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災害特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都市災害特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松田美佐寫的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和林俊全的 地形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起來出版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逢甲大學 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 王大立所指導 王乃皜的 防災公園區位選址指標評估-以臺中市為例 (2014),提出都市災害特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防災公園、區位選擇評估、灰關聯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土地管理所 楊龍士所指導 顏美鉛的 軍事營區作為避難空間之評估模式建立-以台中市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軍事營區、地理資訊系統、避難空間、分析階層程序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都市災害特性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都市災害特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為了解決都市災害特性的問題,作者松田美佐 這樣論述:

看懂訊息背後的人心,你對世界的理解就會比昨天更透徹。   ★ 超過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學者寫給現代人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 以語言學、心理學、資訊科學破解全球「爆紅」、「瘋傳」、「恐慌」等事件   ★ 跨界好評:方格正∣王宏恩∣洪貞玲∣陳慧敏∣野島剛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資訊,是人與人連結的籌碼   我們做任何選擇、融入不同團體、做人生計畫、甚至在確立信念時,都仰賴所掌握到的資訊。然而今天有太多飛快推送的「人工」訊息,讓我們一腳踩進決策陷阱、甚至人際關係也蒙上陰影。   謠言在傳開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為何社會上有這麼多騙子,不負責任地操弄

真相?本書依時間線分析,「一則訊息引發全國騷動」的經典案例,並點出:謠言、假訊息只不過是一群人的無心之過,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為資訊裹上糖衣的共犯結構!讓人愛聽、愛轉述   造假的內容之所以傳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趨避風險,對「別人有而我沒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會聽到「欸,我聽朋友說……」。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虛實不分的訊息搬運工,   還是一眼看穿資訊價值的先覺?   本書提供一套媒體判讀、數據解讀的後設思考。從資訊失真的過程、不同交流場所對聽者心理的影響、轉述八卦的人際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別/婚姻狀況)對資訊類別的偏好,整合成一面

看得見的資訊路網圖。   從接收到轉傳,「影響力」與惡,其實差之毫釐:   ● 人類消化資訊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觀   大腦在聽或讀到與觀念不符的訊息時,會依3個步驟調整它:   分辨出重點、或畫面中的主角(去背)→   將多餘細節省略(重點畫線)→   使訊息看起來合理、與自己的觀念一致(校正)。   ● 轉述訊息可滿足人際目的   「從他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立場」   「講這個一定能炒熱氣氛!」(不是真的也沒關係)   「告訴他這個健康知識,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即便只是轉發無關緊要的趣聞,背後都有動機存在。   研究發現,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   在如此應接

不暇、又手無查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知道:   訊息本身必然是無數個人偏好、主觀意識的結合體,而且隨著傳播不斷「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訊息,而是人心。   謠言有多種別稱,無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訊、八卦、好康、冷知識、假新聞、「踢爆」、疫情新聞、財經內線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訴你」、「誒,我朋友說」……。   以下心理學原理,也會影響我們對訊息的取捨:   ✔羊群效應 ✔喜好原理 ✔錯失恐慌症 ✔自利性偏誤 ✔奧坎剃刀 ✔巴南效應 ✔互惠原理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

應》之書名上市 本書特色   1讓資訊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讀的數位素養寶典   2用圖表說話,一本書集資訊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經典之大成   3作者曾訪台研究,是最懂台灣時勢的日本權威學者之一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客觀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陳慧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依姓氏筆劃排序)  

防災公園區位選址指標評估-以臺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都市災害特性的問題,作者王乃皜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防災公園區位之劃設,並針對地震災害影響,建立防災公園規劃與區位評估準則,研究首先回顧都市災害特性、台灣重大地震災害及國內外相關防災公園之規劃原則,認為在防災公園建設尚須考量四大面向因素之考量,再運用灰色關聯分析和熵值權重法,得出防災公園區位選址評估指標相對權重與排序。  利用因素分析與群落分析,找出台中市地震災害風險性高的地區作做為實證地區,再透過ArcGIS中的環域分析與路網分析,和TELES模擬系統建立評估資料庫,評估結果發現防災公園之服務能力和可及性相當重要;在風險潛勢中,火災危險性影響最高。實證研究部分,選擇以實證地區內之都市公園為對象進行分析與探討,並提出相關建議與檢

討。

地形學

為了解決都市災害特性的問題,作者林俊全 這樣論述:

  地形學被稱為地質學的最後一章,也是地理學的第一章,是探討地表的起伏、成因與人們如何利用的學門。地形學對自然地理而言,是主要的知識架構之一,提供我們系統研究地球科學與人地互動的基礎概念。   地表的地形作用改變了地形,產生變遷。這是地表的自然作用,然而也對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影響。當超過人們可以承擔的限度時,就形成災害,因此人們需要面對地形災害的成因與如何減少災害的損失。   【關於臺灣地形研究室】   成立於1992年的「臺灣地形研究室」,過去30年來致力於臺灣地景的保育工作,從概念的推廣到推動地質公園的入法,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研究室持續提供相關政府部門地景保育研習

與環境教育的課程,並協助相關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研究。研究室每年出版兩期《地景保育通訊》,並陸續進行合作出版《Geoparks of Taiwan》(Springer)、《臺灣的國土監測報告》、《地形圖中的福爾摩沙》、《氣候變遷中的國家發展藍圖》、《臺灣的天然災害》、《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等書。近年研究室除了持續沖蝕監測、高精度航空攝影等相關地形變遷研究外,並致力於推動臺灣地質公園與國際地質公園及保育運動接軌、解說員的培訓與認證、讀景運動等地景保育工作。

軍事營區作為避難空間之評估模式建立-以台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都市災害特性的問題,作者顏美鉛 這樣論述:

都市中之避難據點,是都市避難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災害發生時受災民眾唯一的依靠。回顧台灣過去數次重大震災、風災發生時,國軍不論是在初期救援或復原階段的災民安置與重建工作,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鑒於協助災害救援已漸成為國軍的常態性任務,期藉由營區避難機能評估模式之建立,以有效提供營區作為避難空間,達到救災機能及減輕災害影響。研究主要透過文獻回顧、災例分析、分析階層程序法(AHP)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空間分析等步驟,探討軍事營區避難機能及建立評估層級架構與權重求取。經匯整專家學者等4類計21位群體專家決策,在基地特性等6項評估項目與有效避難面積等25項評估準則中,以「維生設施」項目之「

儲水設施」最重要。實證分析結果對台中市而言,計通訊設施等8項因子標準差值≦0.2,忽略後不影響整體評估結果,而前5名營區則較具備飲食、寢(具)室、盥洗如廁設施,且有較大避難空間與鄰路狀況較佳,故得分較高較具優勢。防災避難營區評估模式的建立與實證分析成果,除能確實掌握營區設施機能與周邊防災避難空間資源,有關評估準則重要性分析結果,亦可作為決策單位評選避難營區與未來都市防災避難空間規劃之參考。且可依不同地區、不同災害現象之避難需求據以擬定相關評估因子,以便於災時能迅速評選營區適時協助政府救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