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教會教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長老教會教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宗文寫的 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 和余杰的 清教秩序五百年(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第一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城邦印書館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 蔡約拿所指導 陳玟頴的 探討改革宗傳統在當代宣教的模式~以石牌信友堂為例 (2021),提出長老教會教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改革宗、長老會、地方教會、跨文化宣教、宣教傳統、福音派教會、信友堂教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林欣宜所指導 于天恩的 被忽略的「前史」:從《使信月刊》看英國長老教會對臺傳教之開展(1844-1875) (2021),提出因為有 英國長老教會、宣道師、臺灣、廈門、基督教在華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老教會教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老教會教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索:窺天閣主人全集 基督教與我

為了解決長老教會教派的問題,作者陳宗文 這樣論述:

半世紀平信徒的信仰經驗, 半世紀流浪的信徒在各教會間留下泥爪, 最後停留在自己心靈角落的聖殿, 依然還在繼續我的……     探索《聖經》的奧祕     《聖經》難讀,《聖經》就記載著:   「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使徒行傳》8:30-31)   那是因為《聖經》裡隱藏著許多創世以來的奧祕等待去發覺。     你想像得到,   《聖經》裡有一卷識破紅塵的佛經,一卷纏綿露骨的情書大全,   還有一本暢談命運的短篇小說?   你看得出來,   舊約書卷的選輯、編彙就是一套完整的信仰哲理?     而,基督的信息卻是平實到超乎想像:   我喜歡耶穌用優雅的品味澆灌我們的靈命——   虛

心、溫柔、慕義、憐憫、清心、和睦,還提醒我們,這比麵包重要;   我願意耐心等候,憑藉保羅引領的盼望,期待那所不見的;   「記住!希望,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許是萬物中最好的,美好的東西永不消逝。」   上帝愛世人,約翰說的這五個字,道盡一切;   世界原本是美好的!     或許,沒有人告訴過你,《聖經》可以這麼讀!

探討改革宗傳統在當代宣教的模式~以石牌信友堂為例

為了解決長老教會教派的問題,作者陳玟頴 這樣論述:

基督教於十七世紀首次傳入台灣,由當時荷蘭改革宗教會差派喬治·甘治士(George Candidus)來到台灣為荷蘭軍人的牧師,關顧荷蘭軍人的信仰和教會生活。儘管他們在傳教初期帶有殖民主義的痕跡,終究也帶來一個改革宗的面貌的基督教傳統。外國傳教士從南到北不斷宣揚教會的事工,改革宗在台灣的信仰歷史越來越穩穩定。在後來的幾年裡,英國和加拿大長老會差派的宣教士也陸續離開中國了。物換星移,今日台灣的地方教會及宣教士正踏上海外跨文化的宣教。 台北石牌信友堂是信友堂教會的一部分,其歷史可追溯到中國的長老會,但現在在台灣已有七十三年的歷史了。台北石牌友信友堂透過各種差派組織,聯合支持了一系列海外跨文化的宣教

士。本論文簡要介紹了台北石牌友信友堂的宣教傳統,它們不是階級森嚴式的傳統教派,而是具有共同歷史的福音派教會聯網系統的連結。本論文使用口述歷史和正式訪談來討論台北石牌信友堂如何支持海外跨文化的宣教士,並了解這些宣教士如何依附於信友堂。本論文最後就教會應如何支持宣教工作提出建議。

清教秩序五百年(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第一卷】)

為了解決長老教會教派的問題,作者余杰 這樣論述:

真正的歷史大分流,始於宗教改革運動 清教徒的觀念秩序,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更是今天世界秩序的基礎── 華語世界第一部綜論清教徒歷史及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的宏觀史著 深入分析西方基督教文明,如何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發展 **********   ◎宗教改革與基督新教的思想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是什麼呢?   ◎清教徒的倫理觀念,如何影響政治運作,最終催生保守主義政治思想呢?   ◎荷蘭如何反抗專制王權、追求獨立?強大、繁榮的共和國精神從何而來?   ◎英國「光榮革命」,為什麼能夠成功趕走專制國王,完成政權的和平交替?   ◎重視契約與個人權利的清教徒倫理,如何影響法治社會及憲政國家的形成?   自

從馬丁路德反抗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開啟了宗教改革的大門以來,西方陸續誕生了數位重要的宗教思想家,如約翰‧喀爾文、約翰‧諾克斯、約拿單‧愛德華茲;通過他們的新思想,歷經中世紀千年以上的西方基督教傳統得以煥然一新,他們的追隨者陸續在西歐及北美建立了新的城邦共同體或國家,包括了日內瓦(瑞士)、尼德蘭(荷蘭共和國)、英國與北美殖民地。     今天的現代世界,便是奠基於以英美為首的清教徒國家之上。基督宗教的信仰力量,自宗教改革後的五百年來,如何推動日內瓦、英國的社會革命,以及荷蘭、美國的自由獨立?清教徒又如何推動「現代化」的社會轉型?他們的文化傳統,為什麼可說是現代文明的歷史基礎?   █真正的歷史

大分流,得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開始說起!   近代世界歷史的開端,應該從十六世紀初的宗教改革運動談起,而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世界的「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源自於馬丁‧路德對舊教會腐敗的批判,並且陸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基督新教派別,促使歷經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傳統得以煥然一新。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便是以喀爾文為首的歸正宗(Reformed church)。   喀爾文思想從十六世紀開始傳播至西歐各地,他在英格蘭地區的追隨者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在蘇格蘭地區的追隨者,則建立了「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直到十七世紀,在歐陸各地及北美大陸,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種由清

教徒與長老會信眾所組建的社區共同體,他們的「觀念秩序」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力量,開啟了邁向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序幕。   █清教徒的觀念秩序,不只追求自由,更是推動世界現代化的核心力量!   「觀念秩序」(Ethos)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使用的政治學概念,意指一個社區、國家的信仰傳統與公共精神。歷史上包括日內瓦(瑞士)、尼德蘭(荷蘭共和國)、英國與美國,這些國家能夠獨立自主、興盛繁榮的根本原因,其實均源於清教徒社區的茁壯,以及他們獨特的觀念秩序,其核心價值如下:   ◆追求自由──提倡「權力制衡」,推動以三權分立、政教分立為核心的憲政體制,包括日內瓦、荷蘭的城邦共和制,英國的君主立憲、美國的

聯邦共和。   ◆勞動義務──重視勞動及天職的觀念,發展出榮神益人的資本主義倫理。   ◆契約神聖──確立人權與財產權的法律規範,奠定了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礎。   ◆注重傳統──反對以暴力革命改變社會既有秩序,而主張漸進式的改革與自我修正。   因此,可以說清教徒基於宗教文化形成的各種社會與政治規範,不僅是他們反抗專制暴政的原動力,更推動了自身社會與國家的進步,乃至於世界歷史的「現代化」發展。   本書認為,清教徒的歷史對於歷經白色恐怖及黨外運動的台灣社會而言,更有其特殊的歷史情感與意義,因此,相信本書能帶給台灣及華語讀者,一個有別於傳統史觀的全新歷史圖像。   **********  

 【套書介紹】   《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是華語世界第一部綜論清教徒歷史,及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的宏觀史著。系列作品一共三卷,深入探討英美、歐洲與東亞三個地區,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的五百年歷史變化,其實與基督宗教文化及清教徒的觀念秩序有著密切聯繫。三卷主題分別如下:   ●第一卷:《清教秩序五百年》──   宗教改革孕育的基督新教精神,如何推動荷蘭、日內瓦、英國及美國等清教國家的獨立,並且在這些地方催生法治社會及憲政國家,奠定現代文明的基礎?   ●第二卷:《歐洲的歧路》──   法國、德國、俄國與義大利等歐陸國家以及東亞的日本,為何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持續引發暴力革命與

民族衝突,紛紛陷入極權主義的災難?   ●第三卷:《華夏轉型二百年》──   從晚清到民國的近代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多次推動「西化」改革,為何總是以失敗收場,最終淪為無神論的共產專制國家?   「大光」一詞出自聖經,象徵了世人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絕望中祈求希望的時刻。相信本書能帶給臺灣及使用華語的讀者,一個有別於傳統史觀的全新歷史圖像。  

被忽略的「前史」:從《使信月刊》看英國長老教會對臺傳教之開展(1844-1875)

為了解決長老教會教派的問題,作者于天恩 這樣論述:

本論文認為,過去對於英國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 PCE)在臺傳教之研究視野,大多只關注1865年入臺後開始之發展,不僅沒有討論該會在華傳教之脈絡,也未對該會為何來臺傳教深入探究。英國長老教會約150年前來臺傳教,1941年和北部的加拿大長老教會合併之後,改名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今日已是臺灣最大的教派,信徒遍布全島各處,影響力也觸及政治、社會等各領域。長老教會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發展,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豐碩已能大致掌握1865年至今的教會發展,及其與臺灣社會的互動。 然而,過去的研究較少考量到英國長老教會在臺灣傳教之開展,與來臺前的傳教經

驗有密切關連。英國長老教會於1844年成立,並在1845年成立海外宣道委員會(Foreign Mission Committee, FMC),負責安排傳教經費和人力開始向海外傳教;1851年,在華傳教總部於廈門成立,負責向外拓展和支援新的傳教地,並與海外宣道委員會共同主導在華之傳教決策,包括來臺傳教之決策。 1858年,廈門的宣道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 1830-1877)提出「占領說廈門話地區」之計劃,讓英國長老教會開始注意到臺灣,但杜嘉德選擇優先穩定廈門之傳教工作,使得向臺灣傳教遲遲無法成行,直到太平天國中斷廈門的傳教活動,馬雅各(James L. Maxwe

ll, 1836-1921)才於1865年正式來臺。 馬雅各來到臺灣之後,同時受惠於海外宣道委員會將醫療傳教制度化之過程,以及廈門已建立起之白話字系統,得以藉醫療吸引臺灣居民,再教導其閱讀白話字聖經。1870年以後,向原住民傳教的成功,使得臺灣一地的信徒快速增加,甚至超越廈門和汕頭兩地。隨著臺灣之重要性提升,英國長老教會對其之想像亦不斷改變,使得在白話羅馬字、醫療傳教及隊原住民傳教等策略制度化之前的過渡期漸漸受到隱沒,進而被塑造成一個強調臺灣特殊性的傳教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