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土地使用規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都市土地使用規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hilipR.Berke、DavidR.Godschalk、EdwardJ.Kaiser、DanielA.Rodriguez 寫的 都市土地使用規劃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逢甲大學 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 黃智彥所指導 林其昀的 以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台中科學園區對台中市的產出與經濟效益 (2021),提出都市土地使用規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投入產出分析、產業關聯效果、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張崑振所指導 吳詩晴的 臺灣當代大神像建築寺廟之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大神像、地標、大佛、臺灣的重點而找出了 都市土地使用規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都市土地使用規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土地使用規劃

為了解決都市土地使用規劃的問題,作者PhilipR.Berke、DavidR.Godschalk、EdwardJ.Kaiser、DanielA.Rodriguez  這樣論述:

如何才能創造出永續、適合居住的未來生活地點?土地使用規劃如何影響人類聚落的都市開發過程?什麼方法可應用在規劃工程中並得到永續的產出結果?   這些問題架構,就是本書的主要方向,  目的是要呈現製作土地使用規劃的方法與技術,  並解釋何以規劃能夠在都會地區、城鎮和鄉村地區,  創造出增進人類永續發展的聚落。   本書巧妙地平衡了實務工作與理想的土地使用規劃願景,並包括了如何將永續發展的三個 E(經濟、環境,和公平;economy, environment, equity)納入至永續社區、考量適居性標的的各種方法、運輸與土地使用之整合、在規劃支援系統中應用數位媒體,以及基於分析和公共參與的集體

設計。   本書更提出一個模型藉以說明並整合利益衝突關係人間的歧異;解釋應如何建立規劃支援系統,才得以評量未來的狀況、評估政策的選項、創造願景,最後提出研擬計畫的方法論,以影響未來的土地使用變遷。 作者簡介 Philip R. Berke   現職:北卡羅萊納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系教授 David R. Godschalk   現職:北卡羅萊納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系名譽退休教授 Edward J. Kaiser   現職:北卡羅萊納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系名譽退休教授 Daniel A. Rodriguez   現職:北卡羅萊納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助理教授 譯者簡介 薩支平   現職:  長榮大學

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助理教授  長榮大學國際事務室主任   學歷:美國德州A&M大學都市與區域科學博士

都市土地使用規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坪換一坪根本不公平?陳麗娜呼籲大林蒲公保地解編

高雄市議員陳麗娜今(26)日質詢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主委林欽榮,為何大林蒲的公共設施保留地未能解編?若依市長所言,在公保地上蓋房子的能與住商用地一樣一坪換一坪,根本不公平。她也質疑,高市規劃的國土計畫內容有問題,目前高市人口逐年降低,如何達到300萬人?20年要增加7140公頃的產業用地,但新增需求量根本沒這麼多,是在擴大圈地?林欽榮則堅持大林蒲無法進行公保地解編。

陳麗娜指出,大林蒲公共設施保留地有10公頃之多,市長曾說在上面蓋房子的可以一坪換一坪,是否不公平?要嘛得提高住商用地換地比例,要嘛得公保地解編,才能保障公平性。何況,若在公保地上面蓋房子的可一坪換一坪,未蓋房子的卻只能協議價購,是否變相懲罰守法者?林欽榮回應,大林蒲案中他接獲的命令是公保地不能解編,未屬於住商用地的皆採協議價購,以市價1.4倍為主,不過會顧慮在地居民合法權益,特別的事件給予特別的處理,會審慎再做研究。都發局長楊欽富補充稱,由於遷村後會做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因此不適宜再解編公保地,但會維護公保地土地所有權人權益,若施行都市計畫前的既有房屋,會一坪換一坪,如何等值則再作研討,但若是施行都市計畫後才蓋的房子,就不符合條件,只能以市價加4成做補償。

陳麗娜也質疑高市府所提出的「高雄市國土計畫」,目前規劃15年後高市人口數為300萬人,尚比目前都市計劃規劃的低,但目前高市人口已逐年降低,單靠遷出遷入未必能達標,因此高雄的產業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她質疑,125年推估新增需求量只有1354公頃,但5年內新增土地面積卻高達2836公頃,更何況未來20年發展地區面積高達7140公頃,甚至高於目前高市法定工業使用土地總面積,產業用地供需之間有所矛盾,是否是擴大圈地?她也關心農地工廠問題,目前高市疑似農地工廠面積有2329公頃,但嘉華及烏林兩處產業輔導專用區相加僅有321公頃,顯然無法容納。包括螺絲起子工廠或資源回收業者等,有許多真正有需求的未被滿足,畫那麼大片地究竟要給誰用,說得清楚嗎?楊欽富稱,產業用地目前不足,但未來高雄6-20年的發展要轉型,需要六七千公頃產業用地;對於農地未登工廠會有所補償,此外還有6大產業發展區規劃,是未來產業規劃重要依據。

此外,陳麗娜也關注大坪頂大型車停車場亂象,並呼籲為避免大型車與民爭道,大型車停車場及其保修廠應納入都市計畫。林欽榮表示,將與地政局、交通局研究,目前大坪頂的大型車停車場占用機關用地,建議正規化,並尋求適當的對外道路,他也將去會勘;此外他也同意,應該在《產創條例》中新設的工業區,在其設置標準中就應納入大型車停車場與保修廠,並規劃好動線。陳麗娜希望下會期能夠對此有正式報告。

以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台中科學園區對台中市的產出與經濟效益

為了解決都市土地使用規劃的問題,作者林其昀 這樣論述:

面臨全球化的競爭,我國於2003年設立中部科學園區,創立後不僅帶動台中市就業人口的增加,也影響台中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及產業結構。本研究以中部科學園區對於台中市的就業、產出、所得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於台中市地區的產業經濟變動為評估之重點。本研究係以台中市作為研究範圍,利用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六大產業之營業額分析台中市整體產業的發展結構。以投入產出模型作為分析方法依照行政院主計處公佈之民國105年產業關聯表作為模型基礎,並將民國10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資料、民國105年農林漁牧普查資料加以統整計算台中市區位商數值,利用區位商數值取得台中市投入產出表。根據中部科學園區內六大產業之營業額計算出產業關聯效

果及乘數效果進行實證,分析中部科學園區對於台中市所產生的影響效果。根據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中部科學園區對於台中市的總產出具有正面影響。將園區六大產業積體電路產業、光電產業、電腦及周邊產業、通訊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精密機械產業歸納為本研究所需之產業別,分別為電子零組件產業、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業、機械設備業、其他製品業。當中部科學園區投入電子零組件產業、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產業、機械設備產業、其他製品及機械修配產業等所需資源時,同時對於台中市一級產業的影響最大,而台中市產業結構部分並未轉為以附加價值較高的精密產業為主,而是以支援技術密集產業的相關專業支援服務為主。對於台中市的就業影響部分,包含園區

內各廠商員工的就業機會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三級產業等產業就業有較大的影響,這些產業都是與園區息息相關的產業。

臺灣當代大神像建築寺廟之探討

為了解決都市土地使用規劃的問題,作者吳詩晴 這樣論述:

傳統寺廟是民間信仰與社會組織發展的核心所在,1960 年代,隨著臺灣社 會經濟發展,神像已不僅是傳統寺廟殿內供奉崇祀的對象,更被巨大化地置於寺 廟殿宇上方,作為「藝術品」加以展示。究其發展,其位置通常選擇地勢較高、視野較佳之處,藉以成為聚落裡重要的地標,讓信徒更能深刻感受到神祇的庇佑。例如嘉義溪口鄉開元殿於 1970 年建廟,1995 年興建世界第一高的鄭成功大神像, 2015 年續建左右護法萬禮將軍、甘輝將軍大神像,進而發現大神像隨著時代的經濟產業及觀光發展不斷轉變,屋頂上的大神像已成為當代特殊的廟宇建築風格,不再沿用過去傳統營造的建造方式,其建構方式也轉由不同的藝術產業或

雕塑工作室完成。 大神像究竟是由何興起?大神像出現是否與宮廟之間競爭有關?對於寺廟 建築神聖空間是否也產生不同的運作模式影響?本研究將以當代臺灣大神像寺廟建築為主題,透過文獻整理、匠師訪談及田野調查彙整,藉以了解大神像寺廟 空間場域的關係、探討不同時期大神像建置原因,針對調查中的案例進行逐一分析。重點包括:1.大神像的歷史背景與型式類型。2.大神像建築材質利用的變遷特色。3.大神像建築空間格局與活動等議題。最後討論大神像存在於聚落中的精神意義、社會功能及文化信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