會轉變其就業型態來因應照顧,而男性卻仍維持著養家者的角色。因此本研究關注育有未滿3歲幼兒之父母其就業的樣貌,以及影響母親就業之因素,就此了解父母就業上的差距,以及做為未來促進母親就業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兩個研究計畫的資料,以量化方式探討影響母親改變其就業型態之因素。就描述性統計可清楚看見,育有未滿3歲幼兒之父母其就業樣貌即

具差別,不僅是勞動參與,就連薪資、工時也有差異。母親在勞動市場中的地位及所得到的報酬仍低於父親。再從交叉分析及迴歸分析中得知,從個人角色態度、所擁有的個人資本或家庭資源,至勞動市場結構及政策皆對母親的就業產生影響,而與父親的關聯較少。  整體來說,即使現今性別角色態度趨於平權、進入勞動市場的比例增加,傳統的母職意識型態仍在無形中牽制父母的性別分工,母親仍要回應被期待的「照顧者」角色,甚至下班後仍要承擔「第二輪班」;而研究結果也回應了人力資源論以及資源交換理論,若個人所擁有的資本高,在就業或角色分工上佔有優勢。再者,若照顧問題能假以他人之手由親屬、正式照顧資源協助,能使父母得以兼顧工作與照顧,更

可以穩定其就業。  最後,透過論文的結果,進一步檢視現今勞動市場結構及整體社會結構之問題,是否足以解決幼兒母親就業的困境。同時建議應從教育及政策著手,從根本消弭性別的不平等,並落實工作上的性別平權,並且改善勞基法及在職場內所擁有的育兒權利,讓父母不再因為照顧而變動其就業,並使其皆可在照顧與工作中取得最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