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執業登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醫師執業登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志嘉寫的 性別、醫療與法律:案例導向討論 和蔡甫昌、江宜樺等的 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醫事人員執業異動表單 - 基隆市衛生局也說明:※ 醫事人員執業申請繳交資料說明:. (一)基隆市醫事人員執業申請書。 (二)身分證明文件影本1份。 (三)在職證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出版 和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所出版 。

大仁科技大學 藥學系碩士班 謝孟志所指導 黃佩玲的 藥師繼續教育滿意度之調查分析 (2020),提出醫師執業登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藥師、繼續教育、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鄭雅文所指導 蔡依倫的 臺灣醫院醫師的醫療糾紛恐懼之本質、工作環境相關因素與其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醫療糾紛恐懼、醫師工作環境、醫師疲勞、防禦醫療、離職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醫師執業登記的解答。

最後網站退會 - 花蓮縣醫師公會則補充:【退會(服務)】. 1. 退會申請書一張(本會). 2. 歇業申請書二份(衛生局). 3. 醫師證書正本. 4. 執業執照正本. 5. 離職證明二份(影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醫師執業登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性別、醫療與法律:案例導向討論

為了解決醫師執業登記的問題,作者王志嘉 這樣論述:

  本書以醫學教育與醫療職場相關的「性別案例」為導向,整合「醫學倫理」、「醫事法律」、「醫學人文」與「醫學教育」等觀點出版為教科書,是繼2007年醫策會出版的「性別與健康教學指引」後的第二本醫學教育與醫療職場的教科書。本書共分為四大部分:「案例導向教學討論」,係提供學員主動學習動機,翻轉式教學;「性別專業與性別意識」,除生理與社會性別的知識外,更重視醫病溝通與同理心培養;「多元性別與友善性別、性病環境」,以宏觀視野介紹多元性別與性少數議題,培養全人照護的精神;「性別專論」,從司法判決案例,討論性別、醫療與法律,強調科際整合,提供有志於教學與研究者對話的基礎。

醫師執業登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智翔的議會質詢-衛生局(4/12)】

今天智翔在質詢題目開始前,先向衛生局了解桃園目前施打疫苗的最近狀況,包括疫苗護照、國產疫苗進度、施打順序等,希望衛生局可以預先模擬未來的情況來及早規劃。

#桃園市親子餐廳全面升級輔導計畫

接著進入正題,根據過去會期的施政報告以及網頁上的資料,關於「桃園市親子餐廳全面升級輔導計畫」的部分,為何自今年起全部下架? 去年的推動成效如何? 評鑑內容為何? 結果為何,希望衛生局能說明狀況。

衛生局則回覆該計畫有繼續執行,但輔導過程、稽查的結果沒有寫進施政報告,所以智翔希望衛生局會後將該業務的成果報告補上,如果親子餐廳的消毒、防疫SOP建立、給予優良認證等輔導項目執行得好,也希望衛生局能給出下一年度的規劃。

#醫療爭議調處成功率提升

桃園市醫療爭議事件的調解成功率,從2017年起逐年下降,並在去年回升,面對醫療爭議事件,政府該扮演什麼角色? 而無法調解成功又由哪些因素造成,希望衛生局能說明。

局長則回答,調解的成功率與居中協調的人士是否專業與秉公處理高度相關,由衛生局聘請法律、醫療的專業人士來協助。

智翔則希望,成功的經驗需要複製,醫療爭議在現代社會是無法避免的事情,聘用專業的人士來協助調停雙方的紛爭,也期待成功率數字可以再往上走,目標五成來努力。

#美容工作室醫療行為

根據報載,桃園竟出現沒有醫師執照,卻幫人從事醫美行為的密醫,雖然衛生局接獲檢舉後已派員稽查且移送了,但醫美行為相關的爭議,智翔仍想做個釐清。

醫美行為包括許多侵入性手術、針劑注射的項目,如洗眉、雷射、麻醉等,都需要醫師處方,執行者也要具醫師執業執照與證書,坊間的「光療師」、「美療師」、「醫師助理」等醫事證照,均非屬醫事人員,按理不得執行上述的醫療行為。

既然如此,桃園市近年來遽增的私人美容工作室,衛生局是否有對這些業者進行稽查或開罰? 或是讓資訊透明,讓消費者更安心的措施?

衛生局表示,醫美診所與私人工作室基本上都會在經發局有登記,會配合疾病管制科,對執業場所的衛生器材、清潔、消毒做查核,有抓到非法從事醫療行為的都是未登記的違法營業場所。

智翔則建議,許多醫美診所與工作室,剛成立時的查核一定沒有問題,但隨著時間過去,器材跟衛生環境可能都會有所變化,無論是抽查還是其他稽查方式,衛生局可多留意這些業者。

#桃園市成立化學檢驗處之必要性

桃園人口眾多,許多污染對食品安全造成影響,雖然目前衛生局食品管理暨檢驗科已設置專業認證實驗室,並購買許多儀器,但僅針對食物與藥物檢驗。

而其他局處如農業局、環保局、水務局等,其實也有都化學檢驗的需求,桃園市應可整合資源,額外成立獨立檢驗單位,不僅可針對空氣污染、河川污染、土壤污染等進行採樣檢驗,也能加快檢驗速度,提升效率。

所以智翔也在今天先請教衛生局長與副市長對於桃園市成立化學檢驗處的想法,桃園市在各領域的化學檢驗需求龐大,過去的會期中,智翔就曾針對此議題進行倡議,未來的總質詢中也會繼續請教市長的想法。

🎞完整質詢影片請看:
https://youtu.be/V53DOgEnMk0

🎞youtube頻道請搜尋: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藥師繼續教育滿意度之調查分析

為了解決醫師執業登記的問題,作者黃佩玲 這樣論述:

摘 要研究背景依醫事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規定,醫事人員每六年應完成繼續教育課程120積分數。藉以提升藥師之專業技能保障全民健康與用藥安全。研究目的藥師對繼續教育課程滿意度為何會影響參與的熱忱和成效。繼續教育為提升藥師之專業知識與宣導用藥安全,此調查可以了解屏東地區藥師對繼續教育課程的滿意度,並作為下次持續教育課程的安排依據,以符合藥師需求與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以109年屏東藥師公會所舉辦持續教育課程之參與藥師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滿意度問卷調查內容分為場務安排、課程內容、講師表現、整體課程等部分。問卷回收後以Microsoft Excel 整理並建立資料庫。以SPSS 20進行T檢定(

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等統計分析。總共回收問卷259份,有效問卷為241份。結果與討論藥師性別比例為男性51%;女性49%。女性藥師滿意度較低,尤其課程內容中的課程難易度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服務單位以社區藥局藥師最多佔32.8%,服務單位以衛生所藥師滿意度最高,地區醫院滿意度最低,服務單位不同在場務安排的分项工作人員服務有顯著差異。藥師年資以執業21年以上最多佔37.8%,執業21年以上藥師滿意度最高,執業6-10年藥師滿意度最低。持續教育滿意度中場務安排部分以對現場工作人員服務最滿意,課程內容部分以課程主題實用性為最滿意,講師表現以整體授課表達和內容最

滿意,本次整體課程滿意高達90.6%。總滿意度平均89.54%。結論研究顯示本次整體課程滿意度最高,繼續教育的重要和成效,在場務安排和課程安排與設計上,若能符合和滿足多數藥師的需求,不但能增加參與意願,同時也大大為藥師提升專業知識和素養。關鍵字:藥師、繼續教育、滿意度

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

為了解決醫師執業登記的問題,作者蔡甫昌、江宜樺等 這樣論述:

  所收錄之論文共二十篇,作者涵蓋醫療、公衛、藥學、法律、社會學、哲學、歷史等領域的優秀學者。眾學者深入刻畫台灣社會對此新興疫病之因應,當今國家與醫療、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並針對國家防疫、公衛醫療體系弊病提出建言,指引未來醫療政策及醫學教育應調整的方向。

臺灣醫院醫師的醫療糾紛恐懼之本質、工作環境相關因素與其影響

為了解決醫師執業登記的問題,作者蔡依倫 這樣論述:

目的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四:(1)以深入訪談探討醫療糾紛恐懼的本質,包括其內容與影響;(2)發展問卷量表工具以測量醫師的醫療糾紛恐懼,並檢視其信效度;(3)以實證研究檢驗醫師個人特質、工作環境因素對於醫師的醫療糾紛恐懼之預測性;(4)並檢驗醫療糾紛恐懼對於醫師疲勞、防禦醫療與離職意願的影響。方法 針對目的一,採用立意取樣方式,深入訪談來自不同地區、年齡層、科別、性別共30位醫師,以紮根理論方式探討醫師的醫療糾紛恐懼之本質與其影響。針對目的二,利用開放編碼與軸心編碼分析,發展醫療糾紛恐懼量表,並召開專家會議以獲得問卷的表面效度,最後再以全國的急診醫師為調查對象,檢驗此量表的建構效度。針對目的三

及目的四,以同一調查樣本,檢驗醫療糾紛恐懼以及各變項之相關性,總共回收1,045份有效問卷。結果 訪談結果顯示,醫療糾紛恐懼本質為:(1)「訴訟的恐懼」,包括「過程」和「結果」;(2)「聲譽受損的恐懼」,包括「一般聲譽」和「專業聲譽」;(3)「暴力的恐懼」,包括「言語暴力」和「肢體暴力」;(4) 「對媒體的恐懼」,包括「大眾媒體」和「自媒體」。針對研究目的二,因素分析萃取出兩個因素:其一為「感知的負面後果」,其內容包含「聲譽受損的恐懼」、「暴力的恐懼」和「對媒體的恐懼」;其二為「感知的風險」,其內容包含「訴訟的恐懼」和「感知的醫療糾紛威脅」,兩個分量表的信度良好,Cronbach’s α分別

為0.946與0.838。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醫療糾紛經驗」、「工作量」、「醫院究責」皆為醫療糾紛恐懼兩個分量表的預測因子;而醫療糾紛恐懼兩個分量表均可預測醫師的工作疲勞、服務對象疲勞、防禦醫療和離職意願。結論 本研究指出,臺灣醫師對於醫療糾紛的恐懼不僅來自訴訟,也來自其他不同來源。本研究並指出,過去的醫療糾紛經驗、過多的工作量和醫院究責會加重醫師的醫療糾紛恐懼,進而增加醫師疲勞、防禦醫療和離職意願。醫院管理階層應定期舉辦醫療糾紛的教育活動,以降低醫師對於醫療糾紛之恐懼,一旦出現醫療糾紛爭議,應在過程中對醫師當事人提供足夠的保護措施,並減少對醫療糾紛的究責文化。衛生主管機關則應制定相關政策,

關注醫師工作量,並對媒體與訴訟程序進行規範,才能減少醫師的醫療糾紛恐懼、疲勞、防禦醫療與離職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