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教材教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防災教材教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明獻寫的 國中趣味科學實驗教學(二版) 和楊明獻的 國中趣味科學實驗教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研究所 陳建元所指導 江正生的 應用熱影像檢測型框植生護坡的植生存活率分析 (2016),提出防災教材教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紅外線熱影像、自由型框護坡、植生覆蓋率、監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研究所 陳建元所指導 劉哲豪的 應用熱影像於邊坡裸露地的溫度變化監測分析 (2015),提出因為有 紅外線熱影像、崩塌、堰塞壩、監測的重點而找出了 防災教材教案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防災教材教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中趣味科學實驗教學(二版)

為了解決防災教材教案的問題,作者楊明獻 這樣論述:

  「學生不想上理化課嗎?因為都是惱人的計算題!」、「老師們還在傷腦筋不曉得要做甚麼實驗嗎?」、「準備實驗麻煩又費時,還得擔心安全問題!」、「課本的實驗太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實驗可做!」別擔心,這些問題我們都幫老師們想到了。     本書便是針對國中教師的需求,精選出四十九個趣味科學實驗,依照教科書的章節介紹可使用的趣味科學實驗,其中包括適用的年級、適用的章節、原理的介紹、課前的引導、材料的準備、實驗操作的細節及其替代方法、最後寫出學生對此實驗的反應、可能出現的疑問、實驗的注意事項及改進方法等,從課前到課後完整的課程設計,有別於坊間的科學書籍,冀望作為國中理化科教師教學上的參考,讓使用此書

的教師能夠在「無痛」及「快速上手」的情況下,快樂地使用此書教學,帶領學生體驗科學的趣味性與生活化,以期教師能翻轉長期以來的教學模式,因為喜愛實驗的教師,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樂趣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帶給學生翻轉的希望。

應用熱影像檢測型框植生護坡的植生存活率分析

為了解決防災教材教案的問題,作者江正生 這樣論述:

山區道路養護工作的重點在於上下邊坡的管理與整治,尤其梅雨季節及颱風時期更加大養護的困難度,面對難以掌握的天候及自然環境的情況下,平時養護及災後的重建以提高邊坡抗災能力為目標,加上人們環境保護意識抬頭,以及環境景觀的綠化植生考量,型框植生護坡對於工程手段而言為最佳選擇,相較於其他大型構造物而言較為經濟、工期短、土方作業少及具景觀綠化效果,而其植生存活率為邊坡保護的重要關鍵。因此,對於植生存活率建立一套具遠距離、有效數據化比對方法實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應用紅外線熱影像儀於現地做自由型框植生護坡之植生存活率的監測,熱影像的分析可以測量出物體表面的溫度變化,透過熱影像圖判斷物體表面輻射溫度的高低,以達

到植生存活率的分析。本文利用不同位置且不同植生存活率所拍攝的紅外線熱影像圖加以分析,並找出其共同關係。另以區域溫度分析,利用熱影像平均溫度為植生區指標,作為植生覆蓋區域的界定進而求得植生存活率,據此關係作工程上查驗植生覆蓋率合格與否,減少人為目視判斷的誤差,並提供一套有效且科學化的判定方法。

國中趣味科學實驗教學

為了解決防災教材教案的問題,作者楊明獻 這樣論述:

  「學生不想上理化課嗎?因為都是惱人的計算題!」、「老師們還在傷腦筋不曉得要做甚麼實驗嗎?」、「準備實驗麻煩又費時,還得擔心安全問題!」、「課本的實驗太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實驗可做!」別擔心,這些問題我們都幫老師們想到了。   本書便是針對國中教師的需求,精選出四十九個趣味科學實驗,依照教科書的章節介紹可使用的趣味科學實驗,其中包括適用的年級、適用的章節、原理的介紹、課前的引導、材料的準備、實驗操作的細節及其替代方法、最後寫出學生對此實驗的反應、可能出現的疑問、實驗的注意事項及改進方法等,從課前到課後完整的課程設計,有別於坊間的科學書籍,冀望作為國中理化科教師教學上的參考,讓使用此書的教師

能夠在「無痛」及「快速上手」的情況下,快樂地使用此書教學,帶領學生體驗科學的趣味性與生活化,以期教師能翻轉長期以來的教學模式,因為喜愛實驗的教師,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樂趣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帶給學生翻轉的希望。 作者簡介 楊明獻   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教師經歷   苗栗縣立大湖國中理化教師兼教務主任   苗栗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科輔導團員   教育部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計畫—國中教材編審   教育部中區防災教育深耕輔導教師   教育部防災教育動畫及互動遊戲製作審查委員   桃園縣、苗栗縣教學卓越評審

委員、教學卓越獎全國評審委員   95~104年發表教學方面個人著作共計14篇   個人得獎   99年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得主   100年教育部師鐸獎得主   103年第二屆星雲教育獎得主   個人著作   楊明獻、林明瑞(2006)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驗課程環保問題分析與改進方案。北市師環教季刊,63期。   楊明獻(2006)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驗課程設計與實驗室的廢污處理及管理之環保問題分析。菁莪季刊,18(3),53-64。   楊明獻(2006) 以訪談法瞭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實驗課程的環保情況之看法。科學教育與研究發展季刊,45期,21-38。

  楊明獻、林明瑞(2006)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實驗課程中的環保認知、環保態度及環保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95(5)期,37-67。   楊明獻(2007) 國中實驗課程的環保問題與實驗單元改進方案。菁莪季刊,19(2),69-77。   楊明獻(2007) 改進國中理化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光與折射」單元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06期,27-42。   楊明獻(2007) 趣味科學實驗融入國中理化課程。科學教育月刊,315期,51-63。   楊明獻(2009) 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計畫—九年一貫防災教材編修與出版—國民中小學防災教材教案彙編。防災教育教學手冊第四階段(國中7

-9年級)—地震篇。台中。   楊明獻(2010) 改進國中理化課程教學—以「電壓與電流」單元為例。科學教育月刊,328期,29-44。   楊明獻(2013) 改進國中理化課程教學—趣味科學實驗。科學教育月刊,361期,50-62 。   楊明獻(2014) 趣味力學實驗。科學教育月刊,373期,21-35 。 壹、前言 貳、國中八年級的趣味實驗課程 全能估量王    密度大考驗    可樂噴泉    可樂冰沙    空氣炮滅燭    音樂高腳杯    竹蟬    養樂多魔笛    吸管笛    鏡子多角度實驗    潛望鏡    數字、圖形變變變    隱形硬幣    消失的保特瓶 

  水杯的相反字    水滴透鏡    透鏡成像實驗組    自製溫度計    熱量大考驗    走馬燈    石板烤肉    點幣成金    煉 銅    無字天書    抗氧化大作戰    酸鹼大考驗    氫氣槍    凸糖(膨糖)    傳統竹筒(電土)炮    改良版竹筒(電土)炮    手工肥皂    誰是金鐘罩    報紙大力士    吸管大力士    試管火箭    參、國中九年級的趣味實驗課程 跑跑卡丁車    氣球火箭車    甩水杯    打玩偶    抽紙牌    抽紙鈔    紙橋承重    釘孤支    電壓實驗    電流實驗    電阻實驗    人體電池 

  果凍電池    肆、參考資料 壹、前言近來教育思潮多變,強調合作學習及教與學易位的翻轉教育興起,教師已經不能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教育新一代的學子,一個因應多元教學的專業教師,應是能靈活轉換教學策略並對學習者的學習條件掌握得宜者。其中科學課程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相當重視的教育環節,臺灣學生參加世界級的科學競賽能有出色的表現,皆與我國長期注入心血有關,然而從近年來的會考成績及教學現場調查中發現,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習意願低落、學習成效不彰,有鑑於此,欲提昇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成效,必須使學習者能有興趣地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故以趣味科學的教學方式,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意願,進而從遊戲當中闡述高深的科學原理

,讓學生易於體會科學意涵,如此一來,學生便不會恐懼學習科學課程,亦能提升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趣味科學乃是「以生活的簡單題材,在生活化、趣味化、安全、操作簡單、有實質的意義及容易成功的原則下,所設計讓參與者能親自操作,並藉由活動過程引起科學興趣,獲得科學知識的科學活動」。趣味科學實驗與科學實驗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趣味科學實驗並不像一般課本實驗那樣在意操作過程的嚴謹度,同時也不必過度強調所謂的次序性的實驗步驟、及充滿數據的實驗結果。趣味科學是將科學活動遊戲化、趣味化,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進行活動,讓學童從富含科學寓意的活動中,體會科學原理,體認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若想將趣味科學變為教學課程的一部

分,必須要把握的重要原則便是必須讓學生有「動腦筋」的機會,即掌握主動探究或解決問題的原則,而不只是玩一玩就結束教學活動,否則科學的教育意義便大幅降低。

應用熱影像於邊坡裸露地的溫度變化監測分析

為了解決防災教材教案的問題,作者劉哲豪 這樣論述:

因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每逢梅雨季節或颱風季節,台灣發生豪雨、大豪雨,甚至是超大豪雨的機率越來越高,豐沛的雨量容易造成山區發生地滑、崩塌及土石流,進而形成堰塞湖。這些堰塞壩常發生在偏遠山區,在形成初期常無法到達勘查其安全性。因此,建立一套具遠距離、非破壞性檢測的工具與方法實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應用紅外線熱影像儀於現地做坡地災害的監測,熱影像的分析可以測量出物體表面的溫度變化,透過熱影像圖判斷物體表面輻射溫度的高低,以達到坡地災害的初步監測。本文利用人工堰塞壩體所拍攝的紅外線熱影像圖加以分析,並應用熱影像儀以非破壞性的監測於阿里山公路台18線崩塌地進行短期的監控。本研究嘗試利用熱影像每單位時間的溫度

變化差(ΔT /Δt)為指標,發現在南投縣仁愛鄉蕙蓀林場的蘭島溪堆置的人工壩模擬堰塞湖的潰堤實驗中,產生熱輻射變化大的地方為潛在破壞區,並可進一步研判壩體潛在破壞類型,並將此模式應用在阿里山公路台18線做崩塌地的監測。分析結果顯示利用熱影像作崩塌裸露地隨著溫度及時間的變化能有效的監測出潛在的破壞位置,並進行潛在崩塌地的長、短期監控與穩定分析。